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國學網站--新書推薦--《詩詞津梁》、十 變通與拗救



詩詞津梁

十 變通與拗救

 

 

 

    上篇所舉的五絕、五律、七律各四首,除一首五絕外,每首詩都有變通用字。作詩,按標準填入漢字,不容易。因為有的漢字,義合適,聲未必合適。有些字可以換,如"兩"是仄聲,如需平聲可以換成"雙";"此"可以換"茲";"彼"可以換"他";"碧"可以換"蒼","神州"可以換"赤縣";"長安"可以換"日下"……。但許多字、詞很難換,如數字中除"三"、"千"是平聲外,其余都是仄聲。其中除"十"可以"旬"替代外,別的字都難到找平聲替代。于是古人想出個變通的辦法。七言詩的頂節、頭節、腹節,每個音節都兩個字,講究的是第二字,它正在節奏點上,平仄不得通融,第一字好商量,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注意,不是無條件)該平而仄,或該仄而平。腳節只一個字,硬碰硬,通融不得。通融的規則有深有淺,先講淺的,深的"拗救",后面再講。
    關于近體詩的平仄格式,相傳有兩句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說,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至于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則必須依照格式,該平不能用仄,該仄不能用平。這是就七言詩而論的;其所以不提第七字,因為腳節只一個字,尤其要"分明",自不待言。由此推斷,五言詩應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這個口訣簡潔明快好記,但是不全面,不準確,對有些句式不適用。初學者如果僅憑這口訣來作近體詩,定會在平仄上犯規,乃至犯詩家之大忌。
    在近體詩句中,有兩種大忌必須避免,有三種小忌應盡量避免。
    大忌之一是"孤平"。所謂"孤平",出現在乙2句式上,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當你用這種句式寫詩時,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絕不可將平通融為仄,變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這叫"孤平"句,就是除了押韻那個平聲外,只剩下一個平聲了。詩詞格律專家王力教授找遍《全唐詩》,只找到兩個例子:
        醉多適不愁(高適《淇上送韋司倉》)
        仄平仄仄平
        百歲老翁不種田(李頎《野老曝背》)
        仄仄仄平仄仄平

    高適和李頎也許是一時的疏忽,也許他們是盛唐初期人,當時詩律未細,故意用古詩所容許的平仄。但是,"在唐宋千萬首詩當中,這寥寥的兩個例外適足以證明近體詩的孤平確為詩家的大忌而已。"(王力《漢語詩律學》100頁)
     這里順便提一下,現在報刊上某些詩集中發表的近體詩,常有孤平出現,可能是受了"一三五不論"的誤導,也可能由于作者和編輯疏于檢查。
    不押韻的詩句,即五言甲1、乙1句式,若只有一個平聲,如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這不"孤平",算"拗句",可以用,但最好有補救,這留待"拗救"中再討論。
    大忌之二是"三平調"也稱"三平腳"。三平調是指詩句末尾的三個字都是平聲。這種病句出現在甲2句式上,即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當你用這句式寫詩時,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絕不可將仄聲通融為平聲,變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平結尾在古體詩中并不少見,在初唐、盛唐的五言近體詩中,也偶爾見之,但詩律漸細之后,因三平結尾破壞了詩句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則視為詩之大忌了。
    哪些是應該盡量避免的小忌呢?
    一是"三仄腳"也稱"三仄調"。三仄腳是指詩句末尾的三個字都是仄聲。這種句子出現在乙2句式上,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當你用這句式寫詩時,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盡可能不要把平聲通融為仄聲,變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詩的出句才會出現三仄腳,古人并不像對三平調那樣視為大忌,不時可以見到,以五言為多:

        城中十萬戶  平平仄仄仄 (杜甫《水檻遣心》)
        相看兩不厭  平平仄仄仄 (李白《獨坐敬亭山》)

    七言詩三仄腳較少,下面舉唐詩中一句:

