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比、興創作手法的運用,是為了達到詩歌的形象思維、藝術夸張、含蓄蘊藉等藝術效果,而這些效果又是為詩歌的思想內容服務的。據古籍載:上古時代人民群眾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編成歌謠,歌唱出來,流傳開去,頗像今天的流行順口溜。"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藝文志》)這叫做"采風"。西漢經學大師鄭玄解釋說:上面派官來"采風",老百姓對當今統治者的過失、失誤,不敢直說,于是就采取類比的方法歌唱出來,這就叫做"比";老百姓對當今統治者的美譽、德政,直接說出來怕有諂媚之嫌,于是就歌唱些別的好事情來贊賞勸導,這就叫做"興"。追根究底,比、興的"知識產權",屬于古代人民群眾,是他們用以反映自己心聲、諷刺或贊美統治者的詩歌藝術,是具有時代特色、廣泛社會內容的詩歌藝術。所以到了后代,詩人們常以比、興一詞,借指其所要求于詩歌的社會內容。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的追隨者張籍,寫了不少揭露社會矛盾、反映人民疾苦、抨擊統治集團的詩篇。白居易寫詩贊揚他:"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讀張籍古樂府》)可見,比、興是同"空文"相對立的,是與那些"無病呻吟"的作品格格不入的。今天我們學習比、興的創作手法,不能僅僅當作是單純的技巧磨練,而是應該繼承和發揚先人的優良傳統,盡可能地反映人民心聲、社會內容和時代精神,追求思想性、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我們老同志學習比、興,有一個如何揚長補短的問題。一般說來,老同志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積累,但有的同志古典詩歌讀的不很多,古籍知識不夠豐富,往往心中有那份情意,而找不到恰當的詞句表達出來,或者說,掌握了本體,而缺乏喻體和描繪的技巧;多數老同志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斗爭經驗,離退下來,仍然關心天下大事,奉獻余熱,但畢竟同現實生活的主流多少有點疏遠了,心靈若不與熾熱的現實相擊撞,是很難迸發出思想火花來的;多數老同志離退下來以后,注意培養愛好、充實生活、陶冶情操,也有較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但學習的反應能力、記憶力總是不如當年了。針對這些特點,結合我自己學習的粗淺體會,提出三點建議:
(一)認真讀點詩詞
我認為,要想從讀詩詞中較快地學到比、興創作手法,提高創作水平,須注意四個結合:
一是讀古典詩詞與讀現代人的舊體詩結合。
我們在讀古典詩詞的同時,還要有選擇地讀點現代人的舊體詩,從中學習如何古為今用、化舊詞為新意,怎樣用比、興創作手法表現現代事物、現代思想,抒發自己的情意。如果我們只埋頭于古典詩詞之中,而不適當地讀些現代人的舊體詩,則有拘古不化之虞。李、杜的詩是一定要學的,不學則不能繼承我國詩歌最輝煌、最優秀的歷史遺產。但我們不能苛求古人,想從他們那里能找到反映現代事物、現代思想情感的現成模式。因為他們沒有見過飛機、大炮,更沒有見過宇宙飛船、信息高速公路;他們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更沒有經歷過改革開放;還有什么迪斯科、卡拉OK、集體婚禮、蜜月旅行等等,你要是去請教柳永、秦觀,他們定是無可奉告。我們寫舊體詩,絕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退回到古代去,而是借傳統的形式,抒發現代的思想情感,反映現代的新鮮事物。正如晚清發起"詩界革命"的黃遵憲所說:"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所以,寫舊體詩的意義,全在于用舊調譜出新意來。要創作就需要有借鑒----有選擇地讀現代人的舊體詩。"有這個借鑒和沒有這個借鑒是不同的,這里有文野之分,粗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現代人寫舊體詩的很多,也不乏優秀的作品,但老同志讀得過多,恐怕精力上承受不了,需要選擇那些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統一,又投我們老同志的情懷的作品來讀。我認為,應該好好學習兩個人的舊體詩,那就是魯迅和毛澤東。
