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魅力北京城 韻律中軸線

李建平

  主講人:李建平,1954年10月出生,北京史研究會秘書長,研究員,兼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主要從事北京歷史文化研究。發表學術文章《北京街巷與歷史風云》、《北京城市景觀與古都文脈》、《帝都文化——北京舊城中軸線》、《北京的城墻與城門》等二十余篇;編撰《北京傳統文化便覽》、《北京百科詞典社會科學卷》、《北京經濟史資料》等著作。

  主講地:央視百家講壇 2003年12月11—12日

   

  從北京的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歷史上,這條長達7.8公里的城市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匯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見證了北京城的滄桑變遷。建筑大師梁思成這樣贊美這條中軸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這條中軸線始于元朝對大都城的規劃設計,至明清兩朝形成了現有的規模。明清時的北京城,皇宮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圍,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進入;內城居住著官僚和商人;外城為一般平民居住。整個北京城的布局體現了以皇室為主體的思想。一條中軸線從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太和殿、景山到鐘鼓樓,將外城、皇城和內城串聯起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平衡對稱、高低有別、錯落有序,形成一幅獨有的壯美畫卷。

  中軸線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主線。現代北京建設的“一線兩翼”發展戰略,又將其定為“新北京、新奧運”的生長點。

  這條全世界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它的獨特魅力在哪里?建筑奧妙是什么?它又經歷了怎樣的風風雨雨?而它偏離子午線的背后是否隱藏了什么玄機?

  它是一座850年歷史都城——北京的中軸線;

  它匯集了北京城古代建筑的精髓;

  它偏離子午線,蘊含了多年未解之謎;

  它體現了最地道的北京人生活方式;

  它見證了北京城的發展變遷……

外國使臣進京城

  傳說在大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外國的使者要到北京來朝見皇上。在古代中國,朝見皇上要下跪。但是這位外國使節表示不想給中國的皇帝下跪。

  于是,中國清朝的官員采取了一個禮賓儀式的安排,讓這個外國使節從前門走進北京這個皇城。使節從前門走進皇城之后,迎面看到的是清朝時候存在的第一道大門,大清門,也就是現在就是在毛主席紀念堂的這個位置。

  使節走進皇城之后發現周圍的環境不一樣了。因為他剛進到北京城的時候,發現北京城是一個灰墻灰瓦,街巷整齊的城市,道路兩邊是建筑體量不是很高的四合院。

  從元代就定都在北京,胡同很整齊,橫平豎直,都是東西向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灰色的磚墻灰色的瓦。

  但是,當外國時節走進皇城之后,他發覺他看到的景象與前面的不一樣了,特別走過大清門,他發覺建筑物的顏色都是黃琉璃瓦紅墻身,而且一條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門。就是從現在毛主席紀念堂這個地方,當年是皇城的大門,從這個門進來之后是一條御路,現在的天安門廣場還可以看到,在廣場正中間是大塊的條石鋪成的一條路,正對天安門正中的門路,這就是中軸線上的路,在古代中國,這條路叫作御路,也就是皇上走的路。

  外國使節在進了皇城大門大清門之后,視線一下子就被引向了天安門。他看到天安門上黃琉璃瓦,紅柱子,紅紅的墻身,前面襯托著白色的金水橋,白色的華表,白色的石獅子。在藍天白云襯映下,他體會到中國建筑和西方建筑的截然不同。天安門宮殿式的大屋頂,體現了濃郁的東方特色。

  當他穿過金水橋,走過天安門后,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門一模一樣的建筑,這就是端門。走過端門之后,迎面是一個廣場,就是穿過端門廣場,迎面看到的是午門,午門城墻兩面伸出來,像個巨人伸出手來,歡迎到來的使者。在高大的城墻面前,人顯得很渺小。午門上面有迎賓隊伍,有人吹著號,在午門前面有一個鐘樓,一個鼓樓,有鐘鼓齊鳴。

  當外國使節穿過午門之后,又看到一道金水橋,那就是內金水橋,天安門前面的是外金水橋。走過金水橋,使節終于到達皇城。但是,在見到中國皇帝之前,他還需要走過一道門,這道門就是太和殿前的門,太和門。

  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進入午門以后沒有樹。這種不種樹的做法就是讓建筑在眼前盡收眼底,顯得更加雄偉。

  他跟著禮部官員走,過了太和門,看到了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一個高大的三層石臺階上。爬到石臺階上之后,外國使節說,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中國有如此輝煌的美的建筑,我不得不下跪了。

