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火祖”陵前話“圣火”

李紅軍

  編者按:2008北京奧運圣火于7月25日來到河南,作為“華夏文明之火”的發祥地,商丘成為奧運圣火河南境內的傳遞城市之一,屆時“燧人氏鉆木取火”與“希臘普羅米修斯盜火解救人類”兩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將在這里“相遇”。為了迎接奧運圣火,也為了讓廣大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華夏文明之火”和中華民族的火文化,《大河報》之“厚重河南”欄目于7月11日起推出系列報道——《“火祖”(燧皇)陵前話“圣火”》,為大家詳細地介紹有關燧皇陵和“華夏文明之火”的歷史和故事。

系列之一:商丘,中華文明之火的源頭

中華“火祖”燧人氏之墓——燧皇陵

  2008北京奧運圣火將于7月25日來到河南,作為“華夏文明之火”的發祥地,商丘成為奧運圣火河南境內的傳遞城市之一,屆時“燧人氏鉆木取火”與“希臘普羅米修斯盜火解救人類”兩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將在這里“相遇”。為了迎接奧運圣火,也為了讓廣大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華夏文明之火”和中華民族的火文化,《厚重河南》于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火祖”(燧皇)陵前話“圣火”》,為大家詳細地介紹有關燧皇陵和“華夏文明之火”的歷史和故事。

  2008年7月25日,舉世矚目的奧運圣火將進入河南傳遞。商丘作為“華夏文明之火”的發祥地,有幸成為傳遞城市。屆時,來自奧運發祥地的雅典圣火將和中國最古老的文明之火對接、交融,而中國的古老文明也將和現代文明對接。

  這將是一個令商丘人、也令河南人激動的時刻。

  為什么奧運圣火河南站要選商丘為傳遞城市?它們有著怎樣的淵源?

  這與商丘獨特的火文化現象有關。大家知道,火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是人類生存、文明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火的發明和利用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對每一位中國人來說,一直傳承著用火的習俗,尤其是在豫東的商丘市睢陽區,無論是年近古稀的老人,還是稚氣未脫的孩童,傳承了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尊火、崇火、敬火、拜火、祭火的習俗和傳統一直沿傳未變,并以這種傳承而尤感自豪。

  在這里,長眠著中華“火祖”燧人氏、供奉著“火神”閼伯,這里是中國火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火文化之鄉。

  燧人氏,人類火文化的原創者

  2008年6月底,帶著對火文明發祥地的膜拜之情,記者來到商丘燧皇陵,見到了對于商丘火文化研究很深的商丘市文聯原主席尚起興先生。

  據他介紹,火文化是指以火命名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以火為主的“人文意識的定向物化”。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類會創造第二生產力,動物則不會。鉆木取火是人創造的第二生產力,叫火文化。在沒發明鉆木取火之前的火是自然火,不是人類創造的第二生產力,不叫火文化。因此,火文化起源于鉆木取火,而鉆木取火又始于燧人氏。燧人氏就是火文化的開創者。

  燧人氏是舊石器時期中期氏族的首領,是伏羲、女媧的“父”族,世代子孫均稱“燧人氏”。關于鉆木取火的發明人,根據史料記載,一致公認是中國古代的“三皇之首”燧人氏。

  《世本·作篇》中說“燧人造火”。

  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載:“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后世圣人變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以口啄樹,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鉆火,號燧人氏。”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禮含文嘉》載:“燧人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遂天之意,故為燧人。”

  《白虎通·德論》載:“謂之燧人,鉆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

  《三墳》載:“燧人氏教人炮食,鉆木取火,有傳教之臺,有結繩之政。”《古史考》載:“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鉆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曰燧人。”

  宋·羅泌《路史》載:“上古之人,茹毛而絃血食,果蔬蟲魚,膻腐餿漫,內傷榮衛,殞其天年。乃教民取火,以灼以炳,以熟臊勝,以燔黍捭豚,然后人無腥臊之疾。人民益伙,羽皮之茹有不給于寒,乃誨之蘇冬而煬之,使人得遂其性,號燧人氏,或曰燧人。”

  值得一提的是,燧人氏是世界上唯一有史料記載的人工取火的信史祖先。燧人氏鉆木取火,該是中國的火文化、中華文化的源頭,燧人氏也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火祖”。

  關于燧人氏鉆木取火的時代,史學界在認識上一般多趨向于翦伯贊先生在《先秦史》中的舊石器時期中期之說。因為,中國已發現舊石器時期中期的文化遺址,火的發現與應用,是舊石器時期中期原始人類生產力發展代表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燧人氏首創鉆木取火,具體是在什么地方呢?根據目前的史料和相關民俗,可以作出這樣的結論:燧人氏首創鉆木取火于商丘,商丘為火文化的源頭。

  燧人氏的活動區域在商丘

  商丘市睢陽區在歷史上曾稱亳、商丘、宋國、梁國、梁郡、宋城、應天府、南京、歸德府、商丘縣,早在一萬多年以前,這里就有人類漁獵、采集,過著原始社會的生活,這里所轄區域為今天的河南東部及山東、江蘇、安徽部分地區。

  2006年4月,中國首屆火文化研討會在商丘市睢陽區召開,與會30多位專家就燧皇陵在商丘達成了共識。與會專家認為:“燧皇陵在商丘,商丘是古黎丘,是燧人氏作為天皇時,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

  中國社會科學院華夏紐帶工程組委會專家委員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一文中說:“燧人氏以‘風'為姓,確定了人倫,確定了氏族。以‘風'命族姓,以‘氏'命族的分支,命族所居住的地方,以族稱來命名山川百物。‘氏'指山根、山底,因為古人要生活在依山傍水的臺壩,要按照風向建造水面環繞的方澤壇,又名辟雍壇,來觀察天象。現在的商丘古城是典型的‘辟雍'城。‘辟'是觀天象的地方,‘雍'字里的‘玄'是指玄女燧人氏,‘隹'是玄女的玄鳥族圖騰。”可知,現在的商丘古城,是沿用了燧人氏時代在商丘觀天象時建立的辟雍壇而建造的古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秦文生先生在《火·燧人·商丘》一文中說:“‘燧人上觀辰星',但燧人上觀辰星與地上對應的是什么地方呢?《左傳·昭公十七年》說:‘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虛也……皆火房也'。古人將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州郡相對應,宋國是大辰之虛,大辰即大火,當時的宋國即今天的商丘(中美聯合考古隊曾在睢陽區找到了宋國的都城),燧人上觀辰星,辰星與商丘對應,可見燧人與商丘是有聯系的。”

  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一文中說:“商丘這個地方位于北緯34°23′到24′之間,這個是古代的天臍線,這就決定了這個地方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地理優勢。燧人氏在古商丘睢水流域的湯谷陽谷建立了中華第一都。”所以,“商丘睢水是燧人氏在東方的發祥地和建立的‘燧明國'都邑之一”。

  實際上,商丘睢陽區的歷史遺存,也佐證了這樣的觀點。

  《明一統志歸德府舊志》和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商丘縣志》載:“燧皇陵在閼伯臺西北,相傳為燧人氏葬處。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又據《商丘縣志》載:“閼伯臺在城西南三里。高八十八尺,周二百步。”

  閼伯臺現存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殘牌一通,碑文由虞城縣儒學增廣生員王思撰文并書寫,是為“郡東宋家集居民進香”而立的碑。內容記有:“閼伯封于商,業主辰,今在歸德城西南隅,其西燧人氏之墓也,其東雷將軍之臨堞處也,閼伯臺巋然之中……”在清朝人看來,燧皇陵也在商丘。

  北京收藏家協會研究員李福昌先生在《人類用火方式的研究與收藏》一文中說:“現今河南商丘仍矗立著有35米高的火神臺,是歷代人民紀念火正閼伯的火神廟。四千多年前,閼伯在此一邊守護火祖——燧人氏的陵墓,一邊在臺上照看保護火種,同時觀察大火星的運動,研究歷法,指導農耕。這里的火種代代相傳,人稱‘中華第一火種'。”

  王大有先生在《商丘作為2008年奧運會采火點的建議書》一文中說:“商丘是天地之中,五行的中央,按五行理論,燧皇陵所在的商丘是獨占木、火、土三行,其他各皇各帝都只占一行。燧皇陵在商丘是可信的。”

  燧皇陵始建于何時已不可考,原有陵冢、陵碑和大殿、東西廂房,神道有牌坊、功德碑、石像生等,古柏參天,郁郁蔥蔥。后毀于戰火和黃河多次泛濫沖刷淤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來此考察,拍攝“燧人氏陵”照片一張,證實了燧皇陵的存在。后石碑及石像生也被毀壞。

