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老子行年考

梁濤

  周靈王2年 陳成公29年 楚共王21年 辛卯(公元前570年)

  〇老子約生于此時前后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文獻】《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東漢鄭玄《禮記·曾子問》注:“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與孔子同時。”唐孔穎達《禮記·曾子問疏》引《史記》:“老聃,陳國苦縣賴鄉曲仁里[人]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老子,《史記》云:‘字聃。’又云:‘曲里人。’一云:‘陳國相人。’”唐陸德明《老子音義》:“老子,《史記》云:‘字聃。’又云:‘仁里人。’又云:‘陳國相人也。’”

  【考辨】老子的姓名,《史記》說是“姓李氏,名耳,字聃。”這給后人帶來了許多爭論。《正義》引張君相說:“老子者是號,非名。”但近代學者多主張老子姓老。唐蘭說:“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在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載《古史辨》第四冊)那么,司馬遷為什么又說他姓李氏呢?高亨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史記老子傳箋證》,載《古史辨》第六冊)則老子姓老(李),名耳,字聃。又,今本《史記》中有“字伯陽”的說法,但據考證,這是后人“取神仙家書改竄之”,故當刪去(見王念孫《史記雜志》、高亨《史記老子傳箋證》)。

  老子的故里,《史記》說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為今河南省鹿邑縣。而孔穎達《禮記·曾子問疏》引《史記》則說為“陳國苦縣賴鄉曲仁里人也”。《史記》索隱引《地理志》說:“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云楚苦縣。”可見兩種說法并不沖突,苦縣春秋時屬陳地,自古而言,老子為陳人。但是,陳地不久后即并入荊楚,所以說老子為楚苦縣人也不為錯。又,陸德明《老子音義》說老子為陳國相人,《郡國志》說:“苦,春秋時曰相。”司馬彪說:“相今屬苦。”可見所謂的苦人、相人,實際和楚人、陳人一樣,都是因為古今異名而形成的。此外,又有說老子為宋人的,其根據是《莊子·天運》說孔子“南之沛見老聃”,而沛為宋地,故老子為宋人。但《天運》篇并沒有明確說明沛就是老子的故里,所以“宋人說”難以成立。今又有人說相在春秋時為宋地,以證明老子為宋人。孫以楷、甄長松引《水經注》卷二十四:“睢水又東,逕相縣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由此得出結論說:“春秋相城,為老子故里,春秋之時當屬宋地。……老子只能是宋之相人。”(《莊子通論》第58頁,東方出版社1995年版)但《水經注》所說相縣,是秦時所置,漢時為沛郡。它是否就是老子所出生的相,尚有疑問。故其說仍難成立。

  老子的生卒,后世頗多異說。或相信他與孔子同時而略長于孔子,或認為他生活在戰國時代,或懷疑老子本人是否存在。從《莊子》、《史記》等文獻記載來看,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說明老子應長于孔子,思想比孔子成熟早。胡適說:“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老子當生于周靈王初年,當西歷前570年。”(《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9頁,東方出版社1995年版)此說為大多數學者接受,故從之。

  周景王24年 魯昭公21年 庚辰(公元前521)

  〇孔子適周,問禮于老聃 孔子三十一歲時,與魯人南宮敬叔適周,向老子問禮。老子說:你所說的,已經與人的骨頭腐朽了,只有言論還在。況且君子得其時則出來做事,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并告戒孔子要去掉“驕氣與多欲”。