        朝罷須裁五色詔  仄仄平平仄仄仄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

    可見唐人并不以三仄腳為詩病。但詩尾接連三個短促的仄聲,會使詩句節拍界限不清,失去平仄相間的音樂美,后人作詩沒有特別好的詩句,是不輕易用它的。陸游《夜泊水村》頷聯:"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出句是三仄腳。"絕大漠"引自《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詩人隱然以霍去病自比;"泣新亭"引自《晉書》的典故:晉室南渡,過江貴族常在新亭飲宴,受王導批評,大家相視流淚。這一聯的大意是:我年近花甲,倘有用武之地,還能像當年年富力強的霍去病那樣橫渡大漠;諸君大權在握,又何至于束手無策,像晉朝南渡諸人對泣新亭呢?這一聯用典精當,充分抒發了詩人的愛國激情、獻身豪氣,并痛斥南宋朝庭屈膝投降、偏安一隅的政策。這樣的好詩句,出現了三仄腳,也不以為疵。又如毛主席的《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萬里,行天遙望一千河"。出句也是三仄腳。詩人"浮想聯翩"從農村的災難轉到天上同牛郎談話。地球赤道四萬公里,合八萬華里,人們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轉,于不知不覺中,一日走了八萬里。詩人以現代科學與飛騰的想象相結合,寫出大氣磅礴的詩句。《紅樓夢》里的林黛玉教香菱作詩時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曹雪芹借林妹妹之口說的這段話,是有根據的,歷代大手筆不乏此類出奇之句。但是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謙遜點為好,所以應盡量避免三仄腳。
    除了三仄腳之外,其他兩種不規范的三字結尾也應盡量避免。不論五言還是七言詩句,標準的三字結尾共四種: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初學者在未學會"拗救"之前,應按上面四種規范的三字結尾作詩,除了避免三平調、三仄腳之外,還應避免其余兩種拗字尾(三仄腳亦屬拗字尾) ,即: 平仄平 仄平仄
    所謂"一三五不論",這三個字可以通融的程度是有區別的。完全可以不論的,只有七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凡屬乙2句式,平聲不能通融為仄聲,否則就犯了大忌----孤平。至于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平仄一般比較固定,不宜隨意機動。如若機動,最好有拗有救。一三五----這三個不在音節點上的字,同腳節越近,其機動性越小。
    淺的平仄通融規則大致上就是這樣。下面用表格來標示。懂得七言詩的平仄配置規則,五言詩的規則也就明白了,因為五言比七言少一"頂節";懂得律詩的平仄配置規則,絕句的規則也就明白了,因為律詩是絕句的重疊。所以下面只列出七律詩律式表,其余可以觸類旁通。

附錄

格律詩律式表

說明:表中以"."表示平聲可以通融為仄聲或仄聲可以通融為平聲;以" "表示押韻;以"|"表示音節界限。

1型 七律首句平起仄收
     五律首句仄起仄收
2型 七律首句平起平收
     五律首句仄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型 七律首句仄起仄收
     五律首句平起仄收
4型 七律首句仄起平收
     五律首句平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的律式表,供初學者寫近體詩時備查,不必全部死記硬背,你只要搞通句中、句間、聯間的音節平仄交替、連環的規則就行了 。為便于記憶,我把這規則編了個《三三訣》:

    三字----一三五可通融;二四六音節中。
    三相----句中平仄相間;聯中平仄相對;聯間平仄相黏。
    三避----孤平句是大忌;三平調一定避;拗字尾盡量避。

                          拗救

    近體詩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稱為"拗",有拗有救,才為不病。就是說,按標準句式,這個字該用平聲的,你用了仄聲,"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對句相應的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字,這就"救"過來了,這叫仄拗平救。若是該用仄聲的字眼上,你用了平聲,那就在本句或者對句的相應的該用平聲字眼上,換個仄聲,這叫平拗仄救。用調節平仄聲的方法,使詩句出現新的和諧,這種方法"拗救"。拗救基本方法有兩種: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對句相救。
    本句自救,就是在一句之中,上個音節該用平聲的字眼上,你用了仄聲,仄拗了,就在本句下個音節另一個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這就平救過來了。或者上個音節該用仄聲的字眼上,你用了平聲,平拗了,就在下個音節該用平聲的字眼上,換個仄聲,這就仄救過來了。
    對句相救,就是在一聯之中,出句該用平聲的字眼上,你用了仄聲,仄拗了,就在對句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這就平救過來了。或者出句該用仄聲的字眼上,你用了平聲,就在對句該用平聲的字眼上換個仄聲,這就仄救過來了。如果對句拗了,出句也是用同樣的方法來救。
    在前人近體詩中,常常出現一聯之中,既有本句自救,又有對句相救,形成本句自救與對句相救的復合,這叫作一拗雙救,。
    拗救有條規矩,叫作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現在分別介紹上述拗救形式。