  1992年春,商丘縣(1997年改為睢陽區)委、縣政府對燧皇陵進行重修。陵前有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所題“燧人氏陵”石碑一通。2004年仲春,睢陽區委、區政府對燧皇陵再次進行大修,擴建了陵園,重修了陵冢和神道,增建了五拱石雕牌坊、儀門和闕門等,新修了火文化廣場。陵冢四周漢白玉護欄間有十八幅精美的詩配畫石刻浮雕,記述了自遠古至今火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的重大文化事項,解讀了博大精深的火文化精髓。五拱石雕牌坊上鐫刻有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張文彬先生所書“燧皇陵”題詞。陵園規模之宏大,建筑之雄偉,氣勢之磅礴,景色之幽雅,堪稱空前。

  恢復重建后的燧皇陵,是中國4A級旅游景區之一,每年到此觀瞻拜謁的海內外人士絡繹不絕。

  商丘與火關系密切

  尚起興主席說,形成于戰國之前的星宿分野說,就將商丘列為大火星的分野。據《史記·天官書》載:“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州城聯系起來的。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于地上的州國,使之互相對應,說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國的分野,或某某州、國是某某星宿的分野,這便是古代的星野說。在東方蒼龍七宿中,名列第五的心星(心宿二),又稱大火星、商星、大辰、辰、天王。這就是商丘是“圣火之鄉”的緣故。

  據《左傳》載:“心,宋之分野”。《漢書·地理志》載:“宋地房、心之分野”。《商丘縣志》載:“按宋本大國,故自為分野。觀之閼伯、相土皆主火正,則心為宋之分野無疑矣”。據《路史》載:“心者,天之大火。”《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大火,心也。”“宋,大辰之虛也……皆火房也”。

  由上可知:心星對應宋(宋國),心星又為大辰、大火,心星是商丘宋地的分野;商丘曾稱宋國,宋國是大辰之虛,大辰即大火。所以,商丘是大火的分野,商丘素有“火都”、“火墟”的稱譽。

  商丘也是火神閼伯司火的圣地。閼伯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天文學家,是黃帝的第四代孫,帝嚳高辛氏的兒子,也是商人的始祖。曾被任命為火正,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賜子姓。

  他去世后,人們就把他葬在他觀星、祀火管火的高臺上,在閼伯的觀星、管火臺上建廟祭祀,把閼伯稱為火神,把這座土臺稱作閼伯臺、火神臺、火星臺和商丘,把上邊的建筑稱為火神廟。

  閼伯臺在商丘市睢陽古城西南1.5公里處,高11.3米,周長300多米,臺上有蔚為壯觀的古代建筑群。據文獻記載,現存的火神廟建于元代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閼伯臺共有42級臺階,臺階的石板由薄到厚,寓意步步高升。有大殿、拜殿、東西配房、鐘鼓樓和東西禪門。大殿坐北朝南,里面供奉著閼伯像,左右分別站著掌火事宜、祭地事宜、掌水事宜、授時事宜四位大臣,案臺上的香火一年四季不斷。閼伯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文臺,是典型的元代建筑。

  據《左傳·襄公九年》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記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丘主大火。”元代侯有造先生《閼伯臺紀略》載:“伯,火官,掌火星,行火正,后世以為火神。”《商丘縣志》載:“閼伯,高辛氏之后,封商丘,為火正,主辰星之祀。”可見,商丘主火。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閼伯的職責一是觀測和祭祀大火星,以大火星的運動軌跡決定時節,服務農業生產;二是管火用火,以確保火的延續,為人類造福。可見閼伯與火關系密切,而閼伯又封于商丘死于商丘,由此可見,商丘也與火關系密切。

系列之二:在商丘,崇火的習俗至今仍存

火把節上的祭火儀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火文化是人類一切文化發展的始祖和淵源。

  所以說,燧人氏在商丘鉆木取火,開啟了中華文明,代表的是一種人類的智慧、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文明的發展。燧人氏鉆木所取之火是中華圣火,是文明之火,也是智慧之火。

  “火被譽為世界文明之父”。“火的全部神奇就在于火是自然界唯一為‘萬物所懼'唯文明所需的一種特殊物質形態”。所以,從原始人到現代人智慧產生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火。火將人類帶進文明時代,燧人氏的鉆木取火,才真正是人類開始主動掌握火的時代的開始。燧人氏曾在這里燃起中華民族的第一把神圣之火,并用這把圣火將中華民族帶進了文明時代。

  位于商丘的火神臺,反映了幾千年來人類對火的發明者和管理者的尊敬和崇拜。商丘人對“火源”、“火種”、“火神”的崇拜熱情與中華“人間煙火”、“香火”的文化觀念深深相連。商丘的“火神節”不同于我國其他地域被物化了的節日概念,遠遠超出“借此一樂”的過節局限,人們是懷著一種朝圣的心情,真情感激上蒼對人類的恩典,是對人類生命生存的感恩,是對祖先幾千年艱澀步履的追念。這種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對“火神”崇拜的涌動,永續著這種近乎圣儀化的祭典。商丘“火神節”是商丘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火”是商丘的圖騰。這就是商丘火文化的精神影響,因為活的歷史文化,往往是生長在人民的血脈之中。商丘的火神臺廟會,無論是規模、聲勢還是影響,都是火一樣的熾烈,還有當地有關火與朝臺廟會的習俗,這些都是商丘的火文化。火文化是一種內核,那就是精神和力量。

  商丘的火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化,許多習俗被革故鼎新,許多貢獻被塵埃封于書卷或地下,但商丘對火的情感始終如一;“火”的不屈不撓,熾熱滾燙的精神內涵,成為商丘人民世代傳承的寶貴財富。燧皇陵、火神臺(閼伯臺)、火神節廟會及火文化的習俗,等等,這些體現火文化神奇魅力的載體,成為商丘龐大火文化的組成部分。

  用“點燃人類文明的圣地”,來形容商丘,似不為過。

  商丘至今有“拜火儀式”

  商丘火文化,實際上更多留存于民間。

  商丘市文聯原主席尚起興先生說,古時的商丘,每當春節來臨之際,商丘燧皇陵一帶的村民有到陵前舉行“取新火”拜火儀式和“添新土”的習俗。“取新火”儀式是由族長或族里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帶領專人到各家各戶,將舊火全部熄滅,以表示過去的一年已經全部結束,并向每戶收取一些舊灰、食鹽、糧食及其他食品,送到燧皇陵。在燧皇陵前,由祭司殺雞酹酒,祭拜火祖,再把雞血和所有的舊火灰帶到陵后深埋,以示送走所有的災難、不祥。然后,用古老的鉆木取火方法取出新火,作為新的一年生產和生活的起點。各家各戶都拿火種到陵前接燃新火,引火回家,以示引來吉祥。為慶祝取回新火,各家各戶都要獻上祭禮祭拜火祖。“添新土”即是當地老百姓一直把燧皇陵親切地稱為“老爺墳”。朝拜火祖燧人氏之前先從家中用衣襟、手帕兜一包黃土,撒到“老爺墳”上,算是給火祖燧人氏添墳掃墓、燒香磕頭,答謝敬拜,以盼火祖燧人氏保佑全家一年平安。

  商丘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取火法,即鉆木取火法。當地的人用腳踩住一根長條木板,雙手夾住一根木頭鉆火桿,讓其頭部對準長條木板上的凹處,雙手用力來回搓轉鉆火桿,當鉆火桿的頭部與長條木板凹穴處冒煙起火時用艾絨點燃即可,也可以以此引燃草絨或黃銅紙(草紙)卷成的黃色紙卷。用火塘保存火種,火塘一般放置在堂屋中央或屋門兩側。火塘上有一鐵制盆狀容器,上面長年保存火種。平時用核桃皮、玉米芯,火灰蓋在火塘上,火勢很小,慢慢燃燒。屋頂吊一根鐵絲系一鐵鉤,長年吊著一把水壺,燒開水沏茶飲水用。火塘隨時可以點燃火種用,如抽煙等。火塘還有取暖、照明作用,做飯時加入柴草木料,火勢很旺。平時用火灰蓋住,暗火保存火種。如果需要攜帶火種外出,就用火媒子,也即火捻子、火紙卷或黃銅紙卷成的黃色紙卷引燃一端,讓火種可以較長時間不滅,同時方便攜帶。

