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宗法制、禮文化、一元論
第二節(jié)、禮文化--宗法制社會指導思想
中國社會的指導思想經歷了三個形態(tài):禮文化(宗法制時代)、儒家思想(皇帝制時代)、馬克思主義(集權社會主義時代)。當然還有短暫的“三民主義”。所謂指導思想就是社會管理方案的(準標準)思維方式。皇帝制以前,中國社會的指導思想是禮文化,其政治制度是宗法制;皇帝制時代,中國社會的指導思想是儒家思想,其政治制度是皇帝制;共和國時代,中國社會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其政治制度是集權社會主義。
一、禮文化的含義
同宗不能通婚、男女有別、以及父父子子、夫婦等倫理上升為為一種意識認同時,就成了禮文化,當禮文化上升為社會共同遵守的規(guī)范時,就成了禮制,當禮制強化為宗天下的社會管理(政治)時,就成了禮治。中國三代以前的宗法制度下,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是大宗和小宗的關系,地方只是同宗的分支。他們的管理是“家務事”的管理,家庭內部“警察、監(jiān)獄、軍隊”雖然仍處于重要位置,但他們主要地是靠禮制,禮制主要是靠禮文化來維系。禮文化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調整家族內部人與人之間關系為原生,擴展到整個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行為規(guī)范的一種文化認同。
宗法制必然禮文化,宗法制和禮文化是天生的一對孿生兄弟。禮文化是以倫理為基礎的文化,宗法制也是以倫理為基礎,倫理是人與動物的分水嶺。只有在宗法制下,禮文化才能成為禮治。在中國,宗法制是以炎黃族為主體的宗天下,推及為天下一家,同樣,禮文化是以倫理為基礎推及天下的禮治文化。
二、禮文化的產生
在親親、尊尊之前,禮源于各種祭典,是原始人類對未知自然力量的恐懼和氏族圖騰的崇拜,侍奉神祈福而進行的各種祭典。禮:從示,從豊。“豊”
是祭祀用的禮器。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說文》)《禮記》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后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禮記·禮運》)(譯文:禮是開始于飲食行為,用火燒黍米,把豬肉分開,直接用手在容器中捧著而飲,用草編的筐子盛土作鼓,用鼓槌敲打,似乎可以達到敬鬼神的目的。到他們死的時候,活著的人登上屋頂大呼告之:“啊--你回來啊!”然后周到地用飯、肉、麻祭祀。所以對天呼喚其魂而隱藏尸體于地下,身體埋在地下,靈魂卻在天上。)人的生存是至上的,這里把飲食生死與禮的起源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生存要有飲食,飲食是誰賜予的?是自然和自己的勞動。但是,早期人類的力量太小了,他們獲得食物常常帶有偶然性,他們把這種偶然性與一種自己無法駕馭的超自然的力量(神)聯(lián)系在一起。死是恐懼的,對同伴的死又是懷念的,人死了以后魂猶在,成了鬼。恐懼和懷念使早期人類通過敬“鬼”而懷念死去的同伴或親人,通過敬“神”而祈福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不過,“始諸飲食”的禮,或始于祭祀的禮,是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之禮,這種禮在一些動物群內也能看見。中國人是很務實的,當他們自身的力量進一步發(fā)展時,他們很快把他們崇拜的神與祖先神統(tǒng)一起來。親親、尊尊出現了,親親、尊尊的出現可以說是真正禮的起源,禮反映的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
拋開泛文明觀,可以說,禮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開始,是人類脫離動物界的第一步,而這第一步卻是與血緣關系相聯(lián)系的:母子之間、父子之間、弟兄子妹之間、親戚之間,這就是親親、尊尊。這時的禮超越了“祭神求福”的儀禮之禮,成了可以觸摸的人事之禮,成了人類社會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政治制度之禮(禮制之禮)。《禮記·大傳》說:“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于祖。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于禰(mi:奉祀死父的宗廟。)。是故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刑罰中,刑罰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財用足,財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后樂。”(《禮記·大傳》)(譯文:從人們天然的親情開始,依循親疏關系一級一級地推及可達于祖先。從據理所作的推斷開始,依循著與祖先的關系,一級一級地往下推可達于父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天然地要遵守的規(guī)范是親其所親。親親所以尊祖,尊祖所以敬宗,敬宗所以團結同族之人,同族之人團結所以莊嚴宗廟,莊嚴宗廟所以重視國土,重視國土所以愛護百姓,愛護百姓所以刑罰適中,刑罰適中所以百姓安居,百姓安居所以經濟充足,經濟充足所以各種愿望能夠實現,種種愿望能夠實現所以禮俗刑都能規(guī)范,禮俗刑規(guī)范后人們就能安居樂業(yè)。”)
