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松
(安徽省望江縣文聯)
四五千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生活著許多部落,炎帝和黃帝是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黃帝聯合炎帝在涿鹿之戰中大敗蚩尤,所以炎帝、黃帝成為華夏族的祖先。相傳,黃帝建造宮室、房屋,制作衣裳、發明舟車,還教人們挖井。黃帝之妻嫘祖發明養蠶繅絲,助手倉頡發明了文字,助手伶倫編出了樂譜。這些神話傳說,反映了后人對華夏始祖黃帝的尊敬、景仰和愛戴。今天,我們(甚至包括海外華人)常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傳說繼黃帝之后,有顓頊、帝嚳,再之后有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堯、舜、禹。堯年老時,廣泛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大多數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于是堯將首領位置讓給了舜。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方法把首領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就是歷史上的禪讓制。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禹年老時將帝位傳給兒子啟,這是我國歷史上世襲制的開端。在隨后的幾千年里,禪讓制常常被野心家們所沿用,在溫柔的禪讓這塊遮羞布下改朝換代。歷史上真正的禪讓制只在堯、舜、禹三代。他們生活的時代距今四千一百年左右至四千二百年左右。
一、舜與歷山、雷澤
古代文獻典籍有關堯、舜、禹記載還是不少的。
管仲(?-前645),即管敬仲,春秋初期政治家,潁上(潁水之濱)人,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相,尊稱“仲父”,幫助齊恒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八十六篇。《管子·版法解》記載:“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不取其利以教百姓”。虞舜在歷山耕種,在河濱制陶,在雷澤捕魚,不謀取好處而向百姓傳授技術。
墨子(約前468-前376),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名翟,宋國人,長期居住在魯國。《墨子》五十三篇為墨家學派的著作總匯。《墨子·尚賢上》曰:“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古時帝堯把虞舜從服澤的北邊選拔出來,授予他國家政務權力,天下大治;夏禹把伯益從南方選拔出來授予他國家政務權力,九州一統;商湯把伊尹從廚房中選拔出來,授予他國家政務權力,結果他的治國方略得以實現;周文王把閎夭、泰顛從狩獵者中選拔出來,授予他國家政務權力,西方國家都臣服了。
《墨子·尚賢中》曰:“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古代虞舜在歷山耕作,在河濱制作陶器,在雷澤捕魚。唐堯在服澤的北面選拔虞舜,推舉為天子,授予國家政務權力,管理天下百姓。筆者以為服澤應該距離歷山、河濱、雷澤不遠。
《墨子·尚賢下》曰:“是故昔者舜耕于歷山,陶于河瀕,漁于雷澤,灰于常陽,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所以古代虞舜在歷山耕種,在河濱制陶,在雷澤捕魚,在常陽燒石灰。唐堯在服澤的北面把舜選拔出來,立為天子,授予國家政務權力,管理天下百姓。
