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老子》書名出現時間、異稱、分篇和分章考

譚寶剛

  摘 要:老子五千言名為《老子》,時間可上溯至戰國中早期;《老子》一書,除開其本名和《道德經》外,尚有許多異稱;《老子》分為“道上德下”兩篇形式在史遷之前就已出現,其外還有過三篇、十九篇形式;《老子》分章始于七十二章本《道德指歸》,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河上公注》,后來還出現過多種分章形式。

  關鍵詞:《老子》;五千言之異稱;分篇;分章

 

一、《老子》作為書名應始于戰國中早期

  《老子》屬于子書。在其成書之初,老子本人(指與孔子同時而稍早的老聃)并未將其命名為《老子》,因“子”是他人對其之尊稱,老子人名和書名,都是后世尊稱之結果。余嘉錫先生云:“古書多無大題,后世乃以人名名其書。”[1](P.200)先秦典籍征引老子之語,或云“老聃曰”,或云“老聃有言曰”,或云“老子曰”,前二者明顯是人名,但后者既可視為人名,也可視為書名。故《老子》作為書名始于何時向為學界所關注。馬王堆帛書《老子》出土以后,此問題曾在學界引起一場爭論。黃瑞云[2]和韓忍之[3]先后撰文認為,《老子》作為書名出現在韓非時,韓非作《解老》、《喻老》就是明證。

  然則韓非之前是否有《老子》這一書名?回答是肯定的。因《解老》、《喻老》確證韓非時已有《老子》書名,而韓非所見必有所本,難說是他個人之發明。下面予以考證韓非之前何時開始有《老子》這一書名。

  典籍所載最早征引老子之語者當屬叔向,見于劉向《說苑·敬慎》。然叔向時《老子》尚未成書,學界一般認為,《老子》之成書從含有大量反禮思想言當在老子歸隱之后。而老子歸隱在王子朝叛亂即公元前516年后,[4](P.28)按此時間推斷《老子》應成書于春秋戰國之交。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出土了竹簡《老子》,考古測定該書隨墓下葬在戰國中期偏晚。《老子》被摘抄隨葬,說明當時《老子》書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當時文化傳播速度極為緩慢的條件下,一種典籍從編纂成書到廣為流傳再到被當成經典珍藏或隨葬,無疑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則《老子》成書至少在戰國早期。

  既已成書,則必有區別于他書之名。戰國初期以降,《老子》被廣泛征引。《戰國策·齊策》記載齊宣王見顏斶,顏斶 以“老子曰”引用了今本《老子》第三十九章:“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谷。”[5](P.97)《尹文子·大道》則多次以“老子曰”引用了今本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寶”、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和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6](P.2531─2538)《列子·黃帝》載“老子曰:……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7](P.4642)見于今本《老子》第四十一章。《太平御覽》“兵部五十三”載:墨子曰:“……故老子曰: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見于今本《老子》第四章。有關《墨子》此條佚文,學界或謂后世好事者偽造。但出土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正作“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8](P. 95)從《墨子》所引之文與帛書《老子》乙本相應之文完全一致看(僅此二者完全一致,漢以后傳世本《老子》皆不作此),《墨子》此條佚文真實無疑。關于《尹文子》,劉建國先生已仔細考察,證明其非偽而真,[9](P.302─313)是論確鑿可據。顧頡剛先生標點宋濂之《諸子辨》載“《列子》八卷,凡二十篇,鄭人列御寇撰。……《天瑞》、《黃帝》二篇,雖多設辭,而其‘離形去智,泊然虛無,飄然與大化游’,實道家之要言。”則《列子·黃帝》的真實性也應可信。《戰國策》所記為先秦史料,其真實性已為學界公認,勿用贅述。如此,則以上引文可信。

  墨子、列子生活在戰國早期,顏斶 、尹文子在戰國中期,都遠早于戰國后期的韓非。墨子距老子最近,據錢穆考證墨子生于公元前480年,則其著書最早當在三十歲左右時,即公元前450年左右,上距老子為關尹著書(公元前516年左右)60年上下。如果老子著作不集結成書且不名為《老子》,而僅依靠口耳相傳,那么秦王贏政在讀同時人韓非著作[10](P.641)和漢武帝劉徹讀同時人司馬相如著作時尚且不知作者是誰,[10](P.907)可墨子等皆能明言時間距離60年上下所成之書為“老子曰”,且所引內容都見于今本而不誤,如果不是老子著作已經名為《老子》,墨子、列子、顏斶、尹文子等何以清楚地知道是“老子曰”?墨子、列子、顏斶、尹文子既然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說出自《老子》,則表明他們都必然見過被命名為《老子》之書。

