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蜀炎
古希臘人赫西俄德把古代人類的文明史劃分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英雄時代”,以后歷史學家便不斷地借用這些概念,指稱各類文化的興衰。
毫無疑問,對軍營而言,體育永遠是“黃金時代”。軍人與體育有一種近乎血緣的關系。體育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時逐步成為一種競技活動,并出現了專門的運動場。而打開軍事史看得分明——早期出現于戰場的兵器分兩類:投擲式和劈刺式;而最古老的戰術左右不過是些縱躍攀跳之技,馭馬操槳之術。不需多復雜的考證便能看出,早期的競技體育運動,大都由此及鋒而試。如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就直接來自戰場,傳世巨著“荷馬史詩”今天看來,那些描寫遠古戰場的場面幾乎就是現代競技場的翻版。
蘇格拉底說的好:“就體育鍛煉而言,保持身體健康,隨時準備為祖國服務,是公民職責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在戰爭或危險中,一個國家只有身體欠佳的年輕人會多么的無依無靠。”
事實上,許多運動員同樣成為了保衛祖國的英雄。在抗日戰爭中,就有好幾位剛剛在奧運賽場上一展雄姿的中國軍人,“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他們慷慨赴國難,在臺兒莊等著名戰役中血灑疆場,至今憶及,依然令人肅然起敬。
軍事哲學和戰略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認為,軍人最顯著的第一特性就是擁有激情。這種激情屬于戰爭也屬于和平,當它與“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相融合,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如同莎士比亞《王子復仇記》里極富感染力的臺詞:“我的命運在高聲呼喊,使我全身每一根細小的血管都像銅絲一樣堅硬。”今天,我軍援奧部隊為奧運會做出的貢獻,我軍選手成為中國體育代表團重要力量并摘得首金的戰績,便是最好的證實。
借魏晉名士嵇康的話來詮釋中國軍人與奧林匹克精神,或許是再合適不過了:“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堅守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信念,永遠追求和向往著和平……
還是把話題再回到開頭,盡管許多體育記錄是軍人創造的,但我最敬佩的卻是那位創造了馬拉松賽事的士兵,他的腳步以某種天機和鏘然韻律,把戰爭拋在身后,留下了人類向和平沖刺的激情記錄。
來源:《解放軍報》2008年8月12日第10版
發布日期:200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