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對于金代作家元好問的一、二理解

程千帆

  一一一五年,女真貴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國。在這以后,金國的勢力日益強大。它于一一二五年滅亡了契丹人所建立的已達二百一十九年(九〇七——一一二五)之久的遼國,在其后兩年,又顛覆了北宋帝國。金于是統治了淮河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

  女真原是一個比較落后的種族。它先后戰勝了漢化較深的契丹人和漢人,在他們所居住的地區建立了統治,便也無可避免地要和遠比它自己的經濟、文化高的漢族經濟、文化密切接觸,而開始漢化。為了使其統治和被統治的、可與在數量上、水平上占絕對優勢的漢族人民相適應,女真貴族不僅逐步地改變了自己原有的社會形態、政治制度,而且還習慣了使用漢語作為最通行的交際手段。

  漢族人民熱愛自己的語言,女真侵略者也不能不使用為大多數人所能掌握的、代表著較高級文化的漢族語言。這些基本情況,就決定了在當時的中原地區,漢語仍然是最通行的語言,漢語文學仍然是最發達的和有成就的文學。

  在金國建立之初,女真貴族是采用了借材異國的政策來努力促進漢化,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以鞏固自己的統治的。它竭力羅致遼、宋文人。奉使赴金而有文名的人,往往被強留不遣。在十二世紀前期,即金人建國最初的三四十年中,較有名望的作家如宇文虛中、吳激、蔡松年、高士談等,都是由宋入金的。

  這些人顯然并不具有堅貞的民族氣節,但也不是甘心投敵的那種人物。他們只是不能戰勝命運的搬弄,因而進退失據。這些并不很杰出的作家,如果還有值得我們提到的地方,那就是他們作品中流露的或多或少的故國之思。它證明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的力量是強大的,在這些出仕異國的作家身上,也不能不有一定的影響。

  從二十世紀中葉以后,北中國有了完全在金國出生的作家,加之金國漢化的程度日益增長,就使得當時出身于統治階級的、出仕金朝的漢族作家們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種族意識逐漸淡薄了下來。

  蔡珪、黨懷英、趙秉文、王若虛、元好問乃是十二世紀中葉以來,金代幾個著名的作家,其中活動于金、元之交的元好問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家之一。

  在民間文學方面,因為在北宋時代,汴京和其它北方城市的瓦舍技藝已經有了深厚的基礎。在金兵入侵之后,雖然遭到破壞,但在人民的愛好和支持之下,它還是有發展的。諸宮調在北方似乎更為流行,如“西廂記諸宮調”所提到的,當時在瓦舍常常演唱的關于愛情故事的節目,就有“崔韜逢雌虎”等八種。在這種基礎之上,便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講唱文學作品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

  杰出的民間歌手董解元和杰出的作家元好問的出現,使我們對金代這一百二十年中的漢語文學,消失了寂寞之感。

  元好問(一一九〇——一二五七),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元氏本出于拓跋族,但從唐以來,久已漢化了。他七歲就會做詩,有神童之譽。到了二十歲。已經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深為當時主持文壇的前輩作家趙秉文所推重。三十二歲中進士之后,他初任內鄉、南陽等地縣令,最后擔任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入翰林,知制誥。一二三四年,金為蒙古所滅。這時元好問是四十五歲。他后半生的歲月,是以一個亡國遺民的身份,在蒙古貴族所建立的政權之下度過的。

  在十二、十三世紀之交,先進的漢族文化對女真侵略者所帶進中原地區的落后事物的抵抗,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移住中原地區的女真族基本上漢化了,漢族文化仍然是當時中國最具有代表性和優秀傳統的先進文化,董解元、元好問的出現,就是這一種歷史情況的體現。

  元好問,從他的事跡與作品中可以看出,是一位對傳統文化具有非常深厚修養的學者和作家。他被這種文化培養出來,熱愛著這種文化,而蒙古貴族的入侵,則使得當時已經在中原地區由恢復而發展的文化遭到又一次的、更大的破壞,因此在金亡以后,他就艱苦地擔當起文化保衛工作,從事于“存亡繼絕”的活動。