二、《老子》書名之異稱

  老聃“五千言”(此乃沿襲后世之習說,成書之時未必真有五千言)編纂成書到《老子》書名出現之前,其名稱為何呢?按余嘉錫先生的研究,“古書多摘首句二字以題篇,書只一篇者,即以篇名為書名。”[1](P.198)現今所見傳世本《老子》分為上篇《道經》下篇《德經》,都是取該篇之首字以命篇名,二篇合為一書,即為《道德經》。葉夢得在《避暑錄話》卷一中云:“老氏別道、德為上下篇,其本意也。若逐章之名,則為非矣。”此蓋據史遷記載和通行本作的推測,如按馬王堆帛書《老子》“德”前“道”后和郭店楚簡《老子》分甲、乙、丙三篇而言則非矣。雖最初《老子》是否分為上下兩篇或更多,則難以確證,但通行本以道、德名篇殆無疑義。然《老子》一書在后世流傳中,典籍所載尚有其它異稱,今考如下。

  《列子·天瑞》云:“《黃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所引內容見于今本《老子》第六章,且完全一致,然云引自《黃帝書》,蓋《老子》一書在列子時或名為《黃帝書》。

  詹劍峰先生說:“《荀子·解蔽篇》載‘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蓋《老子》五千言名《道德經》,而荀子引作《道經》,必古來有是書,而非荀子所改題者。或者‘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老子》原有是語。”[4](P.79)此是詹先生以《道經》為《老子》書名之例,但愚以為《道經》應是《老子》上篇之名而非《老子》全書名。牟子《理惑論》云“《老氏·道經》亦三十七篇。”[11](P.3661)此說《道經》即為《老子》上篇之名。此處“篇”字非為“章”字之訛,蓋東漢早期尚以竹簡抄寫,故以篇計。唐賈公彥《周禮·師氏疏》也引《老子》:“《道經》云:道可道。”為今本《老子》上篇之內容。

  《漢書·揚雄傳》載有桓譚語:“昔老聃著《虛無之言》兩篇。”[12](P.1551)此為西漢末東漢初以《老子》旨意名其書者。

  東漢時期《道經》又稱《道志》。張衡《靈憲》載:“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見于今本《老子》第二十五章。張衡稱《道志》,可見當時是此篇名。

  自司馬遷始,至于東漢魏晉以降,學者或稱老子“五千言”為《老氏》。《史記·酷吏列傳》載“《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10](P.939)見于今本《老子》第三十八章和第五十七章。班固《漢書·酷吏列傳》沿襲之。[12](P.1581)上引牟子《理惑論》云“《老氏·道經》亦三十七篇。”又云“吾觀《老氏》上下之篇。”[11](P.3659─3660)顯然也是以《老氏》名書。《列子·仲尼》載“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東晉張湛注云“夏侯玄曰:天地以自然運,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無名,故《老氏》曰:‘強為之名’。”[13](P.41)可見張湛也以《老氏》為書名。

  《呂氏春秋·不二》載“關尹貴清”,高誘注云“老子到,喜悅之,請著《上至經》五千言而從之游也。”[14](P.213)馬敘倫先生以為,《上至經》為《上下經》之訛,[15](P.15)甚是!蓋高誘作注據自《史記·老子列傳》“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10](P.639)又東漢后期《老子》稱經已久,故高誘云《上下經》耳。

  三國后期、西晉之初,皇甫謐撰《高士傳》則稱老子“五千言”為《老子經》。《高士傳·安丘望之》篇云:“安丘望之者,京兆長陵人也,少治《老子經》,恬靜不求進宦,號曰安丘丈人……著《老子章句》,故《老氏》有安丘之學。”《高士傳·高恢》篇云:“高恢,字伯達,京兆人也,少治《老子經》,恬虛不營世務。”

  唐初成玄英疏《莊子》多云《老子》為《老經》。《大宗師》“若然者,其心志”,成疏“故《老經》云:強行者有志”,[16](P.104)成氏引言見今本《老子》第三十三章。又《天道》“堯曰:吾不敖無告”,成疏“故《老經》云:不善者吾亦善之”。[16](P.212)見于今本《老子》第四十九章。

  按以上所述,知《老子》除其本名和《道德經》外,尚有眾多異稱。

三、關于《老子》的分篇

  熊鐵基先生認為,“漢代和漢代以前的注老著作大多是德前道后,如韓非《解老》、《喻老》,帛書本、嚴遵本,僅河上公本例外。《老子》后來演變為道上德下,應該最早出于劉向編書之時。”[17](P.52—58)這是關于《老子》的分篇問題,但從現有材料看并非如此簡單。《老子》分篇,除開上下兩篇外還有其他形式存在。并且《老子》后來演變為道上德下,未必最早出自劉向。

