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文化對21世紀人類社會可有之貢獻

湯一介

  各民族和國家的有識之士,越來越認識到21世紀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主要向題應是“和平與發展”的問題,即要爭取實現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和共同發展”,這祥才能保證人類社會能夠合理和健康的發展。為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民族和國家無論大小、強弱,他們都應該可以從自身文化中找到為“和平共處”與“共同發展”提供有意義的文化資源。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文化可以為人類社會的合理和健康的發展提供一些什么樣的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呢?我想就以下四個方面簡單地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得道多助——21世紀的政治格局

  世界的政治格局發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達國家相對地說仍然居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完全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日子已是一去不復返還了。我侗可以看出,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在《孟子·公孫丑下》中有一段講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話,遠段話是討論戰爭勝負問題的,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而也適用于政治。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玫蓝嘀,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的意思是說,在戰爭中天時不及地利重要,地利不如人和更重要!叭撕汀敝宰钪匾,是因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當一個國家擁護她的少到極點,那么就是說她的盟國都叛離了她;當一個國家擁護她的多到極點,那就是說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會支持她。這樣就造成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支持她的力量,去和那個連盟國都叛離的國家去斗爭的局面;合乎道義得到絕大多數國家支持的并不一定用戰爭的辦法來解決同題,如果用戰爭的辦法,那一定是戰無不勝的。孟子這段話雖是針對我國的戰國時期而發的,但他的這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適用于21世紀的世界政治形勢。在今天,這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況已見端倪。當然人們會問,在當今什么是合乎“道義”的,什么是不合乎“道義”的?我想也許可以這樣來回答:第一,合乎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剛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于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鑒于20世紀的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應受到我們的重視。

二、兼愛互利——21世紀經濟發展的趨向

  我國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稍晚于孔子的思想家墨子(約生于公元前480年,卒于公元前420年),針對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觀念:“兼相愛,交相利!彼f:“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保ā都鎼壑小罚┠拥倪@段活,從人類走過的歷史看,很難找到真正實現“兼相愛,交相利”的實例,但是從當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卻是很有意義的。上引那段話所討論的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實際上也包含著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從本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向看,如果仍然沿著富國更加富、貧國更加貧的路子發展下去,人類社會是得不到安寧的,這祥富國的利益最終也無法繼續保持。許多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已經看到,富裕的國家必須改弦易轍,以求經濟上的“共同發展”,而“共同發展”就必須把經濟關系建立在“交相利”的基礎上。在21世紀,任何民族和國家在考慮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應考慮到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經濟利益,應該建立一種互利的經濟關系,這樣經濟才能共同發展,政治才能保持“和平共處”。然而“交相利”如果沒有“兼相愛”作為條件,那么在經濟上的互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愛自己,同時也應對他人有愛心,這樣才可能都得益。以損害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利益來發展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的利益,歸根到底也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這已為歷史和現實所多次證明了,所以墨子脫:“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保ā都鎼壑小罚┤绻爸T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知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放諸侯不相愛,故必野戰;家主不相愛,故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故必相賊。”(《兼愛中》)文雖是針對春秋戰國時說的,但看來它有著一定的普遍意又,多少世紀以來人類社會不正是因為不能“兼相愛,交相利”而互相爭奪和殘害嗎?這種情況不僅弱者、弱國受到嚴重損害,其實從長遠看,強者、強國也很難得益。所以墨子主張對這種“相害”、“相殘”的局面,應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也就是說,把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相互損害的情況改變為“兼相愛,交相利”,這才是21世紀人類社會之福,世界經濟才能得到“共同發展”。