    (一)本句自救。有兩種大拗是必須救的。

    第一種是救孤平。前面講了孤平是詩家之大忌,也是大拗,是必須救的。若是你作詩時,用乙2句式(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非用仄聲字不可,那怎么辦?有辦法:可將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該用仄聲的,改用平聲,這就把孤平救過來了。這種救法,五言叫作一仄拗三平救(簡稱一拗三救),七言叫作三仄拗五平救(簡稱三拗五救)。下面舉例說明之。

    五言一拗三救:

        恐驚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仄平平仄平

    (字下面的 表示該平用仄, 表示該仄用平,下同)
    這句恰在第一個字(頭節上字),該用平聲的字眼上,用了仄聲"恐"字,若不救便成了孤平句。于是就在本句第三個字(腹節上字),該用仄聲的字眼上,用了平"天"字,這就把孤平救過來了。又如:
        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懷》)
        仄平平仄平
    這句的頭節上字該用平聲,而"北"是仄聲,為避免孤平,就將該用仄聲的腹節上字,用平聲的"江"來救。
    七言詩的三拗五救,也是用腹節上字(第五字)的平聲去救頭節上字(第三字)的仄聲。就是第三字該平而仄,第五字該仄而平。例如:
        未到曉鐘猶是春(賈島《三月晦日送春》)
        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句頭節上字(第三字)"曉"該平而仄,于是就用腹節上字(第五字)該仄而平的"猶"去救。又如:

        一任晚山相對愁(程顥《題淮南寺》)
        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句頭節上字"晚"該平而仄,用腹節上字該仄而平的"相"去救。
    七言乙2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仄拗了,能不能用第一字的平去救?不能,即使第一字用了平聲(平仄仄平仄仄平),還算"孤平"句,必須用第五字的平去救。那為什么?原來救孤平是以五言為準的,五言必須在第三字上救,七言就必須在第五字上救。
    第二種大拗是"特拗"句。
    不是說"二四六分明"嗎?可是在近體詩中的乙1句式(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該用仄聲的偏用平聲,成了: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恰恰在重要的節奏點上平仄不合,乃至句中音節相間,聯中句間音節相對,詩中聯間音節相黏的規則統統不管。這似乎大大違反了平仄規則,成了平仄上的特殊形式。這種形式五言稱之為四拗三救,七言稱之為六拗五救。拗者,不順也,違反常規也。可是這種五言的第四字該仄而平,第三字該平而仄,七言的第六字該仄而平,第五字該平而仄,在前人詩中屢見不鮮,乃至科舉考試的試帖詩,也容許用此種句式。這種特許犯規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認為合轍的句式,也難稱其為"拗"了,故王力《漢語詩詞律學》中稱之"特拗"。
    "特拗"例句:

    五言:

    仍鄰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誰能共公子,薄暮欲俱還(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游人(白居易《邯鄲至夜思親》)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種"特拗"句式,多數用于尾聯的出句,成為唐宋詩人的一種時尚。用于其他聯的出句也有,但較少。現代人作舊體詩,也常用這種句式。 魯迅詩:
    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哀范君》)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無題二首》)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毛澤東詩: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喜聞捷報》)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答友人》)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送瘟神》)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用這種本句自救方式,必須注意的是:五言的第一字平聲,通融不得;七言的第三字平聲,通融不得。一般不能把五言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平仄平仄;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仄仄平仄平仄。如果這樣通融,五言成了平仄間等,七言三仄當頭后面又平仄間等,吟起來拗口,聽著不順。
    第二種是錦上添花式的本句自救。在前面介紹的律式表中,平仄可以通融的字眼,一般無須拗救。可是許多人在作詩時,有意無意間,造成了拗救的局面。這樣,在聲調上更和諧,節奏更鮮明。例句如下:
    1.第一字該平而仄,第三字該仄而平。

    鏡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賀賓客歸越》)
    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只研朱墨作春山(魯迅《贈畫師》)
    曙光初照演兵場(毛澤東《為女民兵題照》)
    2.第一字該仄而平,第三字該平而仄。

