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風箏史話

  風箏的歷史源遠流長,從第一只木鳶問世至今,風箏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風箏起源于春秋時代,發明者為墨翟(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20年)。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因受天上飛鷹的啟迪,“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種木鷂,實際上就是木制風箏。后來他的學生公輸般(世稱魯般)根據他的設想,便“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后又“制木鳶已窺宋城”。這種風箏當時被稱為“木鳶”或“風鳶”。而后逐步發展為“紙鳶”。據《誠齋雜記》載:韓信準備謀反時“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穿地入宮中”!丢毊愔尽份d: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被叛軍侯景圍困在南京附近的臺城,簡女獻計作紙鳶,把詔書藏在里面,傳出城外,搬來援兵解圍。在風箏誕生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風鳶”主要被用于戰爭,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而風箏作為人們喜愛的娛樂玩具,是從隋唐時代開始的,由于這一時期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張來糊制風箏,正是紙質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對便宜和方便,為風箏(紙鳶)的普及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紙鳶被稱為風箏是從五代開始的,據《詢芻錄》記載,五代時期亳州刺史李鄴,在紙鳶上制紙哨,聲如箏鳴,紙鳶由此而得名風箏,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實“風箏”一詞在五代以前早已出現,并另有所指,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燕臺》中就有“西樓一夜風箏急”的詩句,高駢則專門寫過一首《風箏》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客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這里的風箏實際上是指懸掛在屋檐下的“鐵馬”(也作檐馬),因用金屬片制成,風起而作聲,故名“風箏”(見《辭海》“風箏”詞條)。

  宋代,是我國風箏的發展階段。之所以成為發展階段,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的節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展和進入節日的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F存的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反映了當時北宋都城汴梁,清明時節繁榮熱鬧的景象。繁盛的城市文化經濟不僅適應了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為風箏在城市和民間的普及打下了基礎。因此在北宋放風箏已是民間常見的娛樂活動,并有一些學者對民間風箏開始進行研究。宋代元豐人高承在《事物紀源》中就曾對民間風箏的歷史淵源、名稱等做了專門考證。這一時期,民間放風箏也被用作進行創作的一種題材。北宋初期畫家郭忠恕就是其中一例。據濰縣真武祠中蘇東坡文記載:“郭忠恕,洛陽人,善書畫,尤善山水。因與監察御史爭朝堂,被貶乾州司戶……有富家子喜畫,日給美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郭忠恕先為畫小童持線車放風鳶,引線數丈滿之……”。蘇軾不僅記述了郭忠恕剛正不阿的性格,而且將其善于以風箏為題材進行創作如實記錄了下來。北宋宰相寇準也曾作《紙鳶》詩:“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庇纱丝梢姡彼螘r期民間放風箏已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是文人墨士藝術創作中的一種題材。

  到了南宋時期,宮廷內開始提倡奢靡的節日風俗,清明等傳統節日更加盛行,放風箏成為宮廷和民間在清明期間一種不可缺少的活動。據《揮塵后錄》記載,北宋皇帝宋徽宗,“即位之初”曾在“罷朝余暇”“放紙鳶為戲”。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背上飯食到郊外竟放紙鳶,直至日暮方歸!吧倌昀删狗偶堷S,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宋蘇漢臣作的《百子圖》里也有放風箏的生動場景。由于風箏的普及,社會上出現了一種專門扎風箏、放風箏的藝人,并以此技藝為生。

  元代是我國戲劇藝術的興盛時期,然而作為民間藝術的風箏,在元代的史料中卻少有記載,這主要是由于元代的統一,結束了三百年南北政權并立的局面。疆域的擴大,一度溝通了我國與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國的“四大發明”傳入西方。而西方的天文學、醫學、算學等也陸續傳入我國,促進了元代上層文化的發展。但元代初期不設科舉制度,這一社會變化,使一些“淪落無望的文人墨士,原可‘貨與帝王家'的滿腹才學連同滿腹不平之氣,都只能與伎樂之伍了”(《中國戲劇學史》)。文人墨士投入元代文壇之中,發揮了他們的才能,出現了一批以關漢卿為代表的戲劇家、文學藝術家,寫下了大量反映元代權豪橫行霸道和揭露官府貪暴腐朽的作品,形成了我國戲劇藝術的輝煌時代。但由于元代統治者的窮奢極侈和官吏的貪暴,國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統治者為維護其封建統治,對廣大人民實行前所未有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建立“里甲制度”監視人民行動,為防止人民起來反抗,施行了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的規定,這不僅使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悲慘的境地,而且也使風箏這種民間手工藝品的生產失去了基本的生產工具。試想,十家才準用一把菜刀,何從談起劈竹子、扎風箏呢?何況在生活極端貧苦的情況下,人們也沒有心思去放風箏搞娛樂活動。

  在明代以前,我國民間放風箏的習俗,主要流傳在南方的廣大地區。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定都北京以后,中國的文化經濟中心逐漸北移。到明代中葉,清明節放風箏之風俗在北方地區已普及盛行。據明《永平(今河北盧龍)府志》記載,清明時節“家家樹秋千為戲,閨人撾子兒賭勝負,童子團紙為風鳶引繩而放之”。明代著名的史書畫家徐渭,一生寫下了10多首關于風箏內容的題畫詩,如“柳條搓線絮搓綿,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清天!薄拔乙嘣浄批_嬉,今年不到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笨梢姺棚L箏已成為我國南北地區普遍的一項娛樂活動。

