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第一章 晏歐詞風與令詞創作群體

  第一節 北宋早期的小令

  這是指晏殊登上詞壇之前或者開始創作不久的一個時期,大約在真宗朝的后期與仁宗朝的前期(大約為公元1040年之前)。在兩宋三百六十余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一階段從時間上約占五分之一,流傳至今的作品則僅僅只有十幾位作家的數十首小令。即使是將創作時間較早的柳永與晏殊的部分作品也核計在內,也超不過一二百篇,與《全宋詞》收錄的二萬余首作品相比,是很不成比例的。這一時期作家流傳至今的作品大都只有一篇或三五篇,他們僅僅是偶爾為之。從宋人的史料、筆記等記載來看,這一階段詞的創作現狀就是如此。這是宋詞創作的一個蕭條冷落期,或者稱之為宋詞創作的序幕階段。這一階段比較有特色的作家有王禹偁、寇準、潘閬、林逋、宋祁、范仲淹等人。以下分別加以介紹,并做一歸納總結。

  一、王禹偁

  王禹偁(945-1001),字元之,巨野(今山東巨野)人。 “世為農家,九歲能文”(《宋史·王禹偁傳》)。據說少年時得濟州從事畢士安的賞識,“留于子弟中講學”。濟州太守在某次筵席上出上句“鸚鵡能言爭似鳳”,坐中無人能對,畢士安“寫之屏間”,苦思對句,王禹偁某日書其下說:“蜘蛛雖巧不如蠶”,畢士安因此稱贊他有“經綸之才也”(詳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七)。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登進士第,授成武縣主簿,次年移知長洲。端拱元年(988)被召赴京,任右拾遺、直史館。王禹偁年輕得志,對趙宋王朝充滿感激之情。他的報國方式就是直言敢諫,先后向太宗獻《端拱箴》和《御戎十策》,得太宗贊賞,遷左司諫、知制誥。然而,王禹偁終因直言敢諫而屢屢得罪君王與執政大臣,曾三度遭貶謫,二次在太宗朝、一次在真宗朝。最后一次是咸平元年(998)貶知黃州,故世稱王黃州。王禹偁特此作《三黜賦》以明志,表明態度說:“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謫而何虧!”咸平四年(1001)年徙知蘄州,到任后未逾月去世。王禹偁一生創作十分豐富,現存《小畜集》30卷,后來曾孫王汾又收集其逸文遺篇,編為《小畜外集》13卷。兩集共存詩500余首,文200余篇。

  王禹偁是北宋最早改革華靡文風的詩文家,他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和韓愈、柳宗元的散文。后人據《宋詩鈔·王禹偁小傳》的舛誤,說王禹偁反對過“西昆”形式主義詩風。其實,王禹偁比“西昆”著名詩人楊億年長二十歲,王禹偁去世時楊億才二十八歲。《西昆酬唱集》編成于景德年間(1005-1008),此時,王已去世六、七年之久,他不曾見過這部詩集,更談不上反對和批判這本詩集了。王禹偁以詩文名世,“獨開有宋風氣,于是歐陽文忠得以承流接響”(吳之振《宋詩鈔·小畜集鈔序》)。但他又是北宋初年較早的填詞者之一,傳世的作品只有《點絳唇》一首,在詞史上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位置:

  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具有清新曠遠的風格,與五代、宋初剪紅刻翠、遣興娛賓的作品截然不同。詞的上片借細雨濃云來抒寫離愁別恨,既描畫出江南多雨多云的特點,又寫出了詞人對水鄉的喜悅之情。詞一開始就捕捉住江南水鄉的特異風光,突出了多云多雨這一地區性和季節性特點。盡管這“雨”使人添“恨”,這“云”使人生“愁”,但在作者眼里卻仍然感到這一切都有迷人的魅力。所以,下面禁不住用贊美的語氣寫道:“江南依舊稱佳麗”。“佳麗”,講的是風景優美宜人。南齊詩人謝朓《入朝曲》中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之句。那么,這“佳麗”,表現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對此作了形象的補充和描繪。“孤煙”一句,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王維的“大漠孤煙直”(《使至塞上》)。作者把王維的詩句略加改造,并使之與遍布江南的“水村漁市”相結合,江南水鄉的特異風光便躍然紙上了。當然,作者并不只著眼于“水村漁市”的刻畫,他內心想的是更加遠大的事情。所以,下片宕開一筆,以“征鴻”做旁襯,暗寫滯留異鄉不能振翼高飛的感慨。當“征鴻”從“天際”掠過之時,作者便止不住產生了振翼搏斗的遐想。《史記·陳涉世家》載:“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作者以鴻雁奮飛來跟自己“平生事”相對照,于是便“凝睇”注視,免不了發出世無知音,“誰會憑欄意”的深長慨嘆。

