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技進于道——論中國傳統體育的核心精神

馮國超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傳統體育的項目十分豐富,僅我在《中國傳統體育》(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年出版)一書中介紹的就達60多種,可以說,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大多正式比賽項目,其運動形式都可以在中國傳統體育中找到。縱觀這些運動,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中國人在從事傳統體育活動時,很少看重它的競技功能,而是更多地把它看作一種愉悅身心的活動:在中國古代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等民俗體育,常常是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在不同的場合進行表演,以增添歡樂的氣氛;至于武術等養生體育,更是作為一種健身活動,以從事者能夠延年益壽為最高目標。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它的實質是通過對人體生理潛能的最大限度的開掘,來追求更好的成績。中國傳統體育則不然,它不重競技,很少舉行比賽,那么它追求的是什么呢?通過對中國傳統體育的深入分析,我認為,它的最大追求,或者亦可稱之為核心精神,可一言以蔽之曰:道。

  道是什么?道的本來意義是路,然而到了春秋時期的道家創始人老子那里,道成了世界的本原,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存在物:“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老子·二十一章》),而且“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老子·十四章》);卻又含有豐富的內容:“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九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三十七章》),“天之道,為而不爭”(《老子·八十一章》)。在《周易·系辭傳》中,道被理解成一種無形的、抽象的法則,與具體的事物相區別,此即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是抽象的、無形的,它先天地而生,似乎高不可攀,然而,到了道家的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莊子那里,則提出了人可“得道”的觀點,他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莊子·大宗師》)而在傳統中國人看來,人一旦“得道”,就有了道那樣的神通,便可以達到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境界。

  那么,人怎樣才能“得道”呢?《莊子·養生主》中的一則故事為我們指明了一條現實的途徑:“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臣之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通過十幾年的解牛實踐,庖丁的解牛技藝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所以才能在解牛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并在解牛結束時“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解牛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技藝,但是,人們卻可以通過這種普通的技藝進入道的境界。在這里,道和技不再是截然的兩分,而是融合為一,技成了達到道的手段,道成了技指向的目標。正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以展示具體的身體技能為特征的中國傳統體育,就很自然地把“技進于道”視作運動的最高境界,作為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標。

  在中國傳統體育中,射箭是一項十分古老的運動,那些射箭本領高強的人,往往被人們稱為“神箭手”,這個“神”字,含有神妙、出神入化等義,十分恰當地表達了技和道之間的微妙關系。在《列子》中,記載了一則紀昌學射的故事。“從前有個名叫飛衛的人,射箭技術十分高明。紀昌聽說他的名聲后,便十分恭敬地拜他為師。然而,飛衛卻并不教紀昌射箭,而是讓他先去練一種不眨眼的本領。紀昌回家后,整天趴在地上看他妻子織布時織布機上梭的快速往返。練了一段時間后,即使有人拿錐子要扎他的眼睛,他也可以不眨眼。紀昌把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又讓他去練視小物如大物的本領。紀昌用牛毛拴住一只虱子,然后把它掛到窗戶前,整天盯著它看。不久,這只虱子就在紀昌的眼里開始變大,到最后,竟變成車輪一般大。紀昌又把這一情況報告給了飛衛。這時,飛衛對紀昌說,你現在可以練射箭了。紀昌張弓搭箭,一箭向虱子射去。結果,箭射中了虱子的心臟,而牛毛仍不斷。這樣,紀昌就成了名聞天下的神箭手。”這則故事當然有夸張的成分,因為經常盯著一件東西看,這件東西不可能在眼中變得越來越大,這是普通的常識,但是,這里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它的言外之意:專心地從事某項技術,你就能達到道的境界,而一旦達到了道的境界,你就擁有了匪夷所思的本領。

  在從事具體的體育項目時,重視對道的體悟和追求,以達到道的境界為運動的終極目標。這種思想,幾乎貫穿了中國傳統體育的所有項目。如在《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有對劍道的精妙描述:“越王問曰:‘夫劍之道,則如之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如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彿彷,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順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而在唐代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則為我們形象地描繪了達到化境的劍術所具有的震撼力:“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籰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在中國傳統體育中,有一種名為弄丸飛劍的運動,即把手中拿的眾多球和劍一一拋向空中,邊拋邊接,使其遞相接續,不落于地,因此,弄丸飛劍與現代雜技項目中的拋擲表演頗為類似。然而,在難度上,現代的拋擲運動與古代的弄丸飛劍則不可同日而語。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為我們描繪了一位精于飛劍之術的世外高人。據書中記載,有一個名叫黎干的人,他在任京兆尹時,曾遇到一位蘭陵老人,并親眼看到了他同時飛七劍的絕技:“(蘭陵老人)紫衣朱鬢,擁劍長短七口,舞于庭中。迭躍揮霍,摝光電激,或橫或裂,盤旋若規尺。有二短劍二尺余,時時及黎之衽。黎叩頭股栗。食頃,擲劍植地,如北斗狀。”

  中國傳統體育“技進于道”的核心精神在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為代表的中華武術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如太極拳,它取名于《周易·系辭傳》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取形于宋代理學家的《太極圖說》,因為周敦頤把太極圖繪成圓圈狀,所以太極拳以雙手畫圓為貫穿始終的動作;它強調在意念的引領下,通過舒展、柔緩的動作,舒通經絡,積聚正氣;并以體悟陰陽之理,達到與道合一為最高境界。

  “技進于道”,使中國傳統體育不再囿于技的層次,而走向了超越性的彼岸;它引導人們在運動過程中實現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升華,而這,正是中國傳統體育的獨特魅力所在。

原刊《光明日報》2008年7月29日

發布日期:2008-08-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潭县| 南通市| 乐平市| 噶尔县| 卢湾区| 通榆县| 合阳县| 额济纳旗| 宣化县| 北碚区| 博客| 苗栗县| 南澳县| 临夏县| 定西市| 黎城县| 宁乡县| 桂平市| 镇巴县| 大洼县| 蒲城县| 昌都县| 常宁市| 顺昌县| 元阳县| 商都县| 白朗县| 绥宁县| 苍溪县| 虎林市| 清河县| 泗阳县| 佛坪县| 商洛市| 贵州省| 南川市| 秦安县| 如皋市| 彭山县| 原阳县| 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