  【文獻】《史記·孔子世家》:“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 “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已,為人臣者毋以有已。”’ 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史記·老子韓非例傳》:“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與人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定縣竹書《儒家者言》:“于大廟右階之前有銅□,其□如名(銘)其背〈□□□〉〈之為人也,多〉言多過,多事多患也。”《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無謂何害,其禍將大。無謂何殘,其禍將然。勿謂莫聞,天妖伺人。熒熒不滅,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將成江河。綿綿不絕,將成網羅。青青不伐,將尋斧柯。誠不能慎之,禍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怨主人,民害其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故后之下人,使人慕之。執雌持下,莫能與之爭者。人皆趣彼,我獨守此。眾人惑惑,我獨不徙。內藏我知,不與人論技。我雖尊高,人莫我害。夫江河長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長與善人。戒之哉,戒之哉!’孔子顧謂弟子曰:‘記之,此言雖鄙而中事情。《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臨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遇禍哉!’”又見《荀子·宥坐》、《淮南子·道應訓》、《說苑·敬慎》、《孔子家語·觀周解》、《孔子家語·正論解》、《孔子家語·三恕》,除《說苑》外,皆作魯桓公廟。《孔子家語·致思》:“孔子曰:季孫之賜我粟千鐘,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故道雖貴,必有時而后重,有勢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貺,則丘之道殆將廢矣。”《呂氏春秋·仲春紀第二·當染》:“孔子學于老聃、孟蘇夔、靖叔。”《韓詩外傳·卷五》:“哀公問于子夏曰:‘必學然后可以安國保民乎?’子夏曰:‘不學而能安國保民者,未之有也。’哀公曰:‘然則五帝有師乎?’子夏曰:‘臣聞黃帝學乎大墳,顓頊學乎祿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務成子附,舜學乎尹壽,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貸乎相,文王學乎錫疇子斯,武王學乎太公,周公學乎虢叔,仲尼學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師,則功業不能著乎天下,名號不能傳乎后世者也。’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又見《新序·雜事第五》,姓名有異。

  【考辨】關于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時間,以往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在魯昭公七年,孔子十七歲時。《史記·孔子世家》索隱:“孔子適周,豈訪禮之時,即在十七耶?”另外,邊韶《老子銘》、酈道元《水經注·渭水》均言“孔子年十七問禮于老子。”近人高亨亦持此說,并舉出《左傳·昭公七年》有日食的記載,以為旁證(見高亨《關于老子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1期)。(二)在魯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四歲時。閻若璩《先圣生卒年月考》說:“《曾子問》,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唯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見《春秋》,此即孔子從老聃問禮也。”此說為今天大多數學者接受。(三)在定公九年,孔子年五十歲時。《莊子·天運》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的記載,梁玉繩《史記志疑》說:“蓋適周問禮,不知何年。……此本闕疑之事。必欲求其年,則《莊子》五十一之說,庶幾近之。”(四)在魯昭公二十一年,孔子三十一歲以前。“因為魯昭公二十二年(孔子三十二歲),周室已發生內亂,打了五年之久,孔子當然不能于周室兩派貴族斗爭之時去觀光問禮。而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歲),魯國也發生內亂,昭公出奔,國內無君,孔子因亂適齊,流亡在外者也有幾年,自無‘魯君與之一車兩馬’之事。而魯昭公二十六年,周室王子朝已‘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也因之免官歸居于陳,孔老自無在周相見之理。”(詹劍峰《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第31頁)(五)在定公十五年,孔子五十七歲時。此說為今人黃方剛提出,他據《曾子問》中“日有食之”的記載以及《左傳·定公十五年》有日食的記載,認為:“孔子兩見老子,第一次孔子五十歲,第二次孔子五十七歲。”(黃方剛《老子年代之考證》,載《古史辮》第四冊)