  他原是企圖依據金代的國史實錄來修金史的,后來雖然因故沒有做到,但仍然“往來四方,采摭遺逸,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親為記錄,……于是雜錄近世事至百余萬言,捆束委積,塞屋數楹。”(郝經:《遺山先生墓銘》)為后來元修金史,奠定了基礎。在文學方面,他也編有《翰苑英華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輯存了金朝開國以來的許多詩詞,為比較詳細地研究金代文學提供了重要資料。我們今天對于那一歷史時代的典章文物還能具有比較詳細的知識,是元好問的工作分不開的。

  當然,元好問之從事這些工作是和他效忠女真貴族政權的思想分不開的;同時,他也還沒有能嚴格地區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但無論如何,在蒙古鐵騎的踐踏之下,搶救出一些可能被毀滅的史料與作品,使后人對于金代一百多年當中的歷史和文學,知道得更清楚一些,畢竟是一種難得的貢獻。

  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元好問之忠于金朝而反對元朝,除了屬于封建思想體系的忠君思想之外,其中還包含著另一個方面,即為了保衛先進的漢族文化而反對野蠻的文化毀滅者。后一點,在客觀上,是和廣大的中國各族人民利益一致的。

  這是理解元好問的思想和創作,特別是后半生的思想和創作的一個基本關鍵。否則,我們我們就會發生這樣的疑問:一個久已漢化了的拓跋族后裔,站在女真貴族政權的立場,來反對蒙古貴族的侵略,到底有什幺積極的意義?徐世隆認為:“自中州斫喪,文氣奄奄幾絕,起衰救壞,時望在遺山。遺山雖無位柄,亦知天之下所以畀付者為不輕,故力以斯文為已任。”(《遺山集后序》)。這一論述,多少接觸到了這個問題的實質,而元好問自己的詩:“平世何曾有稗官,亂來史筆亦燒殘。百年遺稿天留在,抱向空山掩淚看。”(《自題中州集后》)。則更透露了他真實的心情。

  在這里沒有必要將元好問作為一個淵博的學者來評述,但他對于詩學的研究成績,卻是應當略加介紹的。在他的文集和詩集中,保存著不少的論詩的篇章。如他研究杜詩的專著《杜詩學》一卷雖已亡佚,但其序文“杜詩學引”卻仍然使我們知道,他對于杜甫具有相當深刻而透辟的認識。但最值得我們注意的,則是他的《論詩絕句》。這一組效法杜甫《戲為六絕句》的詩,共三十篇,是詩人二十八歲時所寫的。它著重地評述了從建安以來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詩人的成就、詩風轉變的關鍵和不同風格的高下,也論到創作和價格的關系,創造性對于作家的重要等等。

  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萬古文章有坦涂,縱橫誰似玉川盧?
  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百年纔覺古風回,元佑諸人次第來。
  諱學金陵猶有說,竟將何罪廢歐梅?

  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
  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無復見前賢。
  縱橫正有陵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

  以上選錄的八篇《論詩絕句》,大體上可以反映出元好問的詩學造詣和代表他的精辟見解。在八代詩人中,他所肯定的是建安時代的曹植、劉楨等人,還有永嘉時代的劉琨和義熙時代的陶淵明。對于唐代作家,他認定陳子昂是詩體革新的揭幕人,而反對盧仝的“鬼畫符”。同樣,他肯定歐陽修、梅堯臣和王安石等對宋詩的貢獻,但對“閉門覓句”的陳師道之流,則加以嘲笑。他贊美雄奇、豪邁、淳樸、清新的風格,而反對華糜、軟媚、險怪、僻澀的傾向。他看不起潘岳那種言行不符的作家,也鄙視那些“俯視隨人”而缺乏大膽的創造精神的模仿者。這些意見,無疑地都是正確的,值得我們重視的。此外,以詩論詩,原是祖國古典文學批評的傳統形式之一。但這樣大規模論詩的詩,在《論詩絕句》之前,還沒有出現過,因此它的出現,乃是這種批評形式的一個發展。這也是應當加以注意的。

