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象形字。甲骨文牛字,象牛頭形。中間一豎表示牛面,上面是牛角,下面是牛耳。
牛,大牲也。——《說文》
牛曰太牢。——《禮記》
犧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因此牛最早是祭祀儀式上的祭品。后來人們發現牛能拉車,于是“肇牽車牛”,“服牛乘馬”,牛便成了古人的驅使之物。相傳老子出函谷關時,騎坐的便是一騎青牛。在部族間的戰爭中,驅牛狂奔,沖撞對方營壘,也是一種犀利的進攻性武器。戰國時,田單使用“火牛陣”,就是把成千成百的牛,在牛角、牛尾上燃燒火把,然后驅向敵陣,破敵制勝。
人們正式利用牛的畜力為人類生產服務,是從漢代開始的。《漢書》記有光武帝多次下旨號召農人養牛,并訓令地方官吏指導農人使牛。很快,牛進入了農民的家家戶戶,從此育牛、牧牛、役牛成了農事中重要的日常工作。人與牛也產生了相互依存的深厚感情。
農人愛牛,冬季為了給牛御寒,專門用草麻之類編織成器物給牛披上,稱牛衣。蘇軾詞《浣溪沙》中就有“牛衣古柳賣黃瓜”。即使在饑荒時節,他們也不忍殺牛來充饑。如果迫不得已要出賣耕牛,其內心的難過和對牛的依戀之情難以言表。清朝袁承福《老翁賣牛行》生動地描繪了人與牛依依惜別的深情:“念牛作多年功,灑淚別牛心不忍”,“買牛人自鞭去,老翁淚濕東西路。”
牛對小農經濟的農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民與牛刻不能離,從而產生了無數人與牛之間感情交融的故事。古人“牛衣夜泣”以及“牛郎織女”的傳說中,老牛都成了通靈性之物。
人們稱放牛的孩子叫牧童。“風吹草低見牛羊”詩意瀟灑,其實牧童都是苦孩子。明朝皇帝朱元璋從小家貧,很小就給別人家去放牛。他當了皇帝之后,仍念念不忘他放牛時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以及常常被田主暴打的故事。歷史上放牛出身,終成顯貴的不乏其人,朱元璋如是,大將周德興、湯和、徐達也都是從小放牛的。晉代“牛角掛書”的李密,明代大畫家王冕,都是騎在牛背上吹柳笛的牧童。
時至現代,大畫家齊白石自稱“耕硯牛”,李可染一生酷愛畫牛,在自己的畫室里掛著“師牛堂”的橫幅,“老黃牛精神”成為人們對牛的由衷贊美。最令人稱道的是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牛和人其精神皆偉大而不朽。
來源:光明網博客
發布日期:20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