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六朝古都——北京歷史名稱知多少

國學網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隨著朝代的更迭,前后共擁有六十多個正名和別稱,是中外城市中歷史名稱最多的一個。

  幽都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上古時期,黃帝部落曾聯合炎帝部落,在北京附近的涿鹿大敗九黎部落,并殺死了他們的首領蚩尤,這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戰”。從此,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成為五帝之首。相傳黃帝后來在這一帶建立部邑,稱幽陵。黃帝之孫的顓頊,號高陽氏,掌管祭祀天神,曾到幽陵祭祀。共工獲罪,亦曾被流放于幽陵。到了帝堯時代才建立幽都,幽都即古代北京。

  薊城 公元前11世紀(約前1027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封帝堯之后于薊,封召公奭于燕。據史料記載及考古發現,薊在今北京廣安門附近,燕在今房山琉璃河附近。薊和燕既是封國之名,亦是國都之名。后來,南面的燕國勢力日盛,逐漸吞并了北面的薊國,并將國都遷至薊城,故薊城又被稱為燕都,從西周至春秋戰國,一直不曾易名,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公元前226年,王翦率秦軍一舉攻破薊城,燕亡。秦王嬴政于此設置薊縣,為廣陽郡守駐地。

  漢初廣建王侯,先封“異姓七國”,又封地“同姓九國”。薊縣于高祖五年(前202年)被劃為燕國轄地。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天下設立十三州。其時州郡分級尚未明確,薊縣歸屬亦搖擺不定,或屬廣陽郡治下,或歸幽州管轄。故廣陽、幽州都曾是代指北京。

  直至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治范陽。十六國后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始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幽州為涿郡。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無論是隋的涿郡還是唐的幽州,都以薊城為治所,因此薊城又被稱為涿郡幽州。隋唐時期,薊城在我國北方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煬帝和唐太宗在全國統一之后,都曾利用薊城做為基地,向東北進行征討。后薊城成為范陽節度史的駐地。755年,安史之亂暴發。翌年,安祿山稱大燕皇帝,以范陽為燕京,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后,復置幽州,屬盧龍節度史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割據政權,自稱燕王,913年為后唐消滅。937年,即后唐清泰三年,后唐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北方的契丹,許諾以割讓國土為條件,換取遼太宗(耶律阿保機次子耶律德光)發兵協助,自己篡位當上了后晉皇帝,隨之割讓“燕云十六州”,并尊稱遼太宗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幽州自此歸入遼邦。

  燕京 遼是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族所建立的政權。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國,都城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稱為“皇都”。隨后登基稱帝(遼太祖),改國號為“遼”。

  938年,遼太宗將國都“皇都”改名為“上京臨潢府”,升幽州城為陪都,為“五京”之一,改稱“南京析津府”,也稱“燕京”。“燕京”之號即始于此。之所以要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南京,一是由于這里有利的地理形勢,便于將其作為向南進攻中原的據點;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契丹占據了燕云十六州以后,統治疆域大大擴展,而且新占領的地區人口稠密,物產豐饒,自然條件優越,經濟文化和生產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契丹族原來活動的北方草原地區。因此,為了加強對新占領地區的統治和掠取更多的財富,幽州城自然而然地成為遼在華北的政治中心。

  遼國時期的燕京城,是“五京”之中規模最大和最為繁華的一座,中心位置在今廣安門一帶。北京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就是當年曾矗立在遼燕京城內的密檐式十三層八角磚塔,位于廣安門北濱河路西側的天寧寺院內,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了。

  中都 當遼與北宋沿著塘濼一線南北對峙的時候,活動在東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日漸強盛起來。1115年,首領完顏阿骨打創建了大金國,建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

  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占燕京。宋、金議和后,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然而不到兩年,金人卷土重來。宣和六年(1125年),金軍在俘虜了遼天祚帝,拔掉心腹之患后,又乘勝南下攻宋。到達燕京城下時,北宋守軍不戰而降,燕京淪陷。金軍隨即長驅直入,渡過黃河,直逼北宋都城汴梁。這時宋徽宗如驚弓之鳥,急忙傳位給兒子趙桓,即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汴梁被金軍攻破,徽、欽二帝以及宗室、官僚三千余人都成了階下之囚,北宋王朝滅亡。隨后金國在燕京設立了“中書樞密院”和“行尚書省”,以便就近統治新征服的北宋領土。至此,金朝的勢力范圍一下子擴大到淮水沿岸。

