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文
吳小如老師幾次在文章里稱我為“門人白化文”,足證“師生之分早定,中外之人盡知”。
在北大中文系1951級全體老學生中,我的確是最早親炙吳老師的。猶記1950年春,在天津六里臺和平湖畔,孟志孫老師客廳中,不期而遇,我得以初次謁見吳老師。當時吳老師先在,我是未經先期稟報(當時電話不普及),撞進來稟告班上的工作的。孟老師見我一到,就對我盛贊吳老師出身專治文獻的名門世家,青年有為,文史兼擅,而且是名震京津滬的新起京劇劇評家。當時在座的,似乎只有兩位老師和我。孟老師滔滔不絕地大約講了一刻鐘,我靜靜地聽著,吳老師也沒有說什么。我聽出來,孟老師有此后讓我多多向吳老師請教的意思,趕緊說要拜門。吳老師雖然略表謙虛,但并未拒絕?梢,師生之分早定,絕非虛言,乃是板上釘釘的了。
及至到了北大,真正聽吳老師的課,那是1954年的事了。從此,師生關系逐漸密切。征象之一是,老師的著作,幾乎每一部都賞賜與我。我當然敬謹拜讀,受益非淺!拔母铩贬嵬诒贝螅脮r時請益。只是近兩年我搬家,住得遠了,僅可在電話中請安。中心不免歉然與產生失落感。可是受客觀制約,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了。
這次恭讀老師的又一部選集《皓首學術隨筆·吳小如卷》,幾十年來受教的景況如在目前。時時向友人言及。中華書局書友聞知,囑就此作讀后感一篇。因而整理思路,略述要點,如下。
吳老師的確是現當代中國文史界文武昆亂不擋的全才。特別是在中國文學史方面,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從先秦到魯迅,所有各階段的課全開過,均有述作,都出成果。我最新拿到的這部書,編者限于對傳統學術認識的局限,未能全面展示吳老師的完整的學術研究領域。即以元明清三代戲曲研究而言,眾所周知,吳老師寢饋其中七十馀年,不僅案頭,場上亦多年與內行老宿切磋,紅氍毹上第一手經驗豐富。出其馀緒發為文章,讀者奉為圭臬。這一點在海內外現存老一代中文系系統學者中,鮮有比肩者。管見以為,北大中文古代文學系統今日弱點之一,在于中國文學史第三段,別的綜合性大學亦多如是。若早能悟及,請吳老師多多培養接班人,今日弟子當遍及全國,豈不壯觀!其實,東隅已逝桑榆非晚,趁著老先生體健神清之際,給招一個特別博士班來,如陸穎明(宗達)老師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北師大中文系開“古漢語班”之例(許嘉璐先生即出身此班,其中同學現在多為古漢語界骨干),培養一批人,還來得及呢!
我從老師學習而沒有學到的一點,是老師通貫一生的韌性戰斗精神。老師一貫特立獨行,堅持個人見解。在燕京大學中文系開“魯迅研究”等課程時,正值解放初,學生好獨立思考,往往在課堂內外與老師爭辯不休。我愛人李鼎霞就躬逢其盛,不過她是膽子小的女生,不曾加入。男生則常常意氣用事,和老師鬧得甚至面紅耳赤。這時,和事老林左田(燾)老師就會出現,為雙方解圍,最后,以“哈哈”結束,因而得外號曰“林哈哈”。
可是,吳老師後來因此吃的虧不少。特別是在“文革”初期,紅衛兵貼大字報,吳老師也出大字報還擊,結果可想而知矣。不過,老師一仍舊貫,至今不改,堅持獨立思考的韌性戰斗精神至今堅韌不磨。門人如我,則以為,施之于業務研究是極可寶貴的,如此書中實例極多,觸處皆是,不煩列舉。這是晚輩后學最應學習的。
學術界“不求甚解”的浮躁風氣是吳老師最看不慣的,一有發現,立即起而糾正。有時點名,有時暗中點名而明眼人一看便知。有的人又怕又恨,給老師戴上一頂“學林警察”(一說為“學林憲兵”,以其有貶義,老師的門人如我者不予承認)的高帽。其實,老師是為他們好,希望人們進步。我對于老師此種精神與作法是佩服到家啦!只是膽小怕事不敢學罷了。此次編選此書,據老師所寫“前言”,則張鳴學長和檀作文博士出力甚大。我總懷疑,他們為愛護老師,把原來指名道姓之處全給抹了。如沈玉成和我的一次爭辯即是。卻也無傷。老師的許多指疵之處雖然有針對性,更是帶普遍性的。“此是深潭照水犀!”
2006年12月27日,星期三。紫霄園
《中華讀書報》2007年1月17日7版
發布日期:2008-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