  以上分歧源于文獻的不同記載,于是有學者主張,孔子見老子可能不只一次,《世家》、《曾子問》及《莊子》所記載的是不同時間孔子與老子的對話,但以往學者囿于成見,認為孔子與老子只會見過一次,強要把不同資料統一在一起,結果造成混亂。這種看法無疑是有見地的。從文獻記錄來看,《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適周問禮”,地點是在周(今河南洛陽);《禮記·曾子問》說“孔子助葬于巷黨”,而巷黨一般認為是魯地;《莊子·天運》說“南之沛”,而沛是宋地(今江蘇沛縣)。可見,孔子至少在上面三個地方見過老子,《世家》所記只是孔、老會面中的一次,地點是在周,目的是問禮,時間應從詹劍峰之說,為魯昭公二十一年。另,《世家》記與孔子一同問禮的有南宮敬叔,后人多認為他即孟懿子之子,而南宮敬叔出生于魯昭公十二年,此時僅九歲,他于昭公二十四年方從孔子學禮(詳見“周敬王2年 公元前518年 孟懿子、南宮敬叔學禮于孔子。孔子三十四歲”條),故學者對此多有疑問。但此南宮敬叔未必即是孟懿子之子,有學者就指出“南宮敬叔即南宮滔,字子容者,非孟懿子之子也。”(蔣伯潛《諸子通考》第51頁)

  周敬王4年 齊景公32年 楚平王13年 乙酉(公元前516年)

  〇冬十月,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失官歸居 王子朝,“景王之長庶子”。有寵于景王,景王欲立之。景王去世后,先后與繼位的長子猛、敬王匄爭奪王位,混戰達五年之久。今年晉國出兵攻周,王子朝出亡時帶走大量周室典籍。負責掌管王室典籍的老子可能因此受到牽連,不久免官回到自己的家鄉。

  【文獻】《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鐵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陰忌奔莒以叛。召伯逆王于尸,及劉子、單子盟。遂軍圉澤,次于隄上。癸酉,王入于成周。甲戌,盟于襄宮。晉師使成公般戌周而還。十二月癸未,王入于莊宮。”《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之久,見周之衰,乃遂去。”

  【考辨】詹劍鋒說:“老子曾做過周朝圖書館之類的職員或館長,后來免職或辭職回家(“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我們在上面曾說到王子朝把周室的典籍帶跑到楚國去了,老子所掌管的典籍想必也被帶走了,老子因此免官,由此得到了充分的證明;而《史記》謂‘老子見周之衰,乃遂去’,也是可信的。老子既‘免而歸居’,自然是回到南方老家,從《庚桑楚》篇南榮趎南見老子,‘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可證。”(《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第51頁)詹氏所說可取,今從之。

  周敬王6年 魯昭公28年 丁亥(公元前514年)

  〇老子歸居,相傳與孔子討論仁義 老子丟官回到家鄉不久,孔子再一次前去拜訪。孔子與老子就無為而治還是仁義之治展開了論辯。孫以楷、甄長松說:“這次辯論的核心問題是:人性究竟是什么?孔子認為仁義是人的本性,仁義的表現是泛愛無私,但最終的結果還是利己;或者說,以利人開始,換取利己的結局;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互利關系,這種關系只不過被仁義加以修飾而已。老聃認為這種做法是矯情之舉,是繞了一個彎子,最終還是回到個人生存問題上來,亦即歸為生養之道;而生養之道最根本的還是自然。因此,老子認為仁義之說實在是迂闊得很,而自然說則直面人生。”(《莊子通論》第61~62頁)

  【文獻】《莊子·天道》:“孔子西[觀]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觀]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繙十二經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大謾,愿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幾乎后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莊子·天運》:“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憒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揭仁義,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辨;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考辨】《天道》篇記子路云:“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可知孔子這次拜訪老子是在老子免官歸居不久,老子免官是在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估計當在本年前后,暫列于此。這次會面的地點,當在老子的故鄉陳苦縣厲鄉仁里(今河南省鹿邑)。

  周敬王9年 魯昭公31年 庚寅(公元前511年)

  〇老子在魯,孔子從其助葬 老子在沛居住一段時間后,可能在孔子的邀請下,來到了魯國。老子在魯期間,孔子曾隨老子助葬。在送葬的路上遇到日食,老子讓孔子把館柩放在道路右邊,停止哭泣,觀察變化,等日食過后繼續進行。事后,老子講解了送葬遇日食要停止行進的道理,使孔子受益非淺。