  金皇統九年(1149年),位居金國丞相的完顏亮(金太祖之孫)發動政變,殺死金熙宗,篡位為帝。為了鞏固帝位和有效地統治中原,下詔遷都燕京。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完顏亮命梁漢臣、孔彥舟、張浩、蔡松年等征調軍隊40萬人、工匠民夫80萬人在燕京舊址擴建新都,全力營建宮殿城池;另派畫工去北宋故都開封,測量和描繪北宋的宮殿園囿,依樣在燕京仿建。

  1153年,金正式遷都燕京。完顏亮特意下詔改元,改新年號為“貞元”,升內外文武官員皆進級一等。為促使留戀故土的王公貴族們盡快搬遷,也為了防止親族中的敵對勢力盤踞故都,完顏亮又下令拆毀了會寧府的宮殿宅第以消除后患。遷都后,完顏亮仿效遼國的“五京”制度,定燕京新都為“中都大興府”;另外定四個陪都:今內蒙古寧城西南為“北京大定府”,北宋故都開封為“南京開封府”,今遼寧省遼陽為“東京遼陽府”,今山西省大同為“西京大同府”。

  金中都城是環繞著遼燕京城擴建而成的。基本是在燕京城的基礎上全城外擴三里,外城墻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宮城完全仿照北宋都城開封皇宮的樣式,其部分建筑構件和大量的珍寶陳設,也是當年從開封搜掠來的原物。完顏亮還將先帝的皇陵也遷移到金中都來,后建的皇陵在西郊大房山。至此,金中都也正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而北京作為我國封建王朝統治中心的歷史也真正開始了。

  當年的中都曾盛極一時,城內建有三十六座宮殿,市肆繁華,民豐物阜。今天的釣魚臺、玉淵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曾經是當年金代皇家的離宮別苑。只可惜這樣的輝煌只了延續了短暫的63年。十二世紀末,中國北方的又一個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漸強盛起來。蒙古族在唐朝時被稱為“蒙兀室韋”,原活動于今黑龍江省的額爾古納河一帶,八世紀時開始西遷,游牧于斡難河和怯綠連河之間(今外蒙古烏克巴托以東地區)。1206年,鐵木真正式建立蒙古政權,在斡難河上即位蒙古大汗,被各部尊為成吉思汗。1214年,金宣宗迫于蒙古的威脅而遷都“開封府”。1215年,成吉思汗舉兵南下,金朝覆滅,中都城被蒙古鐵騎徹底搗毀,毀于戰火,竟成一片廢墟。

  大都 成吉思汗攻下中都后,復舊稱燕京。作為蒙古貴族統治漢地的重要據點。窩闊臺開始在這里派駐斷事官,建立行政機構,統轄漢地諸路,時稱燕京行臺或行尚書省。

  1260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建元中統。在漢地分置十路宣撫司,并在燕京設行中書省,分遣宰執人員,行省事于燕京。后將設在開平的中書省移至燕京,與燕京行中書省調整合并。中統四年(1263)升開平為上都,至元元年(1264年)改燕京為中都。四年(1267年),忽必烈為消滅南宋,統一中國,決定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郊外,營以金代的大寧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八年(1271年)十一月,詔告天下,正式建國號大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都城。十三年(1276年),新城完全建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元大都,也即今天舊北京城的前身。蒙古文為Khanbalik,漢字音譯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馬可·波羅在他著名的游記中就稱大都為汗八里。

  大都北連朔漠,南控中原,西擁太行,東瀕渤海,地勢優越,城周約28600米,呈坐北朝南的矩形,城墻夯筑,外傅葦草,以防止雨蝕。它的南墻瀕原金口河,相當于今長安街的南側,北墻在今安定門與德勝門北八里小關一線,東、西城墻的南段即明、清兩代北京的城墻。

