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北京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福娃”一經推出,即引起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福娃作為在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歷史語境中出現的當代審美文化景觀,對中國傳統民俗中的“福”文化及“吉祥物”觀念做了深入挖掘和淋漓盡致的展現,具有濃郁的中華傳統民俗文化蘊涵和審美精神。對福娃的欣賞、評析與消費,構成了當代大眾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本文擬從美學與民俗學的角度,對福娃的審美形象及其蘊涵的民俗文化價值予以初步揭示。
一、福娃的審美形象
選用特定的吉祥物形象來傳達奧運精神及主辦國文化魅力,在奧運會的歷史上由來已久。早在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上,一只名為“瓦爾迪”(Waldi)的德國臘腸狗作為吉祥物首次出現于奧運舞臺,從此,吉祥物成為奧運文化的一大重要元素而為歷屆奧運會所沿襲。總體來看,歷屆奧運吉祥物多選用能夠展示主辦國文化獨特性的擬人化動物形象。北京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設計亦遵照了這一思路,它以魚娃、熊貓、奧運圣火、藏羚羊和京燕為原型,融匯而成五個活潑可愛的娃娃形象,分別取名為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五字連讀諧音為“北京歡迎你”,其色彩與奧運五環一一對應。
福娃的外表形象具有顯著的中國傳統民俗審美特色。面部為半橢圓形,給人圓潤柔美之感,眼睛畫得濃墨重彩,顯得大而有神,聰明可愛,肢體線條以簡筆勾勒,能夠讓人隨意描摹,可稱流便明了。而福娃的頭部紋飾,則略顯繁富華麗。這種以簡為主,上繁下簡的造型,使得整體形象不致太過單調,達成形式上的均衡之美。英國美學家博克認為優美的事物具有“小”、“光滑”、“逐漸變化不露棱角”、“身材嬌弱”等特征,中國民俗藝術的表現形式,傳達的也多是這種優美的特色。福娃的形象原型:兒童、魚兒、熊貓、火炬、燕子、羚羊,它們或形體小巧,或性情柔順;傳達它們形象的線條,如“貝貝”頭部的使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圖案,“晶晶”頭部采取的宋瓷上的蓮花瓣造型,“歡歡”頭部的源自敦煌壁畫中火焰的紋樣,多是柔和、光滑的曲線,這些形象、線條本身就能給人帶來舒暢優美的感受。
此外,每個福娃擁有雙字疊音的名字,這些名字一方面具有音韻之美,另一方面它們就存在于大眾之中,散見于日常生活,讓人覺得自然而親切,同樣容易達成優美的效果。而五字聯讀所組成的“北京歡迎你”,則運用藝術化的處理手法,體現了漢字的奇妙之處,它讓我們想到了藏頭詩——中國古代一種優美的文字游戲。
二、福娃的民俗文化原型與文化蘊涵
1.貝貝——“魚”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蘊涵
中國魚文化源遠流長,經數千年積淀,成為“我國最習見的行為模式,它體現在物質成就、儀禮制度和精神成果的諸多方面,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所有領域”。(陶思炎:《中國魚文化》,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頁)在我國傳統民俗中,魚具有如下的文化蘊涵:
第一,圖騰崇拜。氏族社會時期,魚是生活于中華大地上的某些部落的圖騰崇拜物。今天出土的彩陶紋飾(如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魚紋)印證了這一點。第二,豐稔物阜。首先,魚超強的繁殖能力使它具有了生殖崇拜的意義,祈禳多子多福的中國人將魚視為能夠給人帶來好運,實現愿望的吉祥之物,其次,魚多鱗的生理特征及成群結隊的生活習性,使其成了豐年多產的吉兆。《爾雅·釋地》:“魚麗,言太平、年豐、物多也。”最后,魚在音韻上與“余”、“裕”、“玉”相合,這種諧音也使“魚”帶上了令人們為之興奮的文化意義,人們祈盼著連年有“余”,吉慶有“余”,生活富“裕”,金“玉”滿堂。魚成了這些美好愿望的理想象征。第三,辟邪消災。在中國民間傳說與解釋體系中,魚具有某種神力,可以成為辟邪消災的守護神。第四,神話功能。首先,魚構成中國古人神話思維模式的重要一環。古人認為天上有水,星空為河,魚、星同為水中之物,異形而同種。于是,魚成為“星精獸體”的象征,與三足烏為“日精獸體”,蛙為“月精獸體”形成對應性關系。其次,由于魚的神性,它成為溝通天地、生死的神使;在道教神話中,魚甚至成為不少仙人的坐騎。最后,“魚躍龍門”等諸多傳說,便它成為富貴、升遷的象征。第五,祭祀祝賀。在祭祀儀式與日常交往中,魚是不可或缺的祭品和禮物;魚祭與魚禮,廣泛存在于民眾生活中。第六、游樂賞玩。民間存在著許多“魚戲”節日和“魚趣”活動;觀魚、喚魚、釣魚、養魚、斗魚,構成了民間游樂習俗的重要內容。
2.晶晶——“熊貓”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蘊涵