  品詞中之味,這首詞應該是作于貶謫期間。王禹偁曾三度被貶,第一次貶為商州(今屬陜西)團練副使,第二次出知滁州、改知揚州,第三次出知黃州(今屬湖北)。宋代設“江南東西路”,轄境相當于今江蘇、安徽二省,滁州、揚州皆在其轄境之內。況且,古人詩文中有以“江南”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所以,這首詞最有可能作于第二次貶官期間。宋代文人士大夫甚得皇帝尊寵,待遇優厚,政治環境寬松。象王禹偁這樣出身貧寒、門第卑微的知識分子能夠進入領導階層,完全依靠朝廷的大力提拔,因此他們對宋王室感恩戴德、誓死效忠,即使仕途屢遭挫折,也此心不變。何況,寬松的環境使他們敢于有所作為,皇帝的尊寵使他們勇于有所作為。這就使得北宋被貶謫的文人士大夫的心境與前代類似處境的墨客騷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們雖有貶謫的困苦、失意的牢騷,但卻輕易不沮喪、不悲觀、不沉淪,仍然試圖舒眉一搏,對前途保持著樂觀的向往。宋代士大夫貶居期間的這種特殊心態,是王禹偁作此詞時的特定心理背景。因此,即使被貶出京,詞人依然對生活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有心情去欣賞“江南”的佳麗風光。在抒發“世無知音”的苦悶時,其基調是對鴻雁振翼的遐想,詞的格調因此也不會顯得悲苦沉悶,而有一種向上的引發力。

  宋初小令大都作于酒宴之間,多是遣興娛賓、風月留連之作,即使個別作品含有傷時感懷的內容,風格也大都雍容典雅、柔靡無力。王禹偁此詞即事即目,登覽抒懷,寓情于景,格調深沉,雄渾有力,藝術上完全臻至成熟,在宋初小令中是別開生面的。具體地說,這首詞在宋初詞壇的貢獻集中在兩個方面:在秾麗的氛圍中以清麗取勝;在狹窄的詞境中以開闊見長。過去,人們一般只注意了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其實,不論就思想內容,還是就藝術風格講,這首詞都很具特色,從柳永的《雪梅香》(“景蕭索”)、辛棄疾的《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和姜夔的《點絳唇》(“燕雁無心”)等諸名作中,均可看出受王禹偁這首詞影響的某種痕跡。因此,王禹偁這首《點絳唇》應當被視為掀開兩宋詞壇帷幕的重要詞篇。王弈清稱贊此詞“清麗可愛”,并因此推崇王禹偁“豈止以詩擅名”(《歷代詞話》卷四轉引)。王禹偁是開北宋詞壇創作風氣的重要作家。

  二、潘閬

  潘閬(?──1009),字逍遙,或謂自號逍遙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早年在京師賣藥為生,宋太宗至道元年(995)經宦官王繼恩推薦,賜進士及第,授四門國子博士。繼恩犯罪下獄,潘閬受牽連逃匿中條山。真宗后來釋其罪,除滁州參軍。晚年潘閬遨游大江南北,“放懷湖山,隨意吟詠”(《咸淳臨安志》卷六十五),過著逍遙自在的隱逸生活。存《逍遙集》一卷。