  韓非子《解老》《喻老》和《淮南子·道應訓》引文與今本《老子》相比,其順序異常混亂,忽而《道經》內容,忽而《德經》內容,大概隨意摘文,未必依底本順序而注,因此實難據以判定當時《老子》的分篇情況。要考察《老子》的分篇順序,還是要依其本經,而出土簡帛《老子》和嚴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等是重要的依據。另外還有一些典籍的明確記載。

  荊門郭店《老子》出土后,整理者根據竹簡形制的不同將其分為甲、乙、丙三組。[18](P.111)這是現今所見最早的《老子》版本,其篇幅相當于今本的五分之二,目前學界的一種主流觀點認為它是一種節選本。這種節選本分為三組,那么它的底本也應該分為三組。綜合形制的不同和三部分內容各有自己的主題看,簡本《老子》及其底本應是分為三篇,這與《莊子》的內、外、雜三篇相似。可見,簡本《老子》三篇完全不同于通行本《老子》上下兩篇的形式。

  關于郭店《老子》分為三篇的問題,學界莫得其解。《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對道家文獻的著錄引起了筆者的注意。《舊唐志》子部道家類云“《道德經》三卷。”[19]《新唐志》也載“《老子道德經》二卷李耳,又三卷。”[20](P.1514—1517)這是兩條重要的資料,說《老子》本經“三卷”,它書不見,但新舊《唐志》二者所錄必有依據。這種分三卷應與郭店《老子》分三篇有一定的關聯,是否在分篇上與郭店《老子》一致的《老子》版本曾經流傳到隋唐宋時期呢?這不是沒有可能。以前學界就懷疑宋朝郭忠恕《漢簡》、夏竦《古文四聲韻》所引古文為偽造,但自郭店楚簡出土后,人們方知二書所引《老子》古文多與之相同,足見當時人確曾見過類似郭店竹簡的戰國典籍。

  《老子》分上下兩篇,典籍所載最早出自《史記·老子列傳》:“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但出土文獻表明,實際出現上下兩篇的時間在秦漢之際,要早于司馬遷時代。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二者都有明顯的分篇痕跡,即在相當于今本“德經”第七十九章的“天道無親,恒與善人”后,兩書都留有較長的空格,然后另起一行書寫“道經”部分的內容,而“德經”和“道經”內部文句都是連續書寫的。甲本各篇后無顯示標題的字樣,而乙本則分題“德三千四十一”和“道二千四百二十六”,根據古人作書標題于文尾看,這應該是書的篇名和字數的標志。[8]據高亨考證,甲本抄寫于劉邦稱帝以前,乙本抄于劉邦稱帝以后劉盈劉恒稱帝以前。[21]劉邦稱帝于前202年,則甲本抄于此前,而其所據底本出現時間當更早。因此說《老子》分上下兩篇在秦漢之際應無疑問。

  陸德明《莊子音義下》釋“老聃”云“即老子也,為喜著書十九篇。”[22](P.404)馬敘倫“疑十九者亦上下之訛”。[15](P.16)愚以為十九篇之數蓋為陸氏所見之篇數。《老子》書在流傳中其篇數的變化本有多種,《漢志》不是記載了“《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嗎?[12](P.769)且楚簡《老子》不也有三篇乎?新舊《唐志》不也著錄《老子》三卷乎?《老子》三篇或三卷形式的出現,就是對帛書和傳世本《老子》上下兩篇說的有力挑戰。如此看來,陸德明說“老子為喜著書十九篇”應予以慎重對待。陸氏治學嚴謹,說十九篇必有來由,未必是字形之誤。在無充分證據下,還是維持“十九篇”之說為宜。惜乎陸氏所云“十九篇”與《漢志》所載“老子經傳、經說”俱亡而不可考。

  通行本《老子》與帛書本《老子》一樣也分上下兩篇,不同的是:前者是道上德下,后者是德前道后。高亨認為,在戰國期間《老子》就有這兩種傳本,前者是道家傳本,后者是法家傳本,兩家俱以自己的不同需要來對待《老子》。[21]當時簡本《老子》尚未出土,所以高氏觀點是個合理的解釋。現在有了簡本《老子》,考察其傳本就更復雜。

  熊先生說《老子》“道上德下”最早出于劉向,此事尚可商榷。為何?史遷在《史記》中就數言“道德”而非“德道”。《老子列傳》云:“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論及莊子“散道德,放論”,又申子、韓子之學“皆原于道德之意”。[10](P.642)“著書上下篇”和“言道德之意”顯然是一種對應關系。史遷作此明確記載,說明他所見《老子》本是“道上德下”本。史遷所見蓋有兩種來源:一是其父司馬談,此為家學淵源。司馬談習道論于黃子,必有是書。二是史遷任太史令時,得見皇家藏書。史遷早于劉向,故說《老子》道上德下的次序最早出自劉向似乎勉強。

