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日本漢學

   
日本與中國學有關的學會和研究會
(日)代田智明 日本東京大學教義部副教授



    日本的中國學學會,較具規模的有三個。

    一個是"日本中國學會",它成立于1949年10月,在上野的學士院召開了成立大會。它包含文學、語言學、哲學三大部分,現在會員總數超過了2000人。這個學會的本部設在東京湯島的孔子廟,這一事實本身具有象征性意味:它具有戰前日本漢學、支那學的傳統的側面,從70年代后期開始,它作為中國學學者交流的場所,起到的是一種類似"同業幫會"的作用。目前研究中國近現代問題的中國學學者也有所增加,不過年會的論文宣讀和每年一期的《會報》所載論文,仍以中國古典研究為中心。這個學會規模雖大,然而從它的研究實際成果來看,很難說收到了應有的效果。

    與這個學會幾乎同步,在1951年10月"現代中國學會"也起步了。與前者不同的是,它以對現代中國的關心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在此前提下,研究古代中國問題的研究者如果同樣具備這樣的現代問題意識,也可以參加這個學會。不過,后來研究近現代問題的研究者增多,以至于當初的這一設想無法實現,使這個學會變成了以現代中國為研究對象的學會。它的領域一度曾以政治經濟等等社會科學為中心,80年代以后,思想文學的研究者也加入進來,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學會。

    第三個學會是"中國社會文化學會"。它的前身是設在東京大學本部的"東大中國哲學文學會",在1986年經大幅度改組而成。為了取締學閥門第的束縛,它吸收了東大以外的研究者參加,并且為適應中國學遠遠超越了哲學文學領域的現狀,也吸收了中國史學和日本思想史研究者參加。每年的年會均設立特定的主題,圍繞它召開饒有興味的學術研討會。在追求跨學科研究方面,這個學會有著自學的積極的努力,除不斷對于機構成中國框架的主體規范進行再探討之外,它在對日中儒學的比較和探討方面也以其寬闊的視野取得了相當的成果。以上是日本全國有關中國學的主要學會,此外,尚有"中國語學會",它以語言學和中國語教育問題為中心開展活動。



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

(日) 緒形康 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副教授



    1997年4月,日本愛知大學正式成立了現代中國系(日文名稱為"現代中國學部")。這是日本國內第一個以"中國"命名的院系,同時這在世界上也是一個創舉。

    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不僅迅速地改變了中國的經濟面貌,使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而且也促進了中國政治、法律、科學、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急劇發展出變化的中國之現在與未來,對21世紀的亞洲及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如何客觀、科學地把握中國的現狀及其未來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與中國建立更為密切的關系,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日本的當務之急。

    古代中國的科學文化曾經對日本的發展有過巨大的促進作用,以研究古代中國為主要內容的"漢學研究"在日本源遠流長,碩果累累。與此相比,對現代中國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的方法體系,尤其在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的綜合方面更顯薄弱。總結、歸納日本迄今為止的中國學研究成果與經驗,建立一個以現代中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系統的、科學的研究體系,是愛知大學成立現代中國系的根本動因。

    愛知大學的前身是東亞同文書院,后改稱大學,由東亞同文會會長、日本貴族院議長近衡?磨1901年建立于上海,是戰前日本在海外設立的高等教育機關中最古老的一個。目的是培養理解并重視中國和亞洲的國際型人才。當時大批憧憬大陸、期望與中國人民友好相處的日本學子,奔赴上海學習,學成后為中日友好做出了貢獻。然而,隨著日本一步步走向戰爭的道路,建校初衷逐漸被扭曲和破壞。1945年9月,日本戰敗,東亞同文書院接受中方接管,拉下了持續半個世紀的帷幕。

    1946年11月15日,經東亞同文書院大學原校長本間喜一及其他13位原校教職員的共同努力,在日本的愛知縣以原東亞同文書院為基礎成立了愛知大學,為防止戰爭重演,以"培養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型人才"作為建校宗旨,同時仍然堅持重視中國和亞洲的學術傳統,相繼在法律系設置了中國政法專業,在經濟系設置了中國文學、東方歷史、東方哲學等專業。1991年研究生院增設了日本第一個專門研究中國的中國學專業(1994年設博士課程),該專業在綜合研究中國社會與文化方面,受到了社會及有關人士的重視。

