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聞一多與中國現代學術文化

劉殿祥

  聞一多的學術研究,從神話到先秦諸子,從詩經到楚辭,從漢樂府到唐詩,橫跨領域之廣,貫穿歷史之長,在現代學術史上實屬罕見。但他的研究有著鮮明的未完成性特征,正如郭沫若所說:“聞一多先生的才干未盡,實在是一件千古的恨事。他假如不遭暗害,對于民主運動不用說還可以作更大的努力,就在學問研究上也必然會有更大的貢獻!碑敯崖勔欢嗟乃袑W術論著視作一個整體時,就會發現,他的研究有不同的層面,在不同的層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層面有:上古文字的考證和訓釋如《釋朱》、《釋余》、《契文雜識》、《三代吉金文釋》、《金文雜識》等;以校正文字為主的古籍?比纭冻o校補》、《莊子校補》、《管子?薄、《岑參詩校讀》、《全唐詩校勘記》等;古籍中詞義的詮釋箋注疏證和章句章旨的闡發如《詩經新意》、《詩經通義》、《離騷解詁》、《天問疏證》等;以多種考據方法對文學史和文化史現象的考證如《朝云考》、《伏羲考》、《神仙考》、《端午考》、《“七十二”》等;作家生平和文學史發展的考辨及史料的匯編如《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少陵先生交游考略》、《說杜叢鈔》、《全唐詩人小傳》等;詩選如《風詩類鈔》、《唐詩大系》、《現代詩鈔》等;詩人和詩作的整體研究和解讀如《詩經的性欲觀》、《匡齋尺牘》、《唐詩雜論》、《杜甫》、《讀騷雜記》、《屈原問題》、《人民的詩人——屈原》等;文學史研究如《歌與詩》、《文學的歷史動向》、《四千年文學大勢鳥瞰》、《中國上古文學》、《唐文學年表》、《律詩底研究》等。這種從微觀到宏觀、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上”“下”貫通的學術追求,是現代學術的典型特征。這八個研究層面的匯通,使聞一多既區別于中國傳統學術中乾嘉學派的煩瑣考據家,又區別于近代以來以西方理論不切實際地高談闊論中國學術的理論家,從而成為在學術方法論上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現代大學者。

  聞一多的這些研究層面在不同的研究對象和學術領域里都有所體現,都各有深厚扎實的專門學術論著。其中前五個層面基本上屬于考據之作,用的是乾嘉學派樸學的研究方法,也采用了西方語義學和實證主義方法。學術研究的目的是求真,認識研究對象的真實面貌是學術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聞一多重視古籍研究中最基本的文字、訓詁、注疏等考據學方法,是與研究對象自身的特征和由此而生的學術傳統分不開的,也與當時學術風氣和個人思想精神追求有關。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學術博大精深。自文字產生以來,就開始記錄上古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認識,產生了最初的古書。記錄古書的文字不斷遷移變換,字形、字音、字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復雜的演變,因而對于古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解釋,形成了中國學術中由于對先秦兩漢時代語言隔閡而產生的各種古注,再加上尊儒讀經需要而產生的注疏,使后人閱讀古籍時不僅要面對本文,而且要面對解釋不一的注疏。古籍流傳過程中又會產生各種錯誤,如唐以前古籍大都手書于竹木簡、縑帛和紙上,輾轉手抄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錯誤;唐以后印刷術發展后,原始手抄本相繼失傳,古籍版本泛濫,訛誤百出,出現了衍文、脫文、訛文、倒文等錯誤。所以,中國傳統學術中興起了版本學、?睂W。加之由來已久的今古文之爭,又產生出如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注疏學等學術類別。而這些還古書以本來面目的學術追求,也正是清代乾嘉學派的樸實學風。