三、崇尚自然——21世紀的環保模式

  人類對自然的過量和無序的開發,不僅破壞了自然的和諧,而且也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條件,這已是當前人們有目共睹的事實。一些國家的政府和某些社會團體以及眾多的學者都在呼吁應該重視自然界的保護,并且注意到從各個民族的文化資源中找尋保護自然的資源。在1983年舉行的世界哲學大會上,國際現象學會主席女哲學家田緬尼卡(Tyminecka)在大會發言中說:“西方常在不知不覺中受惠于東方而不自覺,像萊布尼茲之重視普遍和諧的觀念既是個例證!彼踔琳J為西方有三點可以向中國哲學學習:(1)崇尚自然;(2)體證生生;(3)德性實踐。我認為田緬尼卡提出的這三點很有意義。在中國文化中,道家可以說是特別注意“崇尚自然”,它是保護自然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從對宇宙自身和諧的認識出發,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論,這是一個反向的自然生化過程,它提示了一種應遵循的規律,人應該效法地,地應該效法天,天底應該效法這,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人為的),也就是說歸根到底人應效法道的自然而然。為什么人應該效法“道”的自然呢?因為老子認為,“人為”和“自然”是相對立的,違背了“自然”,人就會受到懲罰。所以老子說,作為宇宙規律的“道”,由于它的特性是“自然無為”,對天地萬物并不命令它們做什么,人就更不應該破壞自然了。比老子晚一些的道家思想家莊子,他提出了“太和萬物”的命題,意思是說在天地萬物中本來存在著最大的和諧關系,因此人類應“順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有的學者認為,這幾句話是郭象的注,即使是郭象對《莊子》的注,它也屬于道家思想)。人應該順應天道的規律,按照五德耒規范自己的行為,以適應自然的要求。為此,在《莊子》一書中特別強凋人應順應“自然”,如他說“順物之自然”,“應之以自然”等等。他認為,遠古時代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時代,那時人類社會是“莫之為而常自然”,不做什么破壞自然的事,而經常是順應自然的。比莊子稍后的儒家學者荀子曾批評莊子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思是說莊子只知道“天”(即指自然界)應該順應,而不知道人有能動性。因此,荀子主張對自然應去利用它,征服它,故他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莊子的“順應自然”思想是有某種片面性的,他們過分強對自然的適應,而不注重對自然界的合理開及和利用。但是,在自然界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在自然資源被過量開發的情況下,在壞境污染嚴重地威助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情況下,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無疑對21世紀人類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和而不同——21世紀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準則

  今日世界的紛爭雖然不能說主要是由文化之沖突引起的,但也決非與文化沖突無關。因此,關于文化沖突與文化共處的討論正在世界范圍內展開,是增強不同文化間相互理解和寬容而引向和平,還是因文化隔離和霸權而導致政治沖突,將影響著21世紀人類的命運。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由于殖民體系的瓦解,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論”也逐漸隨之消退,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勢。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經濟貿易、信息傳遞的發展,使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文化上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世界日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目前,在世界文化發展中,出現了兩股不同方向的文化潮流:某些西方國家的理論家從維護自身傳統利益或傳統習慣出發,仍然堅持“西方中心論”。與此同時,某些取得獨立或復興的民族,抱著珍視自身文化的情懷,形成一種返本歸根、固守本土文化的民族主義和回歸傳統的保守主又。甚至某些東方學者鑒于兩個世紀以來西方文化對世界造成的災難和自身所曾受到的欺壓,而提出文化上的“東方中心論”。

  如何使這兩股相悖的潮流不致發展成大規模的對抗,并得以消解,實是當前一大向題。同時,我們也還必須注意,在西方國家與民族、東方國家與民族之間由于文化傳統的不同也會引起紛爭和沖突。這在歷史和現實中所在多有,不能不引起我們關注。

  如何使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國家和地域能夠在差別中得到共同及展,并相互吸收,以便造成在全球意識下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形勢呢?我認為中國的“和而不同”原則或許可能為我們提供有正面價值的資源。