    在日本的大學中,愛知大學還是為一個與中國的大學簽訂學術教育交流協定的學校,目前已與中國八所大學簽訂了交流協定,即南開大學(1980年),北京語言文化大學(1980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1984年),上海外語大學(1984年)、復旦大學(1985年),上海交通大學(1994年)、西安交通大學(1995年)。

    現在的愛知大學擁有精通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文學、語言等方面的知名學者,他們出版了許多著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出版的《中日大辭典》。1950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以及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批準將東亞同文書院老師們積累的漢語卡片返還給愛知大學,這之后通過愛知大學漢語專家們數十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完成了這本辭典。至今《中日大辭典》已累計發行近13萬冊,受到國內外的廣泛好評。

    愛知大學圖書館的中文藏書也很豐富,以霞山(東亞同文會創始人近衡?磨,號霞山)文庫為代表,涉及古典、近現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學、歷史、哲學等各個領域,總數達10萬冊,古籍36000余冊、中國雜志219種,其中有些珍貴文獻堪稱世界文化遺產。另外,在籌建現代中國系時,還購入了大量文革時期的寶貴資料及戰后主要在美國從事研究的德國漢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的珍貴個人藏書。

    以上述背景為基礎,新建的愛知大學現代中國系,每年招收180名學生,其中日本學生150名,外國留學生30名。該系把教學重點放在當代中國研究方面,并著力培養學生做到以下兩點:學習中國文化實質,形成包括現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內容在內的全方位知識結構;適應中國及亞洲其它國家的生活習慣,成為具有真才實學的國際型人才。

    為實現以上教學目的,現代中國系為學生安排了日本大學中從未實行過的以下三個教學內容:

    一、當地漢語教學: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們赴南開大學,在愛知大學與南開大學共建的"南開愛大會館",學習漢語及中國情況,時間為8月到12月。

    二、中國教授直接用漢語授課:從中國聘請知名學者為專職教授,并由他們給從南開留學回來的學生們上課。這種做法可以使學生掌握中國的最新知識并提高專業漢語水平。

    三、當地社會調查:從報名學生中,選拔品學兼優者,與上述中國?妹校合作,在年級暑假時,去中國進行當地調查研究。通過接踵中國的產業、文化風土及生活習慣,使學生們真正了解中國,為中日友好做貢獻。調查地區設為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及其近郊。調查內容為大城市及近效的產業、文化、歷史。調查結束后,學生們將完成以調查報告為中心的畢業論文。

    另外,現代中國系從1997年3月起出版季刊《中國21世紀》雜志,它探討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關系,并積極刊登國內外漢學家的論文。《中國21世紀》的主編為現代中國系主任加加美光行教授,其它9位教授為編輯。今年3月出版的《中國21世紀》創刊準備號的主要內容有:加加美光行的《建立新中國學》、緒形康的《新國學的批判》、張琢的《家族文化和現代中國的社會發展》、馮天瑜的《中國元典精神和中國近代化運動》等10篇論文、調查報告及書評。6月預計出版《21世紀的中國》(創刊號),其后出版內容如下:《重新評價抗日戰爭》(第2期)、《中國的民族問題》(第3期)、《十五大與市場經濟的成果》(第4期)、《歸還大陸后的香港》(第5期)。

    為進一步活躍學術氣氛并加強與世界各國中國研究專家們的交流合作,現代中國系預計在1998年后半年召開國際學術討論會。

返回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制作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康市| 怀来县| 新邵县| 建水县| 饶阳县| 台中市| 广安市| 中山市| 延吉市| 观塘区| 曲水县| 马边| 苏尼特右旗| 桦川县| 革吉县| 航空| 巫溪县| 大厂| 郁南县| 玉树县| 临朐县| 富宁县| 神农架林区| 镇远县| 康马县| 津南区| 隆林| 于都县| 西城区| 内乡县| 天峨县| 金溪县| 平度市| 循化| 南部县| 宝应县| 皋兰县| 榆社县| 辽宁省| 玉林市| 海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