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王廷信

國學網站--戲曲研究--中國戲曲論壇  

 

我不爭鳴……
孫文輝



 

一、 “互不賣賬的多元文化”

  大年初七,我收到了我的同窗好友、上海著名作家羅懷臻的電子郵件,他給我寄來了他的一篇重要的文章:《重建中的中國戲劇 ——“傳統戲劇現代化”與“地方戲劇都市化”》,同時,也附有他的問候:

文輝:新年好!
   節日寫了這篇文章,是應《中國戲劇》之約,馬上發表在該刊今年第二期,作為繼去年魏明倫《中國戲劇之命運》大討論的今年話題,請你指正,并歡迎你參加討論。
                              懷臻
                            2004年1月28日

  文章寫得的確不錯,但他 “歡迎你參加討論” 的提議引不起我絲毫的興趣。我給他回了這樣一封信:

懷臻:你好!
   收到你的文章后,細讀了一遍。
   我一向佩服你的 “ 都市戲劇 ” 的探索,它不但有成果,而且還是在一種自覺意識下進行的。這種知與行的統一是眾多的戲劇家所做不到的。今天讀你的文章,知你對 “ 都市戲劇 ” 的思考更趨成熟,因此,對你的探索更為佩服、感動。
   你的文章有許多精彩之處,好多東西是你殫思竭慮的結果。尤其是文章的前半部分,你區分了現代戲曲(劇)發展的幾個階段;言及理論、評論與戲劇實踐的得失,這都是別人不曾說過的言論。
我對《中國戲劇》的討論不甚關心。這與編輯們的學識有關。這種討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戲劇問題大討論的重復;而且是在淺層次上的重復。在學院的時候,我說過這些問題,現在,還沒有超出那個范疇。你知道,自那個時候起,我就開始了戲劇危機的研究,整整十三年,于是就有了那本《戲劇哲學》。那本書,理論界未引起重視。宋光祖老師請了謝柏梁博士為它寫評論,謝很忙,并未認真讀,就洋洋灑灑寫了篇交差的文章,環顧左右而言他,宋老師也覺不好;于是又請陳多先生寫了一篇;老先生費了不少心血,認為文章 “ 提出了許多有創建性的見解、命題。 ”“ 有著理論突破性質的創見,在全書中比比皆是 ” 。但文章發在《藝海》上,影響不大。
   我認為我回答了 “ 戲劇命運 ” 之大問題;現在戲劇界所有的回答,還沒有超越我的回答。
   對于你的論文,我有如下觀點:
   1、你的文章,相當不錯,能得到當下戲劇界的認可;你的探索,我非常支持,它是戲劇變革中的一段響亮的樂章;而且,對于當前的中國戲劇,它不能缺席。
   2、縱觀戲劇發展史,中國戲劇有漸變時期,也有突變時期。在突變時期形成的戲劇范式是:宋元雜劇、明清傳奇、近現代板腔體戲曲、現代民族歌劇。這正如你所說的 “ 文脈雖然延續著,但已標志著不同的時期。既是遞進、發展,也是開辟、創新,彼此間無法互換,不能代替,難以類比。 ” 這種遞進與發展,在根本上來說,是戲劇的體制發生了變化(我本想對 “ 戲劇體制 ” 問題作一番系統研究,但精力和條件都不具備),音樂體制、文學體制、演出體制,都有很大的區別。這就叫 “ 轉型 ” ,即戲劇范型的轉換。你所說的話劇《桑樹坪紀事》、京劇《曹操與楊修》和 “ 都市戲劇 ” ,并沒有從傳統戲劇(近現代板腔體戲曲)的體制中轉換出來,還是梅蘭芳先生所說的 “ 移步不換形 ” ,即我所說的 “ 漸變 ” 。這種漸變的戲劇范型,不可能成為當代戲劇(舞臺藝術)的主流。
   3、中國民族歌劇的誕生與板腔體戲曲相關,是一個時代的戲劇樣式,我們忽視了這一階段的存在;可是它后來的發展,被人為地阻隔了,這在我的書中已有詳解,不再詳說;我只想說,這種戲劇范型,它有一個完整的體制、有一系列代表作,而且與地方戲曲血脈相連。但是,它發展至當代,仍然出現危機,為什么?它與當代人的審美,與當代人的情感形式,仍然有阻隔、有距離。
   4、你所說的 “ 傳統戲劇現代化 ” 和 “ 地方戲劇都市化 ” (前者似乎偏重于內容,后者偏重于藝術形式),并認為是 “ 重建和重振中國戲劇的重要選擇和必然途徑 ” 。作為一個口號,未嘗不可;但作為一種理論,并無充分的依據。我不欣賞 “ 重建 ” 和 “ 振興 ” 這樣的口號。藝術,有自身的發展規律;這種規律與社會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人的意志不可能將它改變。因此,在藝術上我們也要 “ 尊重自然 ” 。當然,戲劇界自身的努力,能夠改變 “ 戲劇人 ” 、 “ 戲劇團體 ” 的命運;但改變不了戲曲劇種的命運。
   5、賢光夫婦在京劇《她從雪山走來》作過探索,余秋雨老師也在黃梅戲上作過實驗,我們湖南也有不少戲劇家在戲曲走向市場方面作過種種努力。這些劇目,雖被理論家、評論家冷落,但畢竟曾經轟動過。然而,最終還是曇花一現。我想,這種想以戲曲的改良替代戲劇的變革的做法,既不能贏得市場,也不能討好專家,更不能拯救戲劇。
   6、近年來,我常常跳出 “ 圈子 ” 看戲劇,廣大人民群眾對戲劇的冷漠有其深刻的根源,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你對戲劇的視角,不同于一般人,與在圈子內 “ 混 ” 得很深、很好有關,你也需要跳出圈子看戲劇。最近,我為《歌劇藝術》今年第一期趕寫了一篇文章,談了一些想法。我認為,當代舞臺藝術 -戲劇的新范型,應該是音樂劇。我對音樂劇作了十多年的研究,我想,音樂劇應該是未來戲劇文化的主流,是真正的都市戲劇。你寫過音樂劇,但我認為你寫的音樂劇,在文學體制上,還算不上音樂劇。
   7、這并不是說,戲劇界目前的努力和探索都是 “ 白搭 ” 。事物的發展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們的認識也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數百萬戲劇的從業人員,也需要有自己的事業(音樂劇很有可能不在這些團體中誕生)。中國音樂劇的誕生,也需要有一個相應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更加繁榮的時期。因此,目前戲劇界的努力首先是要求生存,其次是求發展。發展的方向有許多,一是保護傳統,讓傳統不在新時代中消失;二是走出國門,讓民族藝術走向世界;三是走向市場,與旅游相結合,展示一種地域文化;四是改革,讓戲曲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多元的市場中 …… 。但總總,它們都會在未來的社會中占得一席之地,卻不能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戲劇。
   說了一些,可能還只是個開頭;我希望與你無所顧忌地討論。今年湖南開兩會,《紅網》搞網上直播,請了一位政協委員談戲劇,委員怕談不好,又請了我。我談了一些。但到直播之后,《紅網》又作了一些文字編輯,刪去了我一些與 “ 正統觀點 ” 不同的觀點。刊物的討論也是這樣,有 “ 導向性 ” 。這不是正常的學術研討。不利于百家爭鳴。而且受篇幅所限,往往不了了之。學術不能這樣。
好了,耽誤你了。
   祝
好!

