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每戡
董每戡(1907——1980),甌海區潘橋鎮橫嶼頭村人,原名董國清,又名董華。畢業于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6年夏,大學畢業后,立即投入進步的電影、戲劇事業。1927年春他潛赴上海,開始戲劇創作活動,作有獨幕劇《頻枷》等,初步顯露出杰出的戲劇才華。是年,他入東京日本大學研究院攻讀。回國后,在滬加入“左聯”和“劇聯”,并在“劇聯”的理論組工作,譯介了一批外國電影戲劇的理論著作,曾編成《電影戲劇理論叢書》出版。在此期間,他著有幾部獨幕劇和多幕劇,其中《G夫人肖像》是一部針砭藝術界右翼文人的作品,深受魯迅和郁達夫等人的好評。此外,還創作了《饑餓線》、《夜》、《黑暗中的人》、《血液出賣者》、《典妻》等劇本。抗戰爆發后,他受全國人民抗日熱情的影響,全身心投入了全民族抗戰的洪流中。他在湖南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效力于國防戲劇活動,在長沙受聘于“一致劇社”、任社長兼編導。作《劇人戰歌》,并為劇社創作導演了《敵》。
抗戰勝利后,他先后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上海劇專、大廈大學等校任教,并有《中國戲劇簡史》、《西洋詩歌百史》、《琵琶記簡說》、《三國演義試論》、《西洋戲劇簡史》、《中國戲劇簡史》上起遠古、下訖民國,是繼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以后,中國人自著的較早的戲劇通史。建國后,曾在湖南、廣東領導并參加了戲曲改革工作,并在中山大學執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