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之戀
——簡評王景山先生《畫壇名家》新作
趙富山
生肖之書斷言,肖馬之人志存高遠、終日奔波勞碌不知倦、為事業和生活而拼搏。屬馬的王景山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
景山君畢業于名校——北師大中文系。當年聽大家授課、耳濡目染,漸養成一股文化人的特有氣質。景山出身貧寒、農家子弟。雖年至半百,你與他相處,仍能時時、處處感受到那種農夫般的淳樸、誠實和厚道。景山半生坎坷、命運多舛,學裁縫、干瓦匠、下農田、當獸醫、做教員,遍嘗人生甘苦。及至 1984 年經報考憑實力進入報界,才干起他從小就鐘愛的舞筆弄墨差事。至今已辛勤耕耘了 20 年。所策劃主持的欄目、副刊和專刊,均能辦得文采飛揚、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1996 年初春“兩會”期間,民盟盟員的景山被抽到全國政協會議簡報組。半個月中,景山多次聆聽政協委員發言,并有機會接觸這些學界泰斗、藝術大師、社會賢達、企業精英和學識過人的委員,由此萌生采寫他們,并在自己主持的報紙副刊上發表的想法。這如同火石電光般的創意,奠定了景山此后新聞寫作的方向——由“雜” 向“專”方向發展,由寫一般人物向寫文化名人轉變。
1998 年 4 月,景山將采訪的 40 余位名人專訪匯編成冊——《名家倩影》付梓出版。紅學大師周汝昌、文物鑒賞家史樹青、中國畫畫家阿老、劉勃舒、姚有多、郭怡宗、王成喜,美術家靳尚誼、韓美林,書法家沈鵬、歐陽中石,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梅葆玖、葉少蘭,商界奇才馬萬祺、曾憲梓,大學者蘇星、浦山等眾多名人薈萃書中栩栩生輝。《名家倩影》的出版是景山新聞寫作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小試牛刀”的景山君也從此確認了自己今后為學者型名人寫傳記的方向。
《名家倩影》的出版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可和好評。一代鴻儒周汝昌曾評說:“王景山先生巨眼識英豪,一下子認定了這 41 位被他稱為名家的、經心用意、仔細認真地、逐一為之寫出了‘傳神寫照'的妙文”。此時是在汝翁左眼已經失明、右眼憑借高倍放大鏡的病況下寫下的書評。大師的勉勵對無名后學的景山是巨大的精神鼓舞,使他沒齒難忘、終身受益。
如果說《名家倩影》是景山寫名家的一次真實“演練”,那么,今天出版的《畫壇名家》,就應是景山君的一次成功運作了。
從《名家倩影》到《畫壇名家》,時間跨度六年。后者比前者有了不少進步:一是選題更專更精,前者涉及多種領域名家;后者則專寫畫壇名家;二是前者還屬“報紙文體”,后者則純屬“傳紀文學”或“人物特寫”;三是后者比前者文筆更加細膩嫻熟,更加富于文學色彩,可讀性更強了。
《畫壇名家》(卷一)共輯錄了十三位中國畫壇大師級人物:焦墨山水畫家一代美術宗師張仃,潑墨山水畫家幾被風塵湮沒的尤無曲老人,著名花卉畫家蕭淑芳,書法美術家黃苗子,版畫家王琦,花鳥畫家李道煦、劉繼瑛、張世簡,著名畫家韓美林、陳大章,山水畫家侯德昌,旅美畫家陳雄立以及裱畫大師劉金濤,其中不乏 20 世紀中國畫壇第二代領軍人物。十三位名家以年齡為序,其中大多是已過古稀,壽至耄耋的老人。他們窮其畢生精力,獻身中國畫壇,他們的人品、作品、藝術功力都在中國書壇畫苑上具有可圈可點的名份。
景山以新聞記者的敏銳和睿智寫人狀物,為我們立體勾勒出這十三位名家的風范、魅力和藝術成就,從而為中國畫壇奉獻了一筆寶貴的財富,豐富了中國畫壇的文史資料。
景山寫的畫壇名家,多為人物特寫或稱之為傳記文學,這些名家很多已是國寶級的藝術大師,他們均年事已高,有的又疾病纏身,能在他們有生之年讓其回憶往事,留下寶貴精神財富,實乃畫壇盛事,也是景山君為拯救傳統文化藝術做出的寶貴貢獻!