  【文獻】《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葬引至于堩(注:音gèng,道也)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后行。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曰:“夫柩不可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數,則豈如行哉?”老聃曰:“諸侯朝天子,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星見也?且君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痁(注:音店diàn,病也)患。”吾聞諸老聃云。’”《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古者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天子崩,國君薨,則祝取群廟之主而藏諸祖廟,禮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廟。君去其國,大宰取群廟之主以從,禮也。袷祭于祖,則祝迎四廟之主。主出廟、入廟,必蹕”。老聃云。’”《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下殤土周葬于園,遂輿機而往,途邇故也。今墓遠,則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殤也,墓遠,召公謂之曰:“何以不棺斂于宮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豈不可!”史佚行之。下殤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禮記·曾子問》:“子夏曰:‘金革之事無辟也者,非歟?’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今以三年之喪從其利者,吾弗知也。’”

  【考辨】《曾子問》說“助葬于巷黨”,巷黨學者多認為是魯地。劉汝霖《周秦諸子考》說:“巷黨不冠以國,必魯地。因孔子、曾子皆魯人也。《子罕》:‘達巷黨人曰’,按康有為讀法,達字聯上章,此章只余‘巷黨人曰’四字。由此可知,孔子問禮地在魯國。”“助葬”的時間,前人多有歧說,從事實判斷,當在老子失官以后,如果老子以征藏史的身份來魯國助葬,則不好理解;另外,“助葬”時有日食。據《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今年正符合這兩個條件,故列于此。

  周敬王19年 魯定公9年 庚子(公元前501年)

  〇老子居沛,相傳孔子往見之 老子在陳居住一段時間后,因為躲避戰亂,來到了沛。這時孔子感到自己還沒有真正理解道,便前往沛,向老子請教。孫以楷、甄長松說:“這個孔子五十一歲所未聞的道不是普通的社會政治之道,而是自然大道。所以,當老子問孔子是怎樣探求道的時候,孔子回答道:‘求之度數。’這個‘度數’并非社會制度名數,而是天體運動的度數(所謂‘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之類);孔子又進而回答說‘求之于陰陽’。度數也是陰陽變化之數,所以求之于度數仍不得,才進而求之于陰陽。看來,孔子探求天道的路徑并不錯,但是還沒有達到把握天道的程度。當孔子向老子求問天道的時候,老子告訴說:……道不可獻,不可進,不可告,不可與,必需通過內心領悟,才能真正把握天道,內心不悟,強從外入,那是不可取的。老子認為必需幫助孔子問天道之后,很快又把話題轉到了仁義問題,指出仁義只是先王住宿過一夜的旅社,并不是永恒的真理;他希望孔子能夠順任自然的變化而不為物欲所滯塞。”(《莊子通論》第63頁)

  【文獻】《莊子·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于中,圣人不隱。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以游逍遙之虛,食于茍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茍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莊子·知北游》:“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齊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枝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莊子·天地》:“夫子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辨者有言曰:“離堅白若懸宇。”若是則可謂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執貍之狗來田,猿狙之便來藉。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莊子·天運》:“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云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孔子家語·五帝》“季康子問于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生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孔子家語·執轡》:“子夏問于孔子曰:‘商聞易之生人及萬物鳥獸昆蟲,各有奇耦氣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達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為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從奇,奇主辰,辰為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月二生。其余各從其類矣。鳥、魚生于陰而屬于陽,故皆卵生。魚游于水,鳥游于云,故立冬則燕雀入海化為蛤。蠶食而不飲,蟬飲而不食,蜉蝣不飲不食。萬物之所以不同,介鱗夏食而冬蟄,龁吞者八竅而卵生,齟嚼者九竅而胎生,四足者無羽翼,戴角者無上齒,無角者前齒者膏,無角無后齒者脂,晝生者類父,夜生者類母。是以至陰主牝,至陽主牡。敢問其然乎?’孔子曰:‘然。吾昔聞老聃亦如女之言。’”

