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北京中軸線上的門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共有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4道城池;一條貫穿南北、長達7.8公里的城市中軸線,又將它們串聯于一體。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平衡對稱,高低有別,錯落有序,構成了一幅世間獨有的壯美畫卷。其中包括午門在內,大大小小的門就有17座之多……

  作為紫禁城正門的午門,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生敬。明清時期,它曾是皇權至上的重要標志,不僅在北京眾多城門中獨樹一幟,而且在中軸線上的諸門也別具特色。

  昔日北京城包括四重城池,它以宮城即紫禁城為核心,外面再圍以皇城、內城和外城。城門設施復雜,除了具有出入城市的通道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對外防御功能,實際是一組防御設施建筑的總稱。城門一般包括:城樓,筑在與城墻連為一體的城臺上,城臺正中辟城樓門,為城門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線;甕城,即建在城樓前的一座小城堡,其墻體與城樓左右城墻相連,平面呈方形、長方形或半圓形,起到防御線外移、保護城樓的作用;箭樓,筑在甕城上與城樓相對,朝外的三面每層辟有對外攻擊或防御的箭窗,其下城臺與甕城相連;閘樓,形似“小箭樓”,亦三面辟箭窗,筑在甕城之上,其下辟門,但不設門扇,而設可以起吊的“千斤閘”。北京的四重城墻共有20多座城門,由于每重城墻的作用不同,城門的功能、構造也不盡相同。宮城、皇城只有城門樓,有的甚至不筑城臺;而內城、外城城門,則所有設施一應俱全。

  至于紫禁城內部,大大小小的宮門不計其數。但它們更接近于“宅門”,里面或為舉行大典的場所,或為皇帝理政所在,或為皇家的私密空間。這些宮門的大小、高矮和建筑造型,主要取決于禮制、等級和建筑美學,防御功能遠不及城門。

  北京城的布局,鮮明地體現皇權至上和大一統思想。其中的一大特點,就是以一條貫穿南北中軸線為骨干,宮殿、壇廟、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皆依附于此。在這條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長達7.5公里的中軸線上,包括午門在內的大小不同、錯落有序的門,就有17座之多。

  永定門

  明永樂時期(1403—1424年)初建北京城時,只有內城,沒有外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抵御蒙古人的騷擾,才決定在原有的城池之外再建一重城郭。后因工費高昂,朝廷無力支撐,僅在南部建成一部分后,東西城墻便分別折而向西、向東,與原有的內城南墻銜接。此后,北京城便呈現出“凸”字格局。外城周長28里,共開有7門。南墻正中即正門永定門,其左右兩邊為左安門、右安門;東西兩墻分別有廣渠門、廣安門;東北、西北角與內城相接處,又各開一門,即東便門和西便門。

  永定門位于外城南垣正中,為外城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門,也是北京中軸線最南端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建,由城樓、箭樓和甕城3部分組成。

  城樓面闊5間、24米,進深3間、10.5米,連城臺通高26米。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

  箭樓規制與城樓差距較大,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3間、12.8米,進深1間、6.7米,連城臺通高15.85米。南、東、西3面各辟箭窗二層,南面每層7孔,東西每層3孔。北側樓門為過木式方門,樓下城臺正中對著城樓門洞處辟一券洞門。

  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永定門內東有關帝廟,西有觀音寺、永寺庵、佑圣庵。

  1950年拆除永定門甕城,并在城樓東西城墻上各辟一豁口通道道;1957年城樓、箭樓同時被拆除。2004年,為迎接北京奧運會,重建的永定門城樓又在原址上落成。

  正陽門

  北京內城城墻周長46里,開有9門。南墻正中即正門正陽門,東西兩面分別有崇文門、宣武門;東墻開2門,南為朝陽門,北東直門;西墻開2門,南為阜成門,北為西直門;北墻亦開2門,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

  正陽門位于內城南垣正中,是內城九門中最為高大、雄偉的一座城門,俗稱“大前門”。正陽門由甕城和4座城樓組成,包括城樓及門、箭樓及門、東閘樓及門、西閘樓及門:

  城樓建在高13.2米的城臺上,樓高27.76米。面闊7間,通寬41米,通進深2l米,為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頂。

