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曲有三千調轉高

馬永濤

    日前,我們沿著明代戲曲家李開先在家鄉山東章丘的足跡,踏訪先生的遺蹤,冀望從他后世的講述和民間的傳說里探尋他生活的點滴和思想的深邃,然而439年過去,早已物去人非,冢墓蕭然,唯有胡山上的巖花依舊爛漫,繡江河的綠水無語北流,不知它們是否還能記起那個聲名動華夏的大編劇、大導演?

寂寞身后事

  明隆慶二年(1568)二月十五日,“詞壇之猛將,曲部之美才”(明末戲曲家呂天成語)李開先因患脾病,逝世于他在章丘城(今山東省章丘市繡惠鎮西南隅)的家中,享年66歲。

  李開先死后,朝廷懷疑他有“陰事”,下旨不準安葬,后來查無實據,才于明萬歷二年(1574)十一月二十日正式下葬于祖塋綠原村,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章丘市埠村街道辦事處的東鵝莊村,這時距李開先去世已經過去了6年。

  李開先才華橫溢,命運多舛。二十七歲時,中進士離開家鄉;三十九歲時,因“九廟火災”罷官還鄉。在他的一生中,生命的前二十七年和后二十七年都在家鄉章丘度過,在外宦游的時間只有十二年。為官的經歷讓他飽嘗了世態炎涼,故鄉的青山碧水給了他創作的靈感,使他把為政治的人生轉為為人生的藝術,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自編、自導、自演、保存的戲劇不計其數。

  在戲曲創作上,李開先既是編劇,又是導演和演員;在演員的遴選上,由他的續弦王氏從全國海選。當時的李家戲班子美女如云,李開先可謂“閱盡人間春色”,但卻沒有留下一個直系后代。他生前遲遲沒有過房兒子,主要還是寄希望于自己或明或暗的一幫紅顏知己們為自己留下一點骨血,但那場突如其來的病變,使他永遠不可能留下直系子嗣,也沒有來得及留下遺囑由誰來繼承遺產,致使在他死后,諸侄爭當后嗣,財產被瓜分,萬卷藏書不知所蹤,戲班子風流云散,他最寵愛的花旦牡丹因沒有明媒正娶,不能歸葬李氏祖塋,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幸虧王氏深明大義,多次上書朝廷,據理力爭,才使人前熱鬧、內心寂寞的李開先不致葬身溝壑,靈魂飄泊,有了一方讓后人憑吊的墓穴。

  李開先墓是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埠村街道辦事處在其墓地基礎上建有李開先紀念館。墓前現存石碑一通,立于明崇禎二年(1629),為李開先的過繼曾孫所立,上書“太常寺少卿中麓李公墓”,此時距李開先去世已經61年了。碑前有兩方碑座,原有兩塊無字碑,據李氏后裔講,李開先死后無子,因過繼兒子的事情沒有著落,故成無字碑。座前甬道兩旁,有翁仲和石虎、石羊、石馬各一對,其中石馬的頭部已被砸毀。再前是一座石坊,由三根平滑的條石扣成門狀。塋地西側為李開先父母的墳墓,墳墓南端為簡陋石坊,石坊背面,有石獸兩排,石獸北面有石碑三通,成品字形布局。前兩碑碑座為赑屃石雕,碑頂為云龍浮雕,額題“奉天誥命”字樣。塋地石碑,均系明代石刻,其中石坊上額“李氏先塋”及楹聯“漫漫長夜何時旦,瑟瑟高松不計年”為李開先之友雪蓑書寫。至于墳墓內的隨葬物品,據說已在李開先下葬之后不久,修墳的工匠從事先打好的盜洞進入主墓室,隨葬品被盜竊一空,文革時挖墳掘墓,發現墓內的隨葬品早已蕩然無存,證實了傳說的真實。

蓋世名樓今何在

  李開先貶官回歸故里后,在章丘城周圍建起了多座藏書樓,有案可查的就有26座,每座藏書樓都按照前廳后樓的式樣建造,前廳用于會客和排演戲劇,后樓用于居住和藏書。“詞山曲海,名聞天下”,被清末文學家朱彝尊譽為“藏書之富,甲于齊東”。

  我們從李開先的老家埠村街道東鵝莊村北行17公里,循著先生的足跡一路找來,在相公莊鎮李家亭子村,我們見到了僅存的藏書樓的前廳,這處地方現為李家亭子村委。相傳當年李開先和他的劇團曾在這里排演節目,演唱新曲,李開先的新劇正是從這里走向全國的。當時前廳上有一副李開先撰寫的楹聯:“書藏古刻三千卷,歌擅新聲四十人”;友人也曾贈給他一副對聯:“年幾七十歌猶壯,曲有三千調轉高”。可見當時他的藏書之富和劇團的規模之大,光能夠擅長演唱的大腕就有四十人之多!而他本人更是一個演唱的高手。