  【考辨】《莊子·天運》云:“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今年孔子五十一歲,故列于此。

  周敬王28年 宋景公25年 魯哀公3年 己酉(公元前492年)

  〇老子居陳,相傳孔子拜見老子 孔子在陳國時,可能與居住在陳國的老子見過面。此時孔子對《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已經有了深入研究,自以為理解了其中的道理,然而他周游各國,講解先王的道理,闡揚周公、召公的業績,卻沒有被一個君主所取用。于是他向老子感嘆道:太難了!是這些人難以說服呢?還是道理難以講明呢?老子則指出《六經》只不過是先王的陳跡,并不是“所以跡”之道;孔子之所以不遇于諸侯,并不是道之不是,而恰恰是因為孔子并沒有得道。老子再一次向孔子講述了本性不可改變,命不可變更,時間不可止留,道不可閉塞的道理。

  【文獻】《莊子·天運》:“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于上風,雌應于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茍得于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說苑·反質》:“仲尼問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難行也!吾比執道,委質以求當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難行也!’老子曰:‘夫說者流于聽,言者亂于辭,如此二者,則道不可委也。’”

  【考辨】老子失官后一直居住在陳國,所以孔子來陳國時可能拜訪過他。孫以楷、甄長松說:“孔子這一段話,表明他已游說很多國君,但不明白為什么六經先王之道、周召之跡不能被各國君主接受,他只能感嘆‘人之難說也!’這正是孔子游列國之后即將回魯的心態。我們說孔子這次會見老子是在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就是據此作出的判斷。”(《莊子通論》,第66頁)孫以楷等認為老子在陳會見孔子,有其可取之處,但認為這次會面是在魯哀公九年,則有誤。孔子今年來到陳國,一年后離開陳國來到蔡國,此后沒有再來過陳國(參見“周敬王20年 公元前491年 孔子離開陳國,到蔡國”條),故列于本年。《莊子》的這一段記載,可能有虛夸成分,故只能作傳說看待。

  周敬王39年 魯哀公14年 楚惠王8年 庚申(公元前481年)

  〇老子出關,著《道德經》上下篇 《道德經》,又名《老子》,春秋末期老子所作。通行本為三國魏王弼注本,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后四十四章為《德經》。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后。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竹簡《老子》,整理者分為甲、乙、丙本,共二千零六十四字,約為今本的五分之二,為現存最早的抄本。基本保留了老子的思想。道教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道藏》中收有各種注疏本五十種。現存注本有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三國魏王弼《老子注》、明焦竑《老子翼》、清魏源《老子本義》等。近人校本有高亨《老子正詁》、朱謙之《老子校釋》、馬敘倫《老子核詁》等。

  【文獻】《莊子·天下》:“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茍免于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于物,不削于人。雖未至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道家:“《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考辨】《老子》一書的成書年代,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論。現代學者的看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早出說,認為老子在孔子之前,《老子》一書成書于春秋末年,郭沫若、呂振羽、高亨、張岱年、李學勤等人都持這種見解;二是晚出說,認為《老子》成書于秦漢之間或漢文帝之時,顧頡剛、劉節等人持這種見解;三是早出和晚出之間的戰國說,認為《老子》成書于戰國時期(又存在戰國初期和晚期的差別),王國維、梁啟超、馮友蘭、侯外廬等人持這種看法(關于《老子》年代的爭論,參閱《古史辨》第四冊)。七十年代馬王堆帛書《老子》的出土,基本否定了《老子》晚出的看法,證明《老子》是秦代以前的作品。九十年代郭店竹簡《老子》甲、乙、丙的發現,為《老子》的成書提供重要佐證。據發掘報告,郭店一號楚墓的年代為公元前四世紀中葉至前三世紀初,為戰國中期偏晚,有學者推定為公元前三○○年左右。簡本的抄寫應該比此更早,考慮到古籍的流傳有一個過程,《老子》出于春秋老聃的記載基本是可信的。所以有學者認為“簡本《老子》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老子》為老子所著,特別是更證實了《老子》一書的早出。”(王中江《郭店竹簡〈老子〉略說》,《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目前學術界的分歧集中在簡本是一個完整的傳本還是一個節本:郭沂認為“簡本是一個完整傳本”,“今本是后人在簡本的基礎上進行改造、重編、增訂而成的。”今本《老子》的作者是戰國時期的太史儋(《楚簡〈老子〉與老子公案》,《中國哲學》第二十輯)。但據發掘報告,墓葬在發掘時已數次被盜,竹簡有缺失,簡本《老子》亦不例外,所以多數學者傾向認為簡本并非一個完整的抄本。李學勤先生則認為“荊門郭店楚簡《老子》可能系關尹一派傳承之本,其中包含了關尹的遺說。”(《荊門郭店楚簡所見關尹遺說》,《中國文物報》1998年4月8日)