尸佼(約前390-約前330),戰國時期晉國人,一說魯國人,曾參與商鞅變法的策劃,著有《尸子》。《尸子·君治》云:“舜兼愛百姓,務利天下,其田歷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畝……其漁雷澤也,旱,則為耕者鑿瀆……”虞舜兼愛百姓,務利國家。他在歷山耕田,親背農具,耕種田地,他在雷澤捕魚,遇到干旱,就幫助開挖水渠,引水灌溉。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被采用,退而與弟子萬章著書立說,提出“民貴君輕”之學說。《孟子》是其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教育、倫理思想的集成,南宋朱熹將《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奉為儒家經典。《孟子·離婁下》云:“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虞舜出生地是諸馮,后來遷到負夏,在鳴條去世,東夷人。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官修史書,其曰:“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虛”。這里說舜的出生地是姚虛,即姚墟。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哲學家,出身韓國貴族,與李斯同師事荀卿,著有《韓非子》。《韓非子·難一》云:“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則圳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歷山的農夫為爭奪肥沃土地而侵占別人的田地,發生糾紛,舜前往那里耕作。一年后,那里農夫的土地界線分明,越界占領土地的現象不再發生。河濱的漁民因捕魚而發生矛盾,舜前往那里捕魚,一年后,容易捕魚的水域讓給年長的。東夷制陶人技術不過關,陶器粗劣,舜前往指導制陶,一年后,陶器牢固,質量優良。
呂不韋(?-前235),戰國末年秦相,集中門客共同編輯雜家代表著作,稱作《呂氏春秋》或曰《呂覽》。《呂氏春秋·慎人》云:“舜耕于歷山,陶于河濱,釣于雷澤”。舜在歷山耕種,在河濱制陶器,在雷澤垂釣。
司馬遷(前145-前90),字子長,我國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自幼跟隨任太史令的父親司馬談在長安讀書,之后游歷數年,調訪古跡遺史,后繼任太史令,得以廣泛接觸宮廷藏書、檔案史料。司馬遷著手《史記》的編撰。天漢二年(前99),因李陵事件觸怒武帝,被處腐刑,遇赦出獄后便發憤著述《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即《史記》,中國史學發展史上不朽的里程碑。《史記·五帝本紀》曰:“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虞舜是冀州人。舜在歷山耕田,在雷澤捕魚,在河濱制陶,在壽丘生產什器,在負夏當坐商。舜在歷山耕作之時,歷山的百姓謙讓田地地界;在雷澤捕魚時,雷澤的百姓謙讓居所;在河濱制陶之時,河濱的陶器質量都不粗劣。一年后舜所居住的地方成為村落,二年后成為小城,三年后成為都城。
《新序》由西漢劉向編輯。《新序·雜事一》云:“昔者舜自耕稼陶漁……,故耕于歷山,歷山之耕者讓畔,陶于河濱,河濱于陶者器不苦窳,漁于雷澤,雷澤之漁者分均”。古代舜親自種莊稼,親自制陶,親自捕魚,……所以在歷山耕種時歷山的種田人都謙讓地界;在河濱制陶時,陶器質量都很好(不粗劣);在雷澤捕魚時,雷澤的漁民平均分配所捕之魚。
《說苑》由西漢劉向編撰。《說苑·反質》云:“歷山之田者善侵畔,而舜耕焉,雷澤之漁者爭陂,而舜漁焉。東夷之陶器苦窳,而舜陶焉。故耕漁與陶非舜之事,而舜為之,以救敗也”。歷山的農民喜歡侵占對方的地界,舜就到那里耕種。雷澤的漁民爭搶捕魚的河面,舜就到那里捕魚。東夷的陶器粗劣,舜就到那里制陶。耕田、捕魚、制陶都不是舜的事情,但舜做了,以便解決百姓的矛盾和困難。
《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原道訓》曰:“昔舜耕于歷山,期年而田者爭處?埆,以豐壤肥饒相讓。釣于河濱,期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舜在歷山耕作,一年后,農夫們爭先恐后要耕貧瘠土地,而將肥沃土地相讓;在河濱釣魚,一年后,漁民們搶著在急水區捕魚,而以港灣深水相讓。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大字典,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女部姚字條:“虞舜居姚虛,因以為姓”。虞舜居住在姚虛,所以以居住地“姚”作為自己的姓。
