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龍飛
鳳,這種美麗而又神奇的巨鳥,盡管事實上是不存在的虛擬的生物,卻一直是中國古代先民崇拜的對象。人們認為她能帶來光明,讓祥瑞降臨于世;她又是“百鳥之王”,美麗動人。她的出現,預兆天下太平,人們能生活得更加美滿幸福。故而,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把鳳看作是美麗和幸福的化身。
鳳鳥既然是美麗神靈的物類,人們在衣、食、住、行的多個方面,便都喜愛用鳳鳥作裝飾紋樣。鳳鳥題材常常應用于宮廷、民間的各種各樣的工藝美術品上;歷代工匠畫師、民間藝人以極其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刻畫力,創造性地描繪出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鳳鳥紋樣。藝術家集天下鳥類之美麗于鳳鳥一身,遂使她的形象更加完美無瑕。在中國裝飾藝術史上,鳳紋以其獨特的民族形式和藝術魅力,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當之無愧。
一、鳳的神話和起源
古老的神話,常常是古代藝術衍生的土壤。中國最早的鳳紋,也毫不例外地和中國遠古代的神話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研究者對于這種相依的淵源關系,主要存在兩種說法:
一是玄鳥圖騰說。詩曰:“天生玄鳥,降而生商”,所謂玄鳥即是鳳鳥。就是說天上神鳳降臨而商朝出現。鳳鳥同龍蛇一樣,是中國古代民族的圖騰。新石器時期的原始社會彩陶上描繪的一些鳥紋,就是鳳的形象的雛形(插圖一、二、三)。
圖一 圖二
圖三
后來,鳳紋就越來越普遍而清楚地鐫刻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不僅作為一種實用圖騰標記,而且逐漸推廣而成美的藝術形象。二是彩鳥祥瑞說。此說本于《山海經·南次三經》:“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異物志》也說:“其鳥五色成文,丹喙赤頭,頭上有冠,鳴曰天下太平,王者有道則見。”后世人便一直認為,五彩鳥如果一出現,就是鳳無疑,她象征著祥瑞,如《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及《晉書》中都曾記載五彩鳥的出現之事。秦漢以來。鳳鳥的形象就多是這種神化的美麗巨鳥。漢代的《山陽麟鳳碑》上刻有鳳凰形狀,下面注曰:“天有奇鳥,名曰鳳凰。”四川出土的“鳳凰出”磚,在長方形磚體上鐫刻一只娟秀美麗的長尾大鳥,“鳳皇”兩字在頭部前方,“出”字在尾后下角處(插圖四)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渴望見到鳳凰出現的善良愿望。一九七三年在內蒙古和林格爾出土的漢代壁畫中,一只大鳥,身旁伴隨著五只小鳥,(插圖五)在大鳥頸下榜題:“鳳凰從九韶”五字。以上這些圖紋和描述,集中地代表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鳳凰形象和實質。
圖四 圖五
上述兩種神話傳說,流傳于民間,人們無例外地以豐富的想象,對她作了不斷充實的探索性的形象描繪,逐步成型。鳳紋形象,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文化藝術特點,充分表達了人們的理想、追求和意愿。秦漢時期,除鳳凰形象的描繪以外,還有朱雀、鸞鳥、赤鳥、長離、鵬、雛等各種神鳥,形象大同小異,都是鳳鳥的變體和異化,是鳳紋豐富多彩的不同表現形式(插圖六)。
圖六
