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佛教直覺思維重要詞語略說

方立天

  【內容提要】本文著重簡要論述中國佛教直覺思維重要詞語的涵義,認為觀、照、證、悟是其中最重要的詞語,并從直覺思維的角度解說其對象、內涵和特點。文章還認為,與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相應,中國佛教的直覺思維大體上有一個由重“觀”到重“悟”的過程。

  【關 鍵 詞】直覺;觀;照;證;悟

 

  直覺是現代用語,指人類的一種普遍心理現象,一種不需要經過分析、推理而對客體直接洞察、完整把握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方式。中國佛教探討人生和宇宙的真實本質,教化眾生超越生死輪回,追求人生的解脫境界,最終以體驗式的直覺來實現。中國佛教學者經常使用與直覺含義相類似的重要術語大致有觀、照、證、悟等,厘清這些術語的涵義,對中國佛教的直覺思維方式方法的界定有重要的意義。中國佛教的天臺、華嚴、禪諸宗對以上術語多有論述,涉及到直覺的主體、對象、形式、境界等多方面的內容,值得認真總結。

  一、觀。眾生主體以佛教智慧觀察世界,觀照真理,主體心靈直接契入所觀的對象,并與之冥合為一,而無主客能所之別,謂之觀;或主體觀照本心,反省本心,體認本心,也稱為觀。觀是佛教智慧的觀照作用,是一種冥想,也即直觀,直覺。一般來說,佛教的觀與通常認識上的感性、理性活動不同,與知識上的分判、理解也不同。觀,有心、法、佛等多類對象。觀心即觀照主體自身的精神。心有本質與現象之別,故通常觀心又分為觀現象的心和觀本質的心兩種。“法”,泛指一切存在。觀法即觀照一切存在的真實本性。佛教十分重視對法的現觀,也就是智慧對現前的境加以直觀。佛教般若學一系非常強調當下觀照對象的普遍、絕對的真實本性,也就是空性。觀佛是內心生起對佛的念想,專心念想佛身的相好和佛的功德,以進入深沉的冥想境地,即佛境。由于所觀的對象不同,觀的類型、層次也不同。相對而言,在多種觀法中,中國佛教比較重視內觀,即以內省來觀照。內觀實是觀照內觀者自身,是自觀自心的本性。在各種觀法中,中國佛教最重視的是觀空。觀空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縱觀事物的前后延續、橫觀事物的彼此依存和直觀事物的當下體性,通過這種種方法來觀事物的空性。觀空是中國直觀修持的首要和基本方法,也是中國佛教修持所要求達到的根本性、終極性的境界。

  二、照。與觀緊密相聯的是照。照即照鑒,照見。印度佛教宣揚佛、菩薩具有洞然照見眾生和萬物的大用。中國佛教則把最高真理、終極本體“真如”和主體的心聯系起來,說真如也有觀照萬物的妙用。真如本體是空寂的,由此中國佛教又把照與寂連用,從而有寂照和照寂之說。寂,寂靜,指真如本體的空寂狀態。寂照,即寂體(真如本體)的觀照作用。照寂,即把觀照的內容歸結為空寂的真如本體。禪宗人尤為重視照在禪修中的功用,如曹洞宗就提倡默照禪。默,靜默專心打坐。照,以智慧照見自身的清凈心性。這是強調通過兀兀坐定,無念無想,專注于默然靜照,以洞見清凈本性,契合最高真理。臨濟宗提倡“四照用”的教學方式,照,洞照,以顯其體,即對客體的認識;用,激發以呈其用,指對主體的認識。四照用就是運用四種觀照主客體的方式,(注:詳見《人天眼目》卷第一,《大正藏》第48卷第304頁上。)以分別破除視主體、客體為實有的世俗觀念。中國佛教所言的照寂、寂照、默照以及照用,雖然具體說法有別,而就其照的途徑、方式來說,實際上就是一種直覺思維。