《尚書大傳》西漢伏生撰,是專門解釋《尚書》的。其曰:“舜販于頓丘,就時于負夏”。舜在頓丘販賣是行商(也含運輸商),在負夏是坐商。舜是我國最早的商人。所以說舜是中國商人的始祖,比王亥要早好幾百年。這是關于經商、販運最早的記錄。
周處(240—299)著《風土記》曰:“舜東夷人也,生姚墟”。舜是東夷人,在姚墟出生。
晉皇甫謐編撰的《帝王世紀》,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其內容多采自經傳圖緯及諸子雜書,載錄了許多《史記》、《兩漢書》闕而不備的史事。其曰:“帝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華,字都君,有圣德。始遷于負夏,販于頓丘,債于傳虛,家本冀州,每徙則百姓歸之”。帝舜虞氏,姓姚。每只眼有雙瞳,所以叫重華,字都君,有圣人之美德。開始時遷至負夏,在頓丘搞販運,在傳虛舉債,家本來在冀州,每當他遷徙,百姓總是跟隨著。這里同樣有關于舜經商、販運、舉債的記載。
目前歷山最著名的有十種說法。
一是濟南說。歷山即舜耕山,又名千佛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濟水注》云:“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歷山在山東省濟南市東南。
二是菏澤說。《水經·瓠子河注》云:“雷澤西南十許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謂之歷山,有陶墟,為舜耕陶所在。”歷山在山東菏澤東北。
三是垣曲說。歷山為中條山主峰之一,山上有舜王坪(海拔2322米)。《括地志》云:“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山,亦名歷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蒲山……”歷山在山西省垣曲縣東北。
四是永濟說。《水經·河水注》:“歷山謂之歷觀,舜所耕處也。”歷山在山西省永濟縣東南。
五是余姚說。《水經注》引周處《風土記》曰:“舜耕于歷山……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樹,吳越之間名柞為櫪,故曰歷山。”歷山在浙江省余姚縣西北。
六是永康說《辭海》“歷山”條曰:“(6)一名釜歷山,在浙江省永康縣南。圓峰屹立,狀如覆釜,山巔有田、井、潭,皆以舜名”。
七是桑植說。《辭海》“歷山”條曰:“(7)在湖南省桑植縣西北,澧水發源于此”。
八是濮州說。《水經注》卷24記濮水和瓠河:“雷澤西南十許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謂之歷山。山北有小阜……澤之東北有陶墟,緣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聯屬,濱帶瓠河也。”這里酈道元引用郭緣生的觀點,認為歷山在濮州一帶,其地域范圍包括今天的河南省的滑縣、濮陽、范縣及山東省鄆城、鄄城、菏澤(市區)、定陶縣等地。因此,濮州說實質上是滑縣說、濮陽說、范縣說、鄆城說、鄄城說、定陶說、菏澤說的統稱。
九是東至說(東流說)。宋《太平御覽》引《路史》云:歷山在東流縣東二十里,高八十丈。
十是懷柔說。唐《括地志》云:“媯州有媯水,源出城中”,《耆舊傳》云:“即舜厘降二女媯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歷山,山上有舜廟”。這是說舜耕歷山在媯州,在今北京懷柔縣。
垣曲說和永濟說就是東漢史學家鄭玄主張的河東說(“歷山在河東”——鄭玄語)。以上各種說法,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正的歷山、雷澤不可能東西南北中遍地都是,它只能是一處。
二、東夷說和冀州說
從上述古代文獻典籍來看,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這樣的事情應該是真的。從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史書史家都是這么說,今天的教科書也是這么說,沒有什么分岐。只是對舜是今天哪里的人的問題上有分歧,歷山、雷澤在今天的哪里有分歧。歷山耕田也罷,雷澤捕魚也罷,河濱制陶也罷,都是在舜當首領之前發生的事,與舜是哪里的人有很大關系。四千多年前不像現在到全國各地打工都可以,那時受到交通制約。《孟子》曰:“東夷之人”。《史記》曰:“冀州之人”。《風土記》曰:“東夷之人”。