  聞一多在《楚辭校補》的引言中曾說過他之所以致力于校勘的原因在于:“較古的文學作品所以難讀,大概不出三種原因。(一)先作品而存在的時代背景與作者個人的意識形態,因年代久遠,史料不足,難于理解;(二)作品所用的語言文字尤其那些約定俗成的白字(訓詁家所謂假借字),最易陷讀者于多歧義的苦境;(三)后作品而產生的傳本的訛誤,往往也誤人不淺。”包括楚辭在內的古典群籍都有這三重困難。所以,要讀懂古書,了解古人思想,欣賞古詩藝術,必須首先了解其背景,而尤其要先理解詞義和還古書本來面目,也就是先求文本的真實、可靠、全面、準確,然后才能進入其思想藝術境界。所以?陛嬝枪诺鋵W術研究的第一門徑,音韻訓詁則是第二門徑。欲求詞義的詮釋,必先明白前代學者的注解,箋注疏證就是治古籍者必備的學問了。研究對象本身的這些特征決定了聞一多進入古代文化文學的學術世界后,必然要先從校勘注疏考證等層面開始。又因為中國已有乾嘉學派的樸學傳統,清代學者已經創立了一整套非常規范的學術操作程序可供借鑒,所以聞一多的學術傳統在一定程度上也承續了清代樸學傳統。中國的傳統是信而好古,即如乾嘉學派,實際上是信古的產物。新文化運動反對儒家倫理思想,批判封建禮教,打倒孔家店,要重估一切價值。在這種時代思潮影響下,史學研究領域以胡適、顧頡剛、錢玄同等人為代表而興起疑古思潮,即通過文獻的考證,對古史中的一些人物事件的記載提出懷疑乃至否定,如對三皇五帝特別是堯舜禹的存在提出質疑。信古容易導致復古,疑古又滋生出了歷史虛無主義。正是在信古和疑古這兩種態度相持之下,一股新的思潮興起,即“釋古”思潮,這主要表現在清華學派身上①。王瑤認為,聞一多和朱自清是清華“釋古”思潮影響下作出成績的。他們的研究目的是“釋古”,而不是“信古”和“疑古”。從思想上說,聞一多既不是信而好古的“信古派”,也不是全面批判古代文化的“疑古派”,而是以學術研究的理性態度,用實證考據的方法對古代文化作出合理解釋的“釋古派”。

  聞一多開始學術研究時并未即用樸學方法,我們從他1928年和1929年所發表的《杜甫》和《莊子》看,那是非常優美的散文化學術論文,基本沒有考據學的痕跡。只是他已經開始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匯編,其后特別是在唐詩研究上,積累了大量的文學材料,從此進入到史料的考證上,對杜甫的研究也轉向年譜會箋和郊游考略,既而進行岑參的系年考證。特別到他進入清華大學,研究詩經和楚辭時,就更明確地使用樸學方法了。他所謂“向內走”的路,從方法論上講,一定程度上還是指用樸學的路徑走進傳統古籍中。最后能夠走通,大多還是得力于對樸學方法的熟練運用。將自我的精神生命寄托于古籍考據中,對他來講也許是最好的解脫現實矛盾和心靈痛苦的方法。從詩到考證,看起來距離是比較大的,一是情感的、想象的、熱烈的;一是理智的、科學的、冷靜的。聞一多較快地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與他當時的現實感受、生活體驗、思想矛盾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有密切關系。他要忍耐現實的痛苦,他要壓抑自我的感情,樸學的考證方法給他提供了另外一種生活和學術研究上的“格律形式”。從此,他的思想感情、精神才智全部消磨在了古籍研究中,框范在以樸學方法釋古的學術研究中了。聞一多研究古代文學,從總體上說是先從考證開始,高度重視樸學方法的。據季鎮淮先生說,聞一多崇拜乾嘉學派中皖派的王念孫、王引之,以他們的著作為經典置之案頭,隨時考察閱讀。他的唐詩研究、詩經研究、楚辭研究、諸子研究、神話研究,甚至文學史研究,無不貫穿著這種樸學精神,更有純粹的古文字學研究。他的目的只在于返回到各部古籍的時代,還古籍以本來面目。

  但是,聞一多作為現代學者,澤沐歐風美雨,浸潤于“五四”現代學術氛圍中,既掌握多種現代科學方法和各種現代美學理論,又具有一種創造性的現代思維,他絕不會只囿于樸學傳統中。樸學方法更不會是他學術研究的唯一方法,考證學層面的研究也不是他研究的全部內容。聞一多對文字學、訓詁學、?睂W、史料學的研究是他全部研究的基礎,他的考據不是為了考據而考據。這一點也使他鮮明地區別于清代漢學家們。聞一多的研究在方法論上是多元化的、開放的。他以考據方法為基礎,用不同的方法來把握、理解和闡釋對象,最終目的是進入到研究的更高層面,即文學的、文化學的整體把握,也就是他所說的,經過對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的認識和理解,寫出一部“詩的史”。