孫文輝

2004年1月29日

  我不甚關心《中國戲劇》的討論,也與二十年前那場討論的不了了之有關。
   我省已故的著名劇作家陳健秋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內容不記得了,但題目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叫《互不賣賬的多元文化》。——中國的藝術爭論就是這樣。我在《戲劇哲學》一書的自序中寫道:“戲劇藝術的危機與興亡,始終是一個眾說紛紜,然而又沒有得到心平氣和、深入探討的問題。當年‘戲劇觀'問題的爭鳴,也許能將問題引向深入;但是,有些不幸,一種‘戲劇觀念多元化'的論調逐漸占據了爭鳴的主導地位,使爭論的雙方自覺討論失去了意義。問題的實質終被所謂的‘多元化'所掩蓋…… ”我認為,“現在看來,那也許是結束爭論的唯一途徑;因為我們的戲劇界,畢竟還沒有什么真正意義上的理論準備。那時節,各行各業與世界的距離相差了20至30年,而藝術理論的研究,至少相差了半個世紀──三十年代被中國人議論過的弗洛伊德,到了八十年代,又在中國興起為一個熱點。”
同樣,參加今天的爭鳴,許多人依然沒有真正的理論準備。
   沒有理論準備的爭鳴,誰也說服不了誰。因此,魏明仁“希望自己被駁倒”而始終沒有被“駁倒”。