《孟子》成書的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史記》成書的年代在公元前100年前后,《風土記》成書的年代在西晉即三世紀中后期。不難看出,《孟子》成書時間比《史記》早了二百年,《史記》成書時間比《風土記》早了將近四百年。到目前為止發現的關于舜籍貫最早的記載是《孟子》。從客觀上說孟子及其弟子萬章著《孟子》時占用歷史典籍比司馬遷更多、更早、更全面,經過200年的變遷,特別是秦朝“焚書坑儒”對歷史文化的巨大摧殘、巨大破壞,到司馬遷時代,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都遺失了、銷毀了。基于上述原因,所以筆者認為孟子的“東夷說”比司馬遷的“冀州說”更可信。所以周處因為同樣的理由認可了孟子的說法。酈道元贊同“河東說”,他在《水經注》中引用東漢史學家鄭玄“歷山在河東”的觀點,說“余謂鄭玄之言為然”。“河東說”是將《史記》“冀州說”具體化。《呂氏春秋》曰:“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袞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這是九州的概括表述,它很好地把自然區劃與諸侯國的疆土形勢結合起來。司馬遷表述的“冀州”與《呂氏春秋》所指的“冀州”之范圍和位置大體相當,主要指今天的山西。如果以河水即黃河為參照物,那么這一區域就叫河東;如果以太行山為參照物,那么就叫山西,晉也。如前所述酈道元也將郭緣生的“濮州說”在《水經注》中作了記載,其他這個說那個說也作了記載。因為他的“存史”或稱“傳疑”,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線索。
因此,《孟子》的“東夷說”比司馬遷的“冀州說”更可信,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呂思勉都極力主張“東夷說”,認為《史記》的“冀州說”有誤。
三、夷與東夷
那么“東夷”在哪里呢?《孟子》成書最早,時間是戰國時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前770至前476)和戰國(前475至前221)兩個時期。孟子說的東夷肯定是洛邑的東部(假如在東周地圖上,過洛邑作一條垂直于水平線的南北直線,把東周一分為二,這條線的東部)。孟子是鄒人,在齊國當客卿,不可能把齊、鄒、魯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及河南的東部稱作“東夷”。我們從“東夷”稱謂作一番考證就可知道。
字“夷”含有貶義,至少是含藐視、輕視成分在里面,相當于京城的人叫其他地方的人為“鄉巴佬”,省城的人叫省城以下地方的人為“鄉巴佬”,縣城的人叫縣城以下地方的人為“鄉巴佬”一樣。“夷”既是政治概念,也是地理概念,更是歷史概念。《辭海》“夷”條曰:“中國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亦稱‘東夷’。如夏至周朝有九夷之稱。郭璞《爾雅注》:‘九夷在東’。中國古代有時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數民族,如漢時總稱西南少數民族為‘西南夷’。舊時亦往往稱外國人”。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推進齊國政治、軍事、經濟改革,大力發展生產,組建強大的軍隊。《辭海》“管仲”條載: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管仲相的改革,使得齊國國富民強。公元前七世紀中葉,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這時的東周朝廷更像今天的聯合國,齊國就是當時的超級大國。齊桓公去世后,他的鐵桿粉絲——宋襄公扛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這就是歷史上第二波“尊王攘夷”。宋襄公稱霸的夢想在泓水之戰中被楚軍粉碎。從這里可以看出“夷”指的范圍,不會包括齊國,也不會包括宋國。因為它不會自己“攘”自己。盡管齊國、宋國(今天的山東及河南東部)在洛邑之東。