在中國最早的典籍,如《尚書》、《詩經》中,就有對熊貓的描述;許多筆記類文獻及地方志中,也有大量對熊貓的記載。在這些記載中,熊貓展現出兩種迥乎不同的形象:一種是以猛獸面目示人,象征著勇敢剛毅,這從對其不同的稱謂即可見出,如貔貅(《詩經》),猛豹、猛氏獸(均見于《蜀中廣記》)食鐵獸(《蜀中廣記》),《史記》載黃帝在與炎帝的戰爭中,曾訓練六種猛獸參戰,熊貓即是其中之一。另一種則以“義獸”的形象出現,象征忠厚、和平,這可見于相關史書。如《晉書·王亮列傳》:“會天明,帝用張華計,遣殿中將軍王宮赍騶虞幡麾眾曰:‘楚王矯詔。'眾皆釋杖而走。”很可能是因為,熊貓的食性或者物種發生了變異,由食鐵而改吃竹子,又不去傷害別人,人們對它充滿了好感。于是,熊貓成為和平友好的象征。
時至今日,熊貓的形象已大異于從前。由于物種稀缺,瀕臨滅絕,它被奉為“國寶”,建國之后頻頻用于外交事務,更使它聲名鵲起,幾成無價之寶。不過,它招致人們的喜愛,更由于它可愛的身體和溫順的性情。如今,它“猛獸”的名頭早已不在,而代之以溫順、甚至有些嬌羞的溫柔敦厚形象,這種形象在媒體的宣傳、視覺文化的影像以及日常的玩具中進一步贏得了人們的信賴。同時,熊貓在古代作為善的“義獸”的象征功能,仍然部分地保留著。今天,熊貓作為友好、和平的象征,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現傳統“和諧”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3.歡歡——“火”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蘊涵
在媒體對福娃的宣傳中,火娃“歡歡”的原型采自奧運圣火,它是“運動激情的化身,它將激情散播世界,傳遞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李艾:《福娃五伙伴傳遞美好祝愿》,《京華時報》2005年11月12日第A06版。)這種宣傳承襲的是奧運圣火的文化功能。實際上,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火同樣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
第一,光明、潔凈的象征。由于火的特有性能,被人們賦予了避邪驅惡、除殘去穢的文化功能,并將其神性化,予以虔敬的祭拜,這在許多民族的火神崇拜及人生儀式、傳說故事等民俗事象中都可以看到。第二,家庭保護功能。中國民間的灶神崇拜,常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說法,此種說法寄予了民眾對灶王爺的熱切期盼與信任,體現了傳統民俗對火的敬仰崇拜。第三,吉祥的喻意。火的顏色為紅,于是“紅紅火火”就表達了民眾對美好生活與光明前途的向往追求。此外,火的諧音“活”體現了頑強的生命力,也同樣成為人們樂于接受的象征形式。
4.迎迎——“羊”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蘊涵
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羊同樣有著十分豐富的象征意義。
第一,圖騰崇拜。如古代歷史上的羌族,其族名之羌與族姓之姜,皆源于羊圖騰。第二,土地之神。古代典籍《國語》中有記載季桓子“穿井得羊”的故事,《廣雅·釋天》云:“土神謂之羵羊。”可見羊在中國文化史上確曾被賦以土地神的符號。第三,司獄之神。中國古代典籍中有一種叫做獬豸的動物,其實就是神羊,它“能別曲直”、“能觸邪佞”,是司法公正、剛正不阿的化身。第四,道德模范。羊有著被儒家倫理觀念認同的生活習性,如成群而居、溫順善良、被殺而不悲啼、跪食母乳等,從而成為崇尚道德的化身。第五,吉祥化身。《說文》解羊:“祥也”。在“祥”字未出現之前,多借“羊”字代替,“吉祥”便寫作“吉羊”,此種借義多見于秦漢金石之中。而且,“在中國古代人心目中,‘羊'不啻是‘吉祥福善'的語源和字根。”(臧克和:《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頁)又因“羊”諧音為“陽”,在春聯中有“三陽開泰”,寓指辭舊迎新,吉祥安泰,三只羊組合在一起的形象,也成為民間吉祥圖案之一。可以說,在中國民俗文化中,“羊”的吉祥含義最為豐富了。
5.妮妮——“燕子”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蘊涵
燕子作為古典審美意象之一,也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意義。
第一,春歸之兆。燕子是候鳥,冬去春來,古代人的原始思維把這種關聯神秘化,將燕子視為“司春之官”,認為正是燕子的歸來,才喚醒了久違的春天,燕子由此成為春天的使者和象征,并表現在迎春等多種民俗活動中。第二,請子之鳥。《詩經》、《史記》等典籍中記有玄鳥生商的神話,《說文·乙部》云:“孔,從乙從子。乙,請子之候鳥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乙”就是燕子,在古人眼中,燕子的到來,預示著女人能夠懷孕生子。這一奇妙的象征意義,在眾多民俗中多有體現。第三,富貴之征。中國人將燕子視為吉祥之鳥,認為“如果燕子在誰家屋檐做窩,那就象征著這一家成功、幸福和多子。”(W·愛伯哈特:《中國文化象征詞典》,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頁)燕子寄居人的屋宇之內,與人相親相近,同時也是家庭親睦、祥和美滿的吉兆。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有“杏林春燕”,以杏花和飛燕組合而成,預示進士及第、科舉高中。在中國民俗中,更有許多與燕子關聯的民俗事象,如飲食(面燕)、娛樂(風箏)民間故事等等,傳達著人們對燕子的喜好及對美好生活的祈盼。