  城內布局“左祖右社,面朝背市”,一蓋依《周禮·考工記》之記載,并按“國中九經九緯,徑涂九軌”的原則,分劃成東西與南北向的街道坊衢。城門與宮殿也多取《易經》命名。這同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建元“至元”一樣,都是“儀文制度,遵用漢法”的重要內容。環城共開十一門:正南為麗正,其東為文明,西為順承;北面,東為安貞,西為健德;正東為崇仁,其南為齊化,北為光熙;正西為和義,其南為平則,北為肅清。

  新城建成后,舊城并未毀棄,仍是大都的一部分。當時習慣把新城稱為北城,舊城稱為南城。但舊城居民大多移居新城,因而新城繁榮,舊城蕭條。新城中市集三十余處,主要分布在海子、鼓樓附近與西城的羊角市一帶,商業十分繁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采納郭守敬的建議,重鑿了大都東接通州的漕渠,定名通惠河。

  北京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統治者的農民大起義,如暴風驟雨席卷全國,朱元璋兼并了起義軍陳友瓊、張士誠的勢力之后,占領了江南半壁江山,并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帥師北伐。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年八月二日(9月12日),明軍攻陷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于北平為燕王,以鞏固北方的守衛,防御蒙古族的南犯。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文即位,年號建文。燕王朱棣擁兵自重,以誅奸為名,發動靖難之變,攻入應天,從他侄兒的手里奪取了帝位。朱棣即位之后,鑒于威脅明王朝的主要危險仍然是來自塞外的蒙古族殘余勢力,首先遷都北平,并把北平改稱北京,應天府為留都。明北京城的營建,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后延續了十五年之久。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遷都北京。

  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朝亦在北京建都,也稱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并且實行旗民分居政策,也就是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

  清朝的統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沒有什么變動,就連紫禁城在內,也只是對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圍的改建、增建工作。清朝一代在200余年間為滿足統治者的享受,大規模地開發了北京西北郊的園林風景區,營建了規模空前、華麗非凡的離宮建筑群。這就是通常所稱的西北郊“三山五園”,即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和暢春園、圓明園。清代皇帝在這里觀覽山水,處理朝政,成為與北京城中紫禁城并重的另一個政治中心。清代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與這一帶的園林有密切關系。有人稱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雙城”制,可謂不無道理。

  1911年,辛亥革命暴發,清朝覆滅。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1928年北伐軍攻占北京,張作霖逃回東北,北洋政府垮臺。起初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仍稱順天府。1913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于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優秀的文化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陽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帝國主義者陰謀炸死。同時,南京國民黨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全權接收北京事務。閻錫山進駐北京后,南京政府于15日宣布“統一告成”。6月20日宣布改直隸省為河北省;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出國民黨首府在南京,北京不宜用京字,因改北京為北平,為特別市,同時撤銷京兆地方。

  1930年6月,北平被降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這一時期,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相當的優勢,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1937年七·七事變后,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領,在這里成立了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日偽政府于10月12日,將北平又改為北京。

  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收復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1945年日寇投降后,又改為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9月21日,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并確定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宣告成立。

  日下 由于北京自金代以來便長期居于全國統治中心的地位,故亦常被稱為“日下”。該詞始見于《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后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之句,即運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考》中的“日下”即指北京。

  春明 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后,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 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后,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京師 京師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于時處處。”后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陜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后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定為國都后,常被稱為京師。

發布日期:2008-08-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调兵山市| 贡山| 类乌齐县| 沂源县| 宝坻区| 苗栗市| 东方市| 内乡县| 伽师县| 双鸭山市| 汕尾市| 团风县| 牙克石市| 兴国县| 泰兴市| 安宁市| 静海县| 唐河县| 桐城市| 称多县| 聂荣县| 天镇县| 平乐县| 林口县| 竹北市| 赤城县| 九江市| 仙桃市| 贡嘎县| 巴楚县| 新乐市| 册亨县| 乌海市| 买车| 灵寿县| 横山县| 独山县| 光山县| 杭锦后旗| 金阳县| 青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