《后漢書·東夷傳》曰:“《王制》云:‘東方曰夷’。……夫馀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驪,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馀東北千余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高句驪,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馀接……句驪一名貊,有別種,依小水為居,因名曰小水貊。……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北與挹婁、夫馀,南與濊貊接。……濊北與高句驪、沃沮,南與辰韓接,東窮大海,西至樂浪。濊及沃沮、句驪,本皆朝鮮之地也。……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余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列傳》也有類似的記載。
這里“東夷”包括夫馀、挹婁、高句驪、句驪一名貊、濊、沃沮、馬韓、辰韓、弁辰、倭等。也就是說東夷指今天的朝鮮半島、我國的東北部分,俄羅斯與朝鮮相鄰的部分以及日本。《辭海》“夷洲”條載:“東漢三國時稱今臺灣為夷洲,三國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衛溫、諸葛直曾率甲士萬人至此。”這一時期“東夷”還應包括今天的臺灣島。《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曰:“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這是孔明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制定的治國方略,也就是劉備的四項政務原則。三條說外交,一條說內部事務。很顯然,這里的“夷”,既不指他們談話所在地——隆中(南陽屬地,緊鄰襄陽),也不指諸葛亮家鄉山東,也不指劉備家鄉涿郡涿縣(今河北),也不會指祖籍沛縣(今江蘇)。《隋書·東夷傳》中的“東夷”指的是倭國、朝鮮半島、流求(臺灣)島等地。《舊唐書》、《新唐書》也有類似的記載。
魏源(1794—1857)清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著有《海國圖志》,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海國的先進技術以制服、對付外國侵略,這里的“夷”主要指外國列強。
綜上所述,按照傳統習慣,人們不會把自己的出生地、工作地稱為“夷”,流放地則可。孟子是鄒國人,在齊國做過客卿,比管仲在齊國為相晚了差不多將近400年。因此,《孟子》里主張的“東夷說”之東夷理所當然不會指山東(齊、魯、鄒之地),也不會指濮州所涵蓋的區域(包括山東的部分和河南的部分)。東夷說排除了冀州說,也就是“河東說”即“山西說”(包括垣曲說和永濟說),又因“東夷說”是《孟子》記載的觀點。因而東夷說又排除了濮州說(包括山東說和河南說)。
那就只有安徽說、浙江說和懷柔說了。酈道元《水經注》說相傳浙江是舜后裔的封地,并非舜的故里、活動之地。周處的《風土記》云:“舜支庶所,今縣隸會稽,在余姚山之西” 。那么只剩安徽說和懷柔說了。其時的“東夷”只能是指江淮一帶,江淮有三處歷山:和縣歷山、淮南舜耕山(又稱歷山)和東至歷山。據唐《括地志》引《淮南子》云:“湯敗桀于歷山,與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這里的“江”就是江水(今長江)。可見歷山應在長江沿岸并且距南巢(今巢縣)有一定距離,否則不需“浮江奔南巢之山”。如果是和縣歷山,它就在南巢附近,無需“浮江”而行。如果是淮南舜耕山則距江較遠,想浮江也浮不成。懷柔說也因同樣的理由可以排除。因此舜耕歷山就是東至歷山無疑。從東至歷山歷史遺跡和傳說看,也證明了這一點。
四、堯舜之鄉