  潘閬為人浪漫,性格豪縱,不拘一格。他的詩也多浪漫色彩,有詩句云:“散曳醉僧來蹴鞠,亂拖游女上秋千。”狂篇醉吟,于此可見。存《酒泉子》10首,最享盛名,均為回憶杭州湖山勝景之作,所以又名《憶余杭》、《憶西湖》。據說蘇軾曾親書于玉堂屏風之上,石曼卿使畫師為之繪圖。其十詠錢塘江潮說: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這首詞描寫錢塘江潮水雄偉壯麗的景色與弄潮兒英勇善泅的無畏氣概,激蕩著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感情。首二句夸張潮水到來之前的氣氛,用“滿郭人爭江上望”來描繪傾城出動、萬人空巷的宏偉場面,為潮水的到來烘托環境,制造氣氛,做好鋪墊。后兩句摹寫潮水到來時的巨大聲勢和無窮威力。“來疑滄海盡成空”,是何等壯觀!潮水奔騰澎湃,洶涌而至。這時,映入觀潮者眼簾的是:萬丈怒潮卷起無數冰峰雪壁,直向岸邊撲來;又仿佛是把東海之水盡皆卷起,直向岸邊抖落,一瀉而光。這是寫所見。“萬面鼓聲中”則是所聞,由于聲速大大落后于光速,所以當人們眼見潮水奔騰跳躍而來之后才能聽見那有如“萬面鼓聲”的轟然巨響。這氣勢再加上這巨響,不禁使人目奪神駭,心驚骨折。下片前兩句寫弄潮兒劈潮斬浪、英勇善泅的無畏氣概。詞人順應觀潮者目睹耳聞的自然進程,采取由遠至近、由大及小的手法,逐次寫來,終于把筆墨集中在挺立的“弄潮兒”身上。由于“弄潮兒”經過很好的訓練,游泳的技藝十分高強,他們摸清了潮水的規律,所以,即使潮水洶涌,聲勢逼人,也休想把“弄潮兒”吞沒。他們挺立潮頭,如履平地,手中紅旗招展。這磅礴的氣勢與宏偉的場面之中,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色彩鮮明,對比強烈。結尾寫夢中的回憶與感受,又是潮水的巨大聲勢和無窮威力的繼續和延伸,是全詞主題的進一步深化。

  錢塘江潮是世界著名三大涌潮之一。古代記錄錢塘江潮的散文和歌詠錢塘江潮水的詩詞為數甚多。白居易《憶江南》中就有“郡亭枕上看潮頭”之句。柳永《望海潮》中“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寫得很有氣勢。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也有“萬人鼓嗓懾吳儂”與“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諸句。當然,上引諸詩詞雖均各有自己的特點,但比較起來卻不如潘閬此詞筆墨集中而氣勢磅礴。這首詞字句不多,詞語有限,但卻能大筆濃墨,揮灑淋漓,把錢塘江潮水寫得有聲有色,使讀者有親臨其境之感。

  這首詞的主要特點是恰當地運用了夸張的藝術手法。藝術夸張運用得適當,不僅可以充分反映客觀事物的真實面貌,而且還可以使讀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對客觀事物的感情和態度,從而更好地發揮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黑格爾在《美學》第三卷上冊229頁中說:“在這類藝術作品中形成內容核心的,畢竟不是題材本身,而是藝術家主體方面的構思和創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氣和靈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藝術家的心靈,這個心靈所提供的不僅是外在事物的復寫,而是他自己和他的內心生活。”詩歌創作以夸張而著名的作品甚多,但是在詞里,潘閬以前使用夸張手法特別出名的作品并不多見。這首《酒泉子》成功地使用了夸張手法,把潮水描繪得栩栩如生,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例如:“滿郭人爭江上望”是從氣氛上進行夸張;“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是從氣勢、場面和聲響諸方面來加以夸張;“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是從“弄潮兒”的英雄氣概方面加以夸張;“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是從潮水的影響與震撼人心的力量這方面來夸張的。而這一切都是寫人,寫“弄潮兒”與他自己,突出人定勝天的精神。由于有以上這一系列夸張手法的使用,這就很容易使人想到李白在自然山水詩中所使用的夸張手法。在北宋早期,小令當中,這首詞是頗具浪漫特色的,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潘閬另一首《酒泉子》描寫杭州西湖,藝術上也別饒韻致:

  長憶西湖,盡日憑欄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 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

這首詞是通過回憶的手法來寫西湖美景的。回憶,在藝術表現上有一個很大的優點,這就是經過時間的沖刷和記憶的篩選,把過去所歷所見中的無關緊要的細微末節沖刷并篩選掉了,而那些感人最深的事物,卻因此顯得更加清晰、集中,同時也更加突出了。詩人感受最深的東西,一般說來,只要藝術表現得好,讀者也自然會受到感染。這首詞集中描繪了四個畫面:一是湖面上來往垂釣的小船;二是島嶼上的秋光;三是蘆葦叢;四是成群的驚飛而起的白鳥。這后兩個畫面又是和笛聲交織在一起的。全詞有完整的構思,而不是畫面的機械羅列。其中“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是串起全詞的關鍵句,反映了作者對西湖的向往與愛戀。全詞純用白描,不飾彩繪,清幽而又淡遠,是一幅淡墨勾勒的山水畫。