  清代是我國風箏發展的繁榮時期,尤其是乾、嘉年間,由于當時國內政局一度比較穩定,農業生產與城市文化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統治者為顯示“太平盛世”,也提倡節日活動。每至清明時節,人們在春回大地、草木皆綠的大好時光,興致勃勃結伴去郊外游玩放風箏。據《揚州畫舫錄》載:揚州人“于清明時放紙鳶……漫以成俗!鼻∈四甏,濰縣知縣鄭板橋被罷官后,在題畫詩中寫下了“閑逐兒童放紙鳶”的詩句。清道光《平度州志》載:“清明祭墓行負土禮,童子放紙鳶,女子作秋千戲。”放風箏不僅作為娛樂在民間普及,在文化經濟發達的京津地區和以手工業著稱的山東濰坊地區,風箏作為民間藝術,它的內容、題材、扎制工藝等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一些有識之士,開始了對風箏這一民間藝術進行研究和探索,如著名文學巨匠曹雪芹,不僅把風箏寫進了古典名著《紅樓夢》的故事情節中去,而且還對我國風箏的歷史、名稱演變、風箏種類、扎制工藝等作了大量考證、研究,于清乾隆年間,寫出了我國第一部關于風箏藝術的專著《南鷂北鳶考工志》。

  隨著時代的變遷,風箏在民間流傳、發展,逐步形成各自的地方特色,形成了中國風箏的三大產地:北京、天津和山東濰坊。

  北京的風箏雖起步較晚,但因受宮廷風箏制作的影響發展較快,而且具有自己明顯特色。清代宮廷中把放風箏當作一項娛樂,各地官吏把民間涌現出來的富有“吉祥如意”內容而制作精巧的風箏,作為進貢禮品,并把扎制、繪畫的能工巧匠選送到京都,為宮廷扎制風箏。宮廷風箏的制作,不同于民間風箏,它不計工本,不惜代價,因而在選料、制作、繪畫等各道工序,都極為講究,所制作的風箏富麗堂皇,花樣百出,姿態各異,是一種高雅精制的藝術珍品。各地世代制作風箏的藝人云集京城,為北京的風箏發展提高起了重要作用。藝人們除為宮廷制作風箏外,還在京城開設風箏店鋪,每年清明前后扎制風箏出售,在北京形成了較大的風箏市場,風箏也成為京城人們清明節期間不可缺少的娛樂品。通過各種風箏的商品交易,給當地和外地藝人提供了相互學習、借鑒的機會,藝人們根據北京人風俗習慣、審美情趣和宮廷的特殊環境,經過長時間的創造、演變和發展,逐步形成了以曹雪芹、金福忠、哈國梁為代表的北京宮廷風箏流派。在我國開埠較早的商業城市天津,由于交通方便、文化經濟繁榮、手工業十分發達,其民間風箏制作精良、形象逼真、色彩獨特。風箏藝人們借助于天津手工業發達的有利條件,對其民間風箏制作工藝進行了革新。為解決風箏銷售和放飛時攜帶困難的問題,藝人們將風箏制作工藝實行總體設計、分解制作、以竹為榫、銅箍連接的方法,使數丈長的風箏可以拆卸,折疊成很小的體積,裝入紙袋或盒中,把民間風箏制作技藝與工藝美術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使風箏制作水平大幅度提高。以魏元泰為代表的風箏藝人在長期的風箏制作實踐中,匠心獨運創作出了“活眼鷹”、“銀鼓燕”等獨具特色的風箏,被稱為天津風箏一絕。

  這一時期,地處山東半島咽喉之位的濰縣,膠濟鐵路貫穿其中,因受外來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較大,手工業發展迅速,素有“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之稱,濰縣的風箏同刺繡、嵌銀,仿古銅、藍印花布、木版年畫等一樣,成為暢銷貨。因而,城鄉專業風箏鋪增多,出現了一大批以“濰縣風箏十大家”為代表的風箏藝人,他們在風箏制作工藝上發揮自己的特長,熔其他藝術于風箏創作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個性鮮明的濰坊風箏流派。如:胡敬珠的龍頭蜈蚣風箏,起飛后造型特異;將木版年畫半印半畫到風箏上的楊家埠風箏:唐家的板子風箏等。濰縣的風箏大量涌入市場,吸引了大批外地風箏客商。在古老的濰縣白浪河沙灘,形成了很大的風箏專賣市場。各類民間風箏琳瑯滿目,其內容豐富,色彩鮮艷,富有鄉土氣息,以扎、糊、放俱佳而倍受客商歡迎。近代詩人裴星川在其竹枝詞中寫道:“風箏市在東城墻,購選游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記錄了當時濰縣風箏市場的盛況。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當代風箏在5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先后經歷了恢復發展、遭受挫折、空前繁榮三個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民間的風箏進一步得到普及發展,國家體委把放風箏活動列為體育比賽項目,放風箏成為全國人民文化體育的重大活動。特別是濰坊市自1984年至2001年連續成功舉辦了18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為風箏藝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風箏的制作、放飛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壯觀景象,風箏藝術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進入了我國風箏史上的鼎盛時期。

發布日期:2008-08-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晴隆县| 临邑县| 南宁市| 葵青区| 罗甸县| 桑日县| 宜昌市| 丹巴县| 唐海县| 锦州市| 彭泽县| 屏边| 南溪县| 镇远县| 木里| 张家界市| 布拖县| 天全县| 金山区| 灵台县| 通渭县| 华坪县| 湖南省| 永仁县| 景泰县| 河北区| 昆明市| 乳山市| 突泉县| 开平市| 黑山县| 溆浦县| 沅江市| 融水| 洪江市| 宜宾市| 邵武市| 日照市| 上杭县| 镇江市| 沽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