  而外國使節走過的,還只是北京中軸線當中很小的一部份。

魅力所在

  假如時光倒退到清朝,或者明朝,那時候沒有現在這種方便的交通。人們最多就是騎馬,坐轎子。當一個人外地人陸路進北京,迎接他的第一個視點就是永定門,永定門有城樓和箭樓,是一個城,它先給人一種感覺:要進城了。進了永定門之后,雖然進城了,但看到的是一條非常寬闊的馬路。當年的永定門,東邊是天壇,西邊是先農壇,中軸線開始就給人感覺中軸明顯,兩邊對稱,但是并沒有太多的建筑。

  當年在壇外邊不像現在似的蓋滿了商店,兩邊是非常寬松的。從永定門走進之后,遇到的第一個視點是天橋,大家知道現在北京有個天橋,但是天橋大家都沒見過這個橋。當時,天橋是個羅鍋橋,據說站在天橋南邊看不見前門,站在天橋北邊看不見永定門,讓人進城之后迎接一個小小的高潮;從這個高潮走下來之后,迎面會看到一個非常繁華的街市,而且正對著是雄偉的北京的前門,明朝管它叫正陽門。

  過了天橋,而且兩邊環境不一樣了,不再是那種清靜的,種滿樹木的那種壇廟,而是長長的一個街市,現在的前門也沒有古代的寬。據考古工作者講,這個前門大街當時是很寬的,沒有馬路,是土路,但是它很寬,在路的兩側是商店,像珠市口,像前門大街,讓人感覺熱鬧了,確實和農村不一樣了,就要進城了。而且前面迎面的是什么呢?是高大的前門城樓,這個前門城樓迎面看到的是什么呢?一對大石獅子,在石獅子前面還有一牌樓,那時候老北京叫五牌樓。老北京見面會問:到哪去?答:到五牌樓。在老北京的時候,每個城墻前面都有一個牌樓,一般的城墻牌樓是三開間,只有前門前面是五牌樓,現在前門前面恢復一牌樓,那是假的,為了通車方便,原來是落地式的,過了牌樓才能看到三座大石橋,石橋過去你看到的是大石獅子,非常的雄偉,進了前門,先建的是叫箭樓,現在的前門有箭樓和城樓,打仗的時候這個箭樓啊,上面穿滿了箭孔,那是準備射箭的打仗的,背后,進了箭樓之后才看到前門的城樓,從城樓穿過去之后當時就在前門和現在毛主席紀念堂中間有一個方塊的街叫棋盤街,方方整整,這個棋盤街就形成了皇城的前面一片小廣場,就在中軸線上有路有城樓,有廣場,內涵非常豐富。到了這個小廣場之后你再往前看,不一樣了。前面就是皇城。

當年的永定門

  從永定門經過天橋到前門形成了一個高潮,感覺進城了,但是這個高潮不退,馬上迎面來的是皇城,是一排金燦燦的宮殿。領頭的是剛才講到的就是大清門,民國后改叫中華門,明朝才建的叫大明門,穿過這個門是天安門,然后是端門,午門,太和門,然后才能看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故宮三大殿,后邊還有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然后是故宮御花園這一線。當爬到景山上才能感覺到北京是帝都啊,那是皇上住的地方,從景山上往下一看,看不見殿,只看到一片金燦燦的屋脊,就像我們奏一首音樂到達了高峰,就像我們欣賞了一張畫到達了汴橋那個地方,那么欣賞北京的古建筑到這點兒到達了高峰。

鳥瞰天安門廣場

  從故宮的這些大殿的金燦燦的大殿走下去之后,出神武門讓你緩沖一下,然后又給你提高了,上了景山的萬春亭,這是全城制高點,全北京城的制高點,讓你感覺像音符又上來了,上來之后跟著又下來了,景山后面現在我們叫景山少年宮,當年叫壽皇殿,也是一大殿。這個大殿接著萬春亭讓你能滑下來,然后出了景山之后,又一座門,皇城后門,剛才說前門是大明門,后面是地安門,過了地安門之后,有一座叫后門橋,在老北京住的都知道,過了地安門再往前走是后門橋,后門橋和天橋的建制是類似的,過了后門橋之后,會讓人又有一個小起伏,是高大的鼓樓,這個鼓樓僅次于前門樓,非常雄偉。過了鼓樓之后100米又一個樓--鐘樓,鐘樓瘦一點像我們古代的一方印,咔的刻在那里。我們這次的奧運會的會徽用一方印來表示,非常堅固地扣在那個地方上,就像一首音樂起伏,起伏,到鐘樓這兒收住了,那么留下的是什么呢?我們看一下,前面是鼓樓,后面是鐘樓,那么在鐘樓和鼓樓的周圍是什么呢?是一片四合院,中軸的樂章到鼓樓到鐘樓,鐘樓就像一個有力的音符結束了,但是它留給人們的是無限的遐想,使中軸樂章消失在這些民居當中。

