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從李園到荊軻:談俠義精神

憤 玉

  唐代張祜有詩《感春申君》:薄俗何心議感恩,諂容卑跡賴君門。春申還道三千客,寂寞無人殺李園。

  好一個“寂寞無人”,我總覺得這一錘定音太悲忿。名列戰(zhàn)國四君子的春申君結局最慘,別人好歹還能終了,唯春申君被投頭棘門,滿門滅斬。三千食客,竟一無是用。司馬遷說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一、勇士

  被罷官的孟嘗君也是感嘆世情冷暖,三千食客都走了。官復原位以后覺得這些食客要是還有臉見他,一定吐上一臉口水。馮歡認為孟嘗君錯了,說了一番世間熙熙皆為利來,世間攘攘皆為利往的道理,“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很可愛的一番話。馮歡不是等閑之輩,替孟嘗君收債,卻大宴欠債人,能還債的約定歸還日期,不能還債的燒掉契約,取信于民。得馮歡,孟嘗君才能官復原位,總算沒有竹籃打水一場空。王安石說得徹底:“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與孟嘗君一地的毛遂智勇雙全的上演了楚趙歃血合縱。毛遂劍指楚王的一番說辭是十步之內誰也救不了楚王,當年商湯七十里、周文王百里之地起而框定天下因為“據(jù)其勢而奮其威”。現(xiàn)在暴秦辱楚,合縱為了強楚,而不是為了趙國。大抵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良禽擇木而棲吧,毛遂千里投奔平原君而不入孟嘗君。雞鳴狗盜之名事出有因,當年逃出秦國先靠食客裝狗偷來狐裘獻給昭王寵妾,寵妾說情才被放,在函谷關食客學雞叫引來群雞共鳴,才得以出關。

  李園看楚烈王沒有后代,把自己的妹妹獻給春申君,懷孕以后說服春申君將其妹獻給楚烈王,得太子。楚烈王死后,李園殺春申君滅口。朱英說自己是春申君的不期而至之人,讓他做郎中就可以在宮中伏擊李園,先下手為強。春申君不同意,朱英“知言不用,恐禍及身,乃亡去。”按當時習慣,朱英領導刺李園的行動會有一幫助手,換成現(xiàn)代說法是“刺李工程負責人”朱英全權負責解決李園問題。戰(zhàn)國時代既有春秋大義,又是春秋無義戰(zhàn),且挑燈看劍,夢入俠義一次。

  齊國居東郭、西郭的兩勇士喝酒,找下酒菜找到自己身上的肉了,于是一人一刀“相贈啖之,肉盡而死”。果然勇士。士可以安置在各色人等身上,比如勇士、死士、武士、義士、醫(yī)士、博士、謀士等等。古代四民是農(nóng)工商士,《說文》解“士”為“事也”。《說文》將客說成“寄也”,刺客、食客之客與士一樣都要受制于前面的字。孟嘗君于趙國某地民眾來說,當為暴客。趙人圍觀返齊的孟嘗君,沒料到名滿天下的孟嘗君“乃眇小丈夫耳”,于是一幫人滅縣才離開。那個年代人命如草芥,民輕若鴻毛,免不了刺客、勇士輩出。

  二桃殺三士說明了俠義的困難。三人按功勞大小分兩個桃子,不受桃即無勇。比較功勞以后,功勞小的兩人羞愧萬分,拔劍自殺;功勞大的覺得自己不仁不義且無勇,刎頸自殺。

  古時死士謀求一擊必殺,不考慮全身而退的,并且極少有全身而退的事情發(fā)生,如專諸用魚藏劍刺吳王僚后立即被侍衛(wèi)所殺。但是策劃謀殺行動需要大智慧,古代的刺客與死士的區(qū)別在于一等刺客智勇雙全,死士有勇即可。聶政只身刺俠累,直接登門一擊而殺,又殺了幾十個護衛(wèi)后自毀面容、挖眼剖腹而亡。聶政抱必死之信,不但神勇,而且考慮周到,決不牽連別人,只是沒想到姐姐聶英如此剛烈。韓國暴尸聶政,聶英為了不埋沒聶政英名千里認尸,哀傷過度,當場而死。女子尚且如此大義,何況大丈夫?