  潘閬雖然曾經一度出仕,但他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以及相當一部分生活經歷,使他的身份更加類似于一位處士或隱士。在日常生活中潘閬追求逍遙自在的境界,在文學創作中也處處體現他的隨意、淡泊、超脫。流傳的這一組《酒泉子》,是他的生活方式、態度、經歷的一種表現。他善于去發現湖山景色之美,除上述二詞外,還有:“僧房四面向湖開,輕棹去還來”、“白猿時見攀高樹,長嘯一聲何處去”、“舉頭咫尺疑天漢,星斗分明在身畔”、“廟前江水怒為濤,千古恨猶高”等等。這樣的詞,與那些雕繢滿眼、剪紅刻翠的作品相比較,的確給人一種清新明快的感受,在宋初詞壇上仿佛是吹進一股新鮮的晨風,情調是優美的,健康的,說明宋初令詞創作,在意境上、題材上的擴大和演進。

  三、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復,錢塘(今杭州市)人。少孤力學,恬淡好古,不慕榮華富貴。他曾在江淮一帶漫游,后隱居西湖孤山二十年,足不到城市。轉運使陳堯佐以其名聞,真宗詔賜粟帛,長吏隨時勞問。他終身未婚娶,喜歡種梅養鶴,人們說他“梅妻鶴子”。死后,宋仁宗贈給他謚號為“和靖先生”。存《林和靖詩集》四卷,《補遺》一卷,《全宋詞》輯錄其詞三首。他的詩清淡高遠,以《山園小梅》之詠梅最為有名,其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家喻戶曉的名句。這首七律還被當作《瑞鷓鴣》詞來傳唱。林逋存詞中也有一首詠梅詞,名《霜天曉角》:

  冰清霜潔,昨夜梅花發。甚處玉龍三弄,聲搖動、枝頭月。 夢絕,金獸爇。曉寒蘭燼滅。要卷珠簾清賞,且莫掃、階前雪。

這是一首抒情詞,側重于寫詞人對梅花的賞愛。上片頭兩句用“冰清霜潔”形容梅花的品格。“冰清霜潔”四個字,現在看來已經有些俗濫不堪了,但在當時第一個用來形容梅花時,卻是很有創造性的,因為這四個字形象地刻畫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特點。后三句寫笛聲,通過“玉龍三弄”寫人對梅花的賞愛和贊美。“玉龍三弄”即“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等。傳說此曲即根據晉桓伊笛曲改編而成,內容寫傲雪的梅花。“玉龍”,是笛子的美稱。全曲主調出現三次,故曰“三弄”。由于笛聲嘹亮,連枝頭的明月都被笛聲打動,似乎要翩翩起舞了。下片寫詞人對梅花的情感,他珍視梅花的開放,從入夜直至天明,始終伴隨著梅花,不肯稍離一步。為了欣賞銀白世界里的梅花,拂曉以后,詞人急不可耐地卷起珠簾,并叮囑家人不要掃去階前的積雪,而要這白雪與紅梅相映成趣,構成一個“冰清霜潔”的琉璃世界。詞寫雪中的梅花,實際上歌詠的卻是詞人自己所懷有的那種梅花般高潔的品格。

  林逋還有一首更加膾炙人口的《長相思》,流傳甚廣: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林逋終身未婚并不意味著他沒有經歷過男女情愛,這首詞體驗之真切、構思之新穎,確實是有感而發。詞寫兩情相悅的男女雙方難舍難分的送別以及別后的刻骨相思。上片寫行人坐船離去,一程又一程,兩岸青青山色在迎接著離人,它們那里知道這對情人內心的離別之情呢?敦煌曲子詞中有《浪淘沙》寫別情說:“看山恰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此詞的構思從中脫胎而出,卻更加含蓄精練,氣質文雅。下片寫分別時刻終于來到了,兩人再也忍不住咽下無數次的淚水。“羅帶同心結未成”,寫美滿的愛情終于落了空。羅帶,是絲織的帶子;同心結,指羅帶打成結,象征定情,結成婚姻。潮平,指潮水漲滿,正待開船,暗示不得不從此分別。詞以抒情為主,詞中的山水在詞里只起比興與暗示作用,并不是作者著意刻畫的對象。詞中疊句的節奏、比興手法的運用、構思的巧妙,都汲取了民歌的風韻。這樣的作品,在格調上與中唐以來文人學習民間所填寫的小令相近,而與“花間”香軟作風異趣。白居易也有一首傳播人口的《長相思》,詞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兩相對比,可以清楚看出二者之間的一脈相承關系。