中軸線演變

  要探討中軸線的起源,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建城思想。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的《周禮·考工記》記述了關于周王代王城建設的空間布局:"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相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也就是說,在周朝的時候,皇城中間是宮城。皇城比宮城大一點。這在北京城的布局中沒有變化,北京城的皇城就在中間,然后就是層層包圍,層層套著。可見,這個思想在周朝就確定了。但是周朝城和現在的北京城有一個不同。那時候,人們建城講究每面要有三個城門,而且道路要都對著,它這個九經九緯,經和緯就是橫的豎的它都對著,皇城在中間,這就是古代最早的建立都城的思想,這種思想有好多專家考證過,說是源于中國的井田制,因為中國的井田制就是方塊的,方塊不斷地羅砌在一起,是中國最早的建城的思想,所以中國很多城是方的,凡是規劃的城都是方的。《周禮·考工記》記述的周代城市建設的空間布局制度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實踐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的是儒家的禮制思想。《周禮》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開始進入都城建設規劃,這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最早形成的時代。

《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圖,反映了“王者居中”和嚴謹對稱的規劃原則

  北京城還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先有規劃而后建的城,有很多城市,比如上海,大連,青島,是依地勢,依海邊,或是依河流而建的。但北京不同,北京城是先有規劃再建城的。是依據周王城的思想,在一塊空地上建起的一座方形的城,皇城在城中央。

曹魏鄴城復原圖

  但是這種思想到漢以后,發生一個變化,那就是明顯的城市中軸線的出現。現代考古發掘,三國時期,曹操建的鄴城里面,每條路都對著,它有一條路更突出了,對著皇城,這就是最早的在城市里頭引用中軸線的都城。

  明北京的中軸線和歷史上中軸線有什么不同?首先,明北京的中軸線把南邊拉長了,全長7.8公里,把進入北京城的建筑大大的拉長了,增加了從永定門到前門這塊,等于就是它從前門那兒進,就從城的正門,北京多了一個外城,外城把軸線拉長了。

  再有,明北京城做了一個大貢獻,就是使中軸線繼承了古代建筑整齊對稱的思想。永定門兩側一邊是天壇,一邊是先農壇,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稱感。進到天安門后,一邊是太廟,一邊是社稷壇,就是現在的文化宮和中山公園,讓你整齊地對在這兒,元大都社稷壇和太廟是在城的兩邊,不是緊挨著中軸線,你看它把中軸明顯整齊對稱,非常明顯。

  明代中軸線除了繼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來的中軸線上景山位置上有圓形建筑,上面沒有山。景山是挖湖堆出來的山,其巧妙之處在于,使景山成為中軸線上的全城制高點,這不僅增加了城市景觀,也使中軸線的內容大大增加了。

  最后一個它的變化,就是把鐘鼓樓放到了中軸線的末端。元朝中軸線的最北邊是個寺廟,叫萬寧寺,萬寧寺有一個建筑叫中心閣;金中都的時候中軸線北端也有個寺,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叫天寧寺。寺廟里面供奉的是宗教里講的神。

  明朝以后,中軸線的末端是鐘鼓樓,鐘鼓樓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樣,它是給老百姓報時的,是為民服務的,它周圍是民,是人,這體現了一個重大的變化。

  在5000年的歷史演化當中,中軸線最后形成了一條非常出色的氣魄雄偉的北京城市中軸線。

中軸線的人文意義

  城市軸線不只中國有,也不只北京有,巴黎和華盛頓等歐美城市有,在中國歷史上秦城咸陽有,東漢、北魏也有城市軸線,然而,都比不上北京中軸線,都沒有像北京中軸線如此之長、如此筆直與壯觀,如此考究"自然、文化"理路。北京原本"中軸線",南北貫通,南達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將京城分為東與西,位于中軸線上的宏偉宮殿建筑群--皇宮、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紫禁城外還有城,均以中軸為線,城中有城;中軸的東西兩側,對稱修筑,內城左修太廟,右筑社稷壇,外城左修天壇,右建先農壇,城外則為左日壇,右月壇;紫禁城、皇城、內城與外城,城城呼應;有城就有城墻、門樓和角樓,是北京人文的壯觀與美景;有城就有街、有房,標淮的北京街巷是胡同,房子是四合院,胡同可以是橫七豎八,卻怎么走也不會迷失方向,走街串巷的叫賣聲,怎么喊也會傳入四合院:四合院可以是大大小小,卻必是中軸式建筑,設計正房、兩側廂房、正門與側門,關起門來,自有安身處,自有天倫樂。