  箭樓高26米,坐落在甕城南端凸出近10米的城臺上。臺高12米,正中辟券門,與城門相對,門洞內設“千斤閘”。箭樓面闊7間,通寬62米,通進深32米,其中后抱廈進深12米。重檐歇山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頂,東、西、南三面辟箭窗,南面四層每層13孔,東西各四層每層4孔,抱廈左右各l孔,共有箭窗86孔。

  東西閘樓規制相同,位于甕城東西兩側,于樓下甕城開券門,門內有“千斤閘”,門上筑閘樓。樓面闊3間,單檐歇山小式灰瓦綠琉璃剪邊頂。樓內側辟方門,外側有箭窗兩排共12孔,兩旁側各開孔小方窗。

  正陽門甕城巨大,呈圓弧形,寬108米、深85米。甕城內城樓門左右建有觀音廟和關帝廟。正陽門歷年多有修繕,1915年為改進交通,北洋政府拆除甕城及東、西閘樓,原來封閉的甕城成為開闊的場地。

  大清門

  大清門位于皇城天安門之南、內城正陽門之北,是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外門,又稱“皇城第一門”。始建于明永樂時期(1403—1424年),初稱“大明門”,清順治元年(1644年)改名“大清門”,民國元年改名“中華門”。

  大清門無城臺,南向五楹,正中三闕,單檐歇山、飛檐重脊黃琉璃瓦頂。門南側左右有石獅、下馬碑各一。門前為正方形、深廣數百步小廣場,周繞石欄,名為“天街”,俗稱“棋盤街”,以形似棋盤之故也;門北側左右各有東西向廊房110間,稱“千步廊”,再折向東、西,有北向廊房各34間,皆連檐通脊。

  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中華門被拆除;1976年,又在其遺址處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天安門

  北京皇城城墻周長18里,城門實為8座。老北京所謂“內九外七皇城四”,說的是內城、外城、皇城分別開有9門、7門和4門。這里的皇城4門是指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和西安門。實際上,天安門南面的大清門、北面的端門,以及左右兩側東西向的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二門外側的東三座門、西三座門,南北向的公生左門、公生右門,也都屬于皇城城門。

  天安門位于皇城南垣正中,為明清時代皇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稱“承天門”,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并更名為“天安門”,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

  明代承天門面闊5間,進深3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后,城臺高13米,下部為高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涂朱色,辟5座券門,通高33.7米;城樓面闊9間,進深5間,以應《周易》“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檐歇山黃琉璃瓦頂。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5座石橋,這就是人們熟知的“外金水橋”。橋南左右設石獅一對;天安門前后又各設一對華表,分居東、西。

  1958年改造天安門廣場時,將天安門北側馬道包在了城臺內;1969年天安門城樓落架重建,對其原來的規制、結構、裝飾均有改動和變化;1984年城樓再度大修,原有的規制及裝飾又得到了恢復。

  端 門

  端門位于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筑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于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稷壇門”,通往社稷壇。

  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惟一一座沒有城墻的城門。

  午 門

  紫禁城城墻周長6里,開有4門,即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也是宮城4座城門中最壯觀的一座。前有端門、天安門、大清門,后有太和門。各門之內,兩側排列著整齊的廊廡。這種以門廡圍成廣場、層層遞進的布局形式,突出了皇宮建筑威嚴肅穆的特點。午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又修。

  午門平面呈“凹”字形,沿襲了唐朝大明宮含元殿、宋朝宮殿丹鳳門的形制,是從漢代的門闕演變而成。午門通高35.60米,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墩臺正中開3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墩臺兩側設上下城臺的馬道。墩臺上正中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黃琉璃瓦頂。墩臺兩翼各有廊廡13間,俗稱“雁翅樓”。廊廡兩端建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正樓兩側又設鐘鼓亭各3間。午門整座建筑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

  午門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每年臘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布次年歷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歸來,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外進行。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都要在這里陳設體現皇帝威嚴的鹵簿儀仗。

  午門以內,中軸線上的太和門至順貞門諸門,都屬于紫禁城內的宮門。

  太和門

  太和門位于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毀,次年重建。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1對、銅鼎4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5座,名“內金水橋”。

  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乾清門是紫禁城內廷的正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坐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桿。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設鎏金銅獅一對。兩側又有“八”字形琉璃照壁,華貴富麗且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其他各門迥然有別。

  乾清門既是連接外朝與內廷的通道,在清代又是“御門聽政”的所在。

  坤寧門

  坤寧門位于紫禁城內廷的坤寧宮與御花園之間,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為后三宮通往御花園的主要門戶。它面闊3間,進深1間,單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北向,兩側山墻斜出“八”字形照壁。

