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新
一
關于孔子的歷史地位,錢穆講過精辟的話,指出:
“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
在此五千多年之間,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
值得注意的是,錢氏這一番話講于1974年4月,當時大陸正在興起“批孔”運動。[1]但是,關于孔子的出身與身世,兩千多年以來卻一直還是一個疑謎。國內學界目前流行的仍是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以訛傳訛的一種陳舊說法,認為孔子出身于“沒落奴隸主貴族家庭”,因此他也被認為是“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思想家”。
我近期重新研讀《史記·孔子世家》,有一些新的理解。茲借此發表以就教于海內外諸賢者。
二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子姓,孔是其氏。據《春秋》公羊傳、穀梁傳記,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史記》則云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庚子)。[2]這可能是因為《公羊傳》及《穀梁傳》用古夏歷(十月歷法),十一月為歲余,仍為二十一年。而《史記》則用魯歷(周正)故即為次年(二十二年)之元月矣。在歷法的換算中發生訛誤。根據清代學者的推算,應以《史記》之說為是。
《史記》說孔子身材高大,頭有異骨(“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相貌雄偉與眾不同。則世俗所傳鞠躬佝僂之孔子像蓋失真矣!
孔子確實有一個顯赫的家世背景。[3]孔子直系先祖為殷商王族名人微子。孔子高祖弗父何則是宋愍公之嫡長子,有繼承宋國國君資格,是王室苗裔。
孔子高曾祖正考父是宋國公室名臣,據說《詩經》中的“商頌”曾由其檢校。[4]但孔子之六世祖孔父嘉因宋國王室發生內亂而被殺。其五世祖孔木金父[5]為避亂離開宋國遷居到魯國,此后世代在魯為卿士或大夫。
三
孔子生父孔紇(又名叔梁紇、公叔紇)在魯為卿大夫,仕任陬邑宰。[6]
最值得注意但也歷來最被古今儒者所諱言的一個重要事實是:孔子實際乃是“野合”而生出的一個私生子和被遺棄兒。
這一事實是司馬遷實地訪察孔子家鄉后所了解到的情況,并記錄在《史記》中[7]:“紇與顏氏女禱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8]
我仔細審核了有關記錄。在《史記》的原文中除證實孔紇與顏征在的野合關系外,沒有關于他們存在婚姻關系的任何記載。所有關于孔紇與顏氏婚姻的描述,都是后人根據常規的婚制所想象或臆測或杜撰的。相反,司馬遷清楚地了解孔丘父母關系的非規范性(“非禮”),并用一系列事實向人們暗示這一點。
對于現代人來說,野合似乎是一件奇怪之事。但在上古禮俗中,“野合”乃是一種重要的與宗教有關的禮俗活動。
關于“野合”作為一種古代禮俗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周禮·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奔,朋也,風也。聞一多曾指出,在上古語言中,這三個字具有兩性關系的涵義。會,即合也。