漢代對于“四靈”,有兩個說法:一個是麟、鳳、龜、龍;另一個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鳳凰或朱雀均為“四靈”之一,代表南方方位。《春秋演禮圖》中說:“鳳為火精,在天為朱雀”,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鳳,南方朱鳥。”可見,鳳凰、朱雀、朱鳥實際上是指同一種神鳥。又《拾遺記》記述:“堯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國,獻重明之鳥,……狀如雞,鳴似鳳,能摶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害……其未至之時,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置于門戶之間,則魑魅丑類自然退。”據此,考古學家認為,漢畫像石墓中,墓門鋪首之上所刻對稱鳥獸,其鳥具冠展翼,若鳳凰者(參見《南陽漢畫像集》),即取意于重明鳥也,認為她能驅退鬼蜮魑魅,故用以裝飾拱衛墓門和龍紋一樣,世上本來并沒有鳳凰這一生物,鳳紋是人的一種藝術創造,一種神化了的想像的生物,而鳳凰的形象,在遠古時期還是十分朦朧的和神秘的。
因此,難怪有人考證說:“鳳這種鳥的來蹤去跡。是由燕子變成了孔雀”。最能概括說明被古人神化了的鳳,要算《說文·部》中的注釋了:“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像也,鴻前后,蛇頸魚尾,鸛鴛思,龍文龜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說文》中所描述的這種形象,對照漢魏時期的鳳紋,足證其具有代表性。
二、鳳的傳說
在神化過程中孕育成長起來的鳳鳥,在裝飾藝術領域里,并不完全象龍紋那樣顯得神幻莫測。在某種意義上。她比龍紋更接近自然形態而更富于人性化,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人們在崇仰中更感親近和喜愛。傳說在很早以前,百鳥無憂無慮地生活在美麗的大森林里,天天歡樂歌唱。有一只羽毛樸素的、不受群鳥注目的小鳥,名字叫做鳳凰。她不像其他鳥兒那樣,只管玩樂,而是從早到晚忙碌著采集各種果實,還把別的鳥扔掉食物一起收藏在山洞里。喜鵲譏笑她是“財迷精”,烏鴉諷刺她是“小傻瓜”。但鳳凰并不生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操勞。后來,有一年發生了大旱災,茂盛的森林也幾乎枯萎,百鳥找不到食物,有的頭昏眼花,有的氣息奄奄……這時,鳳凰把自己多年積存的食物,一一分給百鳥,終于使眾鳥渡過了難關。百鳥感激鳳凰的救命之恩,贊頌她的高尚情操,每只鳥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做成一件五光十色、絢麗耀眼的“百鳥衣”,獻給了鳳凰。從此,鳳凰成了最美麗的鳥,并被推選為“百鳥之王”。每年鳳凰生日,百鳥都要飛去向鳳凰祝賀。“鳳凰”從此成為世上美好事物和崇高贊美的象征,而“鳳凰”的形象,進入了裝飾藝術,給這領域增添了無比的光彩。《東周列國志》記載一則故事云:秦穆公有一女,名弄玉。姿容絕世,聰穎無比,善吹笙,不求樂師而自成音調。穆公令巧匠剖玉作笙,弄玉吹之,聲如鳳鳴。穆公乃為之修筑“鳳樓”,樓前并建“鳳臺”。一夜,弄玉在“鳳樓”見天凈云高,明月如鏡,乃取出玉笙臨窗而吹,其聲清悅,回蕩天際,忽聞和聲隨風傳來,若遠若近,幽雅清奇。弄玉停笙而聽,則和聲亦隨之而止。弄玉惘然,置笙就寢。夜夢西南天門洞開,霞光燦爛,一英俊男子戴羽冠,披鶴氅,騎彩鳳自天而降;登鳳臺,對弄玉曰:“吾乃太華山之主,上帝旨,與你完婚,天緣也。”腰間解下赤玉簫,倚欄吹之,彩鳳爭翼鳴舞,鳳聲與簫聲相和,弄玉不禁神思迷戀……。次日,弄玉稟穆公,令人到太華山尋蕭史歸。穆公請奏簫。蕭史才吹一曲,清風熠熠,奏二曲,彩云四合;奏三曲,白鶴成對,翔舞空中;孔雀數雙,棲集林際,百鳥鳴,經多時方散。穆公驚問原委,蕭云:“簫聲和美,極似鳳鳴,鳳乃百鳥之王,故百鳥皆聞聲而翔集。昔舜作簫韶之樂,鳳凰應聲而來儀。鳳凰且可來,何況其他鳥乎?”蕭史、弄玉婚后,夫妻和睦,日居“鳳樓”,漸不食人間煙火。蕭史教弄玉奏“來鳳”之曲。約半載,一夜,夫婦月下吹簫,有紫鳳集于臺左,赤龍盤于臺右,于是蕭史乘赤龍,弄玉乘紫鳳,雙離“鳳臺”翔云而去。漢代還流傳一個故事:文學家司馬相如,少年家貧。有一次被一個叫卓王孫的富商邀去飲酒,無意中發現卓王孫有一在家寡居的年輕女兒,叫卓文君。相如一見鐘情,就彈起鳳凰琴,唱起“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凰”表示愛慕之情。卓文君聽了十分感動,于是連夜隨司馬相如私奔,后結成夫婦。“鳳求凰”一詞,從此用來喻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大概是由于這些優美動人的故事傳說,在裝飾紋樣上便出現了“吹笙舞鳳”、“吹簫引鳳”、“鸞鳳和鳴”、“鶴飛鳳舞”、“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一系列寓意吉祥的圖案。鳳紋形象已不再那么神秘朦朧和似是而非了,鳳鳥圖案已成為一種清新、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逐漸發展為民族裝飾藝術的代表和象征之一。