  每年的正月十五夜晚,商丘一帶的年輕人都要到野外“賽火把”,每村的男女老幼都要在村中的空地上觀看“玩鐵花”,這是商丘一帶祭祀火祖燧人氏至今保存的另一種民間習俗。“賽火把”即是用每家用過的舊箅子,里邊卷上麥秸,年輕人成群結隊跑到野外,一齊點燃玩耍,鄰村的人還要進行比賽,看哪個村的火把多,玩的時間長。而“玩鐵花”更有意思,更好看,就是用套牲口的鐵籠嘴,里邊放上木炭、裹挾碎鐵屑,用木棍或鋼叉挑起來,有幾名身強力壯的年輕男士輪番搖動,甩出去的燒紅的鐵屑碰觸到地上或事先放好的樹枝上,就幻化出一簇簇、一團團、一朵朵漂亮的火花,每當此時,全村的男女老幼都會興致勃勃地圍觀,其樂無窮。

  商丘人基于對火的崇拜,一直保存敬火、崇火、愛火的習俗,至今沒變。因為敬火、崇火、愛火,商丘人在用火時非常講究,對火,絕不容許玷污、褻瀆。做飯的爐灶、燒香的香爐都看得非常尊貴,任何人不能隨意跨越,就是燒火做飯的干柴,都要順著放整齊,燒時先從一頭燒起,不允許亂燒亂燃。用過的火熄滅時,不能打散火堆,不能用唾液滅火,更不能用臟水潑滅火,這些做法被商丘人認為是對火祖燧人氏的不敬和冒犯。

  有關燧人氏的故事傳說

  在燧皇陵周邊村莊,至今還保留著很多燧人氏的故事傳說,這成為商丘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說,在很久遠的古代,燧人氏帶領人們以打獵為生,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一次在雷電引發山林大火過后,大家嘗到被火燒死野獸的美味,于是人們天天盼望能再有火。一天,一只美麗的太陽鳥將燧人氏馱到天上的太陽宮,太陽公主指著宮中琳瑯滿目的寶物請燧人氏任意挑選。燧人氏看了看寶物說:“我只想要火!”太陽公主拿出一塊寶石(即燧石)送給燧人氏說:“這是一塊會生火的寶石。”太陽鳥將燧人氏送回人間。燧人氏將寶石放在宮殿的案子上等它發火,等呀等,等了好久,寶石也沒發出火來。燧人氏發火了:太陽公主怎么能哄我呢?于是勃然大怒,抓起寶石狠狠地向地上摔去。寶石落到地上,與地面的石頭相撞,火花四濺,燧人氏見狀恍然大悟,原來石頭相擊才可以發出火花來,于是燧人氏在太陽公主和太陽鳥的幫助下擊石取火。他把這種取火方法教給人們,人們尊稱他為火祖。

  還有一流傳很廣的傳說,說是一萬年以前,商丘這個地方叫燧明國。燧明國有一種樹,叫燧木,云霧在樹枝間出沒升騰。有種叫貓頭鷹的鳥,常用嘴去啄擊燧木,燧木就發出燦爛的火花和火光。有位圣人從中受到啟發,便折下燧木枝用燧木枝鉆燧木,終于生出了火,這位圣人把火種保存下來的同時,也把這種取火的方式傳授給了大家,大家對他無比尊敬,便稱他為燧人氏,商丘的后人們把他尊稱為火祖。

  也有說是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中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的商丘農村。

  燧人氏在閼伯臺的西北邊發明了鉆木取火法,并在這里筑起了一個高臺——傳教臺。為了讓天下黎民百姓都能學會取火、用火,又派明由、必育、隕丘、成博四位精明能干的部下到邊遠地區傳教。燧人氏為治理天下,傳火、用火,積勞成疾,不幸暴死在商丘的傳教臺上。臨死前說:“我生前在這里傳教,死后將我埋在這里,讓圣火一代代傳下去,不斷發揚光大。”人們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遵囑將他葬在了那高高的傳教臺上。后來人們又為這位圣人建立祠堂,修了陵墓,植了松柏,稱此陵為“天下第一陵”。

  相傳,燧皇陵高大的墓碑上原有一只金蚰子和一顆火龍珠。金蚰子每逢晴天夜深人靜就吱吱叫喚。火龍珠每逢初一、十五子時便閃閃發光,還伴隨著優美的樂曲。凡是看過的人都無眼疾,而且健康長壽。據說,這是燧皇爺的兩件珍寶。后來南方一位商人盜走了金蚰子和火龍珠,從此,商丘人再也見不到火龍珠的光輝,聽不到金蚰子的叫聲。

  燧皇陵前的文人佳話

  到了東漢光和七年(184年)的五月初十,太尉橋玄病逝于京師洛陽,九月初七要在故里睢陽城北五里許安葬。碑文請誰寫呢?橋玄之子橋羽第一個就想到了自己的好友蔡邕。蔡邕是大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大師,曾任中郎,人稱蔡中郎。橋玄生前視民如子,雖性剛烈,但禮賢下士,謙恭清廉,子弟親屬中無任大官者,死時“家無居業,喪無所殯”,為世人所稱頌。蔡中郎對橋太尉更是無比敬仰,應橋羽之請,慨然應允,欣然命筆,一鼓作氣寫下了千余字的太尉橋公廟碑文,高度贊揚了橋玄忠于職守,不徇私情的節操;燭隱洞奸,寬嚴相濟的吏才;剛正端方,不阿權貴的風骨;揚威邊陲,揮鞭而定西域的功業。同時,對橋玄愛士親仁,雍容謙和的儀態尤為稱道。連在場的文學大家曹操也不由得拍案叫絕。曹操為何在場?原來曹操與橋玄是忘年交,又因橋玄的兩個女兒才貌雙全更使他傾倒。所以,凡是橋家有事,曹操只要聞訊,便急忙趕去。

  橋玄的喪事辦完后,蔡中郎和曹操都想游覽一下睢陽名勝,橋羽對蔡中郎為父寫碑文正無以報答,便欣然答應,且親自陪同觀光。

  蔡中郎和曹操在橋羽的陪同下來到燧皇陵,只見陵冢碩大,數百棵千年古柏郁郁蔥蔥,上百通石碑林立,并有多通皇帝御碑。三人邊走邊看,突然發現兩通無字碑。蔡中郎好奇地問道:“為何豎兩通無字碑?”橋羽笑道:“先生有所不知,相傳千年前燧人氏顯靈,曾囑托宋國國君微子說,千年之后有兩位文豪來此,你可在我陵前豎兩通無字碑以待二君。微子公元前1039年立國,距今已千年有余,兩位又是文學巨匠,正合燧皇所說二君。二位倘若能題寫碑文,豈不圓了燧皇之心愿?”蔡中郎和曹操聽了哈哈大笑,同聲道:“言之有理?”橋羽便命書童捧硯,二人挽起長袖,手握巨筆,一揮而就。蔡中郎寫的是:“燧皇取火濟天下,功德蓋世昭日月。”曹操寫了個“龍”字。二人不解道:“為何寫了個‘龍'字?”曹操笑道:“我們是龍的傳人。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深秋,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也。”橋羽贊道:“言之有理。先生有此大志,真英雄也。”蔡中郎道:“原來曹公有野心。”曹操笑道:“掃除群雄,統一天下,造福人類,有何不可?”蔡中郎道:“莫非想同燧皇一樣流芳千古?”曹操笑道:“燧皇乃萬古圣人,曹某豈敢與燧皇相提并論。”

  燧人氏在商丘鉆木取火,開啟了中華文明。如今,商丘人依然保持著對“火源”、“火種”、“火神”的崇拜熱情。

系列之三:一臺一陵,承載中國的火文明

  閼伯臺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又叫“火星臺”、“火神臺”、“商丘”,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臺遺址,約有4500年的歷史。

  一邊是燧皇陵,一邊是閼伯臺,這一臺一陵,承載著中國的火文明史,也承載著中國火的發明、管理史。

  同時,兩者也是商丘火文化的重要載體。正因為這樣,2005年的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在這里采集。

  實際上,不獨對人類用火的貢獻,燧人氏對人類的貢獻還有很多。比如結繩記歷。按照有關史料記載,燧人氏其時已發明了繩索,最早是草編,由編草繩、草席開始。燧人氏的第三個貢獻是確立天地中央。按照燧人氏的定位,在北緯34°23′到24′之間有一條線,叫天齊線,這條線就是中國的天地之中,歷代王都都要建在這條線上,才是正統的中原王朝。商丘就在天齊線上,而且居于“中”,中原就是這么來的。燧人氏的第四個貢獻是發明了中國的第一個姓,燧人氏以“風”為姓,有了姓以后,就可以區別各個氏族,就確定了人倫。

