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浦
2001年7月13日晚那一刻,長久的等待化作頃刻間噴薄而出的激情,點燃了中國的夜空。歷史為這一刻的中國人定格,歷史也記錄下走向2008年的“中國印”!在這里,讓我們聚集!追憶與記錄——追憶奧運,我們曾經的夢想;記錄奧運,我們共同的榮耀!“世界給我16天,我還世界五千年”,自信的中國放飛激情與夢想。
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臨近,我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體會也越來越真切起來。6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奧運研究中心(北京人文奧運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導師金元浦教授做客新華網,就“中國文化蘊含與人文奧運理念”接受本網專訪。
“人文”是北京奧運會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突出貢獻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新華訪談。今天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還有39天。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金元浦教授在一次演講時說,“2008北京奧運會,是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文化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偉大握手,是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一次雄偉交匯。人文奧運是北京奉獻給世界的最重要的遺產。”今天金教授來到我們的演播室,和網友共話“中國文化蘊含與人文奧運理念”。歡迎您,金教授。
金元浦: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北京奧運會提出了三大理念: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我們對您的演講詞的理解,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于世界奧林匹克精神的歷史價值和突出貢獻就在于“人文”。您為什么把人文奧運放在這么重要的位置?
金元浦:北京提出三大理念,就是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綠色奧運是要創造一個和諧的綠色生態環境,給舉辦奧運會一個很好的基礎。科技奧運反映當代人們的需求,新科技,尤其是高新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奧林匹克運動,奧林匹克運動又推出一大批需要,需要科技來解決,包括安保、人的體育生理、傳播方式等。綠色奧運不是我們第一次提出來的,它的第一次提出是在悉尼奧運會,以悉尼綠色的、美麗的城市,北京在這一點上和他們相比是遜色的,因為我們在100公里之外就面臨著沙漠等等,我們的城市是越來越好了,但是自然條件上和他們還是有區別的。這三大理念都是我們對全世界普遍關切的重要問題的回應。
在三個問題中,綠色奧運不是我們最長的長處,我們把它列為方向、目標,我們這樣去做是一種承諾,而且我們現在確實做到了。科技奧運是一種途徑、一種方法,是過河的橋和船,我們最終要實現的是人文價值。人文奧運是這三大理念的核心,我們多次強調,以中華五千年乃至更長時間的中華傳統作為底蘊向世界來展示,同時我們以這樣深厚的底蘊來建設一個平臺,讓世界各國的文化都來到這里交流,這是我們的長處。我們覺得世界也有一個機會來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同時讓世界多民族、多種文化,205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帶著他們的風俗、習慣、藝術、文明都來到這里,大家在這里交流。所以人文奧運是三大理念的核心。
人文奧運意涵豐富
主持人:您的理解,人文奧運在理念層面,都包含哪些內容?
金元浦:中華文化“人文”這兩個字含義非常豐富,在《周易》里就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說法。翻譯成外文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人們的奧運,people's Olympics。第二種譯法關注于文化,culture's Olympics。第三種譯法就是人文奧運中用的,humanistic's Olympics。這個用法也有一些困難,它是文藝復興以來,帶著文藝復興西方背景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的理念,帶有西方特色。
