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松
賈植芳先生不喜歡住醫院,但好像很喜歡上醫院。不記得有多少次,我主動要求或被叫去陪他上醫院,“檢查”或“拿藥”。他總是興致勃勃,穿好平時不穿的外套,戴上平時不戴的呢帽或遮陽軟帽,拿上在家不怎么用的STICK,叫上出租車,用現在的孩子們的話來說,很“拉風”地出門,一路上指點街巷,勁頭十足地講述他當年 在其中的冒險經歷。而且基本上,不論是否實際需要,他這樣出一次門,總要在外面找個館子吃頓飯,——多數時候是吃面,在我想來,很有點想方設法延長“進城”的時間和快樂的嫌疑。師母不在以后,先生的體力和精力衰退得很明顯,這樣的“找樂”的機會少了,偶爾有之,他沿路的談興盡管仍在,畢竟有些談不動,對場所和事跡的指點限于點到為止了。
真的需要住院了,先生很不耐煩,總是在病情稍有好轉的時候,就嚷著要回家。他把住院叫做“坐監”,我想不是因為耐不住性子,而是不喜歡這種受約束的生活。受約束倒也不是說真的像坐監一樣喪失了人身自由,而是,這種生活打亂了他原有的生活秩序,影響了他熟識的與生活發生關聯的渠道和方式。
對于一位教授,或一個知識分子來說,什么才是他最不樂意放棄的與生活發生關聯的渠道和方式?賈先生的行為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讀和寫。
哪怕只是在醫院里住兩天,哪怕是在多至六床的普通病房,只要病情許可,他也會要求把家里的書報和紙筆帶來,而且螞蟻銜草似的,今天一本明天兩本,不多久病房就會呈現出臨時書房的模樣。2007年11月11日,賈植芳先生因肺炎跡象到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干部門診求診,隨即確診,入住該院國際部特需病房,至12月8日,在他自己的反復要求下出院。但隨即,因停止用藥而復現的癥狀再次把他趕回了病房。2007年12月11日,賈植芳先生最后一次入院,在醫院里度過了他一生中最長的一段住院時光,至2008年4月24日18:45分,因肺炎并發心衰、腸梗阻(指標顯示高度惡性腫瘤可能),最后導致呼吸衰竭,終于搶救無效。據近十年來負責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的內侄女任桂芙女士介紹,先生約在臨終前5小時陷入昏迷、前5天放棄讀寫。他的最后一篇日記寫于4月18日,記述了“大晴天”里幾位學生的來訪,及重溫收在《賈植芳文集》第二卷里的《〈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序》,因為前一天來訪的郜元寶透露這部書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重版。
先生臨終的時刻,我在學校授課。復旦大學課表第9節18:30分開始,等我匆匆講完該講的內容提前下課,得到的是這樣的信息:先生18:46分走了。趕到醫院,出現在我眼前的先生,盛裝仰臥,面色舒展,平和如生。我站在他的左面,伸手到被單底下握住他的左手,溫軟如昨。他外套的衣領被被單壓住一只角,我伸出另一只手為他理好,手背貼近面頰時,仿佛感受到他的體溫。我的下巴忍不住抖動起來,在咬合不住的時候,鼻翼也跟著翕動起來。我終于崩潰,再一次在先生面前徹底暴露了自己的軟弱。令我難以自制的是,就在昨天,就在同一個位置,以同一種姿勢,我還一如往常在聆聽著先生學術上的關懷,答應著會跟進他的關心;先生盡管呼吸困難,說話費力,全身插滿管子,頭部轉側一下也不很容易,卻是眼神清亮,頭腦清晰,面色充滿生氣,也還在一如往昔地與他尚不熟悉的我的學生們做著快樂的約定:等我病好了,請你們來家里做客!……
來源:《中華讀書報》2008年7月30日
發布日期:200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