毛澤東詩詞,結束了五四以來新詩與舊體詩對立的局面,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辟了廣寬的道路,賦與舊體詩以新的內容、新的生命。它運用傳統的文學形式,創造了具有歷史新質的嶄新藝術境界,啟示我們要根據時代的需要,努力創造適于表現新的時代內容的作品。錢鐘書說:"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談藝錄》2頁)雖然毛澤東在《致陳毅》中寫道:"宋人多數不懂詩是要用形象思維的,一反唐人規律,所以味同嚼蠟。"但他的一些作品卻兼容豐神情韻、筋骨理思。"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不是同宋人"不為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一樣既有詩境又有理趣嗎?現代詩評家有的認為毛澤東詩詞受唐人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的影響。是的,在他的作品中借用了三李的一些詩句。但竊以為,他舊體詩創作風格,更似宋人王安石。王安石詩以遒勁清新著稱,講究使事用典和翻新,錢鐘書評曰:"每遇他人佳句,必巧取豪奪,脫胎換骨,百計臨摹,以為己有;或襲其句,或改其字,或反其意。"并說他的創作風格和他的政治改革家風度相似,"欲與古爭強梁,占盡新詞妙語。……生性好勝,一端流露"(《談藝錄》245、247頁)毛何嘗不是"欲與古爭強梁"?王安石的"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明妃曲》),為毛延壽翻案。毛澤東的"同心干,不周下紅旗亂"的原注,為共工翻案。他的《卜算子·詠梅》則是"讀陸游詠梅,反其意而作之。"與王安石的一些作品何其相似乃耳?現在我們離退休老同志寫詩填詞,也是在文學范疇內走毛澤東所開辟的古為今用的道路。
毛澤東所賦與舊體詩以新內容、新生命,是與魯迅一脈相承的。魯迅的舊體詩,現在保存下來的,有一百多首。這些作品用"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來評價,當之無愧。他直面現實,緊緊扣住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時代的主旋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尚革命情操,為勞苦大眾吶喊,為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革命斗爭熱情歌頌;對國內外敵人勇猛沖刺,無情鞭撻。在那"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的黑暗年代,吟唱"于無聲處聽驚雷",預示革命風暴的到來;在那"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云齒發寒"的險惡歲月,高呼"起看星斗正闌干",指出勝利的曙光快要出現。當"一二八"淞滬抗戰,日寇狂轟濫炸時,他歌頌中日兩國"斗士誠堅共抗流",并預言有朝一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他站在歷史制高點上觀察時代,詩歌中的美、刺,都具有極遠的前瞻性,鼓舞和激勵人們去創造美好的未來。魯迅近體詩的格律,也是非常嚴謹的。魯迅在傳統文學形式的古為今用上,思想性、藝術性達到高度的完美統一。
如果有余力、有興趣也可以多讀些,如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等的作品,當代詩人郭沫若、聶甘弩、趙樸初的舊體詩。
二是泛讀和精讀結合。
所謂泛讀,就是要求從字面上弄通一首詩或詞,大致上領會詩意、詞意。精讀則要求好好琢磨,在頭腦里藝術地再現作者彼時彼地所感受的表象,領會作者的心情和藝術構思,并且反復吟誦,背熟記牢。沒有相當數量的泛讀,不廣泛地接觸各種題材、各種流派、各種風格的詩詞,可供你選擇精讀的園地就不大,同時,當你寫作需要參考某種作品時,往往"踏破鐵鞋無覓處"。沒有一定數量的精讀,就不能深刻領會詩詞的內涵。所謂"詩無達詁",許多好詩詞,是要在反復吟誦中,逐漸悟出區區數行里所包含的豐富內容,有自己的新體會。同時,只有精讀相當數量的詩詞,才能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儲存各種創作套路、詩詞語匯、詩律詞調等。儲存得越多,當你動筆時,可供選擇和取用的"框架"和"零部件"越豐富。
