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
講演者小傳:丁元竹:1962年生,山東日照人。現任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兼任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殘疾人事業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社會學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人口基金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任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專家組成員,聯合國、世界銀行等若干國際組織咨詢專家。曾應邀到美國、加拿大、日本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講演。出版專著《社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社會安全網再造》、《志愿服務在中國》、《志愿活動研究:類型,評價與管理》、《社區發展》(合著)、《中國非政府公共部門與公共服務》(主編)、《問責性、績效與治理》(主編)、《構建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合著)、《中國2010年:風險與規避》(合著)、《美好社會的世紀求索——費孝通社會思想研究》、《社區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等二十多部。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志愿服務一經在中國倡導和實施,就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同和積極響應。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務。發揚志愿精神,參與志愿服務,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途徑。中國傳統文化中“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無一例外地成為我國志愿者行動的文化底蘊。這次大震大災把志愿者行動的傳統美德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并賦予它以時代內涵。志愿者行動的最高理念在于自覺自愿。志愿者行動重在參與,依靠傳統文化的再生力,憑借道德教化的感召力,志愿者行動在抗震救災中重新解讀和展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一、奧運志愿者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
奧運會是運動員的盛會,也是志愿者的盛會。2008年奧運會將把中國的志愿服務推向一個新的階段。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將把這條亮麗的風景線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來自全中國、全世界的志愿者們將匯集北京,攜手奧運,通過志愿服務,為北京奧運會增添無尚光彩。
現代奧運會從一開始就與志愿者有淵源。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雅典舉辦時就出現了甘愿為奧運會服務而不收取報酬的志愿者。1980年美國普萊西德湖第13屆冬季奧運會把志愿者列入組委會的正式規劃中。1992年巴塞羅那第25屆夏季奧運會進一步強化了志愿者工作,有意識地制定相關的人力資源計劃,并且首次專門對奧運會志愿者作了明確界定:奧運志愿者是指那些在舉辦奧運會過程中,以自己的無私參與,盡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給自己的任務,而不收取報酬或期待任何回報的人。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具有奉獻精神和專業訓練的志愿者出現在奧運會申辦、籌辦、組織乃至總結的各個進程的若干工作領域中。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經把奧運會志愿者稱為“奧運會的面子”。
志愿者在奧運會體現了他們的經濟價值。悉尼奧運會的志愿者為奧運會付出了545萬個小時的勞動,折合成可比價值,相當于1億1千萬澳元。奧運會畢竟只有16天,它所需要的是大量臨時性、一次性工作,招收正式工作人員是不經濟的。志愿者恰恰可以承擔這些招之即來、來之能干、干完能散的工作。當然,奧運志愿者的意義絕不僅限于此。
奧運志愿者的社會價值更是不可低估。奧林匹克主義宣稱要讓大多數人從體育運動中享受樂趣和培植情感,但直接參與奧運會的人數畢竟有限,參賽運動員和官員總共只有3萬人左右。因此,奧運會組委會啟動志愿者計劃,更主要的是從奧林匹克主義的傳播出發。只有讓民眾直接與奧運會保持聯系、有機會參與到奧運會的各項事務中,才能充分體現奧林匹克主義的廣泛性,才能增強民眾的社區、民族、地區和國家的自豪感。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有10萬場館志愿者、40萬城市志愿者、數十萬社會志愿者,將刷新奧運志愿服務的歷史,也將成為推動中國志愿服務前所未有的力量。2008年北京奧運志愿者將以更加開放、更加自信的襟懷面向世界,傳播弘揚中國文化,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融通,激勵國人參與公共事務,服務社會,承擔社會責任,展現國家的凝聚力。