中國的禮文化核心是禮治。古文獻里有“自伏羲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咸備”的說法。伏羲應是黃帝以前可以追述的最早的文明始祖。《辭海》注釋“禮”有三義:(1)本謂敬神,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2)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舉行的儀式。(3)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朱熹注:“禮,謂制度品節(jié)也。”(朱熹《論語集注·卷一學而第一》)禮制:禮治社會的典章制度,規(guī)定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傳統(tǒng)習慣。“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禮儀:禮節(jié)和儀式。如“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禮治:以禮制和禮儀為準則,管理社會。
人類與動物界相區(qū)別是因為親親、尊尊等禮文化的出現,反過來可以說禮文化的產生是人類與動物界脫離的文明強求。同宗不能通婚,這是自然的強求。同宗不能通婚,迫使族外婚,也迫使男女有別,輩分有別,長幼有別。這是人倫。正因為這種人倫,使人這種動物徹底區(qū)別于其它動物,成為文明人。當同宗不能通婚,男女有別,輩分有別,長幼有別需要遵守時,這種行為規(guī)范就成了“禮”,這種意識認同就成了禮文化。因此,禮是人類文明與動物的區(qū)別,禮使人倫有別于動物之倫。“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麀you:母鹿。聚麀:父子共一母麀。比喻亂倫穢行。)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禮記·曲禮》所謂圣人就是先覺悟的人,是立言的人,他告訴人們應當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
禮文化的核心是人倫文化,是人性化的文化,是人類群體生活的基本要求。在人類發(fā)展的初期,禮文化是最基本的要求,世界各民族發(fā)展都是如此。只是,在中國,作為一脈相承、傳承至今的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禮文化與政治思想密切聯(lián)系著,甚至禮文化就是政治思想。因為,中華民族一直以炎黃族為主體,其社會管理被打上了深深的宗法制烙印,宗法制強化了禮文化,以至于禮治,禮治又強化了禮文化。
小家庭而宗法制,宗法制而大家庭(族)。大家庭使親屬關系明晰細致,稱呼講究,這為禮治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梁漱溟先生說:“人一生下來,便有與他相關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將始終在與人相關系中而生活(不能離社會),如此則知,人生實存于各種關系之上。此種種關系,即是種種倫理。倫者,倫偶;正指人們彼此之相與。相與之間,關系遂生。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關系;故倫理首重家庭。父母總是最先有的,再則有兄弟姊妹。既長,則有夫婦,有子女;而宗族戚黨亦即由此而生。出來到社會上,于教學則有師徒;于經濟則有東伙;于政治則有君臣官民;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則有鄉(xiāng)鄰朋友。隨一個人年齡和生活之開展,而漸有其四面八方若近若遠數不盡的關系。是關系,皆是倫理;倫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吾人親切相關之情,發(fā)乎天倫骨肉,以至于一切相與之人,隨其相與之深淺久暫,而莫不自然有其情分。因情而有義。父義當慈,子義當孝,兄之義友,弟之義恭。夫婦、朋友、乃至一切相與之人,莫不自然互有應盡之義。……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互相聯(lián)鎖起來,無形中成為一種組織。……它沒有邊界,不形成對抗。恰相反,它由近以及遠,更引遠而入近;泯忘彼此,尚何有于界劃?自古相傳的是‘天下一家’、‘四海兄弟’。”(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79~80頁,學林出版社,1987。)