我們自己要翻譯出去時也存在很多問題,沒辦法用一個西方詞直接對應我們所處的人文。“人文”里面的“人”,中國古代以來對于人的關注多。大家知道,“仁者人也”,又說“仁者,生生之德也”。而且在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天地之性,人為貴”,因為由于人的創造,所以人是非常可貴的,人是不可輕視的。由于人的生命智慧,所以我們關注人、熱愛人,中國人對“人”的理解是有傳統理念的。也就是說這種“生生之德”就是中國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精神血脈的一種傳承。人文在《周易》里就有,人文是中華文明傳統歷史的結晶,同時又是以人文這種方式教化天下,含義非常豐富。
中國文化中的“文”是紋路的紋,它的本意是文采、文士。所以人文又稱人生的花樣,就是人生有各種各樣的花樣,比如夫婦、父子、君臣、朋友等,在古代“文”有這個意思。
回到人文奧運,首先還是要說人文奧運的多層理念,第一層就是以人為本的奧運。這要從兩方面講,你是人文奧運,奧運是別處來的,西方體育傳統,奧林匹克古希臘體育傳統。人文是有中國文化的傳統,這二者結合起來是不是符合這個意思,以人為本的奧運。奧林匹克運動實際上鼓勵年輕一代,鼓勵所有的人要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它是一種均衡發展的生活哲學,普通人、每個人都要生活,奧林匹克給我們的是一種生活哲學,生活哲學關注生命,所以它要鼓勵年輕一代要去努力奮斗,其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你在生活的過程中要激勵自己,要奮發有為,要有昂揚的精神。
在總體目標上,我們要建設的是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其中榜樣的力量鼓舞著我們,我們要向奧林匹克的參與者以及獲得成功的人士去學習。西方文化中的以文為本的精神特別關注了作為個體人的靈魂和身體,我們叫靈與肉之間的和諧,這是他們特別關注的。顧拜旦從最開始,1892年的奧林匹克宣言,在索邦大學里發表的演講就有這個。人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同時還有一種精神力量輔助于其中,有身體,又有精神,二者的和諧,尤其是像古希臘,特別講一是健,二是力,三是要有力氣。中國傳統文化是怎樣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樣關注人,關注人、熱愛人、提升人,所以要為天地立新、為生靈立命,這是古代知識分子一直在講的想法。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的這種關注也非常之多,我曾經查過關于人文這個理念,在“二十四史”中非常多。
奧運會是人類規模最大的狂歡節
金元浦:在我們認識到的人文奧運中“以人為本”的理念里,我們也看到,今天更加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關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因為過去我們經常講很大很大的理念,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和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生活狀況也沒有那么好,我們曾經經受過那么多的戰爭、悲傷、災害、困境、饑餓等等,我們通過這些苦難。改革開放30年的成果給我們的生活鋪墊了很好的基礎,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今天是前所未有的,每一個普通市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我們自身的健康,關注我們在自身健康之上的對于人文精神的追求,對于快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特別是對今天所說的生活質量的追求,這是符合奧林匹克的首要精神,也就是我們這里是真正的關注人、熱愛人、提升人,讓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在當中能看到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快樂和自己的生命投入換來的一種滿足感。同時中國人特別考慮到自身人格的健全,既有精神上面的,又有身體方面的,這兩者的結合給我們很好的價值。
在這里,奧林匹克精神中有一條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是全世界門檻最低的一個運動。為什么?是因為它是基于人的身體上的競爭所展開的一場運動。世界上有過這么大規模會議或者這么大的展覽?沒有。它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人類狂歡節,在這個狂歡節上有一點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就是我們來參加奧運的時候,盡管有各種不同的理由,但是全世界人民都能參加這個運動,是基于我們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愛,對于一種游戲的熱愛,通過游戲得到快樂、愉悅或者享受,當然這中間還有榮譽、光榮,當然也有經濟的背景。人們自覺的、情愿的、主動的去參與奧運,他是在享受。在享受這點上還有一個理論,全世界的運動員參加奧運,它是一次如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精神上的高峰體驗,就是人類的需求在更高的層次上展示的時候,我們在家門口看奧運,我們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的時期面對全世界的人,能夠有這樣一個機會介入到中間去,那是一種享受。一百年來有這樣一個契機,又親身在家門口做這件事,是不是一次很高峰的體驗呢。運動員是一種高峰體驗,創造巔峰時刻的那種精神。志愿者是一種高峰體驗,他在奉獻中得到快樂。觀眾在共同的歡呼和觀賞中間得到享受。