我們說奧運志愿者的社會價值不可低估,還在于奧運志愿活動在建構社會資本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奧運志愿活動中形成的網絡本身使人們之間產生了友情和聯合,這是建設一個密切聯系、一體化的社會所必需的關鍵因素。建立志愿服務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信任和互惠互利,無論對于社會融合、社會穩定,還是經濟繁榮都是有利的。在世界其他國家,志愿活動是一種隱形現象——人們不知道為什么那么多人參與志愿服務,他們干什么,他們能對社會和人類做出多大貢獻。澳大利亞學者馬克認為,一個國家志愿服務的發展程度,標志著這個國家社會資本的水平。奧運志愿人員工作還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和社會互動,為人們之間進行社會交往提供機會,促進社會融合。市民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參與,可以減少由于現代城市化和工業化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絕,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親密交往與關懷,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友情。奧運志愿者可以在人與人之間、社會群體之間架起相互友愛和幫助的橋梁。加強及改善社會服務,奧運志愿者的參與,既可提供人力,分擔專業人員的繁重工作量,又可提供人才,補足工作人員專業技能上的不足。如果能有效地管理及善用奧運志愿者資源,就可以協助改善、加強及發展現有的社會服務和社會工作。奧運志愿者參與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活動,能提供大量人力資源,他們經過適當的訓練和有效管理,能夠協助發揮服務的人性化、個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從而使服務對象獲得更大收益。
另外,奧運志愿者能夠提高奧運會專職工作人員的工作士氣。奧運志愿者的參與,除為奧運會提供人力和智力幫助外,他們也是這些奧運會正式員工的合作伙伴,能夠共同參與、策劃及推動奧運工作的進展,并從較廣的層面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他們的積極和熱情,對于奧運會正式員工是鞭策和鼓勵。志愿者可以和奧運會工作人員分擔共同的困難,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這對奧運會正式員工的工作士氣會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
同時,奧運志愿服務可以豐富志愿者個人的生活體驗和生活經歷。奧運志愿者參與奧運會,既可拓寬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深切體驗社會和人生,對于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作出客觀判斷,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念。參與奧運志愿活動,可以為奧運志愿者提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機會。在參與奧運志愿工作的過程中,奧運志愿者除可以發揮一技之長外,更可培養自我的組織及領導才能,學習新知識及技能,從中感受到工作的滿足及成功感。奧運志愿工作還可以幫助奧運志愿者培養責任感及正確的工作態度,成為未來工作的訓練與準備。這對個人自信心的培養及潛能與才干的發揮,較于薪金的回報,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二、志愿精神是一種公民精神
志愿精神是指一種自愿的、不為報酬和收入而參與推動人類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完善社區工作的精神,是公眾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在一些國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會和公民社會組織的精髓。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的服務。志愿精神的產生乃基于個人對人類及社會的積極認識、對于社會發展的積極價值取向,而這個取向又來自個人的背景、教育和經驗,也來自于社會環境的作用。志愿精神是個人對生命價值、社會、人類和人生觀的一種積極態度。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而不關心報酬的人,或者說是不為報酬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人。
志愿服務是公眾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實際生活中,志愿者活動很可能比報道的要多,這是因為人們使用不同的方式來開展其志愿服務。有時人們提供服務是通過諸如宗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非政府機構等組織,甚至是通過工作所在地進行的社區服務活動進行的。這一類的志愿者活動之所以頻繁,可能是因為通常需要去號召人們貢獻時間,而人們不大可能自發、自覺從事志愿活動。事實上,志愿的內涵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研究發現,不同國家的人對于志愿活動的含義存在不同的理解。在一些國家,獻血被認為是志愿活動,在另外一些國家,參與政黨和工會活動也算作志愿活動;在一些國家被認為是志愿活動的事情,在另外一些國家則被視為僅僅是相互幫助和相互關照,或者視為政治活動;在一些國家被視為志愿活動的工作,在另外一些國家則可能被視為是低報酬或勞動密集型工作。一些人以不要報酬為特征來界定志愿活動,另外一些人則以自愿提供服務為特征來界定。志愿服務受到歷史、政治、宗教和區域文化的深刻影響,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