  據說李開先的《寶劍記》就是在此處排演,然后赴各地演出的。想當年排演到《寶劍記》第三十七出《夜奔》時,伶人們唱起:

  “登高與窮千里目,愁云低鎖衡陽路。
   魚書不至雁無憑,幾番空作悲秋賦。
   回首西山月有斜,無涯顧客真難渡。
   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聽著這段戲文,李開先思及早年的宦海浮沉,定會浮想聯翩,老淚縱橫了。

  讀書排戲的閑暇時間,李開先騎驢漫行在濟南附近的山野鄉村,搜集市井小曲,輯成了《市井艷詞》一書,晚年又編撰了《詞謔》一書,記錄了不少當時濟南地區傳唱的詼諧活潑的民俗歌曲,豐富發展了濟南的民歌制作。李開先在《市井艷詞序》中介紹說:“正德初尚《山坡羊》,嘉靖初尚《鎖南枝》……二詞嘩于市井,雖兒女初學語者,亦知歌之。”在李開先等人的推動傳播下,濟南一帶的民歌俗曲廣為流傳,連男女兒童都會唱,這些小曲口口相傳,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巖花無語自生香

  如果說萬卷藏書樓和排練廳反映了李開先世俗的一面,那么距李開先老家東17公里的胡山中麓就是李開先“隱士”情懷的精神歸宿。

  胡山分北麓、中麓、南麓,其中中麓泉幽石秀,景色怡人,李開先遂因“中麓”之名,取號“中麓子、中麓山人、中麓放客”,足見他對中麓山水的喜愛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李開先依托“朝陽洞”,修筑了中麓山堂,并以“焉文字”匾其堂,《閑居集》載《庠生李松石合葬墓志銘》曰:“中麓子自罷官,以‘焉文字’匾其堂,蓋取身既隱矣,焉用文之意。”李開先在這里讀書著述,本不想以文名世,然而畢其一生又何嘗離開過“文”呢?!

  熱鬧的都市里不會有警世之作的誕生,當年的李開先在這里暫時拋開了塵世的繁華,遠離了都市的喧囂,靜靜地品味曾經年輕的歲月,品讀記述別樣人生的詞山曲海,內心自會生出一番別樣的思緒流之于筆端。“文窮而后工”,仕途坎坷的李開先空懷滿腹經綸,卻已再無回歸廟堂的機會。在家鄉的這些年里,他時刻期冀著嘉靖皇帝會再起復他,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山上的花開了,又謝了,白發漸上雙鬢,李開先在這幽林秀峰之中,在新歌熱律里面,寄情山水詩文,寫一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文字警醒朝廷和世人。“說書唱戲勸人方”,既然不能為良相,那就做個醫治世道良心的“良醫”吧。李開先在詞山曲海里找到了施展才華的更大舞臺。世上少了一個祿蠹官僚,多了一個憤世嫉俗、才華橫溢的大文學家,據說他的大部分文稿,包括不朽的名著《金瓶梅》都是在這里寫成的。

  他在中麓山里編寫戲文,以曲會友,結交同道,一時間形成了以李開先為盟主的包括王九思、康海、馮敏中、袁公冕、馮惟敏等詞曲作家群體的出現,大大促進了戲曲創作的發展,形成了一段文壇佳話。他的朋友王典在來中麓山探訪之后,寫下了《詠中麓》一詩:

  “羨君棲息胡山麓,松蓋團蔭下午堂。
   野鶴逢人時對舞,巖花無語自生香。”

  而如今斯人早已逝,卻因了先生的大名,中麓山崖上的巖花也早已香飄宇內,并且愈久彌烈。

發布日期:2008-09-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会同县| 胶州市| 赣榆县| 通州区| 松滋市| 丰城市| 肇州县| 鄯善县| 宜宾市| 乌拉特前旗| 天等县| 昔阳县| 蒲江县| 瓦房店市| 许昌县| 阿勒泰市| 巴彦县| 瑞安市| 武宁县| 浦江县| 克什克腾旗| 扎赉特旗| 巴林左旗| 博爱县| 馆陶县| 金秀| 余江县| 岳普湖县| 寿宁县| 邹平县| 新源县| 永顺县| 师宗县| 枣强县| 葵青区| 屯昌县| 正阳县| 平陆县| 阿坝县|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