  也許因了燧人氏對人類的巨大貢獻,雖然商丘數次經歷黃河洪水的洗禮,燧人氏之陵墓至今被完好保存著。

  與燧人氏陵墓一樣被完好保存著的,還有與其相隔一箭之地的閼伯臺。閼伯臺里供奉著閼伯,燧人氏是人類人工用火的創造者,閼伯是管理火的官員。

  實際上,因為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燧人氏以降,每一朝代都有管火的官員,他們就像現在的能源部長,掌管著全國火的使用,或可稱為管火的部長,其中有名的有炎帝、祝融,閼伯是其中之一。

  閼伯臺與燧皇陵,燧人氏與閼伯,成為商丘獨特的火文化景觀。燧人氏鉆木取火,在商丘首創火文化,燧人氏在商丘活動極為頻繁,商丘又是火神閼伯司火的圣地;商丘有“火都”、“火墟”的稱謂。因此,商丘為火文化的源頭;商丘是火文化之鄉。

  閼伯臺一個用火歷史的坐標

  翻看《商丘縣志》,其上有記載,“閼伯臺在商丘古城西南三里,臺高八十八尺,周二百步”,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臺遺址,距今約有4500年的歷史。

  閼伯臺又叫“火星臺”、“火神臺”、“商丘”。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名字呢?中國古代,人們為了觀測日、月、金、木、水、火、土等恒星和行星的運行規律,把沿道的天區分成大小不等的二十八個小區,稱二十八宿,作為觀測時的標志,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達的位置,其中東方蒼龍七宿有一個星宿對著商丘,它就是心宿,心宿又叫火星、商星。這顆星在4200年前,每年都有個運行不變的規律,它何時東出,何時南中,何時西落,每年再現的時間都非常準確。當時閼伯就以這種最簡單的辦法用肉眼觀天來定農時、分季節,告訴當時的人們什么時候開始收割,什么時候開始耕種,指導我國最早的農牧業生產。

  閼伯臺之所以叫“商丘”,“因為早在4200年前,這里是商族部落繁衍生息的地方,而當時商丘屬于丘陵地帶,人們為了逃避洪水及猛獸的侵襲,選擇商丘居住,所以商部落居住的地形為丘,故稱‘商丘'。‘商'指商部落,‘丘'指地形。人類對火星臺的觀測延續了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到公元前十一世紀,人們仍然以大火星的變化來指導農時。”商丘市文聯原主席尚起興先生說。

  又因為此臺是觀測大火星的地方,所以又被稱為“火星臺”。由于閼伯一生不辭勞苦,嘔心瀝血造福于當地的黎民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他死后,人們以他的遺愿將其葬于此,為了紀念他,后人又稱此臺為閼伯臺。

  現存的閼伯臺如墓狀,夯土筑成,層層夯土中夾雜著不少漢代的瓦片與陶片,可能是漢代所筑,原來的閼伯臺因黃河泥沙多次淤積,隱于現存臺下。文物勘探表明,在閼伯臺附近地表以下十余米發現原始土層,而閼伯臺下的原始土層要高出周圍十米以上。這說明在黃河未沖積之前,這里已經是一個高約十米的大土丘,閼伯居住的高丘應該是地表以下的這個土丘。

  閼伯臺上有閼伯廟(或閼伯祠),為元代大德年間建造,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廟內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另外還有三處臺階組成。其中中間的臺階是最有意義最有特點的。此處臺階最底層最薄越往上越厚,寓意為步步高升。

  據說宋太祖趙匡胤被譽為火德皇帝,就與這里有關。

  據史記載:五代后周時,年輕的趙匡胤曾瞞著父親離家出走,至信陽因受冷落,憤然離去,經老僧指點,決意去北方投奔郭威,路過商丘城南45華里的帝嚳祠,想問問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便在祠中抽簽問卜,抽簽問卜的結果竟有天子命,趙匡胤大喜,又跑了40余里至商丘古城西南3華里的閼伯廟,興奮之至,竟喝了個酩酊大醉。宋人王明清《揮麈后錄》記載:太祖未發跡時,“曾客游睢陽,醉臥閼伯廟。”據《宋史》記載,后周顯德六年(959年)七月,趙匡胤來商丘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而發跡,顯德七年(960年)春便發生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開國皇帝。因他曾抽簽問卜于宋州有“天子命”,又在宋州發跡,所以,國號為“宋”,因商丘主火,故被譽為火德皇帝。趙匡胤登基后,念念不忘在帝嚳祠抽簽問卜之事,所以于開寶六年(973年)下詔大修了帝嚳陵寢。宋真宗認為趙氏之所以得天下,是上應天命下順民心,因此,于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升應天府為南京,居陪都地位,至今商丘還有趙匡胤當年的拴馬樹和消閑避暑的清涼寺。據《商丘縣志》記載:“太祖名匡胤,姓趙氏,涿郡人。周顯德六年為殿前都檢點。七月為歸德軍節度使,明年春帥師御漢兵至陳橋驛,將士推戴,自立而還。遂代周受禪,改元建隆,定大號曰宋,以嘗領于宋也。在位十七年。”《商丘縣志》還記載:“清泠臺,在城西北十八里,梁孝王筑,相傳宋太祖避暑于此,又名清涼臺。”應天府上升為南京后,因宋太祖發跡于宋州,于是便在南京建“三圣殿”,奉祀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和他們的父親圣祖趙弘殷。三圣殿又名鴻慶宮,宋人劉艘曾寫《鴻慶三圣殿賦》,賦中寫道:“于是太祖乘火而帝,繼益之功,在祚吉土。曰:惟商丘是為星火大辰之居……而宋以來,火帝興于火墟。”并作頌曰:“崇崇商丘,大火主兮。”清詩人查岐昌曾做詩贊道:“房心分野位離東,錫爵宣明配祝融。一代興王推五運,九章上服視三公。荒壇尚識朱書古,廢殿誰論赤帝崇。小縣名從主祀在,千年火正紀神功。”清代商丘縣令劉德昌也寫詩道:“崇臺凌百尺,桎祀歷千秋。帝子炎輝遠,高辛世澤優。豐碑云際立,遙郭望中收。舊是龍興地,坤靈鍾此丘。”

  不過趙匡胤當年睡過的閼伯廟早已不存在了,現在的建筑是元代建筑。整個建筑呈對稱的方形,小巧玲瓏而別致。1982年,中科院古建專家張玉環教授來此稱贊說:“古今中外我看了很多高臺建筑,但像這樣小巧玲瓏的高臺建筑實在太少了。”

  天文學界的專家認為,閼伯以星辰的變化確定時節,制定歷法,屬天文學的范疇,閼伯應是一位天文學家,而他觀星授時的高丘就是一座原始的天文臺。

  朝臺一種對于閼伯的萬世敬仰

  閼伯是軒轅氏黃帝的四世孫,帝嚳高辛氏的兒子,曾經輔佐大禹治水,任司徒,管教化,因功封于商,被賜為子姓。為什么被賜為“子”姓呢?據史書記載,他的母親因吃了玄鳥蛋(燕子蛋)而生下閼伯,所以賜為子姓。至今商丘還有一個風俗,誰家生了孩子就送雞蛋表示祝賀,并把雞蛋染紅了分給孩子們吃。吃紅雞蛋的習俗就源于子閼伯。《詩經商頌》有兩句詩:“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的就是玄鳥生商。閼伯就是商的始祖。

  閼伯臺上有副對聯“舉起天上剛正火,燒絕世間不良人。”這里面有一個神話故事:距商丘不遠的亳州,是曹操和華佗的故鄉,也是一個有名的城市。街面上有很多都是賣藥材的,所以人們又稱亳州為“藥都”。除藥材之外,其他生意也很興隆。不過,有些生意人心很黑,為了賺錢,摻雜使假,缺斤少兩,坑害顧客。老百姓暗暗罵娘,但對他們卻無可奈何。一日,大街上出現了一位童顏鶴發的老人,端著“火燒”在街上叫賣。老人聲若洪鐘,邊走邊喊“十四兩的小火燒,十二兩的大火燒!”街上的人聽了,無不哈哈大笑。因為古時16兩為1斤,14兩的火燒肯定比12兩的大,老人大小顛倒,不能不令人感到可笑。

