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海出版社出版
1998年10月第1版
印數:1-5000
定價:13.90元
ISBN 7-80638-946-6/I·13
|
|
目 錄
導言
第一章 《詩經》的采集與編定
第一節《詩經》的性質及名稱的由來
第二節《詩經》的采集
第三節《詩經》的編定
第二章 《詩經》創作的文化背景
第一節周人的天命觀、政治觀
第二節周人的禮樂文化觀
第三節周人的詩學觀念
第四節周人的思維方式
第五節《詩經》創作的自覺
第三章 《詩經》的分類
第一節六詩、六義
第二節四始、四詩
第三節風、雅、頌
第四節從音樂分類到內容分類
第四章
《詩經》的篇數、時代、地域、作者及與樂、舞的關系
第一節《詩經》的篇數
第二節《詩經》的時代
第三節《詩經》的地域
第四節《詩經》的作者
第五節《詩經》與樂、舞的關系
第五章 先秦《詩》學
第一節典禮、諷諫
第二節賦詩、言語
第三節周人對詩本義的認識
第四節孔子《詩》學
第五節孟子《詩》說
第六節荀子《詩》說
第六章 兩漢《詩》學
第一節兩漢《詩經》經學的發生發展
第二節四家詩源流
第三節今古文經學之爭
第四節《毛詩》獨傳的原因
第五節鄭玄說《詩》
第六節關于《毛詩序》的幾個問題
第七節賦、比、興本義的轉變
第八節《毛傳》標興辨析
第七章 魏晉至隋唐《詩》學
第一節鄭學王學之爭
第二節南學北學之異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賦、比、興理論
第四節南學北學的統一
第五節漢學的統一與集大成
第六節隋唐時期的賦、比、興理論
第八章 宋元明清《詩》學
第一節《詩經》經學的變革
第二節《詩經》經學的空疏
第三節漢學《詩經》學的復興
第四節宋元明清時期的賦、比、興理論
第九章 《詩經》的思想內容
第一節祭祀詩
第二節周民族史詩
第三節農事詩
第四節燕饗詩
第五節政治美刺詩
第六節戰爭徭役詩
第七節婚戀詩
第十章 《詩經》的藝術成就
第一節現實主義創作精神
第二節詩學之正源,法度之準則
第三節"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第四節詩法模式
第五節詞匯、音韻與結構
后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