  北京中軸線是一種圓滿的境界,既可體現地理上的風水要求、文化上的制度與心理要求。不過,無論如何,"北京中軸線"觀念和北京的風貌,相當具體地貫通了"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一中華文化精神。"中和位育"出自《中庸》。"和"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老北京的城市格調,帶有比較充足的"致中和"寬容性格,宮殿位于中心,高高在上,等級森嚴,同時,四合院鱗次櫛比,胡同密布,街市人流,養鳥、斗蟈蟈、喝茶、聊天,可以在空間交錯之中,一邊嘴上掛著"莫談國事",一邊休閑取樂"胡同消息"四起,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與休閑功夫,訓育了北京人獨有的柔性與樂天性,自尊、大方與悠悠自得。作為古都的北京,經歷了明清6個世紀的昌盛,她在空間布件配置上的寬裕,在對世間情感釋放上的寬厚,是留給人類深厚奇妙的文化理想。

探秘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史上極為罕見的一條建筑藝術軸線。然而,經過測量發現,這條線并非正南正北,而是與子午線有所偏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元、明、清三個朝代的33位皇帝的寶座不是都歪了嗎?為什么中軸線會偏離子午線?是古人有意為之?還是測量出了問題?

  我國的很多城市都有中軸線,而且往往是和子午線相一致的。子午線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連接南北兩極的經線。在20世紀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經挖出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馬,這兩件孤立的文物分別在中軸線的兩個不同的地方。中國古代天干地支中,子為鼠,午為馬,暗示著中軸線實際上是城市的子午線。

  北京城作為一個帝都,元、明、清三代33個皇帝都在這里面南背北稱帝。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往北經過正陽門、紫禁城、景山、鐘樓、鼓樓,全長大約為7.8公里。以紫禁城為中心,從而成為當時連接南北城的主線。但是,一位老先生經過非常認真的研究后發現,中軸線和子午線并不是完全吻合的。那么,北京中軸線究竟是否真是偏離子午線呢?這其中又暗藏著怎樣的玄機?

  ●驚奇的發現

  發現中軸線偏離子午線這一現象的老人是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夔中羽,從事空中遙感攝影以及測繪地圖的工作。在一次觀察北京市航空影像圖的時候,夔中羽發現,中軸線并非正南正北,而是有所偏移!

  夔中羽知道地圖是按照地理坐標嚴格控制制作的,應該不會有問題。他馬上又找來了北京的衛星影像圖。在衛星影像圖上,他發現中軸線也是偏離子午線的,他又買了多個版本的北京市地圖,當中還包括北京交通游覽圖,發現中軸線都偏了一點兒,并且是向逆時針方向偏了一點點。這就證明了這條線確實與子午線有一個偏角。

  夔中羽考慮,既然從地圖上發現北京的中軸線有一定的偏離,那這個角度到底有多少呢?于是夔中羽決定對永定門進行一次實地測量。

  要測定永定門的子午線,首先要知道太陽經過永定門當頂的精確時間,這一時間對測量十分關鍵。夔中羽和專家一起,根據世界時分區、當地時間差和當日時差等多種因素推算,確定了太陽經過永定門的正午時間。

  2004年冬季的一天,夔中羽和測繪專家在永定門城樓下向北的甬路上,開始了立竿見影試驗。他們在甬路中央立了一根2米長的桿子。在桿子的下面,延甬路中心線向北,粘上一條長6米的黑膠帶,表示中軸線。當太陽經過永定門上中天時,桿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門子午線。影子與黑膠帶之間的夾角就是子午線與中軸線的夾角。

  經過精確的測量和計算,發現北京中軸線偏離子午線2度多。這個偏角的計算是不是正確呢?夔中羽又在地形圖上選擇了永定門、鐘樓和地安門三個點,算出偏角是2度十幾分,證明永定門立竿見影粗略測量的結果是正確的,根據這一計算,從永定門開始的中軸線到了鐘樓,就已經偏離子午線達300米了。

  ●詳解原因:是不是計算錯誤

  可是京城的中軸線為什么會是偏的呢?在建造元大都的時候,是故意讓它偏的,還是因測量錯誤造成的呢?