  天一門

  天一門位于紫禁城御花園內,為欽安殿院落的正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與欽安殿同時建成。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稱“天一門”。

  欽安殿為宮中的一座道觀,殿內供奉“玄天上帝”,亦名“真武大帝”。明清時期,每年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之日,皇帝來此拈香行禮,祈求真武大帝保佑皇宮免受火災。

  天一門主體由青磚砌成,正中開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黃琉璃瓦歇山頂,檐下有綠琉璃瓦仿木結構的椽、枋、斗拱,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墻相連!疤煲弧比 兑捉洝贰疤煲簧敝,直接反映出宮殿避火的愿望。

  承光門

  承光門位于欽安殿后,北對貞順門,始建于明代。僅1開間,雙扇大門,廡殿式琉璃門樓。左右各接轉角琉璃矮墻,分別與集福門、延和門相連,再與順貞門一同圍合成一個袖珍院落。門內設鎏金銅臥象一對。此門形似牌坊,作用又與影壁相似,現于門外設故宮導游圖,故不開啟,游人可從左右的集福門、延和門進出御花園。

  順貞門

  順貞門位于紫禁城內廷中軸線北端,南對承光門,為御花園的北門。始建于明初,原稱“坤寧門”,嘉靖十二年(1533年)改稱今名。

  順貞門在形式上為隨墻琉璃門,共3座。門外為一小型廣場,俗稱“北橫街”,隔街與神武門相對。順貞門為內廷與神武門之間的重要通道,過去無故不開啟,更不準閑人出入。

  神武門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位于宮城北垣正中。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間重修,為避康熙皇帝名諱而改稱“神武門”。

  神武門通高31米,平面為矩形。城臺底部為漢白玉須彌座,辟3門,門內左右設馬道可登城樓、城墻。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圍廊,環以漢白玉石欄桿。重檐廡殿頂,覆黃琉璃瓦。

  舊時城樓上設鐘鼓,每日黃昏后鳴鐘108響,然后敲鼓起更,至次日拂曉復鳴鐘;实圩≡趯m中時則不鳴鐘。清代一年一度的皇后祭先蠶,由儀仗導引出入神武門正門。每3年一次選秀女,應選秀女進宮待選時則由神武門偏門進出。

  北上門

  北上門位于神武門外,北對景山門。面闊5間,進深2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一對朱漆金釘門扇。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北上門本為紫禁城后花園——景山的正門,故宮博物院成立后曾作為神武門的外門,而將其第二道門改為景山公園的正門。

  20世紀50年代,拓寬景山前街馬路時被拆除。“景山”匾額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

  景山門

  景山門南對北上門,門內為綺望樓。建筑形式、體量與北上門基本相同,亦面闊5間、進深2間,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

  壽皇門

  壽皇門為景山壽皇殿院落之門,為隨墻琉璃門3座。其中中門最高,兩側門略低,每門均安雙扇實榻朱漆大門,縱橫各9顆門釘。門外設石獅1對,牌樓3座。

  壽皇殿始建于明代,原來的位置并不在中軸線上,而是在景山中峰東北。到了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才改建在景山中峰正北。殿內平時懸掛歷代皇帝畫像,皇帝死亡時則作為臨時停靈的殯宮。

  壽皇殿現辟為北京市少年宮。

  地安門

  地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最北的一座門,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對景山、北對鼓樓,為皇城的北門,俗稱“后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北安門”,俗稱“后門”;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建,改稱“地安門”。地安門無城臺,門基為青白石,紅墻,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7間,進深3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一對朱漆金釘門扇,左右稍間、末間為值班房。

  1955年2月,地安門被拆除,其材料后來被用于修建天壇北門。

發布日期:2008-08-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伦贝尔市| 太谷县| 临颍县| 贺兰县| 天峻县| 静安区| 龙里县| 罗山县| 咸丰县| 油尖旺区| 渑池县| 抚松县| 乐都县| 老河口市| 永年县| 赣榆县| 眉山市| 淮阳县| 塘沽区| 张家川| 北流市| 青海省| 嵊州市| 香港 | 都安| 常德市| 革吉县| 永川市| 行唐县| 龙游县| 汾西县| 故城县| 宁河县| 大方县| 青浦区| 历史| 蛟河市| 曲靖市| 曲阜市| 浦东新区| 竹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