  四、寇準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授大理評事、知巴東縣。累遷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真宗時官至宰相。因鯁直敢言,個性張揚,多次觸怒皇帝,外放為地方官。又因其出色的政治才干和對趙宋王朝的忠心耿耿而兩次再度入相。似寇準如此三度入相的,在宋代只有幾位頗得恩寵的大臣才享有此殊榮。天禧三年(1019)封萊國公,次年遭政敵丁謂等誣陷,被貶官到相州、安州、道州和雷州,天圣元年(1023)卒于貶所,仁宗時謚忠愍。寇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擅長處理中央政府繁劇的政務事務。景德初曾力勸真宗親征以阻止契丹(遼國)的入侵。以后對付契丹的整個戰爭過程,以至簽訂“澶淵之盟”,都是在寇準的調度、領導之下完成的。所以,寇準遭貶謫后,當時京城民謠說:“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著有《寇萊公集》七卷,《全宋詞》錄其詞四首,《全宋詞補輯》另從《詩淵》輯得一首。其中《陽關引》較有特色:

  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春朝雨霽輕塵歇。征鞍發。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有后會甚時節? 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這是送別詞,用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意,但詞人結合自身體驗,將情景打并在一起,宛同己出。開篇把視線引向“故人”遠去的邊塞,并通過“渭水波聲咽”從側面加以烘托。中間改寫王維詩語,錯落起伏,跌宕有致。最后又用“共明月”一句,把相隔兩地的真摯友情綰結在一起,構思較新穎,境界也較豪放開闊。詞人以友人為思念的對象,情調凄悲但不哀艷,這在蘇軾以前的北宋詞壇上是比較少見的。《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九稱此詞“語豪壯,送別之曲,當為第一。”就是因為送別思念的對象不同帶來的詞風轉移。經寇準的改寫,王維的詩歌以長短句的形式出現,更易于合拍歌唱。此外,這首詞不作代言體,直抒胸臆,近似南唐風格。寇準另外一首《甘草子》嘆息年光流逝說:“堪惜流年謝芳草,任玉壺傾倒。”也是直抒胸臆、率情自然之作。

  五、錢惟演

  錢惟演(977-1034),字希圣,錢塘(今杭州市)人。為吳越王錢俶次子,隨父歸宋,授右屯衛將軍。真宗召試學士院,改太仆少卿,命直秘閣,預修《冊府元龜》,除知制誥。仁宗時官至樞密使。攀附垂簾的太后,仁宗親政后遭貶,謫居漢東。卒謚文僖。著有《金坡遺事》、《玉堂逢辰錄》等,《全宋詞》錄其詞二首。錢惟演是“西昆體”的重要作家,在宋初詩壇上舉足輕重,詩風趨于清麗。其詞風與詩風相近,《木蘭花》說: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鑒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詞人晚年情懷,衰頹困苦。錢惟演對仕途有濃厚的興趣,一生以未為宰相而遺憾。他的阿諛奉上,其效果適得其反。太后聽政時,錢惟演就因與太后攀親備受輿論攻擊,被趕出朝廷,仁宗親政后更是屢受打擊。難怪詞人晚年心氣不順暢。這首詞就是在這樣心境之下的創作,是仕途挫折時內心困苦愁怨的抒發。春天來臨之后鳥語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色,都仿佛在攪亂詞人的心緒、牽引出詞人的愁怨。人生得意之際,面對明媚春光,意氣風發,那是一種情景,詞人當年在京城高官厚祿時也曾經領略過。相形之下,人生不得意之際的春色只能牽引出對往日的回憶與留戀,當然就增加了眼前的痛苦。情急之下,詞人不禁無理地責問“綠楊芳草”何時了結,也就是說惱人春天什么時候才能過去,這一問也就問出了內心愁苦的深度。下片解釋愁苦的緣由。詞人將一切的根源都推托到歲月的流逝、容顏的衰疲上。每次覽鏡,都要為此驚嘆。剩下惟一的解脫方式就是頻頻高舉“芳尊”,借酒消愁。然而,只恐“舉杯澆愁愁更愁”。依據詞人眼前的心境,這是可以推想而知的。于是,語盡意未盡,綿綿愁意溢于言外。詞人雖寫愁苦之意,但與五代十國詞人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詞中沒有那種絕望哀痛的沒落感與沉重感,錢惟演只是平常敘述而來,畢竟詞人生活在一個平和的年代。