  賣火燒的老人剛剛走過,西門里的店鋪便起了火,接著不少地方也紛紛起火。火勢最大的是貪官污吏住的州衙。后來,人們才突然省悟,賣火燒的老人原來是火神爺變的。他賞罰分明,根據坑害百姓的多少,罪惡的大小,分別給予懲處。罪惡小的小火燒,罪惡大的大火燒。從此亳州做生意的人再不敢缺斤少兩,摻雜使假。

  數千年來,商丘一帶民眾把他當做神來供奉,原因在于人們對火的崇拜。受火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共同影響,由最初的崇火、祭火,逐漸演變成為祭祀火神閼伯的一種民俗,當地人叫它“朝臺”。

  正月初七是閼伯的生日,恰逢中國農歷春節期間,每年此時,這里都要舉行盛大的“朝臺”活動,周邊數百里的民眾都來這里拜祭閼伯,人流絡繹不絕,香火日夜不息。閼伯臺成為商丘地區歷史最優秀、規模最大的廟會場所。

  據史料記載,閼伯臺在商朝及周朝的宋國時期一直是國家的社廟,被定為重要的祭祀場所,每年官方都要舉辦多次隆重的祭祀活動。在官方的倡導下,民間響應更為積極,并逐步轉變為以民間為主的傳統風俗習慣。《商丘縣志》中記載:宋高宗趙構皇帝在商丘登基,創立了南宋王朝。在商丘期間,曾到閼伯臺祭拜火神,歌頌火神功德,祈求火神保佑。祈求火神保佑是眾多祭拜者的共同愿望和主要心聲,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民間草芥,都把尊祖敬神作為實現自己美好心愿和遠大理想的力量之源。

  每年的古廟會上,舞火龍、耍火獅、跳火圈、吞火吐火、取火種、續香火、燒雞蛋、烤食品、祭火神、祀火星、放煙火、賽花燈、玩鐵花、賽火把等民俗活動,就是商丘及周邊地區的民眾崇火、敬火、愛火、祭火的火文化習俗的展現。

  按照傳統的習俗,如今商丘每年都要組織兩次大型的祭祀火神閼伯活動,第一次是農歷正月初七,這天是閼伯生日,會期一個月。第二次是農歷六月二十三,這天是閼伯忌日,會期是十天。像這樣規模大、影響廣的祭祀活動,在中國民俗活動中比較罕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商丘人在火神臺的朝臺大會由原來單一的祭拜火神,逐漸演變為以商貿經營和游樂休閑為主的大型民間活動,也是沿傳到今天依然紅火的原因。特別是每年春節的古廟會,從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為期一月有余,蘇魯豫皖等省交界處的數百里民眾、商家、民間藝人都紛紛擁來臺前,祭拜火神,聽戲賞曲,大家對朝臺都十分認真和虔誠,朝臺時各帶團隊,敲鑼打鼓,吹彈揮舞,焚香祭拜,既熱鬧非凡,又肅然有序。 

系列之四:人類用火,從遠古走向現代

  作為“火的故鄉”,2005年在河南商丘采集的火種曾點燃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2008年7月,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圣火傳遞也將來到商丘。圖為燧皇陵廣場,2005年全國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就是在這里點燃的。

燧人氏鉆木取火開創了中華古代文明。圖為燧皇陵前燧人氏取火雕像。

  2005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第十屆全國運動會,因被視作我國承辦2008年奧運會的一次大演練,受到極大關注。

  開幕之前,主題口號為“我們萬眾一心”的火炬傳遞活動分別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采集“科技進步之火”、在商丘采集“華夏文明之火”、在北京航天城采集“中華復興之火”。三個采火地點的選擇寓意深刻,十運會火炬傳遞采火點選擇南京紫金山、河南商丘和北京航天城,在空間上兼顧了江蘇省會、中原大地和首都北京,在時間上體現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銜接。

  商丘市之所以入選,因為它是“火的故鄉”,《史記》中記載的鉆木取火的燧人氏就曾在這里繁衍生息。燧人氏所造之火被譽為“中華第一火種”,照亮了從猿到人的歷程,開創了中華古代文明。因此,用“中華第一火種”誕生地——河南商丘采集的火種點燃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閃耀著人類征服自然的智慧光芒,體現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

  時過三年,2008年7月,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圣火傳遞又將來到商丘,這無疑再次彰顯商丘作為火的故鄉的地位。

  實際上,火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民族向心力和鼓舞民族精神的象征。而這種圣火的傳遞,包括奧運會點火的形式,伴隨了人們利用火的文明進程。

  古人取火多取法自然

  “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和擊石取火前,人類用火多是雷電引起樹木著火的自然界火和火山引起的火。”商丘市文聯原主席尚起興先生說,“雷電、火山過后,火一旦熄滅人們就無法使用,這樣人們就想法去保存火種。一開始人們不斷地添加樹枝、木頭來保持火的燃燒。后來人們逐漸引火入山洞,在固定的地方保存火種,并不斷地加入柴草樹木保持火種不熄滅。經過長期的摸索,人們逐漸在火堆邊上堆上石塊,以便更好地維持火勢,也有利于燒烤食物,這就是后來火坑的雛形。直到燧人氏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后,這種靠自然取火的方式才發生改變。”

  燧人氏后,在取火方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應該是陽燧的出現。

  西方神話中,有普羅米修斯冒生命危險用桂皮制成的空心管在太陽神阿波羅太陽戰車輪子下為人類盜天火的美麗傳說。在我國西周時期,不用普羅米修斯照樣可以隨時從太陽那里得到“天火”,這就是“陽燧”。

  陽燧出現于青銅器時代,是距今3000多年的我國利用太陽能取火的工具。它是一個銅錫合金的圓形凹面反射鏡,將陽燧面向太陽,將易燃物放于凹面的反射焦點處,幾秒至十幾秒鐘,易燃物即被點燃,這就是陽燧取火的方法。

  關于陽燧歷史文獻上有大量記載。《淮南子·天文訓》曰:“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陽燧面洼,向日照之,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椒,著物即火發,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考式記》記載:“銅錫各居其半合金鑄成的凹面鏡,太陽光下形成焦點以取火,因此又叫鑒燧。”

  陽燧的發明使人工取火的方法得到了發展,人們可以更方便更迅速地利用太陽能得到火種,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戰國時期,學者墨翟對平、凸、凹鏡的反射原理、性能、成像進行分析研究,并記載于《墨經》之中。小小陽燧雖不起眼,但是它的科學作用在人工取火方法的進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春秋時期我國發明了煉鐵術,從此人們使用的工具、農具、武器等逐漸用鐵器替代青銅器。到了漢代鐵器應用非常普遍,完全進入了鐵器時代。

  人們在用鋤頭鋤地時,偶爾碰在石頭上,迸發出火星。久而久之,人們發現鐵與石頭相擊比石頭與石頭相擊更容易擊出火花,而且火星更旺,于是人們逐漸發明了火鐮取火的方法。火鐮發明的年代據推斷應該在戰國時期至漢代。

  最初的火鐮就是一塊鐵板,用與石頭相擊冒出的火星點燃易燃物便可取火。后來為了方便擊石,將鐵板做成彎彎的鐮刀形狀,因而得名“火鐮”。再后來,為了方便握住鐮刀狀鐵板,又給火鐮裝上了木柄。與火鐮同時使用的還有“火石”和“火絨”,為攜帶方便,木柄演變成荷包,里面可以盛放火石和火絨。

  歷史文獻對火鐮有很多記載。唐代詩人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中有“煉丹費火石,采藥窮山川”。柳宗元有“夜發敲石火,山林如晝明”的表述。元李好古《張羽煮海》第三折有“家童,將火鐮、火石引起火來,用三角石頭把鍋放上”!據清代文獻記載:“取火之具有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欲用火取火絨豆許,放石上以刃敲之,頃刻即得火。”

  火鐮也稱“火刀”,因完全是小作坊手工制作,很少有重樣的,有的作坊還在火鐮上刻火龍吐火等圖案或“珍珍火刀”等使用者的標記等。后來火鐮流傳到國外。

  隨著火鐮等人工取火工具的普及,火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從燒制陶器到后來的瓷器,都離不開火。景德鎮的窯火千年不滅,制作了大量生活用瓷和藝術品;在冶煉方面,從煉制青銅到煉鐵術的發明,使人們的農具、工具、兵器有了不斷進步,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在農業上人們放火燒荒、刀耕火種,用火把驅趕病蟲害;在軍事上利用火攻法攻城,用熱兵器打仗等;在醫學上用火針、燎灸治病等;在隧道工程上采用“火燒水擊方法”開鑿山洞,開世界隧道史的先河……火的力量巨大無比,火的文化燦爛輝煌。