“人文奧運”是一次文明交融的奧運
金元浦:人文奧運的第二層意思就是文化的奧運,它是一次文明交融的奧運,是一次文化交流的奧運。北京舉辦奧運會,這次有205個國家和地區、10000多名運動員,還有很多教練員、領隊以及20000多名的注冊記者和3萬名以上的非注冊記者,再加上幾十萬來到北京的游客,還有全國那么多的觀眾,在奧運史上,北京一定會創造幾個最為輝煌的數字。雅典奧運會有38億的電視觀眾,我推測至少有42億到45億的電視觀眾將會關注北京奧運會。
第一,我們國家電視觀眾的普及率,在中國舉辦奧運會,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中國人以極大地熱情關注它,這樣一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電視普及率也是最高的國家。
第二,至少有30億人次以上的網絡網民會通過網絡和手機來觀看奧運。為什么?就是因為中國現在是絕對數世界第一的網民大國。北京奧運會隨著科技的發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網民大國,再加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手機大國,5.6億以上的手機持有者,將來持有更好手機的人都可以通過手機來觀看奧運。所以我覺得這又是一個巨大的文化交流平臺。205個國家和地區的人,他們都帶著他們的精神、文化、思想、體育隊、藝術演出隊、文化交流團體都來到了中國。所以我們講,北京奧運會是一次世界歷史上,現在看來是規模最大的一個平臺,205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記錄。
在這樣一個平臺上,在這么多人集中關注的情況下,它解決了什么問題?首先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了一次很好的交流。在過去的時代,西方一直是世界的主宰,西方文化是近代以來所謂的世界文化中心。今天我們考慮到的是西方文化以他們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中國人舉辦奧運會展示了東方文化的特色,當然除了中國之外,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都將對西方文化產生重要的影響,這些重要的影響,以前只是從一般層次上來理解這種影響,但是今天不是。第一,東方的崛起,把中國的文化帶到這個世界,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相互之間獲得文化的更高的協調、融合,同時又各自保留自己,在奧林匹克大家庭多元文化背景下會展示出新的面貌。第二,中國文化自身和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我提了一個口號提了很多年,叫“世界給我16天,我還世界5000年”。為什么要這么說呢?當然,奧運會是全世界的奧運會,奧運會的主角是10000多名運動員,我們是觀者,作為東道主我們要做服務的工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畢竟是全世界這么多人、這么多鏡頭對著中國,世界給了我們這個機會,我們可以全方位的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就有了一個重要的向世界展示的機會,那這個機會怎么展示呢?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還是有不同的。有一個西方的理論家湯因比談世界四大文明,其中三大文明都逐漸衰落和中斷,唯有中華文明一直延續下來,綿延不覺。四大聞名中埃及文化,歷史悠久,但是埃及文化在今天已經發生了一些中斷或者變化,今天的埃及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埃及的延續,它中間發生了中斷,更多的伊斯蘭文化已經在其中占據了一些重要地位,而作為原住民的埃及文化承續者只有10%左右。兩河流域文化,像幼發拉底文化也是極其燦爛和輝煌的,今天的伊拉克和過去談到的兩河流域文化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也是中斷的了,因為更多的是一種阿拉伯文化。印度文明也是歷史悠久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有玄奘西天取經,所以印度文明曾經在中華文化中有很深的影響。但是今天看來,印度這個國家由于上百年來的變化,它幾乎已經成了一個英語國家,所以它的文明也在變革之中或者叫變化、變革、斷裂之中。只有中華文明歷經了幾千年也沒有改變它的基本方向、基本的文化模式。我經常開玩笑說,我們今天再去看甲骨文中的“日”字還知道那就是日,看甲骨文中的“月”還是月,看甲骨文中的“水”還是水,看甲骨文中的“山”還是山。中華文化已經有8000年以上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包括玉器玉石都是一萬年以上的歷史,這些歷史都是令人驚嘆的。