崔述《史記探源》曰:“紇與顏氏女禱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于尼丘掃地為祭天之壇而禱之,遂感而生孔子,故曰野合。”春秋時楚國名相斗谷于菟,也是其父親斗伯比在云夢與一個姑娘野合而生的私生子。[9]
野合與春秋“社祭”有關,是一種重要的宗教活動。那時人們認為,通過“野合”,可以促進農事的播種和豐收。事實上,在上古之巖畫、繪畫、雕刻中有多幅“野合圖”。
野合之風沿襲甚久,《后漢書·鮮卑傳》記:“春季大會,洗樂水上,飲宴畢,然后婚配。”此言“婚配”即野外性交。
清代臺灣高山族“男女于山間彈口琴,歌唱相和,意投則野合”(《續臺灣府志》卷十四)。瑤族“踏歌而偶奔者,入巖穴,插柳避人”(《炎徼紀聞》卷四)。
苗族“男女婚娶不須媒妁,女年及笄,行歌于野,遇有年幼男子,互相唱和,彼此心悅則先行野合”(《苗疆聞見錄》)。
直到19世紀、20世紀初,世界上的一些地區和民族仍保留有野合風俗。美拉尼西亞索羅門群島的年輕土著只準在林中而不得在村中性交。斐濟島、新喀里多尼亞島、新幾內亞的某些部落,印度的岡德人、烏托人部落,也規定夫妻應在森林中媾合。
四
孔子乃是他的父親叔梁紇在社日的狂歡集會中,與一個平民少女顏氏征在在尼山之丘“野合”而孕的私生子。但在這次野合之后,叔梁紇似乎就再沒有與顏氏征在見過面。
故孔子少時只知母不知父,從母居住于母親家族中。是母親將其撫養成人。春秋時,特別是在存留殷商文化傳統的一些邦國中,仍有母系制度的遺俗。從母居并不被認為奇。孔丘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在貧窮與卑賤中走過來的。
孔母顏氏征在出身于貧家,但她卻是一個十分堅強頗有傲骨的女性。[10]她沒有把關于孔子生父是孔紇這一身世告訴孔子。當孔子三歲時,孔紇即已去世。當孔子17歲時,其母顏氏也去世。起先,顏氏被作為一個窮婦草率地埋葬(“薄殯”)于陬邑附近的“無父(夫)之衢”。
但是,一個與顏氏為鄰的輓車夫的母親向孔子透露了關于其生父及顯赫家世的背景,[11]并告訴他孔父及孔氏家族的墓地在“防”。[12]孔子之曾祖父孔防叔曾任防邑大夫,故名“防叔”。則防,應是孔氏一族遷魯之后的家族公共墓地。
知道這個消息后,正在血氣方剛之年的十七歲孔子干出了一件極其勇敢的事情。他不僅到防地找到了父親家族的墓地,而且公然向世俗和孔紇的遺族挑戰--他掘開了父親的墳墓,而將自己那位身世微賤的母親與貴族父親的遺骨合葬在一起。
無論從殷人的禮俗還是周禮看,孔子的這種作法,即將一個完全不具有任何名分的一夜情人(甚至不是“妾”),與一個家世顯赫的貴族于死后掘墓合葬,這都應當是一種極其驚世駭俗之事。我們應當能夠想象此事在當時魯國上層社會所引起的沖擊和震動。
據《史記·索隱》記,孔紇的嫡妻施氏無子,只生有九女。孔紇生前曾納一妾生一子名孟皮,此為孔紇之庶子,亦即孔子之異母兄。[13]孟皮自幼因病壞足(應是患過小兒麻痹癥)。根據《周禮》,非正妻的妾所生子,都稱“庶子”,并且都沒有貴族身份的爵位繼承權。所以,同樣作為“外庶子”,在父親亡故后,孔子有權利認為自己與孟皮在身份上是平等的。
但是,盡管在血緣上孔子有顯赫的貴族家世背景,但作為一個被遺棄于外的孤兒和棄子,實際上在整個少年時期直到這次掘墓葬母事件之前,他從來未曾與這一家族發生過任何關系。
根據當時的命名風俗,作為一個無父的孤兒,孔子的姓應當從顏氏而非孔氏。(孔子成年后最鐘愛的學生是魯人顏回,且顏回與其父顏路都追隨于孔子。他們很可能就是出自孔母顏氏一族。)他被稱作“丘”和“尼”(泥),顯然是母親為了紀念那次難忘的尼丘之會。由此可見,過去關于所謂孔子“出身于沒落奴隸主貴族”的種種說法,純系無根據之臆說。
五