二、戲劇家不如農民工

  近些年,我們都有一個明顯的感覺:我們所居住的城市, “在一天天長大”。
   這種城市的長大,并非是一些領導人心血來潮之后的“政績工程”,在它背后,有著深刻的歷史動因。
   最近一段時期,我參加了社會上的一些活動的策劃,深深地體會到了這種城市生命的躍動。我所居住的城市長沙,自詡為“星城”。因為按星象說:長沙與軫宿“長沙星”對應,而“長沙星”又司人間壽命,故“長沙”又稱“星沙”。如今,它成為了一座真正的“造星工廠”。據我所知,此起彼伏、輪番登場的“造星工程”有:CCTV模特大獎賽(前兩屆全國冠軍出在長沙賽區)、新絲路模特大獎賽、國際名車展汽車寶貝大賽、中國小姐風采大賽、環球洲際小姐選拔賽、世界風箏小姐選拔賽、金鷹電視新秀大賽、中國房屋模特大賽,中國職業時裝模特大賽、影視歌手大賽、電視希望之星大賽、閃亮之星大學生歌手大賽、城市形象大使推介、長沙旅游形象大使選拔、“絕對男人”、“星姐”、“超級男聲”、“超級女聲”……
   一個個大賽總會吸引不少俊男靚女,也總會給一些人創造出一些機遇。因此,生意人電視人樂此不疲,不少看客引頸相望。城市,總會給人創造出新的夢想。
   鄉下人沒有那種奢望,然而,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因此,每年總有一億多青壯年農民向著城市流動,或者棲居在那座城市,或者在那里實踐著自己的希望。
   德國學者斯賓格勒認為:“人類所有偉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產生的。”(帕克等著《城市社會學》華夏出版社 1987)
   此言不謬。國家、政府、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等等,無不是依托著城市而發展、壯大起來的。就拿我們戲劇來說,只有宋代的戲班進了城,才有我國審美戲劇的發生;只有近代的徽班進了京,才有京劇的誕生;只有鄉野的花鼓進了城,才有中國戲劇的繁榮……
因此,城市社會學家說:城市是人類現代化過程的集中表述。
   縱觀人類當代社會,整個地球處在一個二元經濟結構當中。“人類社會的變遷正出現兩類群體:一個是超前的、在走向世界與未來的群體;一個是守舊、維持過去的群體。當今的世界,我們既能夠看到高樓林立,也能夠看到仍然處于原始生活方式狀態的偏遠落后的鄉村生活。”(張鴻雁《中國城市社會的來臨·中外城市比較研究叢書總序》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的人口在不斷擴大,鄉村化的人口在不斷縮小: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經超過54%,中國的城市化正在接近30%,沿海一些省份已經達到46%。按照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城市化每20—25年翻一番,在未來的20年內,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5%,將有數億農業人口進入城市社會。
   然而,可憐得很。我們的很多戲劇專門家,卻意識不到這一點。
   他們認為:戲劇的命運要全面看待。城市的戲劇不景氣,但農村的戲劇很興旺,戲劇在農村仍有市場。不能只看到青少年的審美趣味,而要看到戲劇在鄉村的興旺,廣場演出的興盛。甚至提出,要采用“農村包圍城市”的辦法來拯救戲劇……(摘自網絡)
為了生存和理想,一方面,是走向城市與未來的農民工,一方面是退縮鄉村、回到以往的戲劇家。這正應了偉大領袖的四十六年前說過的一句話:“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
   當然,不少的戲劇家仍然堅守、掙扎在城市。如羅懷臻,十余年堅持“都市戲劇”的打造,為都市的舞臺戲劇爭得了一席之地。
然,要讓這種“都市戲劇”成為未來中國戲劇的主流,恐怕連懷臻自己也會有所懷疑。
   如今我們賴以生存、逐漸失去觀眾的“戲曲”,畢竟是與農業文明相對應的情感形式。這種形式,隨著文明的演進,將逐漸地消失、并演變為一種文化遺產。它是我們的過去,而不是我們的未來。
   未來應該有一種與當代人情感相適應的舞臺藝術形式。

三、被刪除的文字

2003年冬,湖南省籌備并舉辦了三年一屆的戲劇會演,并更名為“湖南藝術節”。湖南,曾被稱之為“歌劇之鄉”或“歌劇的綠洲”;然而,此次會演卻沒有一部歌劇。
   這使《歌劇》雜志的副主編依紋女士稍感失望,——因為我參加了藝術節的策劃和籌備工作,她總希望我這個老作者能給刊物提供稿源。
   我無法去做那種沒有歌劇演出的“無米之炊”;我只能以折衷的方式、將就著答謝她的盛情約請。我在藝術節結束不久之后,終于給她寄出了一篇《市場,