  三、證。修持主體直接覺知、體悟真理稱為證。證是主體冥合真理而有所覺悟,也稱作證入、證悟、證會、證契等,這些術語意義都相同。又,證是一種主體自身的體驗,還有自證、親證、內證之稱。主體智慧契合真理,證入果位,稱為證果,如羅漢、菩薩、佛就是不同層次的證果。小乘佛教按照修證果位的過程,把證分為二種:一是依次第修行而達到羅漢果位,為“次第證”,一是當即就斷滅各種迷惑,即超越次第而證得羅漢果位,為“超越證”。前者近于漸悟,后者近于頓悟。佛教還從修證內容的不同,把證分為“事證”和“理證”。在戒、定、慧“三學”中,修戒的稱為事證,修定、慧二學的稱為理證。證不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知解、證明,而是以直覺直契真理。證的動機與目的,不是求知,而是求得解脫。

  四、悟。與迷對稱,悟是指從迷惑、迷妄、迷失、迷誤的狀態中解脫出來,覺悟到佛的最高真理。也就是說,悟有悟到真理的意義,也有脫卻迷惑的意義。與悟相同的詞語有開悟、證悟等。佛教把學習理論與修持實踐相區別,把解悟與證悟相區別。解悟是理論上解知佛教真理,證悟則是實踐上體驗佛教真理。佛教要求修持者從解悟提升到證悟,證悟是解悟的升華和目的。東晉后期以來,中國佛教內部有頓悟成佛與漸悟成佛兩說,前者主張不經次第、階段而直接證入真理,是頓然覺悟,后者則主張長期修習,通過不同階段的艱苦努力而逐步悟入真理,是漸次覺悟。后來禪宗又高揚極具特色的“禪悟”法門。禪宗內部也經過頓悟和漸悟的激烈辯論,終至頓悟說以壓倒之勢成為禪宗的主流學說。

  此外,佛教講的般若、現量覺等與直覺也有情況不等的關聯。般若有多種類別,就其意義而言,主要有主客觀兩層:就客觀而言,般若即是性空;就主觀而言,般若即是智慧,特別是指觀照諸法緣起無自性——空的智慧。這種般若智慧是一種覺悟的慧觀,而非一般的知解,從本質上說,是超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一種神秘直覺。現量,是佛教邏輯用語。“量”是尺度的意思,即認知對象的手段,F量是以排除思考分別的認知能力,去認知對象的自相。至于覺,涵義很多,主要指覺悟和感受的主體而言。中國佛教學者則側重于從覺察和覺悟兩重意義上使用覺字。佛教主張覺察事物要直接把握事物的實相,覺悟是直接契合最高真理,從這個角度來看,覺也包含了直覺的意義。

  從上述內容來看,觀、照、證、悟四字是中國佛教表述直覺思維的主要用語,相比較而言,其中的觀、照多富直觀動態色彩,證、悟則鮮明地顯示出直覺客觀意義。同時,觀、照和證、悟在直接契合對象,冥符最高真理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觀、照和證、悟是相通的。也就是說,佛教的直觀和直覺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可統稱為直覺思維方式。從中國佛教發展史來看,大體上有一個由重“觀”到重“悟”的相對過程,或者說,佛教的教門(禪宗以外諸宗派)比較重視觀,佛教的宗門禪宗則比較重視悟。了解觀與悟,對了解中國佛教的修持方式和直覺方式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

原載《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3月

發布日期:2008-09-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漳县| 余干县| 延吉市| 泗阳县| 罗定市| 洛阳市| 米脂县| 佛教| 桐庐县| 黄浦区| 无极县| 寻乌县| 泗洪县| 抚顺县| 泸州市| 广宁县| 涡阳县| 乐亭县| 民县| 灵台县| 特克斯县| 马山县| 张掖市| 乌拉特中旗| 南华县| 深水埗区| 清水河县| 西城区| 浮梁县| 桃源县| 衡阳市| 泸溪县| 原阳县| 扎囊县| 百色市| 宁强县| 宜都市| 清流县| 玛多县| 凤山县|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