周制,城邑之居民以職業及社會身份地位之別而分類居住。世居世業,不能改變身份。孔母顏氏與輓車夫為鄰,則其居里所業當多為執辦喪禮者。顏氏家族很可能也是為人執辦喪事的儐相。所以孔子少年時期也曾作過喪禮的吹樂手。《史記》記“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以演習喪禮及祭祀之禮儀作為兒童游戲。從儒家的三《禮》看,《禮記》特重喪禮,表明孔子精研于此。也許他少年時的理想就是作一個主持祭喪之禮的儐相。
各種史料記載均表明,直到中年以前,“孔子貧且賤。”(《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幼年、少年、青年時期的生活極其貧困且備受歧視。
但是,孔子并不安于接受這種卑賤地位和身份。有意思的是,據《史記》記載,在孔子作出了合葬父母這一舉動之后,他隨之又作出了一件驚人之舉。
當魯國貴族的政治領袖季氏(季孫意如)在家中宴享魯國的貴族社群即諸“士”君子時,孔子竟身穿為母親服喪的喪服而赴會,要求也以一個“士”(即貴族子弟)的身份加入。[14]當然,他被無情地拒之于門外。季氏有權勢的家大夫陽虎(本身也是出于“三桓”孟氏一族的旁庶)傲慢地對他說:這里正在招待的是“士”--貴族子弟們,而不是你這種人!(“季氏享士,非敢餉子也!”)于是,孔子蒙受了羞辱而告退。
實際上,如果孔子當時已被人們承認為是貴族公子,即前陬邑大夫孔紇之公子,則他就不會受到陽虎拒絕承認其為“士”的這種斥黜。
六
為謀生計,孔子在少年青年時期曾從事多種賤業及“鄙事”。備受侮辱和歧視。所以成年后他曾對弟子這樣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所謂“賤”,就是指社會身份的卑賤,不能入列屬于貴族階層的士君子之林。
孔子晚年曾說:“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知道禮樂的,是野人。后知道禮樂的,是君子。如果講用人,則我追隨于野人。)
這一段話兩千年來從未得到經學家們正確的讀解。只有在了解孔子之上述出身背景后,我們才能理解孔子何以要以“后知禮”來貶抑“君子”,并且自居為先進于禮樂的“野人”。
孔子的青年期在傳記上是一個空白。我們只知道他的整個青年時代生活仍十分貧困。但是,從十五歲開始,他已經立志苦學和自學。因此后世傳說孔子無常師。曾從學于老聃、孟蘇夔、靖叔。[15]
應該是在三十歲左右,孔子的能力受到季氏家族的注意。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季氏(季平子)委任孔子作其私家的小家臣,作過“委吏”和“乘田”。委吏,是司庫房的小職官。乘田是管牲畜的小牧官。[16]由于做得好,又被擢升為管理工役的小司空。
但是不久,孔子似乎即又與季氏失和。他離開魯國,開始生活中的第一次流浪和游歷。這種流浪和游歷,很可能也是為了尋找一種政治上的出路。他到過東邊海濱的齊國,一度他還曾試圖回歸自己的故國宋國,后來他又顛簸流離于中原的陳國、蔡國之間。
最終孔子還是不得不歸返于魯國。
七
首先表示承認孔子貴族身份的是魯公族孟氏之孟厘子。孟氏家族是魯國顯赫的三大家族季氏、孟氏、季叔氏之一。孟厘子是曾居高位的魯大夫,他在臨死前對自己的繼承人懿子(“嗣懿子”)這樣說:“孔丘確是圣人商湯的后裔。”然后他一一歷數孔丘顯赫的家世,說:
“吾聞圣人之后,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耶?吾將沒,汝必師之。”(大意:我聽說古代圣族之后,雖已隱沒,也會有成名者。現在那個孔丘年輕而善治禮樂,也許就是將成名的人呵?我死后,你們去拜他為師吧!)