引導著舞臺藝術發展的方向》的文章。文章有三個小節,小標題分別是: 1、“觀眾的選擇:湖南藝術節”;2、“中產階級的選擇:演藝廳藝術”;3、“未來舞臺的選擇:音樂劇”。
   文章很快在2004年的《歌劇》第一期發表了,但很意外的是: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湖南演出藝術市場最具意義的一部分“中產階級的選擇:演藝廳藝術”被刪除了。——也許是由于預留的版面不夠,也許是主編并不認同這種觀點。我不得而知。但我覺得這篇被閹割的文章已經失出了它發表的價值。
   因為,在這一段落中,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值得戲劇界重視的信息。
   這是那段被刪除的文字:

  在湖南,另一種舞臺藝術現象令人注目:這就是在近年來、方興未艾的 “ 演藝廳藝術 ” 。 “ 演藝廳 ” 藝術,在長沙,稱之為 “ 歌廳 ” 演出;而實質上也可以稱為 “ 夜總會 ” 藝術。
演藝廳藝術來勢洶洶。
   2003年湖南藝術節開始籌備的時候,竟發現很多城市已不具備舉辦大型藝術節的條件:沒有一定數量的大型演出劇場。
   原來所有的劇場到哪里去了? —— 是被一些新興的文化娛樂公司給進駐了。
   在長沙,2003年,一直堅持以高雅藝術演出為己任的 “ 田漢大劇院 ” ,在長時期的入不敷出之后,終于以每年 150萬元的價格將最大的一個演出大廳經營權, “ 賣 ” 給了以通俗演出為主營的 “ 紅太陽演藝中心 ” 。幾乎與此同時,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所管豁的 “ 花鼓大舞臺 ” 亦以高價,將經營權轉讓給另一家歌廳老板 ——“ 大中華文化娛樂有限公司 ” ,正式更名為 “ 大中華歌舞劇院 ” 。
   而在此前后:
   衡陽:2003年4月23日,紅太陽娛樂有限公司與衡陽市文化局下屬 “ 紅旗劇院 ” 正式簽約合作;劇院經營權進行移交。
   常德:2003年5月,紅太陽娛樂公司又與 “ 濱湖劇院 ” 正式簽訂了合作協議,進行劇場交接,在通過全面裝修后于 10月份開始營業。
   湘潭:2003年12月23日,通過為期11個月的緊張設計、施工,總投資8000萬元,由紅太陽娛樂公司獲得40年的經營權的 “ 湘潭大劇院 ” 在湘潭市落成。省市領導為之揭幕,湘潭市為 “ 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 110周年大型文藝表演活動 ” 就在這里舉行!
   以長沙為中心的 “ 演藝廳藝術 ” 已成燎原之勢,漫延至全省各個城市。紅太陽演藝中心、大中華歌廳、 JJ大歌廳、琴島大歌廳、華天大劇場等十余家有勢力的文化娛樂企業,雄心勃勃地發展、擴大自己的產業。
談及長沙的文化娛樂業,首先當然是馳名全國的長沙歌廳。很多外地朋友大老遠的跑到長沙,就為了聽一次歌,從外省來到長沙的商人,也鮮有不想領略長沙歌廳文化的。一位研究區域經濟的北京大學教授在考察了長沙演藝廳之后,說道: “ 如果讓我給長沙做城市形象定位的話,我會將長沙定位為娛樂天堂、最愜意的休閑之都 ”…… 。
   在全省,業已注冊、有200個座位以上、帶演藝廳性質的娛樂場所共有41家;其中有800至1200個座位的大型演藝廳就有8家。
   在大型演藝廳看演出,票價一般不菲。像大中華、紅太陽等公司,甲票每張為140元、乙票每張120元、其他為每張90元。而一些節假日,則普遍上漲。如2003年12月24日 “ 平安夜 ” , 紅太陽娛樂公司的甲票每張 380元、乙票每張280元、其它每張180;而前一年同一時刻的這場演出,每張還要高出100元 。
   因此,按有關部門最保守的估計,全省演藝廳一年接納觀眾600多萬人次,按人平50元的較低價格計算,就有3個億的收入。實際上,遠遠不止這個數字。湖南省文化系統所轄文化產業呈現出勃勃生機,2002年,包括演出、娛樂、電影、藝術培訓等文化市場中的支柱產業,其產值達到62億元,其中娛樂業達41億元。  2003年上半年盡管受非典影響,預計產值同比仍增長近10個百分點。

