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各類社會矛盾尖銳,統治者除加強君主專制外,企圖用儒家思想塑造超人的神的力量來維護統治。以關羽為例。關羽是《三國演義》中重筆刻畫的人物之一,他武藝高強,神勇蓋世,同時又“義不負心,忠不顧死”,是忠義的化身。《三國演義》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表現關羽的忠義的:
為義而盟
關羽殺了本處勢豪,逃難江湖,聞招軍破賊,前來應募,結果與劉備,張飛幸遇,交談甚是相投,于是三人在張飛莊后桃園結為兄弟。這是第一回開篇所述。標題不說“結拜”“結盟”,而說“結義”。誓曰:“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可以說,“義”起領全篇,又貫穿全篇,成為全書中的一個神眼。守義者便頌,背義者則伐,不論身在何方,皆用“義”來作褒貶的界限。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三國鼎立,魏吳蜀相爭,本無是非正邪之分,但小說就是要把蜀漢寫作正面,曹魏定成反面,很多人對此不解以至反感,其實,這里面還是一個“義”在起作用。劉關張重義,曹操背義,曹操最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時對款待他的呂伯奢一家九口,悉數殺盡,并且大言不慚地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正是背義的宣言。作者抓了一個“義”字,也使全書有了神韻。
守義而戰
興兵之初,諸侯會集,共討漢賊。劉備投奔,并不被看重,只因是帝室之胄,才被袁紹賜于末座。關羽、張飛叉手侍立于后。恰好華雄到寨前大罵挑戰,接著幾名大將出寨迎戰,均被華雄斬于馬下。關羽請戰,并非于己邀功,實為劉備爭位。面對強敵,關羽不飲熱酒,“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大戰華雄,瞬間即勝。'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這段精妙的側面描寫,歷來為評論家看好,正面不著一字,盡得“斬”字風流。從關羽“叉手侍立于后”便能看出他對劉備“末位”的憤懣不滿,斬華雄應是關羽全然為“義”而戰之一證。
在關羽的戎馬生涯中,守義而戰的例子還不少,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數斬顏良,誅文丑。當時兵敗,劉備附紹,關羽降漢,兄弟之間互不知曉,關羽領命與顏良對陣,首先是想打聽劉備下落,以便盡早相聚。二是報曹操的不殺之恩,以盡信義之舉。斬殺二將,頗顯關羽神威。顏良不可一世,連斬曹部二將,關羽出陣,快馬飛刀,突出一個“速”字。誅文丑,又有一個“巧”字,先是用計令文軍大亂,然后截住廝殺,取勝亦速。此乃守義而戰。此后,關羽進軍,聞知劉備確在紹部,欲星夜而往,“但恨吾斬紹二將,恐今事變矣。”一個“恨”字,現出多少忠心與信義。
重義而動
在關羽的心目中,劉備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小沛為呂布追殺,兵敗之后,劉備暫投曹操,用韜晦之計巧過難關。身在曹營,劉后園種菜,親自澆灌,曹操卻邀劉飲酒時,說出“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大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后借雷聲掩飾。
就在煮酒論英雄之時,關羽、張飛聞知劉備被請走,立即“撞入后園,手提定劍,突至亭前,左右攔擋不住。”見到劉備與曹操之后,兩人便按劍而立。尊劉護劉,由此可見一斑。
護義而降
劉關張早期根基不穩,不斷依附他人以保全自身,又不斷尋機自立,徐州、小沛幾收幾失。關羽自守下邳,保護著劉備妻小。曹操大軍壓境,張遼在關羽失城困窘之中前來勸降,曉以利害,關羽也自知不降必死。按勇士之志,可殺而不可辱,可死而不可降,但關羽正肩負著保護劉備妻小的重任,棄任而死,似有不義,因此,便有降曹一段。但關羽又不同一般降將,他要降漢不降曹,還要讓劉備家小得到皇叔俸祿善贍,并且一經知曉劉備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這樣的投降,恐怕古今中外難找第二,但關羽就是關羽。曹操爽快答應三條之后,關羽又讓曹操退軍,容他入城稟告劉妻,這真有些得寸進尺。但其間全然沒有一點私心私利,都在忠劉“義”上。
護義而降之后,還有一個細節,即關羽隨曹軍班師還許昌。“關公收拾車仗,請二嫂上車,親自護車而行。于路安歇館驛,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于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公如此,愈加敬服。”
這個細節看起來平常,但足見曹操奸詐。當初張遼向他稟呈關羽三約時,他不允“但知玄德信息,雖遠必往”一條,認為“然則吾養云長何用?此事卻難從。”是張遼勸他“更施厚恩以結其心”,方才應允。曹操看出,僅憑施恩,難以留住關羽,而亂了他的君臣之禮,關羽自己也不便再去投劉備了。使其與嫂共處一室,實屬為人所不齒之下策,但曹操卻做得出來。關羽光明磊落,夜立戶外,其忠義之心更是躍然紙上。《三國演義》寫降事比比皆是,但不是無奈,便是不義,唯有關羽、黃忠之降,寫出了光明與大義。
奉義而辭
關羽知曉劉備下落之后,立即辭別曹操,曹操避而不見,便不辭而別。一路上,由于沒有拿到曹操文書,守將一一阻攔,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演出了流傳千古的奪路之爭,也寫就了關羽忠義最有氣勢的篇章。可以說,到這里,全書對關羽忠義性格的刻畫既是高潮,也是完成。
在過關斬將的過程中,關羽每到關口,總是下馬施禮,好言求路;總是對方不允,先行動武之時,才被迫反抗。殺將求路,對其余軍士,一概曉以緣委,不予誅殺。并且把劉備的兩個妻子甚是看重,精心護衛,不讓出一點差錯。即使受了箭傷,亦毫不怠慢,其忠義之心,著實天地可鑒。
從思想性格的刻畫而言,到了過五關,斬六將,關羽的忠義形象已經完成。此后還有諸多義舉,最典型的是義釋曹操。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在諸葛亮的精心設計下,終于有了一次捉拿曹操的機會。如果消滅曹操,掌握北方,便有了壓倒孫吳之勢,平定天下,興復漢室的大業就可能成為現實。但關羽與曹操面對面的時候,竟不忘舊恩,心中不忍,放走曹操,正是這一放,使蜀漢江山永在下風,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終不能滅魏,反而出師未捷身先死。關羽義釋曹操,當作對蜀漢不義而論。
從以上五個方面的表現可以看出:關羽的忠義思想確實具有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有著相當復雜的內容。在我們國家,有著上千年的尊孔的歷史,孔子的學說,具有很強的規范人的行為的力量,是一種準則,這是不能隨意抹殺的事實。而對關羽的推祟,倡導忠于國君,講究信義,使孔學的規范作用進一步加大,進一步具體化了。
終其一生,正應了我們今天的一句話:為忠義生,為忠義死,為忠義奮斗一輩子;吃忠義虧,上忠義當,最終死在忠義上。令人嘆息阿!
發布日期:200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