  現代取火讓人類文明越來越高

  真正具有現代意義取火方式的,是火柴的出現。

  1826年,英國藥劑師約翰·沃克發明了火柴,他把氯酸鉀和三硫化銻用樹膠粘在小木棒的一端,干燥后與砂紙擦劃即能發火燃燒。次年他把火柴盛于圓筒形的火柴盒內在作坊里向外出售,內裝一塊砂紙,這就是最早的實用火柴。

  1831年,法國人查理·索利亞用黃磷替代三硫化銻,制成黃磷火柴。這種火柴到處可以劃燃,稱“摩擦火柴”。黃磷火柴不僅容易引起火災,而且藥頭有劇毒,7個藥頭就可以致人死亡。

  1898年,法國人亨利·賽韋納等以三硫化四磷替代黃磷制成無毒的“硫化磷”火柴,但仍是摩擦火柴。

  1906年,瑞士等歐洲七國簽署了“禁止火柴業使用(白)黃磷”《日內瓦公約》,禁止生產使用黃磷火柴。1923年,我國也加入了這一國際公約。

  1855年,瑞典人倫德斯特洛姆把氯酸鉀和硫磺等混合物用膠粘在小木棒上,而將赤磷涂在火柴盒的側面。干燥后,只有火柴頭在磷面才能劃燃,稱安全火柴。

  1833年,世界第一家火柴廠建于歐洲的瑞典卡馬爾省,生產黃磷火柴,隨即火柴工業在歐洲許多國家興起。

  1840年前后的道光年間,英國使臣把火柴當做貢品獻給道光皇帝。當眾劃燃演示,“士大夫見之莫不驚奇,嘆為鬼物”。這是中國人最初見到火柴。1867年海關報告全國進口了7.92萬羅(每羅12打,每打12盒)黃磷火柴。我國最早使用的火柴是從歐洲輸入的。

  火柴輸入中國時稱“自來火”,國人稱之為“洋火”,北京人也稱之為“取燈”,稱火柴廠管裝火柴的工人叫“裝取燈的”,北京以“取燈”命名的胡同不少于五條。

  1877年,上海成立制造自來火局,作為首家中國人辦的火柴廠,其生產“馬牌”火柴廣告見于當年《申報》報端。

  1906年,北京商人溫祖筠與農商部經光緒皇帝圣旨御批官商合辦,在北京建“京師丹鳳火柴公司”,開創了北京火柴工業的歷史。

  在過去將近二百年的時期內,火柴成了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取火工具,男人點煙,女人做飯,火柴不離手。后來隨著打火機的普及,火柴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原始的打火機是一套火槍式打火裝置。當摳動裝置扳機時,帶強彈簧機構擊打火石產生火花點燃干樹葉。1823年,德國化學家備具萊納在實驗室發現氫氣遇鉑棉會起火,于是研制了一套由玻璃筒等制成的裝置,以硫酸、鉑棉、鋅片為材料的打火機,因體積大、易破碎、硫酸溢出有危險等原因,沒能普及使用,但它是世界第一只打火機。1920年,法國出現了燈芯式打火機,后將燈芯浸苯改成苯打火機。

  現代的打火機,已變成小巧玲瓏、可以隨身攜帶的取火工具。

  自20世紀后期開始,世界科技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電子和微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各個戰線中點火方式也都向電子化和自動化發展。其實在發動機發明之后不久,汽車、輪船、飛機等使用的發動機內的點火已實現了電點火。當汽缸中充滿壓縮燃料氣體時,電火花點燃氣體,瞬間體積膨脹,產生巨大動力,驅動汽車輪子等轉動,實現了發動機不斷點火來做功,帶動各種機械進行工作。

  在使用火柴的年代,用火柴點煤氣灶所消耗的火柴占火柴總量的大部分。當時還有各種各樣灶用火柴,一般火柴一盒50至100支,而灶用火柴多是500支一盒,量多耐用。上世紀后期,煤氣灶大部分用上了電打火的點火器,只要旋動旋鈕打開煤氣的同時自動點火。

  目前,在礦山開礦、隧道工程、開山修路、河道除礁等諸多爆破作業中,大部分采用電點火引爆以求安全。在定向爆破、集中銷毀不合格鞭炮、銷毀毒品等場合,不僅采用電點火,還逐漸采用無線遙控遠距離爆破,以保證更加安全。現代化鋼廠的煉鋼爐點火、大型體育運動會主火炬點火也都采用高科技的自動點火方式。自動點火已成為今后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國力的增強,如今我國在火箭、衛星發射及航天事業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國的火箭運載能力、人造衛星技術以及航天技術,都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在向太空發射衛星和宇宙飛船時火箭發射點火都采用了高科技的全自動點火,其控制時間的準確性和點火的可靠性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系列之五:中國古代自然火災和防火措施

  火的利用除了給人類帶來溫暖與光明,有時也會帶來麻煩甚至災難。在我國,很早就有防火法規和消防機構,一些建筑物上也配套建有防火設施。圖為商丘閼伯臺的古老建筑。

  人們長期在自然界生活中逐漸認識了火,體會到火給人類帶來的好處。漆黑的夜晚可以拿火來照明;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用火來取暖逐寒;熊熊的火焰可以驅趕野獸,避免野獸對人類的傷害;更主要的是,人類自從懂得用火燒烤食物后,不僅減少了腹部疾病,縮短了腸胃消化時間,同時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使人的思維能力大大提高。人類由于對火的使用,在自然生存斗爭中強大了起來,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向文明發展的征程邁出了一大步。人類對火的認識和利用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遠古時代,人類最早認識、利用自然界火和保存火種是被動利用火,一旦火種因意外情況熄滅便會給人類用火帶來很大困難。自從人類發明了擊石取火、鉆木取火的取火方式,開創了人類主動用人工方法取火的先河。在古代,人們還發明了使用陽燧、火鐮、火鏡取火的方式。到近現代,人們又發明了火柴、打火機等取火工具。隨著科學的發達,自動點火將給人類用火帶來更大的方便。恩格斯說:“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可以說,火決定了人類的命運,給人類帶來了溫暖與光明,也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和進步。

  但客觀而言,火不僅帶給了人們福祉,有時也會給人們帶來麻煩甚至災難,人們利用火的進程也是和火不斷斗爭的進程。

  火帶來的并不都是福祉

  火在人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火也帶給人們災難和不幸,雷電、大風、地震等都會給人類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大火,造成重大損失,史料中對此記載較多。

  《西京雜記》卷二記載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陜西的雷火:“夏,雷震南山,大木數千株,皆火燃至末。其下數十畝地,草皆焦黃。”

  《元史·順帝紀》記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北京雷火:“(六月)甲寅,雷雨中有火自天墜,焚火圣壽萬安寺。”

  而歷代宮殿與壇廟被雷電擊中而起火者甚多。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的宮殿與壇廟建成,永樂十九年元旦正式遷都北京,在三大殿舉行大典。僅過了三個多月,三殿即遭大火。至正統六年(1441年)才修復完工。但到了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遭火災。“四月丙申,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驟起,由奉天殿延燒謹身,華蓋二殿,文、武樓,奉天,左順、右順及午門外左右廊盡毀。”而建于永樂十八年的天壇祈年殿,據光緒朝《順天府志》記載也曾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于雷火。

  清光緒修《甘肅新通志》卷二記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甘肅雷火:“暴雷震一人于通渭縣城南川,云霧垂地火花燭天,渭水赤三日。”

  有時候也有自燃起火的,《南齊書·五行志》記南齊永元三年(501年)江西天火:“正月,豫章郡天火,燒三千余家。”

  清嘉慶年《慶云縣志》卷十一記康熙六十年(1721年)山東自燃火:“四月七日,忽大熱,棗樹自焚者數百株,尋大風。”

  民國時《續修陜西通志稿》卷一九九,記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陜西自燃火:“省東西各縣春夏之交孽火時作,或睹火球飛空,或聞其聲嘻,出移時場中麥積火起,損失甚多。”

  古文獻也記載了很多由大風引起的火災。

  《唐書·五行志》記唐廣德元年(763年)湖北風火:“十二月辛卯夜,鄂州大風,火發江中,焚舟三千艘,延及岸上民居二千余家,死者數千人。”

  《晉書·五行志》記寧康元年(373年)河南風火:“三月,京都大風,火大起。”