以上分析表明,福娃諸原型都具有中國傳統民俗的文化蘊涵。盡管隨著歷史的推演,各原型的文化意義已發生消長變動,但其作為象征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吉祥物的涵義卻為人們廣泛而深入地接受。此種文化功能在眾多中國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動,如飲食服飾(如魚形紋飾、面魚、面燕)、民居建筑(如建筑裝飾)、歲時節令(如火把節、燕子節)、民間文學(與之有關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民間藝術(如剪紙、雕塑)、民間游樂(釣魚、風箏、造型玩具)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并由此強化著諸民俗文化原型作為吉祥物的象征意義,使其植根于民眾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成為一種民眾生產和生活的集體無意識。
三、福娃整體民俗文化蘊涵與審美意義
福娃五原型除了分別具有著獨特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蘊涵外,還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傳達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重視整體的哲學觀念與中國傳統民眾樂生祈福的文化心理。
1.重視整體的哲學觀
中國古代哲學以“氣”為宇宙本體。氣化流行,變動不居,萬物由氣而生,又復歸于氣,氣本體使形色殊異的事物具有了相互關聯的可能。氣的宇宙觀表現于理論形態,即為重視個體與整體有機聯系,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由陰陽五行可以推演出天地萬物,顏色、味道、器官、情感、家庭倫理、政治等等貌似互不相干的事物都被賦予內在的神秘關聯性。
由五種原型組成的福娃分別代表了五行中的五元素:魚娃之于水,熊貓之于木,火娃之于火,羚羊之于土,燕子之于金。這種整體結構并不在于它們與五行的完美對應——實際上,我們無法套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論對它們進行解析,而在于設計者賦予福娃五元素的另一內涵,即它們關聯著海洋、森林、人類世界(奧運是人為的,可對火娃如是解讀)、草原、天空,“傳遞了人類社會和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理想和追求”,(李艾:《吉祥物“福娃”盛裝亮相》,《京華時報》2005年11月12日第A05版)中國傳統文化由此通過福娃這一民俗審美形象而實現著現代性轉化。
2、樂生祈福的文化心理
孔門儒學對傳統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塑造影響至深。與西方關注彼岸世界的宗教情懷相比,它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執著于現世追求,善待一己之生命,以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應對現實人生。王國維先生曾將中國人的精神總結為“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正好也點明了中國民眾對“福”的普遍向往和中國人的樂生精神。中國的福文化源遠流長,內涵極為豐富。從字義上看,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說:“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可見福的意思為事事完備周全,順心如意。中國自古就有“五福”之說,《尚書·洪范》釋五福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漢代桓譚解為:“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五福”的觀念顯示了中國民眾對物質生活、精神享受、自然生命、社會地位等生命狀態的一種理想化追求,這種追求出自正常的生理、心理需要。傳統民俗活動中對于“福”的追求和期待塑造了中國人特殊的求福、祈福文化和審美心理。福娃諸原型在傳統民俗中的文化蘊涵與審美意義,正是通過這種祈福觀念的感性顯現而呈現出來。
發布日期:200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