  演藝廳的演出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景象呢?有位記者描述了這樣一場演出:

  晚上九點左右,售票小姐告訴記者,座位已經全部訂滿,只有加位了,并非節假日里,仍是如此火爆,確實讓人感慨 “ 紅太陽 ” 人氣之旺。
   正式演出是九點半開始,在悠揚的薩克司演奏樂聲中,近千名觀眾翹首企盼著啟幕。 “ 親愛的朋友們,歡迎您光臨紅太陽。在這里,我們為您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休閑場所,營造了一個祥和的歡樂氛圍。大手筆所形成的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交匯,繽紛浪漫與火爆激情的揉合,讓您在觀賞勁歌艷舞中,把所有的喧囂和煩惱盡情地拋去,把心靈之門訇然打開,去釋放生命的激情,去燃燒我們的快樂 ……” 主持人極具磁性的致辭伴著充滿西洋風味的大型開場舞蹈,讓觀眾一下子仿佛進入了電影中的上海灘。
   接下來的歌手演唱,滑稽幽默的小品,使得歌廳里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氣氛也越來越熱烈。來自法國的空中飛人表演令記者看得目瞪口呆。男演員倒懸高空,口里銜著的紅繩另一端系著一個少女,少女也是用口咬住紅繩,不光身體懸空,還得在空中不停地快速旋轉表演。相信所有的觀眾的心也都懸到了半空之中,直到兩名演員安全著地,才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 2000年網絡選美 ” 冠軍得主 —— 馨妃先生,一副嗓子演繹男女對唱歌曲《敖包相會》,令全場觀眾大跌眼鏡,之后表演的宮廷仕女舞蹈更是令人叫絕。高長松帶來的一連串精彩滑稽的魔術表演,讓觀眾既開眼界又歡樂開懷。到了十一點左右,湖南本土笑星 “ 德哥 ” 一亮相,幾句幽默調侃,頓時又掀起了演出高潮。更出人意料的是,策了幾個段子之后,德哥抓起一把電吉他,彈唱崔健的《花房姑娘》、《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居然是一流的專業水準。
   精彩的演出不知不覺中持續到了深夜十二點多鐘,主持人宣布今晚演出結束,全場觀眾還是意猶未盡。要見識長沙的歌廳魅力,紅太陽是您不得不去的地方。(《南方財經導報》記者周果福)

  在這里,舞臺布景、燈光、服裝得到強化,以先進的設備和高檔次的設計,制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在藝術上, “ 審美 ” 已退居其次。演藝廳節目的選擇和編排,盡量繞開那些屬于傳統理性文化范疇下的 “ 美感文藝 ” 節目,突出整臺晚會的娛樂性。對于經典性的藝術節目,如芭蕾舞、美聲歌曲、戲曲唱段,都盡量作 “ 軟化 ” 處理,并在總量中僅占極少量。大量的節目是那些淡化教化原則、突出快樂精神,新奇、獨特、刺激、鮮活、時尚、短小的各類歌舞、雜技、馬戲、魔術、相聲、小品等。演出中,強調演員和觀眾的反饋和互動,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觀眾快樂的欲望。
   在演藝廳中消費的到底是一些什么樣的消費者呢?
   有當地民營企業家和他們的客戶;有中小私營業主中的中、青年觀眾;有步入小康人家舉行婚壽喜慶的男女老少;有政府部門的科局級官員和他們的外地來賓;有事業已成而聚會重逢的同窗校友;有白領麗人和她的朋友們 ……
   總之,用一個名詞可以概括這些人,他們是中國社會目前的 “ 中產階級 ” 。
   這些中產階級者,是新興的舞臺藝術的主要消費者。他們的文化消費,推動著文化市場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興盛,同時也拉動著文化藝術向著一個全新的方向發展。
   回顧演藝廳的藝術的發展,它有過這樣一個歷程:首先是 “ 卡拉 · OK ” 的出現,它成為了人們進入娛樂場所自娛自樂的一種初級的藝術形態。接著,以幽默和調侃為主要手段的主持人出現在歌廳中,帶領觀眾一起娛樂。然后,小品、曲藝、雜技,以及穿插在歌唱當中的、 “ 搞笑 ” 的串臺詞等娛樂形式,占據了歌廳,觀眾雖有參與,但基本上退處在觀眾席上。如今,演藝廳藝術又挺進劇場,向大型綜藝演出轉化。
   那么,下一步,它將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呢?
   讓我們看看中國戲劇史:北宋時期,百戲散樂兢相發展,終于聚合而成宋元雜劇。明代中葉,小曲歌謠流播村坊里巷,終于釀造出一代傳奇。清代初期,諸腔雜陳、新奇疊出,終于整合成了 “ 花部戲劇 ” 。再讓我們看看歐洲戲劇的發展,古希臘、古羅馬戲劇的傳統在黑暗的中世紀幾近消亡,但到了封建社會的后期,城市市民的閑暇生活出現了空前活躍的狀況,馬戲團的蓬勃發展、笑劇的空前興盛,等等,終于推動了文藝復興的步伐,推動了話劇和歌劇的繁榮 ……
   中外戲劇史充分證明,新的舞臺藝術的初級階段,往往呈現出一種形態: “ 雜 ” 。但最終,它將朝著 “ 劇 ” 的方向整合。
   因為:劇,是人類群體意識(即人類集體的 “ 白日夢境 ” )最完整的呈現形態(參見拙作《戲劇哲學》)。

