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貴在爭鳴”:憶蔡尚思先生

施宣圓

  5月20日,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思想家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漫長的一生,享年104歲。噩耗傳來,我思緒滾滾,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先生的音容笑貌……

與匡亞明先生爭論孔子

  蔡尚思先生是我的老師。上世紀60年代初,他給我們年級上中國近現代史選修課,我有時去旁聽。那時老師下課后就回去,學生和他們接觸不多。我和他熟悉是在80年代初以后,我常常去他家和他聊天。

  1987年2月的一天,他來電要我去他家,說有事和我商量。我到了他家,他取出一張《文匯報》,指著學林版一篇匡亞明先生的文章《如何實事求是地評價孔子》說,他不同意匡老的觀點,要寫文章同他商榷。

  匡老是老革命,是南京大學校長,是一位孔子研究專家。匡老的這篇文章提出用“三分法”來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謂“三分法”,一是凡屬于維護封建統治,維護宗法等級制專制君王統治利益的,必須批判,必須決裂;二是凡屬于含有合理因素、又含有歷史局限性帶來的消極因素的思想,必須進行科學分析,批判其消極因素,吸取其積極因素;三是凡屬至今仍有生命力而閃耀真理智慧因素的要發揚光大。

  不久,蔡尚思先生送來文章:《也談實事求是地評價孔子——與匡亞明同志商榷》,指出在孔子及孔學的研究中,根據具體材料進行具體分析,堅持“兩分法”,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匡老的“三分法”不是研究孔子的根本方法。兩篇文章發表后,成為當時還未形成爭鳴風氣的學術界的一段佳話。

“陳寅恪不是‘國學大師’”

  蔡先生不僅在學術上勇于“亮出”自己的觀點,對于一些不良的學術風氣,也敢于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1997年國慶節,我去他家,他說現在學術界都說陳寅恪是“國學大師”,簡直是“大家公認”的,他認為評價歷史人物貴在實事求是,不能信口開河。

  上世紀20年代初,陳寅恪曾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的身份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講課,蔡先生聽過他的課。蔡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而值得驕傲的就是周秦諸子,可以說周秦諸子是中國文化的老祖宗,而陳寅恪先生卻反而認為“周秦諸子,實無足稱”,“今人盛稱周秦之國粹,實大誤”。難道有這樣的“國學大師”嗎?蔡先生認為:“陳寅恪先生確是大師,但要知道,在大師中,他是中國史學大師之一與通曉多種多國文字大師,而不是所謂的‘國學大師’。”

  他對老師是很尊重和欽佩的,再三強調,僅憑陳寅恪通曉十六七種文字,他就真是古今中外第一人,比所謂“國學大師”更加難能可貴,更加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我問他敢不敢寫文章發表?他說怎么不敢。說罷,從信封中抽出一篇稿子,我一看,標題:我知道的陳寅恪先生(發表時改為《陳寅恪不是“國學大師”》),原來,他稿子已經寫好。“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尊重歷史事實。”蔡先生這樣說。

“學術研究貴在爭鳴”

  在學術界,蔡先生是以敢于講真話、敢于爭鳴著稱的一位老教授。解放前,他就以批判封建禮教道統而得罪國民黨當局。新中國成立后,他積極地參加孔學和其他學術問題的爭論。每次參加學術研討會,不管大會還是小會,他都與人爭鳴;他的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于是,有人說蔡先生思想“偏激”、“好辯”;也有人勸他做學術界的“好好先生”,年齡那么大了,何苦再去得罪人呢?然而,他總是堅信自己的選擇和追求,在學術上決不朝秦暮楚。他的態度是真誠的,他的見解是他研究的心得,他的講話發自他的內心。

  蔡先生說:“學術研究貴在爭鳴,沒有爭鳴就不能有所創新,自成一家。沒有爭鳴就只好陳陳相因,人云亦云,變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學術。”他多次在報刊上著文呼吁:學術沒有禁區,學術必須民主,學術必須爭鳴,沒有爭鳴就沒有學術,沒有爭鳴就出不了大家。他在7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不斷實踐自己的諾言。正因為如此,他對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思想家一一進行剖析,重新評估,完成了以《中國傳統思想的總批判》為代表的20余部中國思想史大著,在學術界獨樹一幟,成一家之言。

  來源:《文匯讀書周報》2008年5月30日

發布日期:2008-09-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龙口市| 资源县| 盖州市| 永和县| 观塘区| 孟连| 丹巴县| 遵化市| 兴业县| 奉节县| 洪洞县| 昭通市| 清丰县| 宁远县| 铁力市| 上思县| 右玉县| 宿松县| 灵山县| 资阳市| 海伦市| 朝阳县| 余江县| 鸡泽县| 张家港市| 都江堰市| 额敏县| 佛学| 邵阳市| 察隅县| 吉水县| 沐川县| 盐山县| 澄迈县| 大埔区| 武山县| 舒城县| 嘉鱼县| 无锡市| 兰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