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積月累的成語中,有許多是關于牛的成語,意昧深長,并多有其教育意義。
出自《尚書·武成》:周武王統帥大軍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雖定,山川大地卻滿目荒涼,一片蕭條,商紂王的殘暴荒淫使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面對這們的局面,周武王心里非常焦急,如何使用權國家重新興旺,經濟發展起來呢?于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歸田務農。于是,周武王削減了軍隊,提倡文教。
當時為了作戰,征用了許多馬和牛,現在戰爭已結束,應全力發展經濟。于是周武王下令把馬放回華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來告訴百姓戰爭結束了,戰備放松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產。百姓看到周武王這樣的命令,漸漸安心了,于是周朝很快興旺發達了起來。
后來人們主就用“歸馬放牛”比喻戰爭停止,不再用兵。
出自《論語·陽貨》: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學生子游當了武城的長官。他重視禮樂教化,認為這樣的治理必定有效,于是他用禮樂老鄉化百姓,城里處處可以聽到弦樂歌聲。有一天,孔子來到了武城,聽到城里一片弦樂歌聲。他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子游所為。孔子見到了子游,他便開玩笑地說:“殺雞哪里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時常聽先生說,‘君子學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會了禮樂就聽使喚。’我之所以用禮樂來教化他們,就是讓他們能有修養。現在城里的百姓都講禮讓,都能互相謙讓,這正是我初時制定政策的目的。”孔子聽了非常高興,說:“說得太好了!”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寧,而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后人常用“殺雞焉用牛刀”表示不必小題大作。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春秋時,齊桓公率領諸候的軍隊侵襲了蔡國,但是他并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國。當時,楚國處在南方,齊國卻處在北方,雙方相距遙遠,眾臣都勸齊桓公不要操之過急。齊桓公聽不進任何勸諫,執意要攻打楚國。楚國境內一片驚慌,唯恐什么時候突然遭到齊桓公的襲擊。
楚成王焦慮不堪。國家處在危難之中,得想個法子合民眾安心,恢復以往的安寧。這時楚國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來對楚成王說:“大王,臣愿出使齊國。”于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為使者到齊國軍營里去游說。見了齊桓公,他說:“齊王,你們齊國人居住北方,而我們楚國處在南方,相隔數千里,如果你們國家的馬牛走失會不會跑到我國境內來呢?”“怎么可能?”齊桓公一笑置之,“那么我國本來天下安寧,百姓勤勞,融融樂樂,現在你們的兵馬要踐踏我們的領土,使百姓終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難道是楚國招惹了你們嗎?如果您們執意不收兵,那么楚國上下會全力以赴,奮起反抗!”使者義正辭嚴。齊桓公頓時語塞,只好收兵。
后來人們用“風馬牛”和“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出自《戰國策·韓策一》: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其中秦國勢力最大,經常侵略別國。而韓國是個弱小的國家。韓國的國君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準備接受秦國提出的條件,向秦國屈服。就在這時,縱橫家蘇秦來到了韓國,他聽說韓國向秦國投降,心中很焦急,因為韓國國君的這一決定完全與他的六國聯合抗秦的主張相反。于是他勸韓王說:“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你現在準備和秦國結交,而且還是向他稱臣,這和成為牛肛門又有什么不同呢?”韓王軟弱膽小,蘇秦竭力勸說,最后韓王終于決定要獨立自主,擺脫秦國的控制。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意思是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則臭的牛肛門。后來人們常比喻為寧可小范圍內作主,而不愿在大范圍內聽人擺布。
出自《漢書·王章傳》:西漢時,有個人叫王章,他是泰山鉅平人,出身貧寒,年輕時到京城長安讀書,是太學中的一個窮學生。他和妻子住在一所簡陋的房子中,家徒四壁,甚至連閑和被褥都沒有,生活十分清苦。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鋪上一層厚厚的草作床,身上蓋的是亂麻和草編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了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來。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訣別。他的妻子是個堅強、賢惠的女人,她勸慰丈夫說:“我們雖然很窮,只要你養好身體,發憤讀書,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變的,為什么要這樣絕望呢?”王章聽后,很受感動,決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顧下,他的身體果然一天天好起來。并且功成名就,漢元帝時官至左曹中郎將,漢成帝時又從司隸校尉選拔為京兆尹。