  我無法消除人們對夜總會、歌舞廳的那種固有的、到處都在揭露、清剿的 “下三濫”文化的聯想,但我應該指出,長沙演藝廳藝術進入劇場之后,出現了新的景向。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都對它作過多次報道。——敏銳的新聞人也許意識到了什么——而我認為:它預示了一種方向。
   一個什么樣的方向呢?我認為,長沙演藝廳藝術將逐漸演變成為那種既符合當代人“新奇、獨特、刺激、鮮活、時尚”等審美趣味、又極具商業價值的戲劇形式——音樂劇。
   音樂劇,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產物。
長沙演藝廳藝術的興盛,讓我們想到了西方音樂劇的濫觴時期。因為西方的音樂劇同樣有一個“夜總會歌舞”的發展階段。
   但這種認識仍然是表象的。
   隱藏在背后的、深層的內因,更讓我們為之心動。
   我們發現,音樂劇是“中產階級的藝術”,不但是因為它的消費者是中產階級,而且,它的推動者、制造者,同樣也是“中產階級”。
   資本,催開了“演藝廳藝術”盛開的百花,使它繁榮、使它璀璨、使它像滾雪球一樣——滾進了傳統的藝術殿堂,裹走了戲劇的觀眾,卷去了白花花的紋銀,推出了一個讓人詫異的“夢”!
   我們的藝術家拿不出多少錢來養育和壯大自己的戲劇;我們的政府也只能對我們的已經存在的事業給予適當的扶持和保護。而市場卻能配置所有的資源,讓藝術隨著自己的規律演進。
   戲劇的發展是按照自身的規律而運行的,其中包括制約藝術文化發展的經濟規律。
在市場經濟體系中,中產階級者,是新興的舞臺藝術的主要消費者,也將是新興的舞臺藝術的制作人。他們的文化消費和文化創造,推動著文化市場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興盛,同時也將拉動著舞臺藝術向著音樂劇的方向發展。
當然,這一切并非都會自然而然、天然形成。
   西方音樂劇的誕生和發展,是憑借著發達的經濟,也有著無數天才的藝術家和睿智的助產婆。中國音樂劇的興起,既需要雄厚的資本,也需要有一批清醒而執著的藝術家的加盟。而這方面,在長沙,還遠遠不夠。
   雖然如此,不管道路有多漫長,中國的音樂劇終究將出現在中國的舞臺上,成為城市人尋夢的場所,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戲劇形態。

《湖南戲劇》網絡雜志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县| 高雄县| 眉山市| 镇康县| 万州区| 武鸣县| 靖边县| 甘孜县| 工布江达县| 泉州市| 临澧县| 富川| 岗巴县| 北宁市| 宁明县| 漾濞| 中阳县| 宁都县| 茶陵县| 阿鲁科尔沁旗| 大庆市| 金门县| 临邑县| 四平市| 海伦市| 镇原县| 阳朔县| 遵化市| 丽江市| 玉山县| 祁连县| 沙洋县| 手机| 岱山县| 元江| 伊宁市| 盘锦市| 平谷区| 金平| 即墨市| 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