今天我們講中華文化,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這么多年里,由于中國近代的衰落,為西方人或者為更多的人所不知。所以有奧運會,讓世界來了解中國,來看看北京。我說的“世界給我16天,我還世界5000年”,“還”字的意思是說中國人為人類所創造的這份世界文明遺產,應當是每一個世界公民都有權享有的,我們歡迎你們來,享有由中國人創造的這樣一份文明遺產。我經常借用馬克思說希臘文化的一句話,中國文化是人類童年時期由中國人所創造的人類文明的不可企及、也不可再造的一個高峰。這樣一種理念對于我們來講,舉辦奧運會是和世界文化交融互匯的一個過程,讓大家了解,在了解的過程中我們相互碰撞、相互尋找我們樸實的一面和共同認可的東西。
東方文化對奧林匹克文化做了有益補充
金元浦:我多次強調,北京奧運會對于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理念是有所補充、有所發展的。從簡單的層面上就可以看到,從理念上來講,西方文化在講究“更快、更高、更強”的時候,特別強調對立,特別強調相互之間的競爭、對比,希望在這中間一定要獲勝。中國文化中間大量的講了和,所以我們講,當西方人提出“更快、更高、更強”的時候,確實鼓勵著我們向著一個理想奮斗,增強競爭的精神。但是中國文化和它有所不同,中國文化講的是“和合”。“和合”這個理念怎么看待呢?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理念探討它,總體來講,不管是儒家文化,還是道家文化,還是其他文化,都講“和”的理念。“和”的理念是要講“過猶不及”,是要講我們用一種中庸的方式來看待社會中的一些事物。
到體育中間來,“更快、更高、更強”本來是非常好的理念,但是在這種強烈的競爭中間也存在問題,要發掘人類體能的極限能力,會給人的身體帶來很大的健康問題,很多運動員因為不科學的訓練帶來一些不好的結果,這也是有的。另外,在總體更快、更高、更強中,因為各種利益關系也會產生一些其他的問題,包括賄賂、興奮劑等。中國文化中有一些在體育理念和總體理念上和西方有所不同,當然我們要進入當代體育競技的平臺之上,但是傳統理念也值得考慮,比如中國文化中的“以天和天”,以我自身的這個自然、這個天,和外在的山林、給我自然條件的大自然,二者相和是我們關注的目標。中國體育文化中一直貫穿一條,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益壽延年,使身體的各部分均衡,要調理各個器官之間的關系,要理順氣。所以中國人講氣這樣一個理念,要運氣、練氣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什么呢?中國體育文化中特別關注的是通過一種鍛煉,使自己的那種身體狀況調節到最佳,而達到益壽延年的目標。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和我們的理念不一樣,從雕塑中就可以看到,比如大衛等,都是肌肉男。西方人提出更快、更高、更強,我們來一些不同的東西,這些不同東西就是和諧、和美。我們看到,人們對益壽延年的追求是對世界奧林匹克文化的一種補充。
大眾普遍參與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本意
主持人:奧運精神與中國文化的契合點都有哪些?北京奧運是如何將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相融合,北京對世界奧林匹克精神都做了哪些開掘與發展?
金元浦:國際奧林匹克運動一百多年來一直在推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奧運中,中國的參與成了這一百年來一個巨大的飛躍,因為有13億人,這次以一種新的方式加入到奧林匹克運動中,普遍的了解奧林匹克知識和世界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趨向,這是我們舉辦奧運會中間一個很大的特色。
北京把“重在參與”這個奧林匹克運動的理念發展為全民參與、全民奧運,這是我們奧運的一個基本特色,這對奧林匹克運動是一個巨大的貢獻,因為世界奧林匹克運動在歷史發展的一個瞬間有13億人加入其中,自然是世界奧林匹克歷史上一個巨大的飛躍。沒有舉辦奧運會,包括我在內,對奧運會也不會這么了解。13億人,主要是三四億的青少年,對奧林匹克運動有很高的熱情,最近我們看到很多老同志對奧運會的熱情也非常高,作為鍛煉身體的契機,他們投入也很多。這么多人加入到奧林匹克運動中,把重在參與變成了全民參與、全民奧運,這就開創了人文奧運的另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中國人舉辦奧運會,這次是真正老百姓的奧運、人民的奧運,普通人都能參加的奧運。