  可見至遲在兩漢時期就有《老子》“德前道后”和“道上德下”兩種版本系統并行:西漢中期之前,帛書甲、乙是“德前道后”,史遷所見本是“道上德下”。西漢中期之后,嚴遵本《道德指歸》為“德前道后”,河上公章句本為“道上德下”。此后《老子》版本都是向著“道上德下”發展,這大概是受史遷《老子列傳》記載的影響,削足適履的結果。

五、關于《老子》的分章

  《老子》分章始于何時,典籍無明確記載,但據文獻有跡可尋。

  簡本《老子》文中標有墨釘,按墨釘位置而言,上下文有些與今本一致,有些區別很大,是否以此分章,尚需進一步研究。但簡本文句順序與通行本章序差異是存在的,整理者已做過這一方面的工作,[18](P.111)勿用煩述。

  帛書《老子》乙本不分章,但甲本某些段落前有圓點符號,這是否是分章的一種傾向性標志,值得注意。帛書《老子》甲、乙本抄寫順序除開分篇次序不同外,文句順序與今本章序基本相同,然也有些微差別:在《德經》中,相當于通行本的第四十章抄寫到了第四十一章和第四十二章之間,第八十章和第八十一章抄寫到了第六十六章和第六十七章之間;在《道經》中,相當于通行本的第二十四章抄寫到了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之間。

  舊云《老子》分章始于河上公,又說河上公授漢文帝《老子》書,此說難信。司馬遷學識淵博,又有黃老家學淵源,且相當推崇道家學說,《漢書·揚雄傳》載桓譚語,說司馬遷好《老子》以為過于《五經》。[12](P.1551)若確有此事,他不會對如此具有重大意義的學術事件和政治事件毫無記載,東漢的班固也同樣沒有文字記載。則《河上公章句》蓋是后世道教徒偽托以自重。

  西漢末年嚴遵《老子道德指歸》開始分章。嚴遵確有其人,揚雄數稱其德于人,其事屢見于《漢書·地理志》《王貢兩龔鮑傳》《敘傳》。班固云:嚴遵“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余萬言。”[12](P.1320)他研習老子、莊子而著《道德指歸》,該書分章,上篇《德經》四十章,下篇《道經》三十二章,凡七十二章。

  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老子河上公章句》,有學者考證,該書較王充《論衡》尚早,較嚴遵《道德指歸》稍晚,大概成書于西漢末到東漢初之間。[23](P.237)此種版本上經三十七章,下經四十四章,出現時間最遲也在東漢后期。重要而且可信的一條資料就是前引牟子《理惑論》云“《老氏·道經》亦三十七篇。”“篇”即今之“章”字義,說《道經》三十七篇,正與通行本章數相合。《理惑論》作于公元195──201年之間,[24](P.228—303)則八十一章本成于此前。

  再后魏王弼注本《老子道德經》注釋1、唐初傅奕校定《道德經古本篇》等皆為八十一章本。元代出現了吳澄《老子道德真經注》六十八章本,晚清魏源《老子本義》也分為六十八章。其外《老子》一書還有多種分章情況,此不贅言。

六、結論

  通過以上考察,我們可以清理一下本文的主要觀點:老子“五千言”名為《老子》,其時間可上溯至尹文子、顏斶、列子、墨子的戰國中早期,而非韓非時的戰國晚期。《老子》一書除開其本名和《道德經》外,尚有《黃帝書》、《虛無之言》、《老氏》、《上下經》、《老子經》、《老經》等異名,其上篇《道經》又有《道志》之稱。《老子》在其流傳歷史中,曾有郭店《老子》三篇本,帛書甲、乙德前道后的上下兩篇本,陸德明所言十九篇本,和目前通行的道上德下的上下兩篇本。《老子》明確分章始于西漢末年的《道德指歸》,《老子》現存有七十二章本、八十一章本和六十八章本等,而以八十一章本為通行本。

參考文獻:

注釋1:魏源《老子本義》說“王弼舊本所分七十九章”,不知據自何本?

發布日期:2009-02-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忠市| 高青县| 济宁市| 大名县| 碌曲县| 安庆市| 始兴县| 毕节市| 沧源| 马边| 麻江县| 上林县| 特克斯县| 武山县| 如东县| 玉田县| 甘洛县| 钦州市| 凤冈县| 茌平县| 当雄县| 黎平县| 成武县| 临颍县| 文安县| 平遥县| 金秀| 西贡区| 神木县| 明溪县| 崇仁县| 宜丰县| 沂水县| 容城县| 荥经县| 西丰县| 塔城市| 宿迁市| 巨鹿县| 本溪市|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