  聞一多生于新舊文化轉換之際,個人文化心理結構中同時容納了古今中外各種文化思想。從本質上說,他更是一個具有現代文化思想素養的學人,而出國留學的經歷使他具備了西方文化思想和西方學術方法,F代西方各種科學的人文的方法論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他。據梁實秋回憶,在青島大學時,聞一多研究《詩經》,曾和梁實秋討論過研究《詩經》的方法,同時從圖書館索借莎士比亞的版本為參考,認為中國文學雖然內容豐美,但是研究的方法實在是太落后了②。研究《詩經》而借閱莎士比亞作品版本為參考,這實際表明聞一多不會滿足于傳統舊法的研究,而有意識地在中西比較中觀照中國文學了。聞一多采用樸學方法,但非照搬,而有自己鮮明的特征:第一,他不像乾嘉學派那樣只限于考經或其他專書的考證,而是視野廣闊,經史子集無不涉足,由專書的研究、專題的考證而綜合觀照一個時代,進一步觀照整個中國歷史的文化。正是因為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展和深入,他才具有了一種史家的宏闊意識,由唐詩而溯源到上古文學,包含了一種深厚的歷史感。第二,在樸學考據方法的基礎上,同時還采用了多種現代科學方法,包括各個學科的方法,尤其是研究《詩經》,除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的方法外,還運用神話學、民族學、生物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種方法。1934年5月聞一多發表《匡齋尺牘》,對《周南·芣苡》一詩的解讀就是多種方法綜合運用而進行《詩經》研究的。他運用音韻學、訓詁學、植物學、生物學、社會學、神話學、民族學、美學等多種學科的方法理論來綜合地讀解這首詩。第三,聞一多的樸學精神中包裹的是詩人的激情,在冷冰冰的樸學考證中使人感受到一種內在的感情。盡管他曾說在詩經研究中采取歷史的態度,但還是視之為詩,從詩美的角度加以鑒賞。他的《唐詩雜論》諸論文便是一篇篇詩化的論文。楚辭研究的情感表現更加突出,他通過考證而論定屈原的社會地位進而認識他偉大的詩人人格。第四,多學科方法的運用使他具備了一種整體的文化意識,將縱向的一部詩史提升為一種橫向的整體文化,然后加以反思。聞一多的研究到40年代愈益增加了社會學和文化學成分,將文學放歸到整個文化中加以觀照,通過文學史的構想體現出他整體的文學史觀和文化意識。這是一種融匯中外、貫通古今的大文學史觀。樸學的考證最終還是為了經世致用的。所以,他后期從理性和情感的結合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總結和批判,最后表明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已不像先前那樣贊美,而是堅決的批判。第五,學術研究的方法論特征正是一個學者的個性體現。這種由微觀到宏觀、由詩歌到文化、由樸學方法到現代科學的人文的多種方法的綜合,由傳統到現代、由研究方法到研究內容的變化,以及最后與現實的結合而成一首“史的詩”,正是聞一多的個性特征的體現,表現在研究上,就是他的學術個性精神。

  注釋:

①王瑤:《念聞一多先生》,《聞一多研究四十年》,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頁。

②梁實秋:《談聞一多》,《梁實秋懷人叢錄》,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頁。

《江漢論壇》2006年11期

發布日期:2008-10-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家渠市| 安顺市| 县级市| 珲春市| 文化| 宁化县| 莱西市| 文安县| 上犹县| 麻阳| 平乐县| 仁布县| 长子县| 陵水| 隆尧县| 海南省| 淄博市| 金门县| 五峰| 巫溪县| 新绛县| 台山市| 昔阳县| 时尚| 金门县| 大宁县| 丰顺县| 潜江市| 若尔盖县| 云南省| 台山市| 黄龙县| 龙游县| 平遥县| 中阳县| 新营市| 浮山县| 凌海市| 营口市| 精河县|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