 。ㄗ髠鳌ふ压辏┘o載有齊侯與晏嬰的一段對活,齊侯對晏嬰說:“唯據與我和夫。”(按:“據”指梁丘據,齊侯侍臣)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日:“和與同其乎?”對曰:“異。和如羹焉,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日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庇謸秶Z·鄭語》,有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話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濟。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边@都說明,“和”與“同”的意義全不相同?鬃诱f得更為明確,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墩撜Z·子路》)從以上的幾段活看,“和而不同”的意思是說,要承認“不同”,在“不同”基礎上形成的“和”(“和諧”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僅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反而會使事物衰敗。把這“和而不同”作為處理不同文化傳統之間關系的一條原則,是不是能得到某些有益的、甚至是對當前世界文化的發展極有意義的結論呢?在不同文化傳統中應該可以通過文化的交往和對話,在討論中取得某種共識,這是由“不同”到某種意義上的相互“認同”的過程。這種相互“認同”不是一方消滅另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兩種不同文化中尋找交匯點,并在此基礎上推動雙方文化的發展,這正是“和”的作用。我們可以用中國歷史上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相遇后發生的情況為例,說明“和而不同”的意義。本來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如儒家、道家等)是兩種很不相同的文化,但從漢到唐的幾百年中,從中國文化自身方面稅,一直在努力吸收和融化佛教這種異質文化;從印度佛教方面說,則一直在致力于改變著不適應中國社會要求的方面。因此,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近千年中,中國文化在許多方面受惠于印度佛教。印度佛教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建筑,以及民間風俗習慣諸多方面。在此同時,印度佛教又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得到了發揚光大,在隋唐不僅形成了若干中國化佛教宗派(如天臺、華嚴、禪宗等),并且中國文化仍然是中國文化,并未因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而失去其特色,這種文化上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可以說是很好地體現了“和而不同”的原則。不僅中印文化之間的關系如此,其實歐洲文化的發展也可以說明這一點。羅素在1922年寫的《中西文化比較》中有這樣一段活:“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一種文化之所以能吸收他種文化,往往是在兩種文化交往和商談中體現“和而不同”思想的結果。歐洲文化在自身發展中吸收了各種各祥不同文化傳統的因素,但它不僅沒有失去其歐洲文化的傳統,而且大大豐富了自身文化的內涵,這天疑是符合“和而不同”原則的。

  各個民族文化中都會有一些對當今社會健康合理發展有價值的思想觀念。上面我們提到的四個中華民族文化對21世紀友展有積極意義的思想觀念只是它的一部分,其他如作為金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道德倫理原則無疑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可以從各個方面發掘出對當今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有意義的思想觀念來。但是古人的思想觀念無論多么有價值,我們都必須給它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新詮釋,并使之能落實于操作層面,它們才能對現代社會生活發生實際的效用。然而我們知道,在歷史上有沒有這樣一些有意義的寶貴思想觀念以及有沒有發掘出這些有意義的寶貴思想觀念是很不相同的。有這樣一些寶貴思想觀念并把它們發掘出來,對人類社會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由這些寶貴思想觀念不僅具有某種真理的意義,而且它們曾在歷史上發生過巨大作用。而今天是歷史的繼續,它們必定會對今天的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所以這些作為人類精神財富的思想觀念需要我們很好地加以利用,使之得以促進人類社會生活健康合理的發展,帶領我們邁向偉大的21世紀。

發布日期:2008-09-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昌市| 泉州市| 吴忠市| 左贡县| 宁蒗| 抚顺县| 阿合奇县| 天祝| 平乡县| 舞钢市| 绥中县| 仁怀市| 龙口市| 崇明县| 九龙城区| 巴彦淖尔市| 五台县| 家居| 潜山县| 安泽县| 邢台县| 晋宁县| 宜君县| 玉林市| 任丘市| 博野县| 香格里拉县| 古蔺县| 高邑县| 容城县| 淮南市| 雷山县| 兴安盟| 邢台县| 颍上县| 临城县| 汪清县| 石嘴山市| 平陆县| 六枝特区| 蒲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