  清乾隆《盛京通志》卷十一記明天順元年(1457年)遼寧風火:“三月五日,無云而晦,西南風聲如雷,屋瓦皆飛,揚沙拔木,西關火起,延燒居民房屋及東北古廟,松榆數百殆盡……”

  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大震來臨時也會引起火災。

  《玉堂芝談薈·地日夜九震》中記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山西地震引起火災:“太原地大震,凡四十余日。又震烈壞民居舍,火從裂地中出,燒殺數萬人。”每一次大的地震都會引起火災。

  另外,隕石、流星雨也會造成火災。

  《隋書·五行志》記陳禎明二年(588年)江蘇因隕石起火:“五月,東冶鑄鐵,有物赤色,大如斗,自天墜熔所,隆隆有聲,鐵飛破屋而四散,燒人家。”

  《夢溪筆談》卷二十記宋治平元年(1064年)江蘇隕石引起的火災:“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于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許氏藩籬皆為所焚。”

  清光緒《江西通志》卷九十八記明正德八年(1513年)江西隕石引起大火:“夏六月辛酉,豐城縣西南連隕火星,如盆如斗,既而火作,至七月初始熄,燔二萬余家。七月甲申龍泉有赤彈二自空隕于縣治,形如鵝卵躍入民居相斗久之,戊子火隕龍泉縣四千余家。”

  清光緒《廣州府志.雜記四》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廣東流星雨引起火災:“戊申九月,夜有星如珠,長丈余,數十小星隨其后,自北而南,熒熒然有聲,月色為其所掩。或以為彗星,或以為火星。是年會城多火災,而南岸尤甚。”

  古人已懂得防火滅火

  長期以來,怎樣防火救火,一直是人們研究的課題,其中建立消防法規,就是一項。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都有“以法治火”的法規法典。雖然這些法規法典中多是對違法造成火災者的刑罰,但對于防范自然火災也同樣是有用的。

  在周代設立了掌管防火滅火的“火官”,頒布了“火禁”。《周禮·秋官·小司寇》記有司繺\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即防火人員手搖木鈴,提醒居民防止火災。至此成為習俗,直至明清。在西晉的《晉律》和南北朝時的《大律》中均有《水火篇》,《唐律》中更有比較完備的防火法規,宋代還制定了軍隊救火的規定。在元代,對日常防火規定:“諸城郭人民,鄰甲相保,門置火甕,積水常盛,家設火具,每物須備”,“凡救火之具不備者罪之”。明代的《大明律》和清代的《大清律例》均有對“失火罪”和“防火罪”的處罰條款。

  法規之外也有完備的消防機構。官辦的消防機構,在周代已有,宋代稱為防隅、潛火軍,元代、明代稱救火兵丁,清代稱防范火班,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有了消防隊。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京消防機構的工作情況為:“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房一所,鋪兵五人”,“夜間巡警”。在“高處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每遇火發撲救,須臾便滅”。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消防專職部隊。據《夢粱錄》記載,趙構遷都臨安后,“官府坊巷,近二百步,置一軍巡鋪”,街道上主要地段都設有防隅官房,建望火樓二十多處。臨安全城的“防隅巡警”有2300人之多,這使消防機構更加完善。

  據史料記載,我國第一支消防警察部隊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南段巡警總局設消防隊。這以后,北京、哈爾濱、保定、南京、昆明、廣州、沈陽、長沙等地也相繼建立了消防隊。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設消防處,由“統帶”管轄。當然他們的職責是保障皇家的安全,主要駐守在皇宮、頤和園等處。

  民間的消防組織,有“水龍會”等,這是由商家自發組織的群眾性消防組織,負責籌集消防資金,購置和管理消防器材,組織開展各種消防活動。據《休寧縣志》卷三十二“民俗·廟會”中記載,每年“農歷四月初十,安徽休寧縣萬安鎮舉行廟會,在水龍廟前演戲三天,以祈禱免火災,保平安,水龍廟內置各種消防器械”。水龍廟會由水龍會組織。廟會期間,把水龍廟里的大小水龍、水槍及其他器材全部在外展示,而各商號自備的小水龍、水槍等各種滅火器材也拿出來展示,并進行演習競賽活動,達到了宣傳防火知識,提高防火意識的目的。清光緒二年(1876年)立于萬安鎮的《復辦水龍碑志》記載了集資辦消防和置辦消防器材的情況。

  “降災在天,防患在人”。我國古代,在防火滅火方面,積累了不少具體有效的經驗。

  《漢書·五行志》記:“左氏傳曰:宋災,樂喜為司城,先使火所未至,徹小屋,涂大屋,具綆缶,備水器,蓄水潦,繕守備,表水道,儲正徒,郊保之民,使奔火所。又飭眾官,各慎其職。”也就是說在沒有發生火災之前,把易燃的小屋拆除,用泥來封不宜拆除的大屋,以阻隔火勢。準備好裝土的工具草籠、繩索、貯水的器物和滅火的水、沙土。發生火災時,調集官府勞役和郊外之民,趕去救火。足見先秦時期已有防火滅火的具體措施。

  防火墻是古代一種行之有效的防止火災蔓延的措施。在甘肅省發掘出土的一座建于漢代的大型糧倉遺址,四周的墻以夯土構筑,最高處達6.7米,倉庫內還有兩堵南北向的墻,厚達1.5米,把倉庫隔為三間,每間面積616平方米。這是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防火墻。在歙縣《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記載當時的徽州太守何歆創修封火墻一事:“吾觀燔之勢,未有能越墻為患者。降災在天,防患在人。治墻,其上策也。五家為伍,甓以高垣,庶無患乎”。康熙《徽州府志·名宦》中對何歆這一防火

  措施也有記載:“乃下令:郡中率五家為墻。里邑轉相效,家治崇墉以居,自后六七十年無火災,實輒易滅,墻巋然。”

  封火墻可以封閉火勢,阻止火災蔓延。這樣的墻在徽州城鄉建造了數千道,一直沿用至今。《廣西通志·祥異》記載:明嘉靖九年九月,廣西梧州大火。第二年,知府請提督“筑一火墻,以防火患,民甚賴之”。《南平縣志》也記載明萬歷年間兩任郡守兩次令當地富戶捐獻銀兩,共建九座防火墻。這種防火墻發展到后來,出現了每家每戶獨立建造的形式,有“五岳朝天”型、“雀尾式”、“哺雞式”、“馬頭墻”、“屏風墻”等。

  古代在城市規劃時,非常注重水源問題。這不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保證消防用水的需要。

  我國古代已有滅火工具

  所有防火的完成,需要準備完備的滅火器具。

  據《通典》載:“以粗竹長一丈,鎪去節,以生簿皮合縫為袋,水三四石,將筒置于袋內,急縛如濺筒。”“令壯士三五人撮水口,急蹙之滅火。”這是唐代的滅火器。

  到了宋代,滅火器具又不斷創新。《武經總要前集》載有“水袋以馬、牛雜畜皮渾脫為袋,貯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節縛于袋口。若火焚樓棚,則以壯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還有水囊,“如一囊,以豬牛胞盛水”;唧筒,“用長竹下開竅,以絮裹水桿,自竅唧水”;麻搭,“以八尺桿系散麻二斤,蘸泥漿皆以蹙火。”這些水袋、水槍、滅火棒是當時有效的滅火器具。

  明清時期,在宮中設了貯水的大缸,以備滅火之用。據《大清會典》記,紫禁城內曾設有308尊大缸。有銅鎏金吉祥缸、燒古青銅缸和鐵鑄大缸三種,其中銅鎏金吉祥大缸高1.2米,直徑1.63米,每尊可貯水3000多升。

  清代宮中的防范火班又稱機桶處,機桶處又稱“水龍”,下裝四個輪子,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救火器具。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與滅火有關的裝備。北宋時,蘇軾曾先后任杭州通判和太守,建立了時稱“潛火隊”的消防隊,配置的滅火器材有棚索、斧、鋸、旗號、火籠、火背心等。明代,杭州官府的防火鋪配置有水桶、云梯、火鉤等。至清光緒時,藤斗水槍已發展成“水銃”,還有抬龍、吊桶及梯子、警鈴、撓鉤、刀斧、扛索、燈籠和專用號衣、號帽等消防裝備。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杭州織造署經朝廷批準,購置了洋式水龍,從人力出水至后來馬達發動出水,稱“機龍”。這些消防機構和消防器材,雖然現在看來比較落后,但為今天的消防工作積累了大量有效的經驗。