  智伯的家臣豫讓刺殺趙襄子未遂,趙襄子覺得豫讓是義士,放人。豫讓涂漆吞炭,讓自己皮開肉爛聲音沙啞,再次刺殺趙襄子被擒。趙襄子認為豫讓作過范氏、中行氏家臣,而被智伯殺掉以后,豫讓才成為智伯家臣,這樣報他殺智伯之仇沒道理。豫讓認為一心不事二主,智伯得豫讓之心,自然“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了,要行“死名之義”,說白了就是來送死的,以成全名節(jié)。趙襄子感其義而淚流滿面,卻不得不殺豫讓,脫下衣服讓豫讓刺上三劍。趙襄子成全兩人之義后,豫讓拔劍自殺。

  義這種東西,說不清道不明的,不明白的不是義本身,而是義之目的。魯莊公吃了敗仗和齊桓公議和,大將曹沫突然在盟會上劫持齊桓公,齊桓公只得答應歸還魯國土地。曹沫扔掉匕首回席,面不改色談笑風生,這和毛遂說楚相似。曹沫是魯莊公的戰(zhàn)將,能殺曹沫就能當場擊殺魯莊公了,齊桓公自然下不了手。齊桓公氣得要命想反悔,管仲以因小失大的道理勸齊桓公不能失信天下。現(xiàn)在看這樣的故事好像天方夜談,但是中國人從來不干“背信棄義”的事情。遠得不說了,窮困潦倒的大清朝,賠款的條約簽訂以后就沒賴過帳,借錢還債的事情都干過。中蘇反目以后,窮得只剩褲衩的中國人也把欠蘇聯(lián)的債務全還了。立人之本誠信,立國同樣誠信為先。鮮血淋漓的中國歷史既是仇恨的歷史,也是誠信的歷史。

  二、刺客

  我以為司馬遷將荊軻稱為刺客而不是俠客,應該是那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壞了事。高漸離在易水邊擊筑,如果能代荊軻唱出此句,荊軻當為古今第一俠客了。

  荊軻在燕國找到知音,與高漸離和一個屠狗之人飲歌燕市,痛哭流涕旁若無人。結交了田光以后,引發(fā)了震古鑠今的故事。

  秦將樊於期被滅門,只身逃到燕國,老師鞠武認為此舉是“委肉當餓虎之蹊”,并提合縱連橫之策。太子丹覺得不能棄義送走樊於期,但是抗秦應該快。鞠武說太子丹“行怨暴之怒”,就找田光先生來謀劃。田光覺得自己老了,找荊軻行事,但是太子丹要保密的話刺痛了田光。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田光辦事以后為“節(jié)俠”之名自殺。《戰(zhàn)國策》將田光之死說成“以激荊卿”是對荊軻的懷疑,我以為田光單純自殺。有食客認為孟嘗君與他的飯食質量不一樣,孟嘗君就給食客看,食客立即揮劍自殺以謝罪,田光應與此道理相同。荊軻答應太子丹應該沒有田光因素在里面,因為田光只要荊軻見太子丹,受人所托,玉成其事即可,后面的事情由荊軻做主了。田光所托之事極有分寸,受太子丹國事所托來見荊軻,自殺守密,請荊軻立即將此事親告太子丹,成全田光的俠義之名。田光托荊軻私事,不是國事。荊軻不愿刺秦自然有道理,好友因太子丹而死,豈是荊軻所愿。太子丹居然叩頭大禮而請,于是荊軻答應了。就算荊軻一萬個不愿意,沒有豫讓的士為知己者死之實,也要為俠義之名而答應了。

  當秦國進兵燕國邊界以后,荊軻決定用樊於期的頭取信秦王,樊於期聽到以后自刎了。太子丹派草莽勇士秦舞陽為荊軻助手,見荊軻遲遲不去,想讓秦舞陽先行一步。荊軻怒叱太子丹,他是等人,既然如此,立即就走。《東周列國志》說荊軻等的是蓋聶,并給出《易水歌》全本:“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噓氣兮成白虹!”