  元好問豐富的詩學修養當然更其主要地是體現在他的創作里。郝經曾指出:他的詩具有“巧縟而不見斧鑿,新麗而絕去浮靡,”“挾幽并之氣,高視一世”(《遺山先生墓銘》)的藝術特征。趙翼也認為:他“才不甚大,書卷亦不甚多,”但卻自有其“廉悍沉摯”(《甌北詩話》)之處。這些評論,基本上能夠說明元詩的特點。

  “生長云朔,本多豪健英杰之氣”(《甌北詩話》)的詩人,對于祖國中原地區雄杰偉美的河山,是深有契合的。在自己的個性支配之下,元好問特別愛好壯麗的自然,因而他在這方面所作的描寫就特別成功。

  黃華水簾天下絕,我初聞之雪溪翁。
  丹霞翠壁高歡宮,銀河下濯青芙蓉。
  昨朝一游亦偶爾,更覺摹寫難為功。
  是時氣節已三月,山水赤立無春容。
  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
  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
  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
  輕明園轉不相礙,變見融結誰為雄?
  歸來心魄為動蕩,曉夢月落春山空。
  手中仙人九節杖,每恨勝景不得窮。
  攜壺重來巖下宿,道人已約山櫻紅。
          ——《游黃華山》

  亂山如馬爭欲前,細路起伏蛇蜿蜒。
  秦川之圖范寬筆,來從米家書畫船。
  變化開闔天機全,濃澹覆露清而妍。
  云興霞蔚幾千里,著我如在峨嵋巔。
  西山盤盤天與連,九點盡得齊州煙。
  浮云未清白日晚,矯首四顧心茫然。
  全秦天地一大物,雷雨澒洞龍頭軒。
  因山分勢合水力,眼底廓廓無齊燕。
  我知寬也不辦此,渠寧有筆如修椽。
  紫髯落落西溪君,長劍倚天冠切云。
  望之見之不可親,元龍未除湖海氣。
  李白豈是蓬蒿人?愛君恨不識君早。
  乃今得子胸中秦,作詩一笑君應聞。
          ——《范寬秦川圖》

  不難看出,無論是詩人眼中如畫的景色,還是畫家筆下逼真的山川,都被元好問以其酣暢放縱的語言描繪出來了。《游黃華山》一篇,詩人著重地寫了山中的水簾(瀑布),使我們在誦讀的時候,如見其狀,如見其聲。《范寬秦川圖》則以精辟的筆墨傳達了曾經過“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宣和畫譜》載范寬語)這句名言的杰出畫家所創造的藝術意境。元好問的七言古詩所具有的善用單筆,長于轉折,精思幽渺,意趣深雋的特色,在這兩篇名作中,是體現得很清楚的。在這類風格開闊而雄渾的詩篇中,元好問所承受于杜甫和韓愈的影響,也是體現得很清楚的。

  金代末年,北中國人民的痛苦生活的反映,在元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女真貴族政權顛覆以前,他已經是“出門覽民風,慘慘愁肺腑”,他指出了“綱羅方高懸,樂國果何所?食禾有百螣,擇肉非一虎”(《雁門道中書所見》)和“旱干水溢年年日,會計收成才什一”(《驅豬行》)等等教人民走投無路的情況,而在元兵侵入中原地區以后,他更悲憤地繪制了若干幅凄慘動人的圖景。

  道旁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
  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

  隨營木佛賤于柴,大樂編鐘滿巿排。
  虜掠幾何君莫問,大船渾載汴京來!

  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
  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家。

          ——《癸已五月三日北渡》

  山無洞穴水無船,單騎驅人動數千。
  直使今年留得在,更教何處過明年?

  風沙昨日又今朝,踏碎鴉頭路更遙。
  不似南橋騎馬日,生紅七尺系郎腰。

  雁雁相送過河來,人歌人哭雁聲哀。
  雁到秋來卻南去,南人北渡幾時回?

  太平婚嫁不離鄉,楚楚兒郎小小娘。
  三百年來涵養出,卻將沙漠換牛羊!

