2001年12月20日《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第7版登載本書書評
蘇文熟 吃羊肉
《三蘇全書》熟透出爐
洪 順
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巴蜀文化研究成果《三蘇全書》出版了。
在歷史上震耀一時的文化巨星"眉山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是北宋文化昌盛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三父子一齊列入"唐宋八大家"之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觀。
自北宋以來,效仿、評論和研究"三蘇"的文章史不絕篇,形成了氣勢不凡的"蘇學"現象。但我們遺憾地看到,古今的研究多集中在蘇軾身上,對"老蘇"、"小蘇"則研究者甚少,而對蘇軾的研究,又僅集中在文學成就上,對其學術思想多付諸闕如,F在的"三蘇"文獻,只整理出版了他們的文學著作(文集),對"三蘇"自負頗高的學術著作均未著點墨。凡此種種都不利于完整地研究"三蘇"各方面成就,也不能對"三蘇"歷史地位作出真正全面的評估,更不利于準確地吸收其優秀成就和學術精華。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全面的、總結性的學術研究已成學術時尚,對"三蘇"的研究也呈現出向深層次、多角度推進的趨勢,為給這一趨勢提供必要的研究資料,全面地收集和系統整理"三蘇"各類文獻就勢在必行了。由語文出版社出版、四川大學古籍所曾棗莊、舒大剛兩位教授主編、十余位從事古籍整理研究的的專業學者參加編纂而成的《三蘇全書》,恰于此時應運而生。
《三蘇全書》是一套全面系統整理、研究和出版的"三蘇"文獻匯編。"著錄齊全"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全書》收集整理"三蘇"著作和作品為現行出版物所最全。"三蘇"父子學問淵博,成就多面,義理詞章,無不精通,經史子集,皆有著述。
就蘇洵而論,僅在其《嘉佑集》中,《六經論》、《洪范論》、《太玄論》、《謚法》、《衡論》、《權書》以及政論、雜詩諸作,即已包容三才,涵蓋四部;蘇洵還著有《易論》百篇,惜未成而卒;主纂《太常因革禮》,以定一代明王之制。繼而蘇軾、蘇轍兄弟,更在洋洋數百卷的《東坡集》、《欒城集》之外,撰有《東坡易傳》、《東坡書傳》、《論語說》、《東坡志林》、《仇池筆記》(以上蘇軾撰),《穎濱詩集傳》、《穎濱春秋集解》、《古史》、《龍川略志》、《龍川別志》(以上蘇轍撰)等學術專著。
這些學術專著,上探"往圣"之秘要,旁糾千古之謬識,下開一代之風氣,是形成宋代"蜀學"體系的學術軀干。在歷史上,廣為學人重視,轉相引錄稱道不絕于書,這些學術著作也多次得到重版。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由于學人普遍只對"三蘇"文學成就感受興趣,只將他們的文體和筆記進行整理和出版,卻對他們的學術著作近乎置若罔聞。自清末以來迄于今日,幾乎無人整理,更遑論出版了。這種重文輕質的行為,無異于買櫝還珠,舍本逐末,《三蘇全書》的編者一掃此風,獨具慧眼,大規模地收集和整理了"三蘇"經、史、子、集各類著述。由于四川大學古籍所近20年來一直從事宋代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占有大量宋代文獻資料,對收錄和輯佚"三蘇"各類作品都有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三蘇全書》在收錄"三蘇"散佚詩文方面,是目前其他同類書籍無法比擬的。該叢書是目前集錄"三蘇"文獻最為齊全的真正"全書"。
"三蘇"生時已譽滿天下,"三蘇"文章人爭傳誦,當時即有"蘇文熟,吃羊肉"之諺。迄至清末,"景蘇"、"范蘇"、"注蘇"、"評蘇"之風仍然熾盛,出現"千家注蘇,萬人評說"的獨特景象。"三蘇"作品廣傳邊裔,遠播重洋,在當時的遼邦、金國,乃至朝鮮半島、日本群島都產生過"典范"式的影響。近代以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三蘇"(特別是蘇軾)的作品還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歐洲獲得了不少"知音"。
《三蘇全書》的編者特別注意"三蘇"作品的辨偽工作。這一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訂誤入"三蘇"文集的他人作品,還著作權于真正作者。比如,誤入《東坡集》的《颶風賦》、《思子臺賦》本為蘇軾幼子蘇過所作,時下的《蘇軾文集》仍然作為蘇軾作品收入,本叢書編者根據史書和蘇過《斜川集》的記載,還著作權于蘇過,于《全書》蘇軾文中刪文存目,出校說明。
此外,從南宋以來,書坊流行有不少冒牌的"蘇氏"著述,如冒名蘇洵的《蘇評孟子》,冒名蘇軾的《歷代地理指掌圖》、《物類相感志》、《調謔篇》、《格物粗談》、《雜纂二續》、《漁樵閑話》、《東坡問答錄》,和冒名蘇軾的《游仙記》等等,魚龍混雜,淆亂視聽。《三蘇全書》的編者,通過認真謹慎的考辨,有理有據的辨證了這些偽書的不可靠性,以正視聽。同時,為給讀者提供反面的研究借鑒,仍將這些偽托之作予以整理,作為"別錄"附于《全書》之末。
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又有一些真正的"三蘇"著作,如《艾子雜說》之類,卻被披上了"疑偽"的外衣。本書編者在吸取今人(如王水照)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認真考證,將其作為蘇軾真品整理編輯錄,為學人們增加了可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