我們把“全民參與”背后的理念解釋出來叫做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什么?就是為了自身的健康和生活質量而去參加體育鍛煉。中國人也有很大變化,1984年開始,我們奧運會的金牌情結是非常重的,過去覺得金牌是多少年來受到封鎖、白眼、欺辱,爭光爭氣是很重要的心態,今天看來,還有點弱國國民的心態。這些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所主張的奧林匹克運動,金牌是非常重要的,但金牌不是全部、不是第一,更重要的是所有人參加了奧林匹克運動,使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思路,叫做大眾體育,大眾參加的奧運活動、健身活動成為奧運會重要理念之一,我是為了我的健康來參加奧運的,我參與、我健康、我快樂,我提高我的生活質量,這就超越了簡單的金牌層次。今天我們還是認為金牌是重要的,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冠軍的榜樣力量,我們也會一樣被感動。全世界人參加奧運,給中國人的啟示就是我們為了健康去參加,它變成了一個大眾的奧運、普通老百姓的奧運,變成了人類共同參加的狂歡節和游戲,這個時候它的意義就變得重大了。
北京這次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個口號提出的時候,很多人對它不完全認同。我當時也是發表了一些見解,引用西方哲人一些思想來解釋它,我覺得最簡單、最具體的往往是最生動、最豐富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恰恰表達這樣一個理念。它表達了世界人民的普世理念,我們這個世界希望有一個普世理念,有共同的理念、價值觀等。同時,我們又看到,在整體奧林匹克精神中,它是追求多樣文化創造性的展示,它是多種文明的展示。所以奧林匹克運動是全世界人民的大家庭,每一個成員在這里都是平等的,它的文化各方面也都是平等的。
所以我們在談到這一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奧林匹克的多元價值,它是主張各種文化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對話交融的理念之下,我們覺得有了一種對話主義、交流融合的理念。中國文化中有深厚的底蘊,叫做“和而不同,同而不和”。但是要完全的同就不是我們所說的“和”,和就是和而不同,有各種不同的理念在一起才有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交匯,文化的盛大節日是因為不同文化才顯得盛大,完全同一文化就不行了。中國文化的博大胸懷之一就是講和而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中間,在不同的文明中間尋找我們共同可以承擔的東西、約定的東西,同時又保留我們自身的文化、文明特色。
就拿中國體育文化來講,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多民族的體育文化和西方還是不同的,中國傳統的體育文化更多的是一種很講究人們的修身養性,很講究人們群體性的娛樂活動,把各種各樣的玩耍、競賽,甚至貿易,甚至是搞對象,比如我們的“三月三”、“六月六”、“那達慕會”、“潑水節”以及各種各樣的集會都有這種內容在里面。我曾經參與一本書的策劃,《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有500幅圖,中國古代的體育項目有100多種,那是非常豐富的。
國際足聯到山東臨淄考察確認了山東臨淄是世界足球的發祥地,那也是展示了中國在戰國時期就開始的足球,你看畫的球是一半一半的。英國人很生氣,說怎么足球發源地是中國呢,我說你們不要生氣,你們可以看圖。元代的畫家畫出的宋太宗和他的大臣們一起玩蹴踘,球看的很清楚,里面還有一些動物的膀胱做球膽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深厚的對于體育、健身、游戲、文化、娛樂的一種發明和創造,這些東西對今天的奧林匹克運動仍然有啟示。
抗震救災與奧林匹克精神有著深刻的一致性
主持人:現在,全世界人民都在關注中國的抗震救災,中國人民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來的民族合力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在廢墟上的一次綻放。有人說,這次抗震救災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檢閱和洗禮。然而,我們也發現,中國人民在抗震救災中所表現出來的偉大精神,與奧林匹克生活哲學、奧林匹克精神有著深刻的一致性。
金元浦:我前幾天在新華網發了一篇文章,奧林匹克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中發達出的一致性。在奧林匹克運動中一直鼓勵“更快、更高、更強”,鼓勵運動員克服艱難險阻,叫我們看來不可想象、難以克服的苦難,所有運動員都要經歷長期的艱苦的訓練,要突破自己的極限和自然的極限,克服了多少困難,要有一往無前的精神,要有拼搏向前的精神,榜樣就是那樣艱苦、奮斗、困難,在極其艱苦條件下要創造更高的業績輝煌。其中很大一個問題就是所有的運動員,奧運場上沒有最后的冠軍,失敗是所有人的命運,只有300多個小項的金牌,絕大部分是沒有獲得獎牌的。所以奧林匹克運動是鼓勵奮勇拼搏的精神,艱苦、努力、拼命要達到目標的精神。我覺得抗震救災中全體中華民族,都表現了高度的這種精神,包括世界各國的志愿者和救援隊伍,面臨各種困難,表現出了一往無前、奮勇向前、堅持到底、努力奮斗、不拋棄、不放棄,最后一刻要堅持下去,這和奧運的精神是一致的。