景山的采訪態度是相當認真負責的,他把采訪名人作為自己學習的過程,以名家對藝術的刻苦追求和不懈努力,作為自己做人做事的無限動力。
景山有驚人的記憶力和寫文章的“神來之筆”。他采訪名家時,一不帶采訪機,二不拿采訪本,而是正襟危坐,洗耳恭聽,僅憑一個“言從耳入”就能寫出一篇洋洋灑灑、詳細周全、忠實生動的專訪文章。難怪大學問家周汝昌也稱“不禁使我大為稱奇——也就是大為吃驚的同意語也。我認為他是一把好手——也感嘆他大材小用了。”景山的寫作功力完全得益于他從小博覽群書,大學又得名師言傳身教,以及從事新聞寫作的長期磨練。
在人物的定位和選擇上,景山君更注重用文學創作來寫名家,盡量避免用新聞媒體寫人物的視角寫。用新聞視角寫人物,往往注重熱點和時效,尋找“新聞由頭”;而用記實文學手法寫作名人,看中的是人物的自身追求和價值。或者寫人物的典型意義。在《畫壇名家》寫作中,景山更加注重這些老藝術家的人物命運和對藝術的孜孜不倦追求。
例如他寫張仃在 1936 年畫的《焚書坑儒》漫畫,把蔣介石畫成閻王,下面幾個小鬼拿著牌子抓魯迅,丁玲被關在籠里,著力描述了張仃從青年時代起就反對內戰、追求民主、敢于揭露國民黨迫害進步人士的大無畏精神。寫尤無曲本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就由齊白石親自為其代定書寫潤例的名畫家,卻在戰火和世事紛爭中隱匿江南,甘于淡泊卻每日揮毫不輟,不斷攀登書畫藝術峰顛的精神,從而抨擊當今書畫界追逐銅臭、動輒稱“家”的浮躁心理和不良現象。
在人物的縱向和橫向寫作手法上,景山君也把握得很好。傳記文學必須寫好真人真事,畫壇名家的業績不容虛構。景山力避新聞寫作中突出人物業績和思想行為的現實意義,而著力強調畫壇名家的思想情感和對藝術的深入理解。景山縱向寫人物,也不是按編年史那樣羅列事實,而是選取有代表性的經歷展開敘述。通過描寫、心理刻畫的手段來塑造人物鮮明的形象。在橫向寫法上,景山君則是把畫壇名家的人生經歷或藝術實踐活動進行剖析,抓住其閃光的藝術實踐進行描述,寫深寫透,這樣就使名家的形象鮮活地樹立起來了。
景山是帶著真情實感來寫這些名家的。他的真情實感從根本上是源自母親的培育,這在他那感天動地的“后記”中奔涌飛流 …… 他把莎士比亞的名言“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傳到遼遠的后世”作為自己寫作名家的遵循。十三位名家、十三部人物命運史。他們大多經歷苦難,歷經挫折,但對藝術的矢志追求使他們遠離世俗、永葆藝術的青春,也贏得了生命的高壽。盡管每位名家的經歷不同,但他們的心態,他們對人生、對藝術的理解和駕馭能力,都時時感動著景山。他由衷地尊敬和熱愛這些畫壇名家,他是帶著深深的感動寫成這部名家傳記的。他曾說,這些老畫家太不容易了,人們只看到他們在藝術上的成就,而沒看到為了達到這種成就他們付出的拼搏和努力,我要寫他們的藝術成就還要寫他們的人生,寫命運、寫人格、寫操守。景山說寫他們,其實也是學習他們,寫作過程其實也是自覺重塑人格,提升境界的過程;回報母親的過程。
景山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終于找到自己后半生的寫作之路——寫名人,狀名人,揚名人。《畫壇名家》(一卷)已經問世,我們期待著(二卷) …… 還有《書壇名家》或是其它領域的名家。
景山之戀,戀的是為名家立傳,讓名家之光照亮今人,照亮后人,永遠輝耀神州熠熠星空。相信勤奮的景山君會繼續努力,不斷有“名家系列”新作問世,在人生和寫作兩個方面,同時譜寫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