          ——《續小娘歌》

  癸已是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一二三三),也就是金亡之前一年。這年春天,蒙古軍隊攻陷汴京,大肆劫掠。以漢族為主體的北中國各族人民都受到從靖康之禍以來的又一次極其深重的災禍。上舉這兩組詩,就是這一時期侵略者的罪行和人民的苦難的實錄。元好問不只是為了物質文化的被掠奪、破壞,更其主要是為了廣大人民的被奴役,為了人的尊嚴在侵略行為之下完全淪喪,而唱出了這樣充滿了悲憤氣息的哀歌。

  在金國覆亡前后,元好問還寫了許多悲悼本朝命運的詩篇。如為了一一三一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元兵陷鳳翔而寫的《歧陽》,就是這類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
  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
  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
  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

  眈眈九虎護秦關,懦楚孱齊機上看。
  《禹貢》土田推陸海,漢家封徼盡天山。
  北風獵獵悲笳發,渭水瀟瀟戰骨寒。
  三十六峰長劍在,倚天仙掌惜空閑。

  詩人在這些作品中,為自己所效忠的金國和在金國統治下的人民由于敵人的侵入而遭到的不幸悲痛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元好問詩中所用的故事、成語看來,他是以金為“中國”而以元為“夷狄”的。這是一種屬于政治范疇的感情,但同時也屬于文化范圍的感情。已經高度封建化了因而具有較高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原地區,由于落后的蒙古勢力的侵略和破壞,就不能不陷于停滯和倒退。因此,元好問向老天爺呼吁和平,為雖有耽耽九虎卻不能抵擋獵獵北風而嘆息,其感情是和受著蒙古族鐵騎威脅的人民一致的。這些詩篇雖然是為哀悼金朝政權的沒落而發,但在客觀上卻表達了當時各族人民愿意在具有先進文化的地區安定地過活,不愿意自己的生活遭到意外的破壞這些想法。在另外一些作品里,例如詩人在五十六歲即金亡十年以后所寫的《曲阜紀行》組詩十篇,則其將自己當作一個先進文化的保衛者在詩篇中來加以揭示,是尤其明顯的。

  在歷史上復雜的種族斗爭過程中,祖國的先進文化和人民的和平生活受到落后侵略者的毀滅或破壞,是屢見不鮮的。在這時候,人民總是站起來為保衛這些對于他們說來是必需要保存的事物而斗爭。元好問的詩作中并不缺乏另外一些優美的思想感情,但和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聯系起來研究,則對于這一方面的反映,應該認為是很重要的。

  元好問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詞人,和其詩以雄渾沉著的風格擅場略有不同,他的詞是具有“疏快之中,自饒深婉”(劉熙載:《藝概》)和“蕃艷其外,醇至其內,極往復低徊掩抑零亂之致”(況周頤:《蕙風詞話》)的特色的。兩宋詞人,各有偏長,或以婉約為能,或以豪放見勝,而元好問不僅在前輩們的誘導之下,俱備了這兩種風格,而且善于將它們熔鑄一爐,使其作品的剛柔相濟之妙較之辛詞帶有更大的普遍性。這是蘇、辛之后,詞風的又一發展。我們并不贊同某些評論家將元詞評論得太高,甚至說他是“集兩宋之大成者”(《藝概》),但他給詞帶來了自己的富于剛健而又婀娜之美的作品,則是令人高興的,應當受到重視的。

  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景,只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摸魚兒](《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旗亭誰唱渭城詩?酒盈卮,兩相思。萬古垂楊都是折殘枝。舊見青山青似染,緣底事,淡無姿?
  情緣不到木腸兒,鬢成絲,更須辭。只恨芙蓉秋露冼胭脂。為問世間離別淚,何日是、滴休時?

