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是用以防御的墻垣,中國漢字中的“城”,既指“城墻”,也指由城墻圍起來的“城市”。從歷史的發展看,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的一個特征是,大多先修筑城墻,后形成市區的,這與西方相反。
城墻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軍事防御。如果將它所保衛的城市比作建筑物的綜合,城墻的作用就相當于建筑物的外墻。國都的城墻還是統治者中心形象的擴大,所以,歷代統治者會把“城”當作“國”的同義詞,傾城即是國破。
老北京人記憶中的城墻與城門指明清北京城墻城門。其城墻城門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它以宮城(紫禁城)為核心,外圍皇城、內城、外城,四道城池所組成。有“內九外七、皇七禁城四”之說。九門深處,就是北京的老城。
“內九”,是指內城墻共有九門。內城墻系通過正陽門的城墻,總長度23.6公里,高11.8公里。封建禮制對進出城門有嚴格的規定,九門各有分工嚴明的用途:正陽門為京城正門,走皇輦宮車;崇文門設魚、酒納稅之所,走酒車;朝陽門為南米漕運入京之門;東直門為木材入京之門;安定門走糞車;德勝門為出兵之門;西直門走水車,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阜成門為西山煤炭入城之門;宣武門清代走囚車。
“外七”,是指外城墻有七門。外城墻系通過永定門的城墻,又稱羅城,總長度28公里,高10米,明朝嘉靖年間增筑。外城墻是內城墻南墻的外圍部分,其七門為: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和西便門。
“皇七”,是指以天安門城樓兩側為起點的紅墻,即皇城,共有七門。皇城城墻的總長度約為9公里,環繞著紫禁城,共有七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大明門(大清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
“禁城四”,是指紫禁城有四門。外城之中有內城,內城之中有皇城,皇城之中是紫禁城。所以,紫禁城是城中之城。紫禁城呈長方型,城墻的總長度,為3公里,高10米,共有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
“這些城墻是最動人心魄的古跡……幅員廣闊,沉穩雄勁,有一種高屋建瓴、睥睨四鄰的氣派”,“它是一部土石作成的史書”。這是瑞典學者奧斯伍爾德·喜仁龍在所著《北京的城墻和城門》一書中對城墻的贊嘆。
清代末年,北京城墻逐漸拆除,出現了許多豁口,城門也越來越多。北京城門也因此逐漸由“內九外七、皇七禁城四”增加到30多門。
新中國成立后,內、外城城墻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被拆掉了,城門也無所依附,除正陽門、德勝門外,僅余遺跡尚可供人們追憶中國的文化遺產,成為游覽古都北京時有意義的一項內容。明代城墻是北京建城史上修筑得最宏偉、最完整、最堅固的建筑物,堪稱北京城的標志。
轉自北京第29屆奧運會官方網站
發布日期:200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