  秦王聽蒙嘉進言后以九賓大禮見荊軻,那朝代當官受賄嚴重,讓蒙嘉開口少不了使銀子的。秦舞陽真是沒見過排場,嚇得面色大變渾身發(fā)抖,荊軻嘲笑秦舞陽“北蕃蠻夷之鄙人”,搪塞過去。原本抱著地圖的秦舞陽應該是刺殺的直接行動者,換成荊軻獨自行動了。圖窮匕現(xiàn),荊軻技藝荒蕪,幾擊不中,投匕又擊中銅柱。荊軻事不成乃是想生擒秦王,逼迫寫下契約報答太子丹的。可能《東周列國志》據(jù)此發(fā)揮,說成效仿曹沫了,而且說秦舞陽也被護衛(wèi)誅殺殿下。

  《史記》里的刺秦大量轉錄了《戰(zhàn)國策》,但是較為詳細的記錄在《東周列國志》。《史記》有許多細節(jié)沒有說清楚,也讓后人莫衷一是了。荊軻一定在等一流刺客,如果聶政再世一定會得手的。以后高漸離客居宋子城擊筑唱歌,秦始皇召見后赦了死罪,薰瞎眼睛讓他擊筑。高漸離最終以鉛灌筑擊殺秦始皇未果而死。高漸離是荊軻的知音,兩人的志向應該一致的,高漸離可以為知音之死而奮力一擊,就如荊軻為田廣而見太子丹。荊軻行刺動機難以準確界定,但是幾千年來眾口一詞的英雄之說當是對荊軻義舉的最大贊同了。

  三、論劍

  先秦歷史中,俠義并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大抵是一個俠義,各自表述程度。司馬遷認為“救人于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取仁義言游俠,嘮叨起莊子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了。中國封建結構的儒表法里在如今一目了然了,身為法家掌門的韓非子“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在漢代已經(jīng)被獨尊儒術所取代了。儒家的仁政、德治也是一句空話,被義政所取代。自漢以后,儒法都不是先秦的儒法了,天知道是什么莫名其妙的東西,只能取魯迅的“奴才”說了。司馬遷大大贊揚了俠客:“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二人為仁、人言為信、止戈為武的春秋大義,在漢代已經(jīng)夕陽西下了。棄生死尚不困難,但是俠客一定羞于說自己的義行,不像現(xiàn)在沒干好事就大吹大擂,干了點好事就吹上天,吹上天還不愿下來的偉光正。

  后世所謂仗劍行俠大大的錯誤,俠義并非刀劍相見的。至于“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更是指鹿為馬了。考古證實先秦男子人手一劍,生佩劍在身,死葬劍隨人,腰中無劍大約比現(xiàn)在沒有手機的中國人更見不得人。窮得穿著草鞋投奔孟嘗君的馮歡也是腰佩一劍,委實窮了點,用草繩纏著劍把。《資治通鑒》有如下記載“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chuàng)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吃飽喝足了,人總要找件事情干干,總有時候有殺掉個把人的沖動,手中有劍,心中不慌。死士什么朝代都有,如今這世道民工跳樓、窮人自殺的事兒層出不窮,不想活了不一定是想不開,也可以是想的太開,更可以是走投無路。為了一件事情而去做,可稱為士,有勇氣即勇士了。士為名節(jié),或曰尊嚴,換成現(xiàn)代說法,就是具備敬業(yè)精神。秦國實在將線性思維發(fā)揮到極致,修秦直道居然不打彎,開山填谷,不玩一點虛假。不但認個死理,而且特認真,如今秦直道居然還不能長樹。暴得者暴亡,此言不虛,暴秦亡于“暴”字。屯長陳勝吳廣被暴雨阻于大澤鄉(xiāng),按秦律當斬,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起事。當時老百姓做完飯連菜刀都要收繳管理,啥都沒有的陳勝吳廣“揭竿為旗、斬木為兵”也讓大秦帝國轟然倒塌。

