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顧炎武的治官定律

王子今

  顧炎武治官定律:

  ——官多則亂

  ——大官多者其世衰

  ——“省事”更重于“職官多寡”

  治官,就是管理百官。春秋時期齊國的大政治家管仲說:管理官吏,教化民眾,關鍵在于君主。這就是所謂“治官化民,其要在上”(《管子·君臣上》)。這句話首先也說明了管理官吏和教化民眾,是高層執(zhí)政者的基本職責。西漢一位有聲望的政治文化學者劉向也曾經指出帝王成功之道在于“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說苑·君道》)。“治官”是最高執(zhí)政者的責任,也是能否取得政治成就的主要條件。

  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顧炎武,本人沒有什么做官的經歷,但是憑著對政治史的熟悉,憑著對歷代官制帶有規(guī)律性的現象的深刻思考,也曾經對于“治官”提出了非常高明的認識。

  歷代政治危機形成的原因,大都包括官吏人數過多的問題。冗官,造成民眾過于沉重的負擔,也導致行政運行效率的降低,往往也成為危害社會安定的隱患。有人把這樣的問題用一句話來表述,叫做“官多則民擾”。唐代名臣劉晏曾經指出“官多則民擾”的規(guī)律(《資治通鑒》卷二二六)。元成宗時代,一位大臣鄭介夫上奏,也說過“官多則民擾”這樣的話(〔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卷六七《治道》)明代山東一位地方官楊茂仁在向皇帝提建議的時候,也強調“官多則民擾”(《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四)的事實。清代學者胡文學在《甬上耆舊詩》卷一二中也說到這件事,故事的主人公卻名叫楊茂元,字志仁。清代又有一位陸隴其,在他的《三魚堂文集》外集卷四中,也重復過“官多則民擾”的說法。

  明代有一位陸粲,曾作《擔夫謠》,描寫驛傳兵卒服務于往來官員,不堪勞苦的情形:“歸來息足未下坡,郵亭又報官員過。朝亦官員過,暮亦官員過。貴州都來手掌地,焉用官員如許多!”(《陸子余集》卷八)陸粲是嘉靖進士,由翰林改授負責稽察六部弊誤,甚至對于皇帝制敕之違失有駁正之權的工科給事中。后來因上書論時政,下詔獄廷杖,又因疏劾權臣被貶謫,任貴州都勻驛丞,因此對社會下層驛卒的生活有真切的了解。所謂“焉用官員如許多”,透露出民眾對官吏過于冗多的怨憤。

  宋代學者黃震對于這種政治史上常見的現象,卻用另一種形式揭示。他說:“官多則吏多,吏多則民擾。”(《黃氏日抄》卷七一)宋太宗時代,監(jiān)察御史王齊上疏,曾經有這樣一段話,也涉及冗官擾民的情形:“官多則事繁,吏多則民殘。欲事不繁,莫若省官。欲民皆安,莫若省吏。天下所以未極清凈者,由官吏多之故也。”(《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二)他說,官多,則行政的事務繁多;吏多,則百姓受壓迫慘重。要想避免政事的煩雜,最好就是裁減官員。要想減輕百姓的負擔,最好就是裁減吏員。現在天下所以不能真正實現安定清平,就是因為官吏過多的緣故。

  宋太祖有一句名言,也可以體現比較清醒的政治見解:“吏員猥多,難以求其治。”(《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他認識到,冗官對于政治管理有明顯的負面影響。

  顧炎武綜合歷史上諸多開明人士的意見,提出了一條重要的治官定律。他說:“官多則亂,將多則敗。”(《日知錄》卷五)

  我們可以把這一見解看作顧炎武治官第一定律:官多則亂。

  顧炎武在《醫(yī)師》這一條寫道:古代的庸醫(yī)殺人,現在的庸醫(yī)不殺人,但是也不活人,使他在不死不活之間,病情越來越重,最后終于死掉。今天的醫(yī)師不能察知病源,于是只好多用藥,好比打獵,不知道兔子在哪兒,“多發(fā)人馬,空地遮圍,冀有一人獲之,術亦疏矣!”《后漢書》說,神醫(yī)華佗精于方藥,所用的藥不過數種而已。所以說,“官多則亂,將多則敗,天下之事亦猶此矣。”官僚多了會造成混亂,將軍多了會導致戰(zhàn)敗,天下的事其實都是這個道理。