  老子出關時間不可詳考,因明年老子去世,故列于本年。

  周敬王40年 楚惠王9年 衛莊公1年 辛酉(公元前480年)

  〇老子游于秦,不久去世 老子,春秋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創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周衰,西出函谷關,退隱。著有《老子》。提出作為萬物根源的“道”,道生于天地之先,處于萬物之外,是一種無形體、無匹敵、無所不在的“虛無”。宇宙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一種客觀的存在。認為“道法自然”,否認傳統的天命思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五章》)意識到語言概念和感性經驗的局限性,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認為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不能被感知。主張“塞其兌,閉其門”(《老子·五十二章》),“不行而知,不見而明”(《老子·四十七章》),排除感性經驗,不用語言概念,通過“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十六章》)的沉思冥想直覺萬物。甚至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四十八章》),提出“絕圣棄智”,取消人類的人為,回復到嬰孩般的純真狀態。認識到事物之間的依存和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反者道之動。”(《老子·四十八章》)但又主張消解矛盾,最終“復歸于無極”(《老子·二十八章》),“歸根曰靜。”(《老子·十六章》)。抨擊當時的統治者,指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主張“無為而治”,認為世間爭亂的根源在于人為和多欲,“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五十七章》)提倡“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老子·三章》),欲使社會回到“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老子·八十章》)的狀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后來各種哲學派別都從不同的角度吸取、闡發他的思想。道教奉之為教主,稱“太上老君”。歷代統治者又封他“太上玄元皇帝”、“混元上德皇帝”等稱號。

  【文獻】《莊子·寓言》:“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陽子居不答。至舍,進盥漱巾櫛,脫屨戶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間,是以不敢。今間矣,請問其故。’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陽子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將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莊子·應帝王》:“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猿狙之便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貨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莊子·養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人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考辨】老子卒年不可詳考,胡適說:“老子死時,不知在于何時。《莊子·養生主》篇明記老聃之死。《莊子》這一段文字決非后人所能假造的,可見古人并無老子‘入關仙去’,‘莫知所終’的神話,《史記》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歲’、‘二百余歲’的話,大概也是后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壽,至多不過活了90多歲罷了。”(《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9頁)今從胡適之說,列于本年。

發布日期:2009-02-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讷河市| 广饶县| 建水县| 中西区| 如皋市| 洛扎县| 潼南县| 深州市| 措勤县| 米林县| 芒康县| 嘉义县| 庆云县| 兰坪| 菏泽市| 临沂市| 宣恩县| 棋牌| 富锦市| 高雄县| 砚山县| 桃源县| 广饶县| 无棣县| 利川市| 林口县| 襄汾县| 来安县| 玉树县| 海伦市| 轮台县| 平江县| 河间市| 舟曲县| 犍为县| 西藏| 高碑店市| 黎城县| 莲花县| 长兴县|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