    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
    商女不知亡國恨(杜牡《泊秦淮》)
    心事浩茫連廣宇(魯迅《無題》)
    班竹一枝千滴淚(毛澤東《答友人》)
    這種本句自救只限于七言的甲1、甲2、乙1三式,若用于七言乙2式就成了孤平句了(平仄仄平仄仄平)。

    (二)對句相救

    第一種是腹節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前面曾說過,寫詩時,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節上字),盡量按標準句式寫,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節上字拗了,要盡量用對句相應的字去救。所謂小拗,就屬這一類。例如: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王維《登裴迪秀才小臺作》)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贈孟浩然》)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誰言宰邑化黎庶,欲別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歌聲裊裊出清漠,月色娟娟當翠樓(杜牧《南樓夜》)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詩人寫詩,有時對句腹節上字非用平聲不可,于是就將出句腹節上字的平聲改用仄聲,來個平拗仄救。
    這種拗救方式只適用于出句是甲1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對句是乙2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聯。其他聯式都不適用。因為用了這種拗救就會出現三平調和三仄腳。
    若是乙2句作為出句,也就是入韻詩的首句,腹節上字該仄而平(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對句怎么樣救?不用救。因為對句是甲2句(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腹節上字正好是仄聲,平仄相對,若是以平相救,則成為三平調了。七言詩首句入韻的多,前人以乙2句為首句,第五字用拗字的不少。例如:

    承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戎昱《離家別湖上亭》)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庭院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張耒《夜坐》)

    所謂一三五不論,其中第五字只有在上述條件下,即乙2句作為入韻詩的首句時,仄改平而不用抵償。
    寫近體詩時,腹節上字盡量不用拗字,如用了,應盡量去救;當然,不救也勉強合轍,故云"小拗可救可救不救"。
    第二種是為了將詩句的聲調調整得更和諧的前拗后救,同第二種本句相救一樣,屬錦上田花之列。例如七言第一字的前平拗后仄救: 才見吳州百草春,已聞燕雁一聲新(皇甫冉《送陸澧、郭鄖》)
    閑遣青琴飛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鮑溶《夏日懷杜附馬》)

    前仄拗后平救: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白居易《放言》其一)
    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白居易《放言》其五)
    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前拗后救: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王昌齡《道郭司倉》)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張說《蜀道后期》)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白居易《燕子樓》)
    井轉轆轤千樹轉,門開閶闔萬山秋(許渾《秋日候扇》)

    這種頭節上字的前拗后救,只能用于仄拗平救,若是平拗仄救,這一聯的對句就犯狐平了。
    第三種是一拗雙救。就是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并用,是自救和相救的復合方式。這也屬錦上添花之列。例如七言的第一、第三字既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
    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丈擁千官(岑參《和賈舍人早朝》)
    南苑草芳眠錦雉,夾城云暖下霓旄(杜牧《長安》)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溫庭筠《利州南渡》)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蘇軾《有美堂暴雨》)

    這種拗救,出句和對句平仄字字相對,聲調極為和諧,故詩人最喜愛用它。在唐宋人的七言律詩中,出現這種雙救句式是很多的。據王力教授考據,中晚唐以后,使用這種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句式,一聯中字字平仄相對,成為一種時尚,比使用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標準句式的還多。
    一拗雙救常常與救孤平結合在一起,例如:

    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杜甫《促織》)

    這一聯對句腹節上字"難",該仄而平,既救了本句頭節上字該平而仄的"故",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腹節上字該平而仄的"得"。它兼任兩種職能,既救本句孤平,又救出句腹節上字。又如:

    荒戍落黃葉 浩然離故關(溫庭筠《送人東歸》)

    這一聯出句和對句,既各自本句自救,又相互而救,既救了對句的孤平,又調整音節更和諧。這種一拗雙救在七言詩中較常見。例如: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賈島《三月晦日送春》)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

    第四種是特殊的一拗雙救句。一般對句相救是出句和對句同一位置上的字相救。如出句第一字拗,對句第一字救;出句第三字拗,對句第三字救;出句第五字拗,對句第五字救。這種特殊的一拗雙救是錯位相救,用對句的第五字去救出句的第六字。不僅可救一個拗字,還可救第五第六兩個拗字。這個對句必須是孤平自救句,即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如:

    眼前擾擾日一日,暗送白頭人不知(許渾《旅懷作》)

    對句的"人",平聲,既救了本句該平而仄的"白"字,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該平而仄"日一"雙拗字。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夜泊水村》)