  六、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二歲而孤,母親改嫁朱氏,從其姓。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進士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次年復范姓。仁宗朝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并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帶兵同拒西夏,保證了國家西北邊疆的安寧。慶歷三年(1043)又與韓琦同時被召回朝廷,拜樞密副使,改任參知政事。范仲淹因此提出過許多改革政治的措施,主持了著名的“慶歷新政”變革。后迅即被守舊派排斥出朝廷,歷任各地方官。卒于徐州,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全宋詞》錄其詞五首。

  范仲淹是北宋最為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兼通文武,這在當時文人士大夫中極為罕見。尤其是范仲淹以名節自勵,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成為宋代士大夫精神風貌的一種新寫照。他不辭艱險困苦,在西北邊地抵御西夏入侵先后達四年之久,就是他這種“先憂后樂”精神的具體體現。因此,范仲淹就對邊地生活有了親身體驗與真實感受,他治軍也很有成效,當地民謠說:“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這段軍旅生活,進入了他的長短句創作,留下了千古名篇《漁家傲》,詞說: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作者堅持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上片寫邊地風光,以邊地的景象之荒涼烘托守邊之艱辛。首句通過一個“異”字領起全篇,點出“塞下”地域性特征,為思鄉懷歸之情埋下伏筆。“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也是北雁南飛的季節性自然規律,然而,詞人卻已經將守邊將士思鄉懷歸的愁緒寄寓其中。雁歸而人不得歸,其情何以堪!在這些有著濃郁思鄉情緒的將士們眼中,周圍塞外之景色也就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聽到的是凄涼的邊聲四起,牧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聳立,孤城緊閉,荒僻蕭條之景象歷歷在目,畫面上籠罩著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上片以寫景為主,人物的主觀情緒隱含其中。下片轉而直接寫將士厭戰思歸的心情。“濁酒一杯”,無法排遣思鄉的愁苦;“燕然未勒”,歸家更是遙遙無期。在白霜滿地與“羌管悠悠”聲中,將軍與士兵都難以入眠,在邊塞熬白黑發、滴盡思鄉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就是在這樣的悲苦聲中結束了全文。

