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湉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2006級中文基地班)
【摘要】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譽為“圣之時者”。孔子的人格魅力歷經千年依舊不減,他的思想與理念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關鍵詞】孔子;學者;維護者;圣人;導師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人能像孔子那樣被人們評頭論足、津津樂道地評說了兩千多年。他是一個平凡謙恭的人,卻成了人們心中的神話。曾經有人把他捧上九天,也曾經有人把他貶入地獄。但是他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統制力的思想家,人們不得不通過他而思維,不管是否認同、是否繼承他的思想理念。
本文就《論語》的記載對孔子做一次淺近的解讀。
一、樂于學習善于思考的學者
《論語》中孔子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智者,緣于他一生對學問的不懈追求。《論語》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里“學習”指的是學習周禮。孔子認為,學習就是“致其道”,這是做人、從政的必要條件。孔子對自己的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他還特別強調學與思的結合,因為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識,才能提高學習效果,最后才能學以致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從自己學習和教學實踐中得到的經驗。
另外,孔子在對待學問上注重精益求精,主張治學應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浮夸偏頗、懶惰懈怠的劣習。孔子不僅自己樂學善思,更對弟子循循善誘,教導他們也去勤奮好學。
二、等級制度的維護者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處在社會的轉型期。當時禮崩樂壞,周天子衰落,諸侯爭霸,大夫逐利,士與庶人或富而驕,或貧而諂。這樣的局面,孔子認為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用道德的力量去規范人們的行為。
于是,孔子提倡“仁”,這是他所認為的至高無上的道德價值觀。為了“仁”被大多數人接受,孔子周游列國、教授講學。另外,孔子的思想體系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禮”。“禮”是孔子為社會和人們確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則和行為規范。”君使臣以禮,臣以君以忠。”是孔子對這一政治規范概念的經典概括,他本人就是禮的忠實守護者。“子入太廟,每問事。或曰:‘孰謂陬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問事。’子聞之,曰:‘是禮也。’”在孔子看來,禮的一系列基本規定不僅普通百姓必須遵守,最高統治者也理應恪守,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看來,周禮是從夏、殷之禮損益而來的,是比較完美的,以后既使周滅亡,周禮有所損益,那種損益也是修修補補而己,周禮的核心內容就是百代以后也是不會改變的。(《為政》)孔子說:“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用麻布作禮帽,這是合于周禮的;如今大家都用絲來作,這樣儉省一些,我同意大家的作法。臣見君時先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再跪拜,這是合于周禮的,如今大家都直接升堂行跪拜禮,這就有些輕慢了。雖然違反大家的作法,我仍然要遵從古禮,先在堂下跪拜。(《子罕》)孔子寧愿同意在物質上節儉一些,也不同意在行為上省略一些。雖然孔子十分執著與周禮,但是春秋末期有些周禮制度遭到多少人的背棄,在潮流面前,他有時候十分頑固,有時候則的靈活變通的。但是,孔子的變通和靈活是有限的,雖然從政之心甚高,但不能與國君重臣共事,缺乏政治家縱橫捭闔的手段。在他身上,學者的純潔清正是十分突出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理想主義最終壓倒了靈活性。
三、知人救世的圣人
朱熹稱贊孔子是“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的,孔子具備最高德行的同時又有擁有最高智慧。孔子自我評價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不斷追求達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評價一個人往往能夠做到一分為二。即使對他最得意的弟子顏淵,孔子也能夠一分為二地客觀評價他。孔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悅.。”這就委婉地批評了顏淵缺乏質疑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孔子能夠準確地評價一個人,并想選拔優秀的人才拯救現世,從孔門弟子子夏的“學而優則仕”的觀點中就明確指出他們胸懷改革社會的理想。孔子率領弟子周游列國,在遭到冷嘲熱諷,經歷無數磨難之后還是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孔子救世的思想鼓舞著有志之士,歷經千年依然如斯。
四、誨人不倦的導師
孔子創辦私學,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嚴謹執著的學習態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教學方法也有不少可取之處。
孔子雖然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卻承認自己“非生而知之者”。他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種相信經過后天學習鉆研可以獲得知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與學習的。
孔子“誨人不倦”而且毫無隱瞞。一個叫陳亢的人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孔子,認為他對自己的兒子必有私心,一定會教給兒子訣竅,于是陳亢去找孔鯉探問,卻發現孔子并沒有教兒子什么秘訣,而是一視同仁地教導他要踏踏實實學習《詩》、《禮》。
孔子對每個學生都非常了解。他主張因材施教,在解答問題的時候,針對不同的學生他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在《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放下長者的身段,對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學生循循善誘,并且有針對性地評價他們各自的答案。
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這些從古至今都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品質。孔子的教學理念歷經千年依然熠熠生輝。
五、千秋功過任評說
孔子在世就聞名天下,他愛憎分明,世人對他也是見仁見智。
(一)孔子的弟子對他十分崇拜
弟子子貢曾說:“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子張》)。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評價孔子“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孔子的威望,來自他的學問淵博、精益求精,來自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來自他樂此不疲、不知老之將至的風范。所以,弟子在孔子面前都是畢恭畢敬的。
(二)當時的國君、大臣多認為孔子之道迂闊不實、不合時宜
春秋末年的諸侯國與諸侯國、公家與私家、私家與私家在土地、人民、權力各個方面都在進行激烈的爭奪。孔子卻并不注重軍事和農事。在諸侯國中,周禮都或多或少遭到破壞,而孔子不愿意與違背周禮的國君、大臣共事。
孔子的理想是美好的。但是有的國君、大臣討厭孔子的空談。例如孔子初到齊國,得到齊景公的賞識。可是孔子前腳剛走,晏子就勸說景公“(孔子)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眾。”景公對孔子馬上冷淡了下來。無論是開明的政治家還是貪婪的權臣,都不會被周禮束縛手腳,不會喜歡孔子。還要的人雖然不行孔子之道,卻想把他留在身邊做顧問,做一個冠冕堂皇的點綴。例如魯國的權臣季桓子。對于這種人,孔子自然是無法接受的。
(三)隱士多數以旁觀者的姿態譏諷孔子
春秋末年,不少大夫和士人看不慣國君和權臣破壞周禮、粗暴貪婪的行為,所以辭去官職,隱居山林。他們對孔子這種衛道士多給予善意的譏諷。在楚國就有“鳳歌笑孔丘”的狂人,他打孔子的車前經過,唱著“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他用天下有道時才出現的鳳凰比喻孔子,現在天下無道,孔子卻不歸隱,難道他的德行衰敗了嗎?隱士雖然譏諷孔子,但是也承認孔子的仁德,勸其迷途知返,不要空忙一場。
可見,孔子在當時并沒有被神化,只是在儒士內部出現的小范圍的個人崇拜,在大多數人眼里,孔子是過時的、迂腐的、頑固的人物。
(四)曠世大儒
隨著封建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思想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對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思想界的統治。以后,歷代統治者進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學的措施,鞏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哲學、文學、藝術、教育、史學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這種影響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五四運動以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進步思想家的批判。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的一些學者,對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統的研究和評價,取得了很大成就。
總之,孔子代表了一個時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對于封建勢力的妥協性。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現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孔子曠世大儒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書目】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
[2]王月光《孔子的人格》,《社會心理科學》第22卷,2007年第3-4期
[3]杜瑩《論語中孔子的形象》,《隴東學院學報》2006年12月第4期
[4]林存光《曠世大儒——孔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5]伍曉明《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6]陳金文《孔子傳說的文化審美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5月
發布日期:200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