三、鳳紋的藝術特征
在新石器時期,有沒有鳳紋樣?學術界的看法至今不一致。有人認為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鳥紋即是鳳的雛形。如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象牙碟形器上,刻劃了一組對稱的鳥紋可認為是一對鳳紋樣。
它們相對朝著一個光圈形,仰首揚尾,神采奕。畫中雙鳳欣喜悅的向往和追求的神情,可說是我國原始先民們對美好愿望的表現和寫照。“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古代詩經所表達的情意與之相呼應,恐怕不是偶然的。在民間流傳至今日的「丹鳳朝陽」圖案,正與此詩寓意相通。如前所述,商周時期,鳳凰被看作是一種神鳥。故在奴隸主使用的玉器和青銅器上,鳳紋的刻劃,突出地表現統治者的“天命”觀念。這時的鳳紋幾乎都作花冠狀,豐滿的翅膀和長長的尾羽,寬大有力的爪,顯示出一派勇武健碩的情態。如殷墟出土的玉鳳(插圖一四、一五、一六),青銅器父丁卣腹部和父乙觥腹部的鳳紋(插圖一七、一八、一九)其式樣都具有代表性。當時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鳳字,
圖一四 圖一五 圖一六
圖一七 圖一八 圖一九
也完全表現出這樣一種特征(插圖二十),這時的鳳紋完全是鳥類的神秘化和藝術的夸張。其中,最富有神話氣氛的形象是安陽婦好墓出土的“人鳳合體”玉飾(插圖二一)紋樣造形與其他玉鳳相似,但鳳頭改作人頭,頭上置高冠,圓眼,菱形眼框,又有耳,鳳體雙鉤冠羽紋和云紋。還有一類“龍鳳合體”的玉飾作蘑菇形羽冠,雙圈圓眼,長翅舉翹,足分三爪,鳳體是雙鉤陰線翅羽紋,勾云紋。在鳳背馱著一只卷狀長尾的龍。龍有蘑菇形角,并刻眼目紋、重環紋、斜方格紋等。它們都典型地概括了這一時期鳳紋的形式特征。關于商周青銅器上的鳳紋的主要形式特征,中國考古界的具體的看法是:這些鳳紋都是鳥的側面形象,在青銅器上往往作對稱式的排列。鳳冠,有多齒冠、長冠和花冠三種,凡有勾喙的鳥體都可稱之為鳳,且絕大部分鳥喙呈閉合的彎鉤形。頭部的眼大多為正圓或橢圓形,鳳體作鳥體或雞體型。長短的比例常常根據裝飾的部位而有不同的變化。花冠鳳紋都作卷體式,鳳的首尾相接,主要裝飾在壺和簋一類器物上。鳳紋最富有變化的是尾羽,有長尾、垂尾、分尾和對稱連尾等形式。長尾鳳紋的尾部最長的可達鳥體的四分之三,夸張的手法令人贊嘆。長尾或鳳鳥紋的尾端又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它們主要流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中期。鳳紋尾羽較寬作下垂狀,稱垂尾鳳紋,盛行于西周中期。較晚的鳳鳥紋因構圖變化,使尾羽和鳳體分離,即是分尾式。分尾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大多盛行于西周中期。
商周時期的鳳紋,大多以雄渾、肅穆、穩健而見勝,顯示了奴隸制社會的等級森嚴、凝重保守的風氣和當時的審美情趣。戰國時期是百家諸子爭鳴,新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鳳紋展現了新的風貌。如湖南長沙出土的“彩繪三鳳漆盤”和“彩繪雙鳳漆盤”上的鳳紋婉曲秀麗,嫵媚多姿;湖北江陵出土的龍鳳九彩繡衾上的鳳紋長冠長翼,婉轉翩翻,姿態柔美動人。
在漢代各種工藝品和建筑裝飾上,自然界的鳥,幾乎都用作圖案題材。如雁、燕、鷹、鳧、鶴、鸚鵡、孔雀、錦雞、喜鵲、烏鴉、麻雀、鷺、鸛、鴛鴦、鴟梟等等。但是,最鮮明而富有時代特征的是鳳凰、鸞鳥、朱鳥、朱雀等一類神化的瑞鳥紋樣。這些能給人們帶來祥瑞和兆慶的神鳥,在裝飾物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這些鳳鳥形體大方,挺胸展翅,高視闊步,氣宇軒昂。如四川成都鳳凰山和渠縣出土的石刻朱雀紋樣及河南、山東、徐州出土的畫像石上的各種鳳鳥、朱雀紋樣(插圖二七、二八)漢代的鳳鳥圖案,充分流露出形象的動態與氣勢,處處表現出整體的容量感、線形的速度,以及變化的力量。