    對句的"無",平聲,既救了本句該平而仄的"向"字,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該平而仄"有萬"雙拗字。

    下面是以對句五平救出句六仄的例句:

    五更歸夢常苦短,一寸客愁無奈多(黃庭堅《次韻王稚川客舍》)

    對句的"無",平聲,既救了本句該平而仄的"客"字,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該平而仄的"苦"字。

    霜林染出云錦燦,春色并歸風露秋(元好問《游友泉寺》)

    對句的"風",平聲,既救了本句該平而仄的"并"字,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該平而仄的"錦"字。
    前面曾講過寫近體詩應盡量避免三仄腳,若非用不可,也可以救,但不能在對句同一位置的字眼上救,因為對句腹節上字仄拗平救,就成了三平調。碰到這種情況,只能用對句錯位相救。即用對句頭節上字該仄而平去救出句腹節上字的該平而仄。
    
    例如: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王維《和賈舍人早朝》)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望一千河(毛澤東《送瘟神》)

    拗救是近體詩調節平仄的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上面講的僅僅是一些基本的、現在舊體詩仍沿用的一些規則。除此之外還有所謂"拗句格",就是半拗半合律的詩,例如崔顥的《黃樓樓》:

        昔人已剩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的首聯、頷聯平仄失對,四句都有拗字,也不救,不合律;只有頸聯、尾聯合律。這種"拗句格"是古體詩向近體詩轉化過程中出現的變體。
    還有所謂"拗律",就是律詩句句皆拗,一拗到底,例如杜甫的《崔氏東山草堂》: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氣爽相新鮮。
        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盤剝白鴉谷口粟,飯煮青泥坊底芹。
        為何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

    這首"拗律"是"老節漸于詩律細"的詩圣刻意用古風的格調寫的近體詩。這種"拗律"有條規矩,就是必須句句皆拗,不能有一句律句。若是你還不辨平仄,給自已寫的詩標上"拗律",那可不行。因為難免不"瞎貓碰死毫子",冒出句把兩句律句來,這就鬧笑話了。有的同志因不辨平仄,就想學古體詩,其實,不辨平仄,學古體詩也有困難。因為唐宋以后的古體詩講究古樸風格,講究"避律",就是在詩中盡量避免出現律句。
    這些"拗句格"、"拗律",宋以后很少有人做了,這里所以舉例說明一下,目的是使大家讀舊體詩時,碰到這種情況,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例如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里有一首《詠賈誼》,就是拗律:

        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
        雄英無計傾圣主,高節終竟受疑猜。
        千古同情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

    有的學者認為,毛澤東的詩受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的影響較大,是的,在他一些作品中借用或化用了不少三李的某些詩句。但竊以為,他在聲律上,更多地步杜工部,除前面曾指出,在他律詩中很少出"上尾"之外,還有這首拗律為證。
    同樣還要說明的是,唐人近體詩中有所謂失對、失黏的現象。失對就是一聯中平仄不相反,這在五言詩中較多,七言詩中較少;失黏就是兩聯之間平仄不相同,這在五言詩七言詩中皆有,七言詩中居多。王維的兩首有名的七絕,一首失對,一首失黏。

                  少 年 行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仄平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詩首聯失對)

                  渭 城 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這詩首聯尾聯失黏)

    在律詩中失黏的更多,有首聯與頷聯失黏,有頷聯與頸聯失黏,也有頷聯與尾聯失黏的。這種失對、失黏,也叫拗對、拗黏,拗者,不順也。這些是古體詩向近詩轉變中出現的,所以也有叫作變體或變例的。但宋以后科場中不準有失對、失黏的詩,于是黏對就成為律詩的金科玉律。

       

    〖關閉窗口〗

0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010-629128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泰县| 大冶市| 商南县| 布拖县| 辽阳市| 文成县| 南川市| 西林县| 高陵县| 都江堰市| 正定县| 蓝田县| 应用必备| 盐边县| 四会市| 泾川县| 乐山市| 墨玉县| 繁昌县| 建水县| 固原市| 襄樊市| 贵德县| 当涂县| 台东市| 海原县| 嘉黎县| 陵川县| 庆元县| 资源县| 罗江县| 黔西| 罗源县| 云梦县| 玛沁县| 北辰区| 新河县| 通辽市| 玛沁县| 峡江县|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