  我們又注意到顧炎武治官第二定律:大官多者其世衰。

  在《日知錄》卷八《鄉(xiāng)亭之職》這個題目下,顧炎武寫道,古來政治成功者,都重視基層管理。“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終于天子,其灼然者矣。故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興亡之途,罔不由此。”他說,天下之治,基點在于基層行政制度的健全,這是很明白的。從古到今,小官多的時代,都是盛世;大官多的時代,都是衰世。走向興盛,還是走向衰亡,這兒就是指示方向的路標啊。他認為,古今所以興衰的部分原因,由政治管理的這一特點可以得到認識和理解。

  顧炎武說“小官多者,其世盛”,認為官吏中做實事的人多,實際負責的人多,熟知民間疾苦的人多,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的。

  他說“大官多者,其世衰”,是強調官吏中空受俸祿不做實事的人多,指手劃腳不真正負責的人多,貪圖享樂不顧百姓死活的人多,這樣的政治局面,會導致衰亡。

他還提出了從另一思路進行考慮得到的認識。這就是顧炎武治官第三定律:“省事”更重于“職官多寡”。

  《日知錄》卷八有《省官》一條。顧炎武寫道:劉秀實現了光武中興,然而海內人口算一算,只有原先的百分之二三十。國防設施嚴重破壞,邊地郡縣空設太守、縣令縣長,他們只能用心招還流民。劉秀笑著說:現在邊地根本沒有多少戶口,設置行政長官進行管理,好比《春秋》“素王”一樣。(漢代學者王充在《論衡·定賢》中寫道:“孔子不王,素王之業(yè)在《春秋》。”)于是省并地方行政單位以及官僚職務崗位的設置,史書有不少記載。劉秀提出的原則是:“兵革即息,天下少事,文書調役,務從簡寡,至乃十存一焉。”說戰(zhàn)爭已經結束,應當減輕社會的負擔,公文往來,勞役征發(fā),都應當減省,最好保留原先的十分之一就可以了。顧炎武于是說,“以此知省官之故,緣于少事。”說由此看來,正因為要“少事”,所以才做到了“省官”。他接著說,現在公文鋪天蓋地,官司泛濫成災,主政的人因事情瑣碎雜亂難以勝任。這種情形走到極點,又不得不增加官吏,于是難以實現效能的提高和政治的安定。

  顧炎武又引錄了晉代名臣荀勗的說法。荀勗以為:“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蕭曹相漢,載其清靜,民以寧一,所謂‘清心’也。抑浮說,簡文案,略細苛,宥小失,有好變常以徼利者,必行其誅,所謂‘省事’也。”他說,精簡官員不如精簡事務,精簡事務不如保持心境的清靜。蕭何和曹參作丞相時,就保持了心境的清靜,使百姓也得到休養(yǎng)生息。而抑制空談,減省公文政令,不深究細小的過失,有喜歡別出心裁節(jié)外生枝以謀求私利的,嚴厲治罪,這就是“省事”。顧炎武說:“此探本之言。為治者識此,可無紛紛于職官多寡之間矣。”他同意荀勗的見解,贊賞道:這真是抓住了根本的見識啊。管理國家的人理解了這一點,就不必總是糾纏于職官究竟是應當多還是應當少,爭論來爭論去了。

  這里所說的“省事”,其實和漢初推行的政治原則“無為而治”相當接近。漢文帝和漢景帝就是堅持這樣的原則,成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的。“無為而治”,就是“省事”,就是在政治上少有急切的舉措,避免苛煩擾民,否定過激和冒進,使社會生活在自然的狀況下得以安定。“無為而治”是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的政治理念。我們贊同顧炎武的話,“為治者識此,可無紛紛于職官多寡之間矣。”就是說,如果能夠真正實踐“無為而治”,作到“省事”,那么,“省官”問題其實也就迎刃而解了。

《學習時報》第274期

發(fā)布日期:2008-08-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城县| 灌阳县| 云龙县| 台湾省| 漳浦县| 瑞金市| 噶尔县| 永嘉县| 女性| 昔阳县| 寿光市| 莱西市| 东港市| 中山市| 德州市| 启东市| 汉阴县| 庐江县| 鸡西市| 秭归县| 林口县| 灵山县| 淮安市| 琼结县| 东明县| 勐海县| 阳西县| 云龙县| 论坛| 呼伦贝尔市| 平罗县| 乐都县| 娱乐| 甘洛县| 弥渡县| 寻乌县| 莱州市| 依兰县| 论坛| 洛扎县| 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