古人的許多名篇佳句,就是從他的前人的作品中,或借鑒其"框架",或摘錄其"零部件"綴連而成的。例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有人研究,這是摹仿唐人張謂的《春園家宴》中的"竹里行廚人不見,花間覓路鳥先知"而成的。又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則借鑒了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站在巨人肩上,比巨人更高。學作詩也是同樣一個道理。蘇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概括了泛讀和精讀的關系,讀詩詞和創作的關系。
選擇哪些詩詞來精讀呢?有人主張要精讀名篇,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什么算名篇?往往各時代、各階級、甚至各個人鑒賞標準都不一樣,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境遇,情趣也大相迥異。我的體會是,各種選讀本和教材上開列的名篇目錄等,可供參考,但不宜抱著不放。不妨先進行泛讀,多流覽些作品,看看哪首詩或詞,你讀得最投入,最感興趣,最引發你心靈上的共鳴,那你就在這首詩或詞上多下工夫,即使它在名篇榜上無名。這樣的作品,由于你喜愛它,就容易理解它,也容易背得熟,記得牢。有些作品,雖是名篇,你若不喜愛,硬去啃它,往往費工很大,而所得甚少,勉強背了,過不多久又忘了。記得"九一三"事件之后,社會上傳抄白居易的《放言》其三(見本書《二
怎樣學會讀詩詞》)。我讀了之后,感觸很深,就把《放言》五首都找出來讀,而最感興趣的,還有其一: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圣,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后來在"四人幫"猖獗時,讀清人龔自珍的《詠史》: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當時感到,這首詩好像百多年前的詩人為今天的災難而寫的,是投"四人幫"及其爪牙的標槍和匕首,于是反復吟誦。二十多年過去了,當時讀的許多詩詞,現在大都印象模糊,而這三首及其他一些引起共鳴、為之動情的詩詞,至今還能背誦得出來。
我的體會是:在廣泛接觸古今舊體詩的基礎上,進行自我篩選,精讀自己喜愛的作品,比按名家推薦,或教材開列的目錄去精讀,效果好得多。精讀什么作品,不妨"從心所欲",無須隨人俯仰。
三是讀詩詞與讀古籍結合。
寫詩詞用比、興兩法,須掌握大量的物象、典故、警語名句等。這些,大都要從書本中得來。杜甫在介紹自己學詩的經驗的詩中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以,北宋西昆派代人物黃山谷稱杜詩"無字無來歷"。(見錢鐘書《談藝錄》177頁)而我們不少老同志,尤其軍隊中的老同志,青少年時期輟學參加革命,讀古籍不多,現在年紀大了,去啃《十三經》、《二十四史》、《諸子集成》等大部頭古籍,是比較困難的。一席盛宴胃口受不了,而吃個零嘴卻無妨。我們可以在讀詩詞的同時,好好讀注釋,并以此為索引,去查找古籍,隨便翻翻,一來調劑一下讀物,再者從中學點知識,積累物象、典故,采擷警語名句。我讀李白《戰城南》中的兩句:"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為弄通"洗兵"的典故,重讀《史記.周本紀》中的武王伐紂時天雨洗兵的故事,以后作詩常以"天雨洗兵"象征革命勝利進軍。讀到武王滅殷之后,"縱馬于華山之陰,放牛于桃林之虛"的典故,將當代詩人臧克家的"老牛已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衍化為:"夕照南山昂首馬,霞浮西嶺奮蹄牛。"以南山馬、西嶺牛比喻進了干休所的老干部。后以這兩句為頸聯,湊成《七律.晚晴》,贊頌進了干休所發揮余熱的老干部們:
為有童心春駐留,鬢霜未必氣橫秋。
引風蘋末爽津渡,驅霧天涯清宇樓。
夕照南山昂首馬,霞浮西嶺奮蹄牛。
銜觴好讀非陶令,老至不知思孔丘。
這首拙作除引用《周本紀》典故之外,還涉及李摯的《焚書.童心說》、宋玉的《風賦》、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論語.述而》等古籍。那些古籍,有的幼年曾讀過,但大都忘了,主要是離休之后從"吃零嘴"中重新檢起來的。
四是讀詩詞與創作實踐結合。