后來, “牛衣對泣”這一成語,用來形容生活貧窮和困苦。
出自《史記·報任少卿書》:漢朝名將李陵帶兵討伐匈奴,不幸戰敗投降,漢武帝聽到后非常生氣,痛罵李陵叛國,不少大臣也隨聲附和,中人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贖罪的機會。漢武帝見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十分生氣,下令把司馬遷關入黑牢,處以殘酷的腐刑。司馬遷本想自殺,了結自己的一生,但他又想,自己只是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即使死了,在皇帝和大臣的眼里,只不過像"九牛亡一毛"罷了。于是,他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決定堅強地活下去。就是在這種堅毅精神地支持下,他在獄中含辛茹苦,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巨著,留芳千古。
后來,人們便把司馬遷這句“九牛亡一毛”簡化為“九牛一毛”的成語,比喻極為渺小,輕微,一點也無關緊要。
出自《呂氏春秋·舉難》: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后車載之,拜為上卿。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后以“牛角之歌”、“牛下歌”為窮士自求用。
出自《漢書·循吏傳》,比喻棄惡從善。龔遂是漢朝平陽人。漢宣帝時,渤海各郡收成不好,盜賊紛紛出現,官府無法制服。宣帝就任命龔遂為渤海郡太守。龔遂走到半路,郡中就派出軍隊來迎接他。龔遂打發他們回去,命令郡中各縣:那些拿著鋤頭鐮刀的都是良民,官吏們不得查問;拿著兵器的才是盜賊。等到龔遂來到郡府時,許多搶劫的都散伙了,丟掉他們手中的兵器,紛紛拿起了鋤頭鐮刀。于是龔遂打開地方的糧倉,賑濟貧苦百姓,選用廉潔的地方官吏,安撫百姓。
渤海一帶風俗奢侈、不喜農業生產,龔遂就下令:郡中每個人要種一株榆樹、一畦韭菜;每家養兩頭豬、5只雞。百姓有佩帶刀劍的,勸他們賣掉刀劍買牛。他說:“為什么把牛帶在身上呢?” 春夏農忙季節鼓勵百姓下地勞動,秋冬時督促人們收獲莊稼,又教百姓多種植瓜果。不久人們都有了積蓄,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沒有了。
出自《后漢書·楊彪傳》: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楊修,聰明博學,智慧過人。一次有人給曹操送來了一盒他很喜歡吃的酥點,曹操高興地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曹操因有事顧不上吃就出去了。楊修馬上打開盒子,叫大家將酥點分吃了。曹操查問此事,楊修說:“您在盒上寫著‘一合酥’,這不就是人們一人一口酥嗎?我們怎敢違背您的命令,就把它吃了!”曹操雖然很不高興,但也無話可說。
又有一次,魏蜀戰爭中,曹操領兵攻打漢中,駐軍于斜谷界口,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進攻并不有利,退又怕丟面子,心中很不平靜,正在這時,廚子給曹操送來雞湯,湯中有塊雞肋,曹操感慨萬分。這時,夏侯淳來請示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雞肋!”楊修聽到口令之后,馬上收拾行裝。夏侯淳見了,問他為什么,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宰相把漢中當作雞肋,就是留在這里沒有必要了,要準備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好行李。”后來,曹操果然下令回師。曹操知道楊修早就猜中他的心意,萬分嫉恨,又因楊修是曹的對頭袁術的外甥,怕以后會有后患,所以就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楊修被殺,老父楊彪萬分痛惜。一次,曹操問道:“你為什么瘦得這樣厲害啊!”楊彪悲傷地說:“我像老牛舐犢一樣,愛我的兒子,現在小牛死了。我這老牛怎么能不瘦呢?”曹操聽了,默默無語。
后來,人們以“老牛舐犢”這一成語用來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摯感情。
出自《新唐書·李密傳》,比喻勤儉讀書。隋朝有個讀書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貴族出身,后來家境破落,少年時曾到宮廷中作侍衛,但因為他喜歡讀書,在值班時不專心,被免去了侍衛的職務。李密回家以后,發憤讀書,從不浪費能夠用來讀書的點滴時間,一次,李密騎著牛出外辦事,他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從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邊趕路,一邊讀書,學習十分專注。當天,正好南到大臣楊素坐車外出,他看到一個少年專心坐在牛背上讀書,不由暗暗稱廳,他讓駕車的人放慢慢車速,慢慢地跟在后面。走了好久,楊素看到李密一本書看完了,準備再換一本看,便上前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我叫李密,遼東襄平人。”楊素又問:“你讀的是什么書?”“我正在讀《漢書》中的‘項羽本紀’。”楊素很親切地跟李字密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不是個等閑之輩,前途無量,鼓勵說:“你這們好學,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楊素回家后,把情況講給兒子楊玄感聽,楊玄感便和李密結交,成了知心朋友。