宗法管理是家族式管理。《禮記》中的許多思想都反映了社會大家庭觀念。同宗同姓是一家人。族,表示血緣關系。《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由于同姓不通婚,后來族的范圍擴大了,同姓的九族之外還有三族,其中包括父族、母族、妻族。九族也是很務實的,是以共同生活為基礎。在正常的生存年齡下,自己活著的時候祖父還在,由祖父推及到高祖,與前四代對應的是后四代。
三、德與禮文化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我們很難把德與禮區(qū)分開來,事實上,德和禮是有區(qū)別的,在儒家文化里就可以看出從禮到德的過程,可以說德是從禮文化范圍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提法,甚至德禮不分。
德是內心修養(yǎng)的一面。禮的目的是禮治,禮有兩個組成部分:禮制和禮儀。而德是修身使人自覺實現禮的規(guī)范。“‘德’就是‘得’,就是做事做得適宜,于人于己都過得去,無愧于心,這就是‘德’,也就是‘得’”。(楊榮國《中國古代思想史》P9)“
同時,從這里,我們還可知道,殷人從建國的過程中就已倡導‘德治’和‘禮治’,就以‘德’和‘禮’作為他維護這統(tǒng)治權力的中心骨干。這意思很明顯,就是:要達到這作為規(guī)范的‘禮’的目的,就必得要有很好的‘德’的修養(yǎng)為前提;反之,如果要完成‘德’修養(yǎng),也必得有‘禮’來作為規(guī)范,二者在作用上雖有所不同,但其實是相反相成的。因之,人們可以這樣說:殷人之所謂“德治”是為了走向‘禮’,而殷人之所謂‘禮’也就是為了要完成‘德治’。換句話說,這‘德’就是‘禮治’,而這‘禮治’也就是‘德治’。”(楊榮國《中國古代思想史》P10)德是修身部分,是通過內心的體驗來修養(yǎng)。隨著宗法制讓位于皇帝制,禮治與德治逐漸趨于一致,以至于德禮不分。皇帝制以儒家文化為指導思想,雖然儒家文化與禮文化有不解之源,但儒家文化與禮文化是有重大區(qū)別的。皇帝制時代,禮文化是以道德為核心,宗法制只是“祖宗家法”的一種制度。
在皇帝制時代道德中,最重要的是“孝”、“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在禮文化中也是最根本的,“忠”最主要地體現在社會管理中下對上的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擴展到整個人類群體的至善。有文字可考的文獻證明,殷、周時代與宗法制、禮文化相聯(lián)系的孝、忠規(guī)范已產生了,將孝、忠這種思想擴展為整個人類群體,并發(fā)展為孝、悌、忠、信之類的道德規(guī)范則是儒家文化之后的事。晏子論禮說:“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敬,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晏子列舉了禮的具體條目以及實行這些條目所應遵守的原則--“德”。與晏子同時代的孔子提出“仁”、 “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顏淵》)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說明仁即是維持禮所必須具備的德的品質。
禮、儀、德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區(qū)別:禮是禮制,儀是禮制的形式,德是內心修養(yǎng)。聯(lián)系:它們共同達到禮治。
四、禮治
禮治是禮文化作為宗法制政治制度指導思想的產物,即以規(guī)范化的禮制和禮儀作為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管理社會。“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 (《禮記·禮運》)
“‘禮’在文化中起源最早,各民族都是如此。而在發(fā)展過程中,其它各民族的文化逐漸轉入了宗教,整個中世紀,包括歐洲,都轉向了宗教和神學。‘禮’充其量只作為‘禮俗’還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禮’在上層社會的交往中,也不過是限于禮貌的禮儀活動。‘禮’在其它文化中,一般都沒有越出‘禮俗’的范圍。而中國則相反,‘禮’不但是禮俗,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與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法律、宗教、哲學思想等都結合在了一起。