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鑲玉的俗語】
“有眼不識金鑲玉”是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人們常用其來比喻見識淺陋、缺乏識別事物的能力。可是如果仔細琢磨一下,我們不難發現這個俗語頗令人費解。
“金鑲玉”本來是指一種特殊的金、玉加工工藝(即在金器上鑲嵌各種玉石),有時也指用這種加工工藝制作而成的金、玉器物。如:《金瓶梅》第二十回:“剩下的再替我打一件,照依他大娘正面戴的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第七十二回:“林氏又早戴著滿頭珠翠,身穿大紅通袖袍兒,腰系金鑲碧玉帶,下著玄錦百花裙。”這種“金鑲玉”器物原本是極易識別的,人們怎么會“有眼不識”呢?
其實,尋根溯源,“有眼不識金鑲玉”這句俗語乃是由“有眼不識荊山玉”諧音訛傳而來。而“有眼不識荊山玉”這句俗語則典出《韓非子·和氏》:春秋時期,楚人卞和看見一只鳳凰落在荊山(位于今湖北南漳縣境內)的一塊青石上。由于當時的人們皆認為鳳凰神鳥不落無寶之地。于是,卞和就認定那塊青石中必有寶玉,便將它獻給了楚厲王。楚厲王命玉工辨識,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楚厲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腳。楚厲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識,玉工仍然說那只是一塊石頭。于是,卞和又因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淚水流盡、眼中滴血。楚文王聽說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問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腳的人很多,你為什么如此悲傷?”卞和答:“我悲傷的不是被砍掉了雙腳,而是美玉被當成石頭、忠貞之士被當成騙子。”楚文王聽后便命玉工剖開璞玉,發現里面果真是一塊稀世之寶玉。后來,為了彰顯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將此玉命名為“和氏璧”。因和氏璧出自荊山,故后人又稱之為“荊山玉”,如三國·曹植《與楊祖德書》中即有句云:“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由于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后世流傳很廣,“有眼不識荊山玉”也就隨故事的流傳而成為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典故。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
至明代以后,或許是因為人們覺得“荊山玉”之說不夠通俗、其所牽涉的典故也不是人人都能說得清楚的緣故,這一俗語中的“荊山玉”一詞在口語中漸漸地被發音相近的“金鑲玉”所代替,“有眼不識金鑲玉”一語就這樣在民間以訛傳訛地流傳開來。
【金鑲玉的手法】
金鑲玉的手法最初見于清代乾隆年間,由乾隆寵愛的香妃帶到中原,清末漸漸失傳。當時由外國進貢的玉器中,一些俱有伊斯蘭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其中就有幾件金鑲玉。看著這些瑩薄如紙,嵌有金銀絲和各色寶石、玻璃的器皿,乾隆皇帝愛不釋手!當即做出了一項決定:金鑲玉只為宮中所有,不予外傳,并命內務府造辦處仿制。宮中的玉師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結合乾隆工的宮廷技藝,終於創造出了象徵皇家的金鑲玉玉器。
清代末期,皇族沒落,大批的宮廷技藝就在這個時期失傳了,乾隆工金鑲玉便是其中之一;20世紀40年代,玉器界“四怪”之一的潘秉衡大師曾經恢復了金鑲玉的制作方法,但是,潘秉衡不愿把手藝外傳,1978年前后,金鑲玉的制作再次失傳。目前有琢玉大師花費3年時間,終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件金鑲玉器物。一串108顆鏤空金鑲玉佛珠估價為1600萬。
幾經風雨,沉寂數百年的金鑲玉。在2003年再現世間。這種具有“乾隆工”技藝的玉器珍品,不僅再現了宮廷藝術,而且其工藝水平已經比幾百年前有了巨大的提高。金鑲玉首次脫離了器皿運用在了工藝水平要求更高的首飾上。這些金鑲玉首飾正是數百年前的皇帝夢寐以求的工藝精品!
自古金玉相配就有金玉良緣之意,數百年前一直為帝王把持,作為財富和權力象徵。現在二者終於又被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作為尊貴吉祥的象徵,供有識之士賞玩。
發布日期:200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