奧林匹克精神是關注人、熱愛人的,它對于人自身的關注,在奧林匹克憲章作為一種生活哲學,它講生活這一條,講生命的關注,這在我們的抗震救災中表現的更為突出。我們知道奧林匹克運動是關注人的,關注人的生命健康的,關注人的精神,包括肉體和精神之間的和諧,比如說我們還要召開殘奧會,殘奧會表現出大量運動員的奮勇拼搏表現出我們對生命的關注,對殘疾人群、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首先就是對所有的人都對生命以極高的關注度去拼命完成這個偉大事業,只要有一分可能,我們就要有99分的努力去實現它,只要有一個人,我們都要把他搶救出來,我們看到這個過程可能是十幾個人、幾十個人為一個人生命奮斗好多天,這時常常感動我們的潸然淚下,這恰恰是中華文化中的兩個精神。一個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對人、對生命的關注,使人的生命得到光彩、得到煥發,對人的生命有著極高的關注,這一點是一致的。同時也能看到,多少年來,當代中國為了人的健康、為了人的生命的一種人道主義,關注人的人道主義精神、人文主義精神、利他的精神、互助的精神,為了所有人幸福的奮斗精神,人道主義的大愛無疆在這一點上獲得了一次高度的融合。所以抗震救災在這一點上跟奧林匹克精神是一致的。為什么有這么高的熱情舉辦殘奧會,都表現出了對弱勢群體和殘疾人朋友的高度關注,這其中可以看到奧林匹克將來會成為我們抗震救災后面的一個延續的部分。為什么呢?我們知道這次抗震救災又給我們帶來了那么多的殘疾朋友,自然以它的強力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群朋友,這些人將來也通過奧林匹克這樣一個舞臺走向更健康、更快樂。
主持人: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有人這樣評價,奧林匹克曾經讓戰爭停戰,現在是為生命讓道,這次抗震救災是把生命的尊嚴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上。
金元浦:我覺得這兩者是一致的,確實是對于生命的關注,那種大愛無疆的人道主義和一個奧組委舉辦兩個奧運會,兩個奧運一樣精彩,表達了我們的精神,肯定是一致的。
還有一條,在奧林匹克運動中間,我們特別提倡的是一種志愿精神,羅格先生講,奧林匹克運動不光是運動員的奧運會,也是志愿者的奧運會。因為沒有志愿者,奧運會就辦不成。所有奧運會,盡管有那么多贊助商,沒有了志愿者,沒有了這么巨大的服務群體,根本辦不了,它是奧運會舉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同時它也是奧林匹克精神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奉獻的精神、利他的精神,為他人、為世界、為所有人奉獻的利他理念、利他行動、利他實踐,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就是志愿的為人民服務。
志愿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中這么重要,北京開創了志愿者奧林匹克運動中最大的群體,一開始報名就有100多萬人,爭取10萬名賽會志愿者的名額,有6萬多的夏季奧運會,還有3萬多名的殘奧會志愿者,還有更多的城市志愿者。志愿精神在中國得到了很大發展,NGO組織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我們知道綠色奧運的初期,北京市就和20個NGO組織簽署了綠色奧運的共同協議。抗震救災的時候,我們看到多少志愿者,我們有20幾萬志愿者奔赴抗震救災前線為災區人民做事,那樣一種奉獻精神,那樣一種在奉獻之中獲得體驗、獲得一種提升的一種崇高精神展現出來了,我覺得20多萬名志愿者是空前的,使得我國的志愿者事業獲得很大發展。同時,也預演了奧林匹克志愿者的活動。為什么?我知道10個奧運冠軍都到抗震救災第一線做志愿者,包括做心理輔導等工作,他們的到來就是一種榜樣的力量,就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就是一種心理輔導。還有到抗震救災第一線的慰問團,心連心慰問團,大家說它好,那也是一種精神食糧。像鄧亞萍這樣一些奧運志愿者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確實做了很多工作,奧林匹克和抗震救災在志愿精神上是一致的。所以通過這樣一種抗震救災和今天到來的奧運,我們感到二者的一致性是更高層次的一致性,是青年一代,包括所有的人,在奧運和在抗震救災中體現出來那種對于崇高理想的回歸。過去曾經有一段大家說信仰的喪失,對于利他精神的排斥,金錢至上主義,個人利益至上,現在我們看到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和諧、越來越文明,人們重新有了一種信仰的力量,有了一種崇高的精神支柱,這是我們帶來的最大收獲。
來源:新華網
發布日期:200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