當客觀現實與你的心靈相擊撞,迸發出情感火花,激起創作沖動時,動筆之前,不妨再翻翻你過去讀過而與當前情趣相投的作品,從中借鑒藝術構思、表現手法、詩詞語匯。在迫切求索心情的驅使下,可能學得更專注,往往"探驪得珠",得前人作品精蘊之所在。但取用時可不能照抄照搬。鄭板橋有詩云:"十分學七要拋三,各有靈苗各自探。"有時寫作碰到難點,也不妨到前人作品中去求援。蘇聯瓦解、東歐巨變時,胸中那不吐不快的壘塊,想以平平仄仄平抒發之;同時,有的老戰友、老同學來信中極度悲觀的看法,我也不能茍同,想以詩答之。于是動筆寫《七律.望星辰》。已把前三聯寫好:
野老閑來為杞人,空愁天墜望星辰。
未聞鼙鼓催鍾會,卻見降旗懸蜀城。
失馬焉知非福至,誕嬰陣痛乃新生。
首聯是"起興";頷聯是對蘇聯、東歐風云突變的感慨;頸聯表明自己的觀點--這未必是壞事,可能是新的歷史轉折。尾聯想表達這樣的思想:在這種國際大氣候下,怎么把我們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這是最重要的。憋了大半天,怎么也想不出適當的形象來表達。當想起清人龔自珍曾寫過不少憂國憤世和對理想生活期待的詩歌,于是就找來翻翻,當讀到《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時,其一中的兩句"四海變秋氣,一室難為春。"使人豁然開朗,很快寫出尾聯來:
驟然四海秋蕭索,安得一家春媚明。
別小看這種"臨時抱佛腳"式的學習,它不僅立竿見影,而且能把學得的東西,儲存在自己記憶庫里顯要的位置上,印象深刻,便于調取。
(二)直面現實,深入生活
上面談到要認真讀點詩詞,可千萬不能陷在書堆里。詩詞同一切文學藝術作品一樣,"都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前人所謂"文為語之精,詩為文之精"。打個比方:平時說話好像原糧,文章好像原糧加工后做成的熟飯,詩則是熟飯釀成的酒。讀古人、今人的作品,是向人家討教加工、做飯、釀造的方法,而原糧、熟飯乃至酵母只能從自己實踐中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采集。
從氣象萬千、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挖掘和開辟創作之源,對老同志來說,有個揚長補短問題。
長,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老同志都有幾十年的斗爭經驗和生活經驗,雖然個人經歷不盡相同,但都走過了幾十年的人生道路,都有豐富的記憶庫藏;二是離退下來,又有了新的生活內容,如詩、書、畫以冶性;晨練、垂釣以健身;含飴弄孫以娛情;有更多的觀光、旅游,探親、訪友的機會……故美其名曰:"金色時光"。短,恰與長相對應。隨著歲月的流逝,豐富的記憶庫藏的各種印象越來越變得模糊不清了,你想取用的,往往沉到倉庫的最底層,不是一下子能鉤沉出來的;而飄浮在記憶層上面的,又不能成為有價值的詩材。二是離退下來,無論"金色時光"生活多么豐富,但畢竟與社會生活主流逐漸疏遠了。如何揚長補短,這里再次不避自薦之嫌,談點意見。
首先是盡可能保持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以免孤陋寡聞、知識老化。除了思想上努力跟上時代節拍外,尤須盡一切可能,通過多種管道直接或間接地接觸今天氣象萬千、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看書、讀報、聽廣播、看電視,這是最通常的管道;還有盡可能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爭取多到外面走走;還有廣交朋友,尤其是要交那些實踐豐富、見多識廣的青年朋友,以討取他山之石。1992年秋我們干休所組織游十渡,回來的路上,將在車上將看到的景色湊成四句。這四句沒有什么"包孕"、"托興",想再續四句,但筆下無神來,于是把它扔了。1994年春節,有一位搞外貿的晚輩來看我,把他一年來西歐、東歐、北美、東南亞之行吹了一番,并以事實說明了這樣一個觀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搞市場經濟非參加到國際經濟大循環中去不可,這方面我們國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番話引發我很多感觸:過去閉關自守,猶如坐井觀天;今天改革開放,仿佛登高望遠。于是想起了一年多前游十渡時的情景,就把扔了的四句撿回來,聯成一律:
勝日探幽十渡濱,峰奇水曲氣新清。
孤村碩柿明如火,疊嶺霜林醉似春。
峽谷看天天類壑,絕顛視野野無垠。