孟厘子死后,孟懿子率其弟南宮敬叔遵照父親遺命,會見了孔子。盡管孟懿子始終并沒有拜孔子為師,[17]但是這次會見和問禮,應當是孔子被魯國之貴族社會所接納和給予承認的開始。(還值得一提的是,據閻若璩等考證,此孟厘子正是后來著名的孟軻即孟子的高祖。)
這一年孔子已三十四歲。
注釋:
[1]引自錢著《孔子傳》。但此書關于孔子生平,多循故說,考覆未精。其所編孔子年表,舛誤殊多,概不可信。詳后拙著《孔子年表》。
[2]《公羊傳》及《谷梁傳》: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一說為十月),孔子生。《史記》則謂二十二年。《索隱》:世家記為二十二年,以周正屬明年,故誤也。何按,公羊傳用古夏正,《世家》用周正。
[3]“乃命微子開代殷后,奉其先祀接國于宋”。(《宋世家》)孔子自己說:“丘也,殷人也。”(檀弓)“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周滅商,周成王封微子啟于宋,遂從殷之王室轉為諸侯。四傳至宋公,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宋公不傳子而傳弟,是為煬公。兄終弟及本是商代的制度。但當時已盛行父子相傳,鮒祀弒其叔父煬公,欲立其兄弗父何為君。但弗父何若為君,當治其弟弒君之罪,在家庭間又增悲劇,因此弗父何讓不受。其弟鮒祀立,是為厲公。弗父何仍為卿。孔子先世遂由諸侯家又轉為公卿之家。孟僖子說孔子乃圣人之后,即指弗父何。]
[4]《魯語》:“正考父作《商頌》十二篇。”“校《商頌》十二篇于周太師。”
弗公何曾孫正考父,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皆為上卿。但正考父不自滿假,每一受命,益增其恭。又自奉甚儉。嘗為鼎銘曰:
“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
[5]正考父生孔父嘉。自是別族取新姓為“孔”。父者,伯也,志其排行。嘉是其名。因獲賜族之典,其后代以其先人之字為氏,乃曰孔氏。孔父嘉為孔子之第六代祖。
宋宣公傳其弟為穆公,以孔父嘉為大司馬。穆公又傳其兄宣公之子為殤公,孔父嘉受遺命佐助嗣君。太宰華父督欲弒君,太宰遂先殺孔父嘉。
孔父嘉曾孫曰孔防叔,魯任其為防大夫,故號曰防叔。魯有東防西防,防叔所治為東防,在今山東費縣東北。
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鐸夷,孔鐸夷生防叔,孔防叔又生孔伯夏,孔伯夏生孔叔梁紇。叔梁紇生孔子。
[6]“陬,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史記·孔子世家》集解)。
[7]太史公曰:“余讀孔子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敬徊,留之不能去。”
[8]《史記索隱》已注意到這一點,云:“野合,不合禮儀。”“野者,不合禮也。”
蓋野合非禮,這是對漢代的禮制而言。但在春秋以前則并非如此。為修補圣人的這種非禮形相,漢以后儒者如晉之王肅,多偽造故事欲彌合之,曰:
“叔梁紇娶魯之施氏,生九女,無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為廢人。乃求婚于顏氏。顏氏姬姓,與孔氏家同在陬邑尼丘山麓,相距近,素相知。顏氏季女名征在,許配叔梁紇,生孔子。”
這段故事于古無稽,完全是王肅所臆造。崔述《史記志疑》指出:“《史記》記:‘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邱,得孔子。’案:此文疑本作'紇與顏氏女禱于尼邱,野合而生孔子'。《索隱》謂'梁紇老而徵在少,非當比室初笄之禮地,故云野合。'此說謬甚。老夫得其女妻,從未聞謂之野合。”其說頗有見地。
[9]《左傳》宣公四年及《天問》王逸注。
[10]“孔子之父陬叔梁紇與顏氏女征在野合而生孔子。征在恥焉,不告孔子。”(《禮·檀弓》鄭玄注)
[11]《檀弓》云:“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于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身)也蓋殯也。問于鄒曼(挽)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曼父,《史記》作挽父,曼、挽古音通,字相假。挽父即是喪車執紼者,蓋其人曾親預孔子父之喪事,故知其葬地,其母因以告孔子。《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紇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
[12]孔子母死,先草殯“五父之衢”。五父,即無父(夫)也。
[13]《論語》提到此人。(見《先進》)
[14]《孔子世家》:“孔子要绖,季氏餉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餉士,非敢餉子也。’孔子由是退。”是年孔子十七歲
[15]《呂氏春秋仲春紀》(“當染”)。
[16]“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嘗為委吏],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積蓄)繁滋。以是為司空。”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所謂而立,當或指此。
[17]《論語》中多次談到“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為孝矣”,講到季子不廢故父之用人。也許就是指此。
刊于《香港商報》2002年11月29日
發布日期:2008-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