中國的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動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以前,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于社會主義國家對于世界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國際主義義務,中國曾經對亞非許多發展中國家進行大量國際援助,派遣了大量志愿人員到國外參與相應項目。改革開放以后,最早的志愿者來自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當時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向中國派遣了包括地理、環境、衛生、計算機和語言等領域的志愿者來中國工作。后來國外的其他組織也陸續派遣志愿者到中國來。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自己的志愿活動和志愿者。改革開放后,中國最早的志愿者產生在社區服務層次上,并逐步建立社區志愿者組織。20世紀90年代初期,另外一支志愿者隊伍在共青團系統中形成,并產生了他們的全國性志愿者組織。目前,中國已經有各類志愿者數千萬人,他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中國各地數千萬志愿者經常深入敬老院、福利院等公益機構,為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等社會困難群體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等服務,到居民社區開展科普宣傳、文化娛樂等服務,參與環保事業。這些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成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了社會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影響和帶動了社會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促進了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四川5·12大地震后,有數十萬志愿者參與救援和災區重建,無論是有組織的志愿者還是自發的志愿者,都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國文化的骨子里不缺乏志愿精神。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志愿服務一經在中國倡導和實施,就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同和積極響應。尤其是作為社會生活中最基層、最貼近群眾的社區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在推動中國志愿服務的發展中發揮了先鋒隊和主力軍作用。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務。發揚志愿精神,參與志愿服務,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途徑。中國傳統文化中“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無一例外地成為我國志愿者行動的文化底蘊。這次大震大災把志愿者行動的傳統美德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并賦予它以時代內涵。志愿者行動的最高理念在于自覺自愿。志愿者行動重在參與,依靠傳統文化的再生力,憑借道德教化的感召力,志愿者行動在抗震救災中重新解讀和展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志愿精神是看不見的和諧,是社會責任和生活品質
志愿精神是一種看不見的和諧。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和諧。費孝通教授在20世紀30年代寫過一篇文章,介紹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派克的觀點,派克說任何制度形成時無不帶著價值色彩。這個帶有價值色彩的東西維系著制度的運行,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到這點。任何一種制度、體制都有與之相適應的理念、觀念和價值體系。一位參加過“9·11”事件后期救援的志愿者說過:“我以前不輕易交友。我幾乎不信任任何人。但我來到這里后已變得更寬容、更有耐心了。在這里我才知道世界上會有好人。我只需稍稍有心些。”
志愿精神也是一種社會責任。社會價值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全體社會成員應當對社會和他人負責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如誠信、信任、誠實、人情等等。梁啟超《新民說》寫道:“所謂公德者,就其本體言之,謂一團體中人公共之德性也;就其構成此本體之作用言之,謂個人對于本團體公共觀念所發之德性也。”“公德之大目的,即在利群,而千萬條理即由是生焉。本論以后各子目,殆皆可以‘利群'二字為綱,以一貫之者也。”每個民族由于本身的歷史、文化傳統,由于民族心理、風俗習慣等,社會價值和精神世界具有民族和傳統的特點。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要在社會中生活,就必須遵循社會組織為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而建立的各種社會價值,其中誠實、承擔責任是最普遍、最廣泛、滲透性最強的社會規范。作為個體的人之所以必須從基本的社會價值出發,進行道德選擇,是出于自身和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一個人能否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同和贊許,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而得到認同和贊許的關鍵,則在于一個人是否有美德和具有社會責任感,品德高尚的人會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贊譽。人類社會要存在和發展,就必須有共同的價值目標和行為規范,并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去維護和遵守之,這就要求人們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肯尼迪留給美國人的至理名言是:“不要問你的國家為你做了什么,而要問一問你為你的國家做了什么。”這也是美國志愿者的至理名言。