富春江畔立錐地,無處可棲嚴子陵。
據《后漢書.逸民傳》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早年的同學嚴光,字子陵,不愿應詔當官,隱居在富春江畔種地、釣魚,過著與世隔斷的生活。而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國內幾乎人人都被卷入市場經濟大潮之中,誰還能同嚴子陵一樣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二是挖掘自己豐富的記憶庫藏。從報刊上、詩集中,常看到不少老同志回顧以往的作品,題材相當廣泛,有對親身參加的戰斗或歷史重大事件的回顧,有對偉人的崇敬、摯友的悼念,有抒發個人難忘的悲歡離合的感慨……。而且這些作品,大多聯系現實賦予新意。無疑,自己的記憶庫藏,是開拓創作題材、暢抒情懷、諷喻時事、馳騁想象的廣寬天地。還有,當你寫詩或填詞搜索形象表達情意時,如果書本上找不到最恰當的,不妨到你生活記憶庫藏中去翻箱倒柜。我有一個中學時代的同學,一起參加抗戰,解放戰爭時他跟國民黨走了,后來跑到臺灣,分別五十年。1989年他回大陸探親,托人致意,表示要來京相會,我想以詩作答。一般應酬話好湊,但如何表達過去分道揚鏢、而今有了會面的機會這一感慨,卻頗費思索"渡盡動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現成的詩句固然很好,但不能貼切反映我同他的情誼。后來想起唐山地震時,在夢中聽到轟鳴,以為國民黨打來了。通過聯想,作成一聯:"雷驚地裂途殊道,雨過天晴虹作舟。""舟"屬下平聲十一尤,就以尤韻湊成一律:
彈指相違五十秋,江海聞雞救亡謳。
雷驚地裂途殊道,雨過天晴虹作舟。
我慶故人歸故里,君游鄉土釋鄉愁。
京華野老迎佳客,重返韶光忘白頭。
這詩轉寄給他后,第二年秋天果然來京相會了,談起拙作,他說,使他感觸最深的是那第二聯。我覺得,從自己生活經歷中擷取的形象,往往比書本上抄來的,更能恰到好處地表達自己的情意。
三是深入觀察,反復篩選。"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的這兩句詩,千古傳頌,至今還為人們用以歌頌懇惻精誠、生死以之的深情。這是詩人觀察大量物象之后,選擇出來的最能抒發自己情意的"特寫鏡頭":春蠶自縛,滿腹情絲,生為盡吐,吐之既盡,命亦隨亡;蠟炬自煎,溶液長流,流之既干,身亦成燼。這些物象,通過詩人飛騰的想象力,創造出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諧音雙關、象征比譬的詩句。我們應學習前人這種創作方法。當自己有那份不吐不快的情意,而找不到適當的形象表達時,不妨到周圍環境中去仔細觀察物象,反復篩選,馳騁想象,往往神思一觸而發,豁然開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后,我在電視中看到十月革命節莫斯科紅場上,寥落的老人在瑟瑟寒風中游行,心里很不是滋味。過了幾天,正好來寒潮,看到泡桐樹上有幾片葉子在寒風中掙扎,想起北宋張耒《夜坐》中的兩句"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這不是與在寒風中游行的老人很相似嗎?于是以梧桐"起興"填了首《浪淘沙》。因為這首詞未能包容我當時的想法和情感,尤其是沒有把"韜光養晦"將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這一重要思想包含進去,就把它扔了。可是,從當時媒體中不斷傳來的信息,我那不吐不快的情意,不僅沒有淡化,而且越來越強烈。想起宋人楊萬里《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詩云"山思江情不負伊,雨姿晴態總成奇。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于是決心再次"征行"。后來又來了寒潮,起了兩個大早,仔細觀察寒潮中的各種景物,邊觀察邊思索,選擇那些最能表達我的想法和情感的物象,聯綴起來,填了首《虞美人寒潮》:
驀然一夜西風暴,樹禿晨鴉噪。黃塵敗葉涌狂濤,衰柳折腰垂首苦哀號。
蒼松傲對寒潮嘯,猶自從容俏。不爭獨翠俏冰崖,留得生機蔥木共春華。
這首詞意境很膚淺,自己也不滿意,但它卻是通過親自觀察、采擷物象而聯綴起來的,所以寫成以后,胸中疊塊既消,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慰藉。
(三)少而精與勤而久