  我以為魯迅的《鑄劍》一文破壞了曹丕《列異傳》的無厘頭風格,魯迅筆下的無名氏刺楚因為“我已經(jīng)憎惡了我自己”,說成是武士道精神更合適。莫邪兒子要殺楚王為父報仇,遇上無名氏。無名氏愿意替他報仇,莫邪兒子自刎。楚王煮莫邪兒子頭顱三天也沒煮爛,跑上去看看,無名氏揮劍斬楚王,頭落鍋中,并揮劍自盡。因為三人頭顱煮爛了分不開,就埋葬在一起。好像《圣經(jīng)》或者《古蘭經(jīng)》所說的那樣,神是沒有形狀不可命名的,義同樣不可命名的。無名氏認識與宗教認識吻合,無來由地殺楚王,替莫邪兒子踐義。無名氏行為本身就是義,既沒有原因,也不在乎結果,干完就行了,生死早就置之度外了。俠義是超道德、超宗教、超法律的純粹精神,無憂無慮就可以沒有罪惡感的。孔子“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中,仁智不但不能成為目的,連彰顯智仁本身都可能是罪惡的,僅一個勇字就可取無憂無慮來源而代之了。

  莊子滔滔不絕地論劍天下,我以為蓋棺定論了:

  “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衛(wèi)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擦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

  “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圣士為鐔,以豪桀士為夾。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

  “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后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

  四、俠義

  墨家有規(guī)模化的行俠舉動,又名“別墨”,三百弟子都可以替天行道赴湯蹈火。墨子認為“所謂,實也;所以謂,名也。”這樣來看俠義就清楚了,俠與義是內外之別,名實之分。俠是行動,是義之外化,需要守仁。墨子要求“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只有“代天行誅”才是正義。

  義為俠之本,墨子同時認為“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俠義精神首先是個人的,而非集體的;內在的,而非外在的主觀認識。司馬遷的游俠論又將義分“正”義、“別”義,“正”義于外在仁;“別”義于內在個人認識,即墨家的“無黑無白”論,黑白本一道。俠義既是精神也是現(xiàn)實行動,成義需要俠之行動。將義提升到極致而舍身為義,名之俠。既可以是睚齜必報,也可以忍辱負重。人性為先,乃義舉前提。人性有善有惡,矛盾重重,但是俠義要求一定能舍身,因而為之而義的目的少之又少。典型刺客要求的智勇雙全就應該放棄那些無謂斗勇,外化于仁已經(jīng)是皮毛問題了。至于“士為知己者死”,我更認同《新唐書·裴行儉傳》所載的“士之志遠,先器識,后文藝”的看法,后什么再議,沒有器識一定先完蛋了。在行動上,孔子的“君子不器”倒是適合俠義精神了。先秦百家各有所長,雜而取之,唯自由二字!陳寅恪詩曰:“弦箭文章苦未休,極門奔走喘吳牛。自由共道文人筆,最是文人不自由。”痛哉痛哉。司馬遷筆下的《史記》,同樣充滿了陳寅恪得浩然正氣、痛楚“自由”。