志愿精神還是一種生活品質。生活品質從根本上說取決于物質生產發展的程度。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也會發生新的變化,從而把生活品質推向更新、更高的層次。個體生活品質是個體對自己身心健康狀況的感覺,對自己生活的滿意感和對社會的反饋性行為。志愿服務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公民參與的一種重要形式。公民參與是現代生活的重要方式,無疑會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作為一種正式的志愿活動,參與存在于幾乎所有的國家,當然在市民社會組織發達的國家,這種形式更為常見。1995年哥本哈根社會發展首腦會議把參與列為良好管理的基本形式和發展的基本標志。社會的發展是人類自身的發展,必須體現人民的參與,在發展中應當建立公眾參與機制。首先,人們通過參與保護和幫助弱勢群體來加強個人和社區的責任;其次,通過參與環境保護更好地體現當代人對于后代人的責任;第三,通過鄰里互助來構筑我們這個社會生存的基礎,體現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責任;第四,通過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及其家庭承當更多的公共福利責任;第五,通過參與向國際派遣志愿者,體現一個崛起的大國對于世界的責任;第六,通過弘揚志愿精神展現對于民族延續所需的責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認為:“人類發展與人類的福利或幸福密切相關,具有較高人類發展狀況的人口,其生活水平也較高。反之卻未必如此。這種差異與變化的要素有關。福利或幸福指的是人們達到了某種客觀的狀態,如滿足了基本需求。可以想象,可能會有這么一種幸福程度很高的奴隸社會,人們生活水平較高,也就是說,在這個社會里奴隸們吃得好、住得好,能接受較好的醫療服務和教育。與此不同,人類發展是指人們可以依靠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發揮聰明才智。這種目標就不僅僅要求人們能夠過上健康長壽的生活,能夠充分接受教育,同時還要求社會能夠向他們提供足夠的空間,使其能充分參與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人類發展的這種參與性特征,將人們所被賦予的權利作為最基本的價值,這就把它同基本需求或人類福利這些概念區別開來,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偏見、歧視以及政治壓抑等影響人類充分發展和運用自身能力的內容上面。”
四、弘揚志愿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展示人類文明
通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來弘揚志愿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對于塑造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想在競爭中領先,需要各種實力的壯大,其中,“軟實力”居于重要地位;從一個國家自身的發展來看,重視“軟實力”的發展對于其政治、文化、價值等都會產生積極推動。我們應把包括志愿精神在內的“軟實力”放在2008年奧運會的重要戰略位置,提升人類文明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
通過奧運志愿服務,推動公眾對于志愿者的深刻和廣泛了解。缺乏對志愿者活動的認可制度,就不能有效激勵全社會的參與。在中國,大量志愿者并不屬于某個志愿者組織,他們的參與是個人的道義行為。在活動中表彰個人、給予社會認可,才能使人們更重視志愿者服務的參與和價值。在一些國家,把參加社區志愿者活動作為考核政治家的一項標準和公民的義務,并有相應的社會認可。這樣就大大鼓勵了全社會對志愿者活動的支持和參與。
通過奧運志愿者的奉獻和展示,社會的認同和溝通會空前實現。沒有社會的共同認同,哪有志愿精神,哪有互相理解、和平、友誼、團結和公平?社會核心價值的特有性質意味著,它必然對主體的行為起著深層導向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核心價值在思想文化建設中往往占有基礎地位。責任、愛心、關懷、真誠、勇敢、正義作為我們民族的價值,激勵我國人民不斷追求,并維系我們這個民族。責任、愛心、關懷、真誠、勇敢、正義也是人類文明的體現。費孝通教授說:“由于文化的隔閡而引起的矛盾會威脅人們的共同生存。”他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文化的,即,文化是人們的價值體制和行為模式。文化的隔閡是怎么形成的?地理、種族自然是原因。現實中的隔閡許多卻是由于收入差距、社會地位差別引起的。而在公平發展的機會機制下的收入差距又是不可避免的,要消除人們之間因此產生的誤解和隔閡,溝通、了解非常重要。通過奧運會,共同的人性、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縮短各國、各地區、各群體的距離,大家在共同的人性面前互相理解,展現責任、愛心、關懷、真誠、勇敢、正義、和平、友誼、團結、公平。
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同一社會雖然可以有多個層次多元并存的行為價值,但在民族和國家層面的指導思想、理想信念、意識形態應當是共同的、一元的。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保持健康、穩定、協調發展的保證。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等日益多樣化,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文化生活也日趨多樣化。我們應當認識到這種多樣化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我們必須強調和堅持我們民族、國家、社會的固有價值,重視確立和鞏固這種價值,確立和鞏固民族的精神支柱。我們也要努力使我們民族的核心價值與人類的共同價值相銜接,在個性中表現共性,展示人類文明。
發布日期:200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