1959年,東至縣由原東流、至德兩縣合并而成。東流漢時為彭澤縣屬地,置縣于五代南唐(公元953年);至德漢代為石城縣,隋朝為秋浦縣屬地,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縣;稱東流縣為堯舜之鄉始于唐代。唐朝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鼎盛時期。佛道兩家都以歷山為背景,筑壘寺庵和道觀。當時歷山是東流縣的屬地。春秋戰國時的“雷澤”就是三國時期的“雷池”,也就是今天的望江縣。歷山與雷池隔江相望。宋代李昉等纂輯《太平御覽》引《路史》云:歷山在東流縣東二十里,高八十丈。正式記載了舜耕東流歷山。宋時山上建有堯祠、舜廟。名臣范仲淹在慶歷年間來東流游覽,并作《堯祠》詩一首。從此堯舜之鄉聲名遠播。明清歷山又建有真人觀、草規庵、黃龍庵。歷山中的池、井、臺、洞、河、橋、灣、渡皆冠以堯舜之名。如堯渡河、堯渡鎮(今東至縣治),堯舜三亭(堯亭、舜亭、奕亭)、堯舜望江臺、舜封橋(又名留駕橋)、擊壤橋、舜耕地、堯池、舜井、堯祠、舜祠等。
《史記》記載了堯帝上歷山、請舜下山輔政的傳說。
堯是黃帝的后代,帝嚳的兒子。唐堯16歲便被推為部族首領,在位幾十年,人民豐衣足食、社會安定祥和。堯年紀大了,便決定選繼承人。堯有九個兒子,多數大臣推薦九子之一的丹東為繼承人。堯說,我的九個兒子均不成器,丹東,性情暴虐,不務正業。堯否定了從兒子中選接班人的動議。《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又曰:“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由此可以推斷舜是黃帝的第九代孫。有的大臣推薦了舜,介紹舜父叫瞽叟,母親早亡,繼母和繼弟象常虐待他。后來他無法在家中呆下去,就來到了江南東流的歷山,適宜的氣候,秀麗的風景,淳樸的民風,肥沃的土地,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便在歷山定居。先在山上開辟了第一塊舜耕地,又在山下諸馮畈上開墾了大片土地。由于他聰慧能干,勤奮耕作,廣交農友,樂善好施,他的賢德名揚天下。堯便決定親自考察舜的為人和才能。他過長江,從彭澤經香隅到至德,遇一山河(后人稱堯渡河),乘船過渡來到歷山,打聽舜的德能。歷山下的百姓向他講述了舜的三則故事:一則是耕歷山。歷山的農夫,有的越出地界侵占他人的田地,發生吵架事件。舜知道后,前往事發現場和農夫一起墾荒播種,并向他們傳授農業耕作新技術,把自己開墾好的土地送給體弱和有困難的農夫耕種,自己另墾荒地。一年后,農夫們相互謙讓地界。二則是漁雷澤。歷山西北方幾十里外有雷澤。漁民們常年在湖里捕魚撈蝦,為搶占好的水域,常常大打出手。舜知曉后,就去捕魚。最差的水域自己捕撈,還時常將自己捕的魚送一些給年長和體弱的。在舜的言傳身教下,捕魚者慢慢不再爭吵,且將好的水域謙讓給他人。三則是陶河濱。那時有一座燒制陶器的土窯,所燒陶器質量粗劣,用戶有意見。舜聞后,親自來到窯場,和窯師一起查找原因,改進工藝,嚴把質量關。周年后,燒制的陶器美觀大方,結實耐用。這三則故事打動了堯。堯見舜長得果然一表人材,氣度非凡。堯舜縱論治國大計通宵達旦。堯對舜的考察感到滿意。于是決定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并為他修了糧倉,送來了牛羊。
舜在歷山生活穩定后,摒棄前嫌將父親、繼母、同父異母的弟弟象接到了歷山一起過日子。而他們心地歹毒、恩將仇報。當堯帝派人送來二女與牛羊時,他們想占為己有。一天,父親讓舜蓋倉頂,等舜上了倉頂后,父親悄悄地移走梯子,放火焚燒糧倉。當時舜戴了個大斗笠,他見大火燒上來,便以笠為傘,輕輕跳下,竟毫發無損(如果可信的話,那么舜是高空跳傘的始祖)。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父親又叫舜挖古井里的泥,等到舜下去以后,他們就往里面扔石頭將井填死。好在井里有一個逃生的側洞,舜躲在側洞中安然無恙。象和父親認為舜必死無疑,便跑到舜的屋中搶奪財物,正鬧得不可開交時,舜不慌不忙地走了進來,二人驚愕不已。舜也沒有追究,依然如故地同象和父親、繼母在一起生活。舜的孝心感天動地(后人將舜的孝行列為二十四孝之首名曰:“孝感動地或孝感動天”)。堯聞知后,立即派人將舜召到自己的身邊任職,并決定讓位給舜。為防丹東搗亂,堯把丹東發配到了很遠的地方。舜代堯行政事8年,政績輝煌。這時,100多歲的堯才去世。舜為堯舉行了隆重的葬禮,3年后,正式接替了堯的首領職位。舜以后又將帝位傳給了有治水才能的禹。大禹繼位后,舜為了讓他充分行使權利,在百姓中樹立首領的威信,帶著妻子離開都城到各地巡游去了,110歲時,死在蒼梧山。《史記·五帝本記》記載:“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子失道……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筑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
