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瀟瀟
就現有的文獻資料,“人文”一詞最早見于《周易·卦》:“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從現代意義上講,人文精神是對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對價值理想或終極理想執著追求的總和。將人文和奧林匹克運動結合起來,強調了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價值。
奧林匹克運動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底蘊,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由當時的古希臘人所創造的古代奧運會。“古代奧運會追求理想而豐富多彩的競賽方式,表達出對善與美的追求,它強調形體的健與美和精神健全,身心和諧發展,換句話說就是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無疑也受到了古代奧運會的影響,她的創始人顧拜旦先生就是在為了恢復古代奧運會最美好的文化精神和體育活動的初衷而創立的,期望能夠創造一種能夠弘揚古希臘文化傳統和古代奧運人文精神,又能夠使體育運動同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式,并且現代奧運一直表現出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透射出濃烈的人文思想與人文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不僅表現在物態層面,如夏奧會、冬奧會、殘奧會、奧林匹克教育學院、博物館、文化節等方面,而且表現在精神層面的奧林匹克口號、主義、精神和教育等方面。”[1]顧拜旦從創立奧林匹克運動的一開始“就試圖將奧運會建立在一種單純的體育運動和人文精神的哲學基礎之上,以避免奧林匹克僅僅流于一種單純的體育運動和缺乏良好思想基礎而走向歧途”,而這種哲學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是增強體質、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發展的一種哲學”[2]。
奧林匹克運動始終追求的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展,促進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人與人的溝通與協作,為建立一個和平而美好的世界服務。奧林匹克的追求是對人文精神的追求,體現著人性深厚的人文底蘊,她所帶動的奧林匹克運動已不單純是一種體育活動,而是展示全世界體育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她所宣揚的和平、友愛、平等、尊重、理解、拼搏等思想,已經超越了體育本身的范圍,而是體現人類對人性關懷的需求。
現代奧運自1896年誕生起,百年中歷屆奧運會主辦城市多借此展示本國獨特的文化,帶給世人迥異的視聽感受。雅典奧運會通過會徽和吉祥物的設計、全球圣火傳遞、開幕式、運動場的選址、橄欖枝花冠以及文化活動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式,將體育與希臘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這使得雅典奧運會成為一場名副其實的“文化奧運會”。
北京從雅典帶回奧林匹克旗幟,也借鑒并發揚了其“文化奧運”的成功經驗。“人文奧運”成為北京奧運會的核心理念。它的實施將使中國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價值理念、文化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對奧林匹克運動產生深刻的影響,為奧林匹克運動的多元化帶來機遇,促使奧林匹克運動真正成為跨文化、跨民族、跨國度的世界性文化體系,同時也將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接軌提供重要契機,從而為中國和世界留下一筆偉大遺產。[3]
有意思的是,“人文奧運”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到目前為止仍是眾說紛紜。由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4]編寫的《人文奧運》一書,立足于文化解釋的涵義和立場,來闡發“人文奧運”理念的內涵基本內容,并在解答什么是“人文奧運”的基礎上,從“人文奧運”與奧林匹克歷史、北京奧運會的宣傳和組織等方面來展開對“人文奧運”內涵的闡釋、說明、論證。從而揭示和凸顯“人文奧運”主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的地位、價值和意義。其中,人大哲學系副教授彭永捷從傳播效果出發,對“人文奧運”的內涵分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進行了闡釋[5]。
對國內重點從“人本”的角度界定:“人文奧運”是以人為本的奧運;它是關懷人、尊重人和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質力量的自由實現,注重對人實施教育和文化素質提升,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和奧運;它是提倡積極健康的生活哲學,強調奧林匹克精神中奉守和平、友誼的宗旨,團結鼓舞大眾參與的體育實質,以更高、更快、更強的進去精神和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制原則激勵世界各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一個和平而美好的世界而奮斗。“人文主義”對中國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在對內宣傳時強調“以人為本”,具有全民參與性,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但在西方,其人文主義思想由于過度強調以個人為中心,造成了許多嚴重背離人本精神的文化后果和社會后果。[6]“人文主義”已經成為后現代批判和反省的對象,加上某些不友好的勢力頻繁借“人權”問題向中國發難,在對外宣傳時,可重點從“文化”的角度界定“人文奧運”理念:北京奧運會是東西方文化廣泛交流和借鑒融合的盛會,是奧林匹克精神、奧林匹克文化和中華文明相互豐富和相互發展的盛會,是東西方人文思想與和諧精神在體育領域以及整個人類生活的充分貫徹和深刻體現的盛會,是“更快、更高、更強”與“和平、和諧、和愛”的和諧統一盛會。從“文化”的角度闡述“人文奧運”,可充分開發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展示中華文明,實現奧林匹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流融合,彰顯北京奧運會的歷史價值。
世紀之交,東西方文化各自的發展也都進入了拐點,或者說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亟待輸入新鮮的東西來實現突破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以上對“人文奧運”的兩種解釋,都是從東西方精神文化交融、互補的需求層面,闡釋了奧運與中國、與北京結緣的必然性。