公元613年,楊玄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便乘機起兵反隋 ,并請李密為他出謀劃策,但楊玄感沒有采納李密的妙計,以致兵敗身亡。后來李密投奔了瓦崗寨的農民起義軍,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
出自劉義慶《世說新語》,指疑心而生懼,大意說:江南有一種水牛,江南地區在古代是吳國的所在地,所以水牛又稱吳牛。水牛十分怕熱,一到夏天,它總喜歡泡在水里,在陰涼的地方歇息。有的水牛一見到天上圓圓的月亮,就以為是正午的太陽,嚇得不斷地喘氣。
據《世說新語》載,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手下有一個臣子,名叫滿奮,由于他是南方人,所以特別怕冷,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風看得像猛虎一樣。有一天,晉武帝召見他。當時正值冬天,外面西北風呼呼地吹著。滿奮來到宮中,宮中朝北的窗子是用琉璃做成的,很結實,足以抵擋寒風,但看起來似乎是透明的,好像西北風會吹進來一樣,滿奮一看這窗戶,不禁打了個寒顫。晉武帝說:“賜坐。”一個侍臣把椅子放到此窗下,滿奮望著椅子,又望了北窗,感到十分為難,不敢去坐,傻呆呆地站在原地。晉武帝看了他的表情,不禁感到十分好笑。他想起滿奮有怕風的毛病,知道他以為北窗上沒有擋風的東西,就用后指北窗,笑著說:“窗子是用琉璃做的,不會有風吹進來的。”滿奮羞怯地說:“臣是一條河里的水牛,見到月亮就喘起氣來了。”
后來,人們就用“吳牛喘月”這個成語來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帶有嘲諷的意味。
出自《理感論》:古時候,有一個音樂家中公明儀,擅長彈琴。有一天,他看到一頭十分健壯的牛在低頭吃草,他就在草地上按下琴桌,給牛彈奏了一曲清越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好像沒有聽到什么似地,還是低著頭,一個勁地吃草,不理他。公明儀看到牛毫無反應,不由停了下來。他想,我彈的樂曲如此美妙,為什么它置若罔聞呢?終于,他領悟到了,不是年沒有聽到琴聲,而是這種曲子太高雅,它根本聽不進去。
后來,用“對牛彈琴”比喻對蠢人講大道理白費口舌,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
出自《晏子春秋·諫上》:大約在牛山濯濯之前,那時牛山是齊國的風景區,齊景公到牛山游玩。正玩得高高興興,景公向北一望,看到了自己金碧輝煌的宮殿,忽然痛哭流涕,連連嘆道:“我的國家多美呀!我要是長生不老該多快樂呀!”景公的寵臣梁丘據也趕緊大哭起來,其他大臣也莫不低頭嘆息。惟獨晏嬰大笑道:“我的主公呀!假如古人都長生不死,哪能輪到您住在皇宮里快活呢?”
后人就把它概括為“牛山之悲”,也叫“牛山嘆”,用來比喻人心不足,自尋煩惱。
出自《晉書·溫嶠傳》,比喻洞察幽微。東晉時期,溫嶠來到牛渚磯,見水深不可測,傳說水中有許多水怪。溫嶠便點燃犀牛角來照看,看見水下燈火通明,水怪奇形怪狀,有乘馬車的有穿紅衣的。溫嶠晚上夢見一人惡意責怪不該用犀牛角火照。第二天因牙痛拔牙而中風,回到鎮上不到十天就死了。
出自《莊子·養生主》,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贊嘆其技藝之妙。庖丁釋刀云:平生宰牛數千頭,而今宰牛時全以神運,目“未嘗見全牛”,刀入牛身若“無厚入有間”而游刃有余。因此牛刀雖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鋒利仍“若新發於硎”。后常用“庖丁解牛”作為神妙的技藝的典型。
出自《晉書·袁宏傳》,指才士相逢,以文會友。東晉時期,豫州刺史謝尚鎮守牛渚,在一個秋天的月夜里帶領手下一幫人,穿著微服在長江上泛游,江面上一船傳來詠詩聲,于是停船傾聽。正逢袁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謝尚于是靠近上船與之相會,兩人結為好友。
出自《韓非子·解老》,形容辦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古代詹何坐在家里講學,弟子們侍侯在一旁。有牛的叫喚聲自門外傳來,一弟子猜說是頭黑牛,其前額是白色的。詹何用道術算了一下承認是黑牛,但白色的東西在牛角上,派人去驗證原來是一頭黑牛,牛角上包著一塊白布。
出自《尚書·說命上》:相傳殷代武丁上臺后遭遇連年災荒,他在夢中受到啟發,找到傅巖修筑大墻的傅說,任命他為國相,殷國從此大治。春秋時期,齊桓公為了迎接周天子派來的使臣,在城門遇到正在喂牛的寧戚,覺得他有奇才,于是拜他為相國。后以“版筑飯牛”表示賢臣出身微賤。
出自《左傳·宣公十一年》,指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春秋時期,陳靈公荒淫無道,被大夫夏征舒殺了。楚莊王為伸張正義發兵攻打陳國,殺了夏征舒,準備把陳國吞并。大夫申叔認為楚莊王是過分行動,就像有人牽牛踩了別人的田地,別人把他的牛給沒收一樣沒有道理
發布日期:20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