  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北宋長期“積弱”、“積貧”,不是一二個人能扭轉如此大局,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于下風,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于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在詞中的格調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與唐人邊塞詩“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適《塞下曲》)的豪邁氣概與樂觀精神迥然有別。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寫邊塞生活。唐代韋應物的《調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所以,范仲淹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與愛國詞的創作。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說:“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即歐陽修)嘗呼為窮塞主之詞。及王尚書素出守平涼,文忠亦作《漁家傲》一詞以送之,其斷章曰:‘戰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玉階遙獻南山壽。’顧謂王曰:‘此真元帥之事也。’”遺憾的是范仲淹的邊塞詞均已散佚,只剩下這一首。然而正是這首詞卻成為詞史上的重要詞篇,它繼王禹偁《點絳唇》之后,把詞的創作引向多方面反映現實生活這一廣闊的道路,使酒宴歌席上傳唱的曲詞,有了強烈的抒情性、形象性和現實性,對詞的題材與內容的開拓有著積極意義。
范仲淹的另外四首詞,也非常有特色,姿態各異。與宋代其他士大夫一樣,出入歌樓妓館,偎紅倚翠,也是范仲淹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方面。姚寬《西溪叢話》卷下載:“范文正守鄱陽,喜樂籍,未幾召還,作詩寄后政云:‘慶朔堂前花自栽,為移官去未曾開。年年憶著成離恨,只托春風管領來。’到京,以綿胭脂寄其人,題詩云:‘江南有美人,別后長相憶。何以慰相思,贈汝好顏色。’至今,墨跡在鄱陽士大夫家。”這種經歷,使范仲淹對男女的相思戀情有了十分深入細膩的體會,所以,他的兩首寫男女戀情相思的作品,也特別真摯動人。《蘇幕遮》說: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詞寫旅次鄉愁與兒女之情、相思之恨。上片寫景。開篇“碧云天,黃葉地”上下輝映,寫出了秋日的天高氣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如此廣袤無垠的天地作為秋思鄉愁的背景在宋詞中比較少見,寬大深遠的境界中所烘托出來的情感也顯得格外深沉渾厚。《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碧云天,黃花地”一段,明顯地由此脫胎而來。秋色的渲染,已經融入了“悲秋”的情緒。秋色滲透了天地之間,那浩浩淼淼的秋水,帶著無休無盡的秋意悠悠遠去;秋江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這是秋日特有的景象。詞人由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寫出一派俊爽空靈的境界。歇拍宕開一筆:登高視野所及,都是凄凄連綿的“無情芳草”,這“芳草”阻礙了行人的視線、阻擋了游子的歸程,鋪天蓋地,蔓延無邊。這句從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中化出,抒情更加含蓄化。下片言情。過片兩句承上啟下,言相思愁苦都是因為離鄉背井所導致的。以下句句用映襯手法:“好夢留人睡”,則除酣夢之外,整日為相思別情所困擾;“明月樓高”,則以美好景色反襯眼下的孤寂,所以自我勸告“休獨倚”;結尾推進一層,暗用“舉杯澆愁愁更愁”詩意。詞人從“酒”聯想到“淚”,并通過“愁腸”將二者做巧妙轉化,構思新穎別致。這種“相思淚”中,一位佳人的倩影呼之欲出。《西廂記》“長亭送別”之“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曲詞,就是從這里再度化出。該詞格調綿麗細密,通篇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并以豐富的聯想烘托離愁別況,有時化用前人詩句卻不露痕跡,是宋人寫別情的名篇。

  范仲淹另一首《御街行》寫相思別情也很著名,詞說: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攲,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這首詞寫秋夜懷人。秋日里的落葉、銀河、月光,構成一幅凄清、冷落、衰颯的畫面,無不引起對千里之外的人兒的思念。“年年今夜”,從現在出發將相思時間推向無限;“人千里”,又將空間無限拓展。在如此巨大的時空阻隔中,注定相見無日,相思永遠。下片,無論是醉中還是睡中,這種相思之情都無法擺脫。“酒未到,先成淚”,是詞人經過多少次“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之后得出的銘心刻骨的經驗。末尾三句秉筆直書,用平易淺近的口語訴說深婉曲折的戀情相思,具體而形象。李清照《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明顯受此詞影響。

  此外,范仲淹有《剔銀燈》詠史,嘲笑三國時代的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顯然是在傾訴自己仕途一再遭受挫折的牢騷憤懣。有《定風波》抒懷,“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試圖回到大自然中尋求撫慰。范仲淹存詞數量雖然不多,視野卻十分開闊,各類題材都可以入詞,沒有其他詞人“詩言志詞言情”的斤斤計較,是蘇軾詞“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先聲。所以,不論就詞境、詞風的開創,還是就藝術表現而言,范仲淹在詞史上均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介紹了北宋前期六位重要小令作家以后,可以對他們創作方面的大致共同點做一歸納。首先,這些詞人的視野都比較開闊,多種題材都可以入詞。其次,就沿襲發展而言,從直抒胸臆的角度來看,他們更多地接受了“南唐詞人”的影響;從題材的活躍、語言風格的清麗平易來看,他們又接受了中唐文人詞乃至敦煌詞的影響,是二者的有機結合。再次,小令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情景交融形式,緬邈深婉的抒情風格,含蓄精練的表達方式,在這一時期都臻于成熟。

 
回目錄 下一頁


web@guoxue.com    webmaster@guoxue.com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武安市| 临猗县| 闽侯县| 山东省| 嫩江县| 海兴县| 固原市| 高尔夫| 黄浦区| 安国市| 客服| 措勤县| 利津县| 沛县| 泰顺县| 郓城县| 景宁| 休宁县| 内丘县| 屯昌县| 清镇市| 兴山县| 驻马店市| 德化县| 西乡县| 福泉市| 平武县| 电白县| 称多县| 启东市| 孟津县| 久治县| 绥宁县| 石嘴山市| 尤溪县| 黄梅县| 东阿县| 友谊县| 黑山县|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