海南百川,有容乃大。歷史證明,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絕,就在于它總體上呈現出一種開放的姿態,廣泛吸納四海文明,儒釋道三家的交融共同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而一旦走向封閉,中華文明就會走下坡路。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雖然國內民族融合促成了康乾盛世,但缺乏對外交流仍導致了中國的落后。長達幾十年的冷戰時期也使東西方文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停滯。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的關口,正經歷著“成長痛”,即相應的精神文明尚未完全建立,人們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很難真正覺得幸福。這就像處在青春期的人身體瘋長,而營養跟不上,于是就有一種難以言說之痛。三十年來,雖然外來文化不斷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但無論從深度還是從廣度上,都還遠遠不夠。北京奧運會滿足了這一需求。
中國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更曠達的開放、真誠之心辦奧運,自己首先適應和接納世界。在舉辦奧運過程中,當“國際慣例”和“中國特色”發生沖撞,我們選擇適應前者,廢除或修改與國際慣例相悖的規定。如修改了管理條理讓外國記者可以在中國境內自由采訪,興奮劑檢測中心將由一個國際團隊掌管,奧運知識產權將得到有效保護,國內緊俏的奧運志愿者崗位和熱門門票都有相當一部分比例提供給海外人士,以飲食為榮的我們卻把奧運村的餐飲服務商交給了一家外國公司,等等。這一系列的舉措都需要真誠、膽識和勇氣。正是在這一并不總是愉快的過程中,中國調整和提高了自身的文明程度、文化水準。
同時,中國舉辦奧運會,也是向世界展現自我、消除偏見、增進理解的舞臺。無論來自何方、何種信仰、屬何種意識形態,只要在奧林匹克旗幟下遵守奧林匹克憲章,都會受到歡迎。
這正是世界希望看到的。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科技和工業文明并沒有給西方人創造持久的寧靜和歡愉。全球性生存危機使得工業革命、科技進步創造的神話接連破產,西方人所依賴的對宗教和理性信仰也在消解,未能阻止民族種族主義、宗教沖突和恐怖主義的猖獗。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此進行了尖銳的反省和批判,它欣賞現代化帶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進步,同時又對現代化的負面影響深惡痛絕。而后現代主義的思維成果,如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克服二元對立思維、主張多元論,反對理性至上、科學至上等,即便不是借鑒東方思想,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近幾十年里,奧運的人文精神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過度商業化、高度職業化、濫用興奮劑等一系列問題使奧運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理想受到沖擊,這甚至會導致奧運的衰落。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上任之際提出奧林匹克運動的新格言“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這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的一種全新解讀,倡導人們在體魄、心智和精神方面通過自覺奮斗成為完美的人,并進而促成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體現出體育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終極關切。這與后現代主義思潮是相通的。
由此,北京提出“人文奧運”是奧運精神發展的必然,與人類社會發展相適應。從實踐的角度,“人文奧運”可以定義為:一個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以維護人的尊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和諧為宗旨,各種文化交匯、各種利益共存,和而不同、和睦相處、互補共濟、共同發展的奧運模式。“人文奧運”不僅僅是一個口號,它已經成為一種精神,一種世界公認的奧運新精神。[7]“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和諧思想是奧運與中華文化、東西方文化的最佳結合點。后現代主義提倡的全球倫理、對人的關心、可持續發展等,在“人文奧運”的精神中都有體現。
奧林會超越了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種族膚色和文化差異,構筑了“和平、團結、友誼、進步、和諧”的普適價值觀,五環旗由此成為人類共同的旗幟。在奧林匹克旗幟下,一些沖突被化解,文化的認同帶來彼此的融洽。韓朝兩國運動員在悉尼奧運會和雅典奧運會上高舉“朝鮮半島旗”并肩入場,并將在北京奧運會上一如既往,這給了世人極大的欣喜,和平終將是人類社會的主流。
北京奧運會上,中國傳統的建筑、戲曲、民俗等特色文化將得到展現,而一系列采用國外設計方案的奧運場館也將吸引八方來客。總之,北京奧運會將展示一個開放、成熟、理性的中華文明,上演一幕幕各種文明沖撞、交融、共生共存的壯麗圖景。經歷過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將以更自信、穩健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整個世界也將收到一份巨大的驚喜,在享受一份文化盛宴的同時,“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和平、和諧之境也指日可待。
注釋:
[1]李連生:《“人文奧運”思想的歷史追溯及影響》,《體育與科學》,2005年第1期
[2]劉雪松、許傳寶:《人文奧運研究述評》,《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第11期
[3]孫葆麗:《雅典“文化奧運”及其對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啟示》,《體育文化導刊》,2004年第12期
[4]成立于2000年10月,隸屬于中國人民大學,是應北京奧組委的要求而組建的、研究人文奧運相關理論并參與奧林匹克實踐活動的學術研究機構。
[5]彭永捷:《人文、人本和文化——“人文奧運”理念的內涵》,《人文奧運》,東方出版社,2003年3月
[6]劉慧:《和諧社會的構建與后現代主義思潮》,《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7]袁黎平、田雨普:《和合思想:人文奧運的精髓》,《體育文化導刊》,2006年9月
發布日期:2008-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