圖二七 圖二八
大概由于“五彩大鳥”的高度理想化,漢代的鳳鳥紋樣雄偉而不強悍。漢代鳳紋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按不同的裝飾物應用而采用適合的造型,如漢代漆器上的鳳紋樣、漢代瓦當、畫像石上的鳳鳥紋樣、與漢代青銅器上的鳳紋樣都具有不同的個性特色。即使是一方小小的“肖形印”鳳紋圖案也別具風韻,其簡潔、拙樸、渾厚的形式美至今仍為人們贊賞和樂道。
魏晉南北朝時期,鳳紋的形式特征在漢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發展,由于當時佛教的盛行而使鳳鳥形象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裝飾題材擴大了,花卉纏枝紋樣廣泛應用,鳳凰多采取在清新的花卉圖案之中展翅飛翔之形象,顯得格外的瀟灑自如,輕盈妙曼。
唐代鳳紋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燦爛一時。當時的裝飾藝術的形式感也更加強烈。人與社會的關系已成為實用美術常見的題材,在內容上更加富于生活的情趣。自秦漢以后,鳳鳥的瑞祥觀念稍見淡薄,各種新的形式便自然地脫穎而出,或清健、或壯美、或淡雅、或華麗。鳳紋表現的各種形式,對唐代開拓的裝飾藝術的一代新鳳,起到了促進的作用。鳳紋的造型更加“鳥體”化。許多銅鏡上的鳳紋都輕歌漫舞、生意盎然,充滿快樂情趣。成雙成對的“鸞鳳”,嘴上銜著一條打有“同心結”的飄帶,和鳴祝頌,象征著美滿幸福;這自然和輝煌的盛唐的物質文化生話息息相關,反映出升平的氣象。另外。我們從唐代頭飾及敦煌佛窟中出現的鳳鳥圖案上可看到唐代鳳紋進一步與人們的生活情趣相和合的現象。如女性頭部裝飾的金釵花冠上,鳳紋以特有的豐腴的容姿,反映出時代的品味。
宋元兩代的鳳紋,同樣具有各自的特點。自唐代以后,中國瓷器工藝的發達,使鳳紋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宋元兩代鳳鳥裝飾紋樣,都可以從瓷器上找到許多優秀作例。如宋代江西吉州窯鳳菊紋瓷枕,元代的各鳳紋罐和青花鳳首壺,“鳳喜牡丹”執壺紋樣等,都極為典型。宋代的鳳紋,喜用柔和的線條,顯示怡然自得的情調。宋代裝飾藝術在觀念形態上偏重寓意,鳳鳥紋樣便也多吉慶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氣息。如政和年間的“鳳穿牡丹”圖案已漸漸地成為程式化的表現方式。元代瓷器裝飾成熟,鳳紋的種種表現都富有藝術性,有些形象隨手畫來,濃淡得宜,明快流暢。
到了明清時期,鳳紋裝飾已經成為一種特定的造形,無論在圓形、方形或各種各樣的裝飾形體內,紋樣構成都各具其內在形式,而鳳紋的共性形態,也進一步規范化。其中,如明清的“團鳳”圖案,最是獨具一格的飾模式,它與織物上的“團花”。器物上的“開圓”相配適,表現出特有的裝飾風格。當年南京織造云錦的老藝人,在長期的實踐設計中,總結出一套畫鳳口訣:“鳳有三長,眼長、腿長、尾長”,并要“首如錦雞,頭如藤云,翅如仙鶴”。這代表了明清工藝美術品上鳳鳥紋樣的成熟的裝飾特征。明清裝飾藝術的最富有生氣的作品,就是大量的民間工藝品。民間的藍印花布、刺繡、挑花;民間木雕、石雕、磚雕和民間剪紙等作品中,形式感更加強烈,手法也更為豐富多樣。隨著時代的發展,鳳鳥紋樣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已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今天仍在不斷創造著新的形式。觀諸嶄新的鳳鳥紋樣,不僅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同時也牢牢地保持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這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新的鳳紋必將煥發出更美麗的光彩,為中國傳統藝術發揚光大而作出貢獻。
轉載自鳳翔龍飛的博客
發布日期:200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