這就是從‘禮俗’發(fā)展到了‘禮制’,既而又從‘禮制’發(fā)展到了‘禮義’,禮俗、禮儀、禮制、禮規(guī)、禮義等,一直是中國人民行為規(guī)范的基本方面。所以,‘禮’在中國文化中,不但起源最早,而且一直貫穿到近現代。這種特征為任何其它文化所沒有,也為中國文化的其它任何特征所不及。…………‘禮’在中國,乃是一個獨特的概念,為其它任何民族所無。其它民族之‘禮’,一般不出禮俗、禮儀、禮貌的范圍。而中國之‘禮’,則與政治、法律、宗教、思想、哲學、習俗、文學、藝術,乃至于經濟、軍事,無不結為一個整體,為中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總名。…………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征是‘禮’,首先又在于中國文化的根源是‘禮’。關于這點,可以兩方面論之。第一,中國文化在有文字記載以前,是以‘禮’為根本。第二,有文字記載以后,中國文化仍以‘禮’為基礎。”(周昌林《禮文化》)
禮從人類社會的自然歷史過程走向了人類社會的自覺規(guī)范強制過程,成為人類文明、有序、存在和發(fā)展的秩序。禮文化作為社會指導思想,就成了禮治的思想基礎。禮治要求社會管理方式符合“禮”的規(guī)范,實現禮治就必須建立一種禮文化秩序,以禮制與禮儀規(guī)范化,并以刑(法)的形式強制規(guī)范,以德的形式使人自覺規(guī)范。
禮治的內容我們可以區(qū)分為兩個方面:禮制和禮儀。禮制是內容,禮儀是表現形式。禮制含蓋一切人與社會關系的準則,包含各種規(guī)范。人的社會屬性方面都屬于禮制規(guī)范的范圍。
(一)禮制之禮
1、禮制的作用
人類社會是一自然過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zheng)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you:)戶;以炮,以燔,以亨(peng),以炙,以為醴酪(lilao)。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yǎng)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shuo)。”(《禮記·禮運》)(譯文:以前祖先沒有房屋。冬天居住在四周用土壘成的土窟里,夏天則居住在用柴薪架成的巢穴里。沒有火,吃草木的果實、鳥獸的肉,喝鳥獸的血,連毛也吃下去。沒有麻絲,穿羽毛和獸皮。后來先覺者發(fā)明,用火之利,用模子澆鑄金屬和泥土,用來建造臺榭、宮室、門窗;用火來炮、燒、煮、薰烤,做甜酒和奶酪。生產麻絲,做麻布和絲綢。以此供養(yǎng)生活料理喪事,祭祀鬼神上天,一切就是這樣開始的。)
社會需要管理。“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謂殽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無過之地也。………………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yǎng)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禮記·禮運》)(譯文:社會管理是領導的職業(yè)。社會管理必需依據規(guī)律,依據規(guī)律制定政令。政令用于社叫做效地,用于祖廟叫做仁義,用于山川叫做興作,用于五祀叫做制度。這是領導工作的根本。所以領導要琢磨天地萬物<天地鬼神>的規(guī)律,以治理政事;處理事務的原則,是禮的秩序;倡導大家喜愛的事,人民就安居了。因為天有四季地有資財,人是父母生養(yǎng)而受教育,天時、地財、人、教育這四者領導使它們各得其正,所以領導要處于不犯錯誤的境界。………………所以百姓遵從領導以管理自己,供養(yǎng)領導來安定自己,服事領導來顯揚自己。所以禮達而職位分定,所以人們都愛其生而患其死。)
“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xié)于分藝。”
(《禮記·禮運》)(譯文:由此可知,禮開始于最初的狀態(tài)--“大一”,它分化為天地,旋轉為陰陽,演變?yōu)樗募荆帕袨樯衿孀兓藗兎䦶乃幻渲伪娫谟谒翘斓拿睢_@個禮必然是根源于天,行動于地,序列于事,演變從時,幫助分藝,)
這是說,“禮”上則體現了天道的變化,下則體現了地上萬物的生長規(guī)律,中則體現了人事活動的法則。對于人事: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記·曲禮》)(譯文:沒有禮,就沒有道德仁義。沒有禮,就不能教訓正俗。沒有禮,就不能明辨是非。沒有禮,就不能區(qū)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位置。沒有禮,老師和學生就不親近。沒有禮,班朝治軍、管理執(zhí)法就威嚴不行。沒有禮,禱祠、祭祀、供給鬼神就不誠懇不莊重。)
“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guī)矩之于方圜也。”(《禮記·經解》)(譯文:禮用于治理國家,猶如用秤來稱量輕重,用繩墨來檢驗曲直,用圓規(guī)和方尺來畫度方圓。注:孔子語。)