  諸子百家學說與古希臘哲學有著驚人的內在一致性。蘇格拉底為了維護雅典城邦制度,慷慨受死,堪稱義士。孔子的儒學也非后世腐儒所知,當年孔子若喪家之犬,斷糧七日,見顏回偷吃還沒有熟的飯,拒食那盤不潔之飯。顏回說他發(fā)現(xiàn)討來的米有煤炱,所有把臟飯吃了,孔子回個“知人固不易”的佳話來。儒家雖然太重名聲,在身體力行上同樣為后世師,子路為義“結纓而死”。墨子與亞里士多德的看法比較一致,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是各自表述的,最終大家接受的是共識,而不是每個人的道德,但是用共識強迫個人認同同樣非道德。二人為仁即可概括了,凝結兩人關系的是共識,而不是其他。

  俠義精神首先是自由精神。如要行俠,須器識,要有對自由精神的見識與包容自由精神的器量才行。所謂大義,乃大自由!乃莊子的“相忘于江湖”。俠之大者,乃大智大勇,既能為達成目的殫精竭慮,又能為達成目的舍生取義。俠義精神誠信俱備。

  五、玉碎

  荊軻刺秦,自稱“壯士”,《說文》解為做大事情的人,但是不能達成目的則自稱“豎子”,也就是小人的意思。荊軻與蓋聶論劍,蓋聶認為他劍道不對,怒目而視,頗有不屑。與魯句踐討論博戲之道,又被怒叱。荊軻離去應該是心氣太高,有士大夫之節(jié),“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既然比不過人家而不招待見,自然走了。魯句踐以后說荊軻劍術很差,也不能讓人了解其人。能夠慷慨歌燕市,并不在乎別人如何看的,荊軻行的是君子之義。太子丹既然匕首用毒,目的顯然是刺殺秦王。荊軻赴秦卻有個人使命在里面,最后對秦王的表白不能說是為劍術不精而開脫,按荊軻的智勇,用曹沫之策不殺秦王比殺了秦王更能保全燕國。荊軻的大事不是魯句踐、蓋聶之流能夠了解的,所求當是正義。荊軻曾用劍術游說,所求正義當是莊子的和民意、安四鄉(xiāng)了。司馬遷評論的“主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當為正解。

  長江后浪推前浪。張良刺秦,會同無名氏在博浪沙驚世一擊,一百二十斤的鐵椎誤中副車。此次幾乎成功地刺殺僅此記載。相較張良的成功,荊軻刺秦的功虧一簣在于助手未得。張良變賣家產(chǎn)尋求勇士,荊軻沒那么多錢財,與魯句踐、蓋聶之流當年不得為友尚情有可原,等到受命太子丹以后則應該禮賢下士,親自邀請才是,這是荊軻沒能成功的原因所在。而且荊軻之謀不及張良,若是認定自己有刺殺秦王的能力,也不必帶秦舞陽這樣的勇士,找個死士更能成事。匹夫不可奪其志,像樊於期這樣對秦王懷有深仇大恨的人多了去了,找一個就行了。

  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荊軻還是缺了點浩然正氣,止于刺客。

  每一個人的志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了志以后,當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了。人總要找點事情干干的,既然去做了,迫不得已的時候就要玉碎。有了玉碎決心以后,這才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說。

  “春申還道三千客,寂寞無人殺李園”,春申君不能得人心,再多的食客也是無濟于事。世上朱英千千萬,世上李園萬萬千,春申君卻只是一個又一個地出現(xiàn)。殺與不殺并不是問題,“寂寞無人”與誰聽?

  浩然志氣當玉成,即使玉碎,大丈夫亦在所不惜。

發(fā)布日期:2008-08-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安阳县| 河曲县| 洞头县| 全南县| 老河口市| 九江市| 金乡县| 吉安县| 合水县| 奉节县| 乌苏市| 清河县| 伊通| 山东| 九江市| 古田县| 乡宁县| 区。| 黄平县| 扎囊县| 西峡县| 商南县| 万源市| 军事| 东方市| 法库县| 敖汉旗| 朝阳市| 乡城县| 巴东县| 曲阳县| 本溪市| 凭祥市| 德安县| 永丰县| 万山特区| 农安县| 安陆市| 太白县|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