南宋理家家朱熹作了兩首《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面曾說過宋人用詩講道學,"味同嚼蠟"。而朱熹這兩首詩,卻不像其他些講道學的詩那樣,抽象地發議論、講道理,而是從自然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說話,總結做學問的經驗,既有詩境,又有理趣,所以傳誦極廣。宋人中有不少這類好詩,我們喜歡以詩詞闡明革命道理的老同志,不妨適當讀些王安石、蘇軾、陸游、朱熹等富有理趣的作品,作為借鑒。上面介紹的朱熹的這兩首詩對我們老同志學習詩詞可能有點啟迪。
詩詞貴在意新。新意哪兒來?只能從社會生活中來。從社會生活中得來的新知識、新見聞、新經驗,就是作詩、填詞的源頭活水。水活自然清,清澈可以見底,但未必能映印"天光云影"。還須水深,深而清,方能反映"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細微情態。而開辟這很深的"半畝方塘",決非一日之功,要靠長期的知識積累、詩詞美學修養和技巧磨練。
詩詞是高難度的語言藝術,猶如一艘"艨艟巨艦",只有在滾滾滔滔的大江大海中,才能像鵝毛一樣輕輕浮起來"自在行"。我們長期積累起來的詩詞藝術功底,就是江海大水。但它不是像"江邊春水"一夜暴漲起來的,需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這對老年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能著急,要慢慢來。一著急,往往"枉費推移力"。詩詞要一首一首吟讀、一首一首品味、一首一首背誦;平仄、詩韻、對偶等格律要素,要一點一點學;寫作從醞釀、構思、立意、謀篇,乃至煉句、煉字要一步一步來。讀與寫都沒有什么"捷徑"可走。但也要講究方法,以適應老年人的特點,否則,事倍功半。這方法就是少而精與勤而久相結合。
少而精,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單位內,學的東西不能貪多求快。譬如一個小時、一天、一周之內,學的要少而精。平均一天泛讀一首詩或詞,一周精讀一首詩或詞,進度就算相當快的了。學格律得按步就班,一點一滴學,不能"抄近道"、"開快車"、搞"突擊"。起步登程千萬別操之過急,要慢步穩走。寫出一首來,要反復推敲,反復修改。一周寫出一首,算是快的;一個月寫出一首,也不算慢;半年、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寫出一首來,很可能是你已經入門而創作出來的精品。貪多求快是老年人學詩詞的大忌。
勤而久,是就長年累月而言的。勤,是指勤復習,勤練習。一般來說,老年人理解力較高,而記憶力較差。這只有在記憶屏幕上反復放射,來彌補不足。久,是指長期堅持,放長線,釣大魚。《荀子.勸學篇》曰:"真積力久則入"。如果平均一天泛讀一首,一周精讀一首,一年就泛讀365首,精讀50多首,五六年下來,你的"半畝方塘"就挖得很深了。
據說,毛主席外出常帶《隨園詩話》瀏覽,其作者清人袁枚,寫了首《箴作詩者》,詩曰:
倚馬休夸速藻佳,相如終竟壓鄒枚。
物須見少方為貴,詩到能遲轉是才。
清角聲高非易奏,優曇花好不輕開。
須知極樂神仙境,修煉多從苦處來。
箴者,規戒也。這詩用了幾個典故:東晉袁虎起草露布,倚馬可待,這類"速藻"并非佳品。西漢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故作品少,但壓倒了多產作家鄒陽和枚乘。黃帝命鬼神作的"清角",這音樂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但是很不容易演奏;優曇花美,但易殘,所謂"曇花一現"。詩人以物少為貴,映襯詩遲是才;以苦修煉,映襯極樂境。這不也是在闡發少而精,勤而久的要訣嗎!
袁枚還有一首詩--《遣興》之一: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老同志學詩詞,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很重要,但既已登堂入室,要想繼續提高,在創作上也有個少而精的問題;要象初笄女精心梳頭那樣,反復對鏡梳裝。寧可少寫些,但要多改。邊讀古今優秀作品,邊煉句煉字。如果不經這一過程,其作品往往很長時間停止在帶格律的順口溜的水平上。前人的許多傳世之作,不少是反復修改而成的。白居易《詩解》云:
新篇日日成,不是愛聲名。
舊句時時改,無妨悅性情。
但令長守郡,不覺卻歸城 。
只擬江湖上,吟哦過一生。
詩人對自己的作品,真象母牛對初生犢那樣,勤舔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