  地球上各處的經、緯度和方位角都是隨時間變化而發生某些變化的,比如地球在運行過程中會出現很小的周期性擺動、移動、偏轉等現象,這在天文學上稱為極移、章動和歲差,那么中軸線的偏離與這些天文現象是否有關系呢,夔中羽為此專門請教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席澤宗。席澤宗是享有國際聲譽的天文學家和天文史學家,他在了解了關于北京中軸線偏離的情況后,認為把一些天文現象與北京中軸線偏離聯系起來有些不合適。因為極移是地球自轉中在地球內部的一點挪動,面積很小。歲差、章動雖然會影響到恒星位置經緯度的變化,但不會影響地面經緯度的變化,所以天文現象影響中軸線偏移的因素可以排除。

  那么是不是計算誤差所致呢?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精確的測量,唐朝的學者曾經在河南很準確地測量了子午線,從河南考古復元的宋代皇城模型就可以明顯地看到城中那條筆直的中軸線。我國古代,在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所以中軸線偏離不應是測量錯誤。不是技術原因,那又是什么呢?

  為了揭開這個深藏在中軸線背后的謎團,夔中羽暫時放下依據自然和技術路線尋找原因的途徑,開始尋找人文線索。

  夔中羽考慮古代很多建筑的方向,都和遠方的一些地物有一定的關系,北京的中軸線是否也和遠處的地方建筑有一定的關系呢?現在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礎上建立的,而元大都又是元朝忽必烈建立的,那忽必烈以前在別的地方會不會建有什么與北京相關的建筑呢?

  夔中羽找來了北京至內蒙古的幾張地形圖,當他把九張地形圖連接起來看的時候,一個從沒關注過的地方展現在眼前。他驚奇地發現:北京中軸線往北延伸,它的延長線直指古開平,而那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發祥地。

  1206年,成吉思汗創建了蒙古帝國。二十幾年后,忽必烈在領地內,由劉秉忠設計城邑,營造宮室,建成了開平,也就是元上都。元上都和元大都有很親密的關系,當時元朝是兩都制,也就是一個國家有兩個首都,那么北京的這條中軸線是否和元上都有關系呢,在地圖上測量總有誤差,要取得更精確的結果,還需要更加精確的數學計算和使用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作實地測量。夔中羽決定循著北京發出的這條中軸線到內蒙古自治區親自考察一下。

  從北京、河北到內蒙古的正藍旗直線距離為270公里,夔中羽考慮,當時負責設計的人會不會是按照當時統治者的意愿,為體現兩都統一,而采用上都--大都連線作為大都中軸線的基準線呢?帶著這個疑問,夔中羽在當地文化局副局長賽音、元上都史學研究者東希格的陪同下,向元上都遺址進發。元上都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東北面。

  元上都遺址經過幾百年的變遷,早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夔中羽行走在上都古城,他們尋找著從古都北京延伸過來的那條線,他們展開地圖,依據GPS衛星定位儀尋找元上都遺址中從北京延伸過來的中軸線,并與地圖一一對證,然而這條無形的線究竟在哪里呢?

  當夔中羽手中的GPS儀顯示出東經116度12分的時候,他知道距離真正通過中軸線的那個點只差1分的經度,也就是幾百米的距離。夔中羽把連接元大都與元上都的這條線稱為兩都線。這么一看,北京城的中軸線就位于兩都線的南端。學者們認為,我們不應該用現代人精確的測量方法去評判古人的測量,因為畢竟在那個時代,他們沒有那么完備的工具,更沒有必要把這條中軸線刻畫得要精確到小數點的4位以后。

  對于夔中羽和許多科學家來說,中軸線偏離的原因是否真的是人文因素決定的,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但是不管答案是什么,中軸線上那些經歷了幾百年風霜雨雪的諸多文化歷史遺跡,將注定幫助人們揭開這一極富傳奇色彩的謎團。

發布日期:2008-08-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义县| 大渡口区| 崇义县| 桂平市| 长葛市| 南通市| 漳州市| 武功县| 黄冈市| 肥城市| 昌黎县| 拜泉县| 斗六市| 会理县| 同江市| 海门市| 庆城县| 武汉市| 定西市| 吉木萨尔县| 寻甸| 安化县| 平塘县| 安塞县| 巴中市| 昂仁县| 舒兰市| 理塘县| 屏山县| 涟源市| 广南县| 商丘市| 玛沁县| 惠水县| 万盛区| 衡东县| 祁东县| 宁远县| 泉州市| 开化县|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