“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禮記·哀公問》)(譯文: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禮是很重要的,沒有禮就就不知道怎樣親近崇拜天地之神,沒有禮就不能明辨君臣、上下、長幼的位置,沒有禮就不能區(qū)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和親疏遠近。)(注:疏,關系疏遠;數,計算。)(注:孔子語。)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記·曲禮上》)(譯文:禮是用來規(guī)范親疏,判斷嫌疑,區(qū)分異同,明辨是非的。)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禮記·禮運》)(譯文:禮義是人最重要的東西,人因禮義而講究誠信、重視和睦。)
“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傳·隱公十一年》)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禮記·曲禮》)
所以,對禮要恭敬、周到、詳盡。不能不尊重,要恭敬地思考。為什幺呢?因為禮使“言語順,民安定”。《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禮記·曲禮上》)(譯文:《曲禮》說:<對禮>不能不敬,莊重地思考,安詳地談論,這樣民就和平了。)(注:曲:表敬之詞;周到、詳盡
。若:如此,這樣。)
禮也者,理也。……君子無理不動。……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禮記·仲尼燕居》)(譯文:禮就是理。……制度是根據禮來制定,行為的標準也是根據禮的要求。它們的踐行不是在于人嗎!)(注:孔子語。)
2、禮要通過教育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
(二)禮儀之禮
1、禮儀之禮
有了禮制,就要有相應的禮儀。這不僅是形式主義,更重要的是它要通過禮儀這種形式強化、甚至絕對化禮制,教化人心。用哲學的話說,是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通過形式來實現內容。總結古代禮儀的《儀禮》一書講的就是禮儀之禮。《儀禮》(東漢鄭玄所注)凡17篇,對古人的待人接物、婚喪嫁娶及各種行為舉止都作了詳細甚至可以說是繁瑣的規(guī)范,是古人修身的依據。這些禮儀放在今天,有許多作為民俗文化古典外,可能沒有多大的用處。
《禮記·禮運》篇中講“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是故夫禮,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禮記·禮運》)(譯文:禮是早先的社會管理者根據自然法則用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沒有禮就是非人,有了禮才是人。…………所以禮是依據天,效法地,貫穿著過去未來,表現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所以圣人以禮昭示天下,社會可因此而規(guī)范有序。)注:孔子語。
“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xiāng),此禮之大體也。”(《禮記·昏禮》)“六禮:冠、昏、喪、祭、鄉(xiāng)、相見。”(《禮記·王制》)
2、禮儀可分為四大類
A、民眾成人、嫁取及相互往來的禮儀:冠禮、婚禮、相見禮
(1)冠禮
《儀禮·士冠禮》記載男子冠禮的詳細過程。冠禮是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古人把冠禮看得很重,因為冠禮之時是“成人”的標志,用現在通俗的話說,就是是有了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冠禮是通過這種儀式提醒他:“你已經是成年人了,要對你的行為負責”。就象現在許多城市對年滿十八歲的公民要站在國旗下宣誓一樣。《儀禮》把士冠禮排為第一。(“成丁禮”)
《禮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故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故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于母,母拜之,見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玄冠玄端,奠摯于君,遂以摯見于(鄉(xiāng))〔卿〕大夫、鄉(xiāng)先生,以成人見也。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于人,其禮可不重與!