清嘉慶23年的《東流縣志》記載: “山之西有舜城,山之東有舜井;上有尋真觀、草規庵、有二池并列;在觀前為水天池,甚旱不涸;在庵前者曰旱天池,甚雨不積,謂之舜池;一石名仙掌,石上有痕如掌跡也;觀下又有獅子石,形如立獅;庵前之右有老虎洞、八公洞、白龍洞(亦名隱龍洞),庵之后有望江石,亦名望江臺;旁有潛龍庵。皆游覽之勝也”。這里記載了歷山的主要景點。
五、文人墨客游覽的勝地
歷山、九華山是孿生兄弟。王安石的《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一詩中曾詠嘆:“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盤根雖巨壯,其未乃修纖”。在這雄奇的“千萬山”之中,一定包含了東流的歷山。
歷山、雷池是同胞兄妹。古代文獻記載: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據《東流縣志》記載:諸馮之地,東流歷山為其屬地;“雷澤”在東流歷山對江的望江縣,古稱大雷戍或雷邑,古雷水自發源地宿松而下至望江積而成池,故曰雷池,春秋戰國時亦稱雷澤;雷池在東晉時天下聞名,“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即源于此。雷池地區自古出孝子,孟宗、王祥、徐仲源在雷池期間均有孝義活動。如果再加上最古老的孝子舜(孝感動天),那么古雷池之地——望江縣就是“四孝”鄉,名副其實的孝感鄉。
從我國文明發祥淵源來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同樣重要。上世紀,長江流域不斷有新的考古發現,如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上海崧澤新石器時期遺址,潛山縣薛家崗新石器時期遺址。東至香口鎮的棗林灣亦發現新石器時期遺址,望江縣黃家堰遺址、汪洋遺址和獅子林遺址(三處新時器晚期遺址),證明了這一點。虞舜未被堯請出山時,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生活是完全可能的。
清嘉慶20年的《東流縣志》中有《馮寧·歷山記》、《汪思迥·歷山賦》。馮寧的《歷山記》云:“歷山舊傳大舜躬耕處也,山西南深峽中有田各數畝,山僧指為號泣昊天即此。其上草規庵后去四五百步有井,宛然其泉清冷,士人傳為掩蓋后稍加淺焉,即起而深之,不久仍復。又東去二十里有堯城渡,今為建德縣治。北行五十里外,有雷江或云即雷澤。迤西十余里有馮村坡,云即諸馮。由斯以談舜生于此、耕于此、漁于此,與孟子之言適相合。而古今載藉之所傳與圖之所記,或以為歷山在山東東昌之濮州東南,互異彼此交訛,夫亦惡能強辯其是非也哉。自古名區勝地借人以傳而為后世所假托者何可勝數,其在吾池杏花村系杜枚舊治不容他議。而皖江金陵各有指名,皆未必不借樊川以資佳話。他如復洲之赤壁與黃洲濮陽之赤壁,后世亦互相引據,紛紛辯論,獨歷山哉!余安知山東歷山之為歷山,余又安知余邑歷山之非歷山耶?耶愛為之記,以存其說。”馮寧記載了舜耕歷山的傳說,描述了歷山雷澤(雷江亦即雷池)、諸馮、堯城渡、草規庵的相互位置,與孟子之言相吻合。同時強調,自古各地名勝多有爭議,如貴池杏花村,本系杜牧舊治不容懷疑,但金陵(南京)又出了杏花村;復洲赤壁與黃洲赤壁爭論不休;山東歷山就是歷山,東至歷山難道就不是歷山?汪思迥的《歷山賦》云:“俯長江而中流砥柱,凌遠諸而倒影回環,厥有中天之跡,肇名虞帝之山,茲山也。周遭三十余里,綿亙四千余年,為邑治之鼻祖,實載藉所流傳。谷留掩蓋之井,野存號泣之田,南則陶唐之廟,禹封之邑,堯城之渡,是相連接。北則橋名舜善,村紀諸馮,河溯唐虞里巷交通;東則井號韶筲,克諧九奏;西則江循雷澤,百川所湊爾,乃嶺水區分,石峽回出,黃龍蜿蜓。”這里通過對歷山(虞帝之山)、舜井、陶唐之廟、禹封之邑、堯城之渡、舜善橋、諸馮、雷澤(雷池)、草規庵等景點描寫,展示了歷山雷池的山水風光。
唐代詩人李白《堯祠贈杜甫闕》云:“我覺秋興逸,誰言秋氣悲。山將前日去,水與晴相宜。云歸碧海少,雁過春天還。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又《秋浦寄內》詩云:“我今尋陽去,辭家千里余。結荷倦水宿,卻寄大雷書”。這里的“秋浦”縣名,隋到唐至德年間,至德縣是它的屬地,大雷即望江即雷池。