——[江城子](《觀別》)

  這兩篇詞寫的都是生活中細小的悲劇。“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為何世間離別淚,何日是,滴休時?”這種口氣非常執拗的質問,也許使讀者感到意外,但作家正是通過這樣的質問,來體現自己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不幸遭遇的同情的。這些作品所借以表現的手法是刻骨的,但并非膚淺的;是不假修飾的,但并非一瀉無余的。以真摯的感情和沉重的筆墨使人不自覺地發生蕩氣回腸之感,乃是元詞的一種獨特成就。

  元好問在亡國以后所寫的詞,有許多是出之以“比興”手法的。他以男女之情來表達君國之思,很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的悲哀。其中《宮體》八篇,《薄命妾辭》三篇,尤其出色。另外一些作品,也和它們同樣地具有“往復低徊掩抑零亂之致。”

  復幕重簾十二樓,而今塵土是西州。香云已失金細翠,小景猶殘畫扇秋。
  天也老,水空流,春山供得幾多愁。桃花一簇開無主,盡著風吹雨打休。

  顏色如花畫不成,命如葉薄可憐生。浮萍自合無根蒂,楊柳誰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虧盈,海枯石爛古今情。鴛鴦雙影江南岸,腸斷枯荷夜雨聲。

  一日春光一日深,眼看芳樹綠成陰。娉婷盧女嬌無奈,流落秋娘瘦不禁。
  霜塞闊,海煙沈,燕鴻何地更相尋?且教會得琴心了,辭盡長門買賦金。

——[鷓鴣天](《薄命妾辭》)

  玉立芙蓉鏡里看,鉛紅無地著邊鸞。半衾幽夢香初散,滿紙春心墨未干。
  深院落,曲欄干,舊歡新恨纻衣寬。幾時忘得分攜處,黃葉疏云渭水寒。

——[鷓鴣天]

  這幾篇目詞都是托為一個女子抒寫她和自己的愛侶的死別生離之感的,而在實質上,則反映著作家對自己所生活著的社會和自己的生活突然遇到一種天翻地覆的改變之后的感受。在蒙古貴族侵入以后,元好問所效忠的政權崩潰了,他所浸染于其中的文化也受到了極大的摧殘。他無可奈何地、一往情深地注視著他不愿袖手旁觀而又無從挽救的局勢,不能不感到痛苦萬狀,心亂如麻。這些以低沉的調子曲折地表達出自己悲憤的心情的作品,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當然,由于元好問的性格還有豪逸疏雋的一面,所以他同時還寫出了一些力圖排遣的詩詞來,如下舉這篇[鷓鴣天]就是。但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遣也正反映了他心中悲哀的沉重。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飲更何成!三杯漸覺紛華遠,一斗都澆磈磊平。
  醒復醉,醉還醒,靈均憔悴可憐生。《離騷》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

  董解元和元好問在已經由女真族統治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的北中國出現,證明漢族人民所創造的先進文化是完全有力量抵抗落后勢力的壓迫的。蒙古貴族所建立的元朝統治中國近一個世紀,滿洲貴族所建立的清朝統治了中國近三個世紀,但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這些歷史時期仍然有長足的進展,也可以從這里得到解釋。

  恩格斯教導說:“文明較低的人民之每次侵略,當然中斷了經濟的發展,并破壞了許多生產力。但是在長期征服中,文明較低的征服者,在最大多數的場合上,不得不與被征服國度的較高的‘經濟情況’(被征服以后的那個樣子)相適應,他們為被征服的本地人民所同化,而且極大部分還引用了他們的語言。”(《反杜林論》)金代漢語文學的流行,元好問這樣的杰出詩人的產生,以及他所具有的思想感情,都以特殊的、較為復雜的形式證明了恩格斯論斷的正確性。

一九五七年二月

(原載《文史哲》1957年第6期)

發布日期:2008-09-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康市| 青阳县| 普格县| 遂平县| 江川县| 垦利县| 海淀区| 南江县| 雅安市| 新绛县| 彩票| 万源市| 米泉市| 师宗县| 华容县| 南木林县| 宁夏| 陆丰市| 保德县| 孙吴县| 禄丰县| 高淳县| 赤壁市| 大渡口区| 瓦房店市| 三门峡市| 金秀| 九龙城区| 井陉县| 双辽市| 盐亭县| 兴化市| 施甸县| 台江县| 靖远县| 延津县| 巴南区| 安化县| 巨野县| 明水县| 延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