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后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廟。行之于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2)婚禮
《儀禮·婚禮》:記載古代男女雙方在家長主持下從納采到婚后廟見的一系列禮儀。《禮記·昏禮》:“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婿執(zhí)雁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雁,蓋親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婦車,而婿授綏,御輪三周,先俟于門外。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敬慎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3)士相見禮:古代賓主之間禮尚往來的禮節(jié)。有了婚姻關系和生產生活中的關系,人們必然互相往來,互相往來的方式怎樣?就要用禮來規(guī)范。比如今天的“請進”、“請坐”、“請喝茶”、“慢走”等等。
B、地方行政組織活動的禮儀: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燕禮
(1)鄉(xiāng)飲酒禮:基層行政組織定期舉行的酒會儀式。
(2)鄉(xiāng)射禮:賓主之間射箭比賽游戲的禮節(jié)。古代的射箭比賽游戲應當與生產、強身、交往有關。
(3)燕禮:燕,“宴”也,“燕樂之鐘磬”。(《周禮·春官宗伯》)(《儀禮·燕禮》諸侯宴會之禮節(jié)。)
C、中央政府組織活動的禮儀: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
(1)大射禮:國君主持下射箭比賽的禮節(jié)。
(2)聘禮:國君派使臣到別國去訪問的禮節(jié)。“君與卿圖事,遂命使者。”(《儀禮·聘禮》)
(3)公食大夫禮:國君宴請來訪使臣的禮節(jié)。
(4)覲禮:諸侯覲見天子的禮節(jié)。
D、祭祀活動的禮儀:喪服、士喪禮、既夕、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
(1)喪服:人們祭奠死去的親人所穿喪服的禮節(jié)。
(2)士喪禮:士從死到埋葬的禮節(jié)。
(3)既夕:從死到埋葬的禮節(jié)。
(4)士虞禮:安魂禮節(jié)。既葬而祭曰虞。
(5)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是關于日常的祭祀禮節(jié)。
通過禮儀,我們可以描繪古人生活的畫圖:通過禮他們區(qū)別于動物,開始了文明,男女有別;通過婚姻他們傳宗接代,枝族繁衍;在社會群體(國)內部禮尚往來,親近友善,飲酒、游戲強身和生產練習;在社會群體(國)與社會群體(國)之間,互訪、宴請、覲見和平共處;他們對死去的親人懷念、崇敬、祭祀。
(三)孝和祭與政的一致性
因孝而祭,在宗法制社會,孝和祭是政的一種主要方法。
禮制原則:“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尚書·康誥》)(譯文:最被怨恨的首惡,就是不孝不友。)(憝dui:怨恨;憎惡。矧shen:何況、也。)
《禮記·大傳》說:“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
認同血緣才祭祖宗,宗廟祭祀制度體現了宗法制社會管理。“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禮記·祭統(tǒng)》)(譯文:社會管理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禮。禮有五種,最重要是祭。…………)通過祭祖宗把“禮”融入祭祀活動而顯得天經地義,而且通過在祭祀活動中的思想感情體驗得到“禮”的潛移默化的效果。“祭者,教之本也。”(《禮記·祭統(tǒng)》。)“圣人以神道設教。”(《易·彖傳》。)
中國人祭天、祭地、祭祖宗,在宗法制社會,祭祖宗是最主要的,體現了祭與政的一致性。因為祭的目的在于“至孝”,而孝是宗法制最根本的原則。孝是不忘祖先,和睦同宗,團結一致的根本。孝于族,即忠于族,忠于族就不至于發(fā)生對“族”的背叛。忠于族在那個時候就是忠于國,忠于社會。孝為忠的基礎,“惟忠惟孝”(《周書·蔡仲之命》)從《孝經》中講的孝的一般意義,講的最高領導人到普通民眾孝的意義可以看出中國先民以孝立國,以孝作為社會管理方法的縮影。如: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章第七》)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孝經·孝治章第八》)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 (《孝經·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
不服。’” (《孝經·感應章第十六》)
五、周禮——禮治的最高發(fā)展
禮文化是同人類文明一起誕生的,把禮文化作為政治思想則是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路史·后記》,注引譙周《古史考》,同見《白虎通義》引。)古文獻里有“自伏羲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咸備”的說法。黃帝時代禮文化已經成型,由于文字記載的原因,我們只能根據史料推論,我們仍有理由相信它是不很規(guī)范的。三代,經夏商而后的周,禮文化作為政治思想時對禮的規(guī)范化成就很高了,這就是周禮,有周公“制禮作樂”、“禮儀卒度”
之說。(參:楊榮國《中國古代思想史》P57)
說周禮是禮治的最高發(fā)展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周禮屬于古禮的范疇,是宗法制政治制度下的禮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開始經黃帝時代的傳承和發(fā)展。
第二、西周是宗法制政治制度的最輝煌時期,它是空前絕后的,禮文化作為宗法制政治制度的指導思想當然相應的是處于最高發(fā)展時期。
第三、如果我們把甲骨文當作中國最古老的文字,西周是文字、語言的第一次質變時期,它有條件對禮進行規(guī)范并推廣。
第四、周禮內容的全面性,它涉及了周代的政治制度及生活方式、禮節(jié)儀式、行為規(guī)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