宋代名臣文學家范仲淹《堯祠》云:“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禹終平洚水,舜載治熏風;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鄉人不知此,簫鼓謝年豐。”范仲淹以詩人和政治家的眼光,歌頌堯舜的豐功偉績和禪讓制度。
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泊東流》云:“前口發大雷,真成料虎頭。今日伐鼓出,棹歌傲陽候。滄江百折來,及此始東流。東流今日賓,建德椎羊牛。野語尚信然,小布黃蘆洲。惟來采薪翁,經營往來舟。褚櫪盡年華,山重煙雨愁。”大雷、東流、建德(至德縣一度名建德縣)三縣山水相依的情形,抒發了詩人“煙雨愁”的心境。
宋代香隅、香口歸屬望江縣,設有稅場,宋末望江縣因戰亂將縣治遷至此,元初又遷回舊治。《望江縣志》載:“宋末兵亂,因縣治地當兵沖,遷治于江南香口(今東至縣)。元初,縣尹張魯瞻任期內遷回。”《東流縣志》也有相同的記載。
宋代名臣詩人楊萬里《阻風香口詩》云:“朔風憎船進,東暾讓雨行。云移青嶂動,鴉度白云明。淹白寧吾愿,吟哦且客情。江邊一株柳,憔悴似余生。幸自無多雨,其如不肯晴。響牖疏復密,暈水滅還生。鷗競波中影,山疑島外情。殘春只五日,留取作江行。山已多姿了,云仍太劣生。濃橫半嶺白,澹掃數峰青。照水影顛倒,迎曦時晦明。吾生不孤殺,天賜碧瑤屏。”
宋代詩人梅堯臣《五日登北臺山望堯渡》云:“南方傳競渡,多在屈平詞。蕭鼓滿流水,風煙生畫旗。千橈返鳥飛,兩可刻靈螭。盡日來江畔,誰知輕薄兒。”
元末明初學者、文學家危素《舟次望江雷港連日阻風》詩云:“春風昨日掃江花,遙想歸人已到家。日暮停舟望江縣,淮南芳草接天涯。”
明朝詩人陳春《歷山》云:“山田歷歷任耕鋤,開筑人傳自有虞;更得春來時雨足,好看甸服樂康衢。”
各朝詩人鐘愛東至歷山、禮贊望江雷池。
六、幾大關系
目前任何一種說法都不能令人信服。畢竟是四千多年前發生的事情,也不是哪位領導、哪位院士召開專家會拍板定一下的事。數千年來一直困擾著無數史學家、文學家、學者,成為千古之謎。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感嘆:“余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文者近是。”司馬遷為寫《史記》四處調研,到處都說是黃帝、堯、舜之地,他感到為難地說:“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傳說與史實的關系。堯舜禹時代的事跡,是四千一二百年前的事,主要靠口口相傳,到商代才有甲骨文,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字,這有甲骨文之甲骨為證。口口相傳了六七百年的事,肯定在過程中走了樣,不可能是事實的原版。到《管子》成書年代,時間過去了1500年左右;到《墨子》成書的年代,時間過去了1700—1800年;到《史記》成書的年代,時間過去了2000多年。后面的史書,相隔時間更長。因為口傳的就走了樣,后面文字記載再準確也還是走了樣。縱使考證出來歷山在哪里,也只能說《孟子》的歷山在哪里。司馬遷《史記》說的歷山在哪里。
古地名與今地名的關系。世界在發展,萬物在變化,幾千年歲月,滄海變桑田,地名也在演變之中。諸如孟子說的雷澤,不可能就是山東的雷澤縣。據史學家考證,山東雷澤縣到唐朝才開始設置,是先有傳說后才有這么個縣,與孟子說的雷澤沒有任何關系。
出生地與活動地的關系。即使明確了舜出生在哪一個地方,但他的活動地區可以在其他地區,出生地和活動地可以同一,也可以不同一。活動地靈活得多,廣泛得多,而出生地只有唯一。北方的人可以到南方去工作,南方的人可以到北方去生活,舜最后“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就是證明。
歷山與雷澤的關系。從傳說看,歷山與雷澤相距不遠。歷山東至說成立,那么雷澤雷池說也就成立。換句話說,雷澤就是雷池,只是不同時期的稱謂罷了。
總之,歷山東至說、雷澤雷池說(亦即望江說),任家之言,僅僅是個人觀點。對乎?錯乎?懇請方家指點!
發布日期:200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