系列之六:火文化對后世的影響

  燧人氏鉆木取火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同時,火文化對古代天文學的產生和發展也起到了積極影響。商丘閼伯臺建筑寶剎上的這個葫蘆,四根固定的繩索代表四根“準繩”,它是閼伯傳承燧人氏觀測天象所遺留下來的標志。

  隨著對火認識的不斷發展,人類的用火方式也在不斷進化,并出現了許多種不同的取火方式:遠古時代,人類是利用自然火和擊石、鉆木等摩擦生火;后來,陸續出現了陽燧、火鐮和火鏡等比較方便的取火工具;近現代,隨著機械、化學、電子等的進步,又出現了火柴、打火機及自動點火裝置等先進的取火方式,方便了人民的生活及工農業、軍事、科技等各領域的需求,使火能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正因為火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從古代奧運會開始,人們從奧林匹亞采集圣火,傳達停戰神諭,歡慶世界體育盛會。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繼承了這一傳統,每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前都在古奧林匹克發祥地奧林匹亞由圣潔的女祭司在赫拉神廟前,用太陽灶采集太陽精華獲得圣火,然后經過全球的圣火火炬傳遞活動,最后點燃奧運會場的圣火主火炬。

  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主火炬點燃的方式花樣百出,成為每屆奧運會最令人矚目的亮點。有的由運動員用手中火炬去點燃主火炬;有的經過五環形導火索點燃主火炬;有的由盲人運動員將火種用弓箭射向主火炬;有的從水中傳導點燃主火炬;有的是在運動員點燃圣火后,再由傳動機升至火炬臺頂部熊熊燃燒……總之,主火炬點燃方式構思巧妙,出奇制勝已成為歷屆奧運主辦國的難題。中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點火儀式究竟怎樣?目前還是最高機密。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個經過全球征集的點火儀式,必將是出奇制勝、別出心裁的,也必將是把中國的火文化元素融入世界奧林匹克圣火文化之中,成為奧運歷史上令人難忘的中國符號。

  古人以火命名星宿

  中國古人有以觀測“大火”授時的傳統,但究竟起于何時,目前沒有確切的年代。通過對相關文獻及出土文物的考察,可推至公元前5000年左右,并從中發現,“大火”在中國傳統星名中是很特殊的一顆星,它至少有五個不同的名字:大火、商、大辰、天王、心宿二。一星多名在全天星官中并不多見,這顯示了不同年代星名的演變,心宿二是二十八宿形成過程中的最后定名,而大火和商星的命名早于二十八宿的建立。

  現存最早的系統描述全天星官的著作是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司馬遷是這樣描述心宿的:“東宮,蒼龍,房、心。心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屬。不欲直,直則天王失計。”心宿位于東宮的蒼龍,由中間的大星(即心宿二)和前后兩顆小星組成,而且不在一條直線上。《天官書》把全天分成“五宮”:“中宮”是指北極周圍的天區,象征中央帝廷:東、南、西、北四宮,以二分二至所在星官為中心建立起來,與四季相對應,象征帝王的四季行宮。

  二十八宿分為四組,分屬于四宮,又稱為“四象”:東宮蒼龍(青龍),北宮玄武,西宮白虎,南宮朱雀。

  對于中國古代觀象授時的傳統,《尚書·堯典》中有重要的論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日中、宵中”是指晝與夜的時間正好平分的那一天,此日為一年中的春分與秋分;“日永”是指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即夏至日;“日短”是指白天最短的一天,即冬至。“星鳥、星火、星虛、星昂”即是四星在黃昏時南中天。“仲”是指春夏秋冬四季中每季的第二月。推算這種星象出現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2400年,這四星大致處在二分二至點的位置。也就是說4400年前的古人就已經能夠通過觀測天象與晝夜時間的變化關系,確定四個主要節氣的時間。

  按專家考證,現在發現的最早的二十八宿示意星圖,是在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墓中的漆箱蓋上,年代為公元前433年。在曾侯乙墓的漆箱蓋星圖中可以看到,北斗被延長的一筆也恰好指向星宿,另有三畫指向危、畢、張宿。由于心宿所具有的重要的授時意義,

  在漆箱蓋的東立面上,古人將大火星(心宿二)框在一個火形符號中,這個符號與蓋面圖案白虎腹下的符號遙相呼應。這兩個符號分別位于東西兩側,雖然同像火形,但白虎腹下的火符被涂實,而框住大火星的火符則僅勾勒了輪廓,使人感到它們是為說明某種特殊天象所做的設計。

  這實際上是對參、商二星的形象描繪,商星即大火星,兩個星座正好處于黃道的東西兩端,每當商星從東方升起,參星便沒入西方地平,而當參星從東方升起,商星也已沒入西方的地平,二星在天空中絕不同時出現,授時標志十分明顯。參商二星的授時傳統與二子不和的故事正好對應。所以《左傳·襄公九年》述閼伯以火記時,而《國語·晉語四》也說古人以辰出而以參入,大紀天時,均可見大火與參星在古人觀象授時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獻表明,早在夏商之前,人們就已認識了參、商二星,它實際是古人較早掌握的授時星象。

  當參、商二星恰好位于春分和秋分點上的春、秋分時,太陽正東升、正西沒。春分黃昏時斗杓東指,大火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秋分黃昏時斗杓西指,斗魁東指,參星從東方升起。

  中國古人以參、商、北斗并稱三辰,辰是古人用來確定季節的主要亮星或星官。河南濮陽西水坡墓出土的蚌塑龍虎、北斗星圖,就是目前所知的最為古老的三辰圖,而古人用大火星作為辰星授時應早于西水坡墓葬的年代。

  大火星的形象在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就已經出現,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裝飾紋樣也有形象的反映,在殷卜辭中也有很多關于大火星的文獻記錄,由此說明,以大火授時的傳統,在夏商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將東宮蒼龍七宿在房之前的角、亢、氐作一星點的連線,然后與殷周時期甲骨文、金文的龍字的形象作一比較,其所呈現的形象幾乎完全相同,由此說明龍字的創意源于天上的星象,“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和源泉。

  火文化成為人類文明的啟蒙文化

  毫無疑問,燧人氏鉆木取火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英國柴爾德在《遠古文明史》一書中說:“掌握了火,人類就控制著一個強大的物質力量,控制著一個顯著的化學變化。自然界是一個生物,支配自然界一股偉大力量,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恩格斯對人工取火的發明是這樣評價的:“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后與動物界分開。”

  火的發明與應用,對人類自身的發展影響深遠。人工取火的發明和使用確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巨大飛躍,有了火,人類才能炮生為熟,開始了熟食的生活,結束了過去“茹毛飲血”的時代。有了火,人類才能焚林而獵,開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豐富了人類的肉食,最后與動物相脫離。有了火,人類可以御寒以及抵御野獸的侵襲,增強了自衛能力。

  人工取火的發明和使用,使全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發明鉆木取火后,便催生了火耕、蒸煮飲食、火陶和青銅文化,催生了金屬工具的產生,提高了生產效率,催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火文明,而這種影響在商丘尤為顯著。

  商丘由于較早使用了火,使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商部族率先在商丘崛起,其歷法先進,農牧發展迅速,物有所余,開創了商品交換的先河,商丘也成了中國“商人、商業、商文化”的發源地,被譽為“三商之源”,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殷商文明對后世影響極大,殷商民族重祀尊禮,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對火的迷信和崇拜,一直傳承和發展,從未中斷,現在對火祖燧人氏和先商始祖火神閼伯的祭祀和崇拜就是最好的見證。

  由于對燧人氏人工取火的科學利用,商丘一帶在先商時期陶器的燒制、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西漢時期的冶鐵技術等都是比較先進的,特別是商丘的黑陶,不僅是龍山文化晚期的代表,更是先商文化的傳承。在豫東地區發掘出土的具有先商文化特征的黑陶器皿,黑、薄、硬、亮,被稱為蛋殼黑陶,其制作精細,工藝先進,是火與土的結晶,是商丘火文化的又一體現。

  火文化對古代天文學的產生和發展也起到了積極影響,尤其是對形成戰國以前的星宿分野學說影響更為直接。當時的天文學就把商丘列為大火星的分野,后來的天文學家更把大火星稱為商星,把大火星對應的商丘稱為“火都”和“火墟”。其實,正是人工取火的發明和利用,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觀察、思考、總結生存以外的自然的、社會的東西。燧人氏時期,對天空中的光亮似火的大火星有了一定的認識,歷經“三皇五帝”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后人對大火星的運行規律有了全面而準確的把握。1994年5月,中國考古專家和天文學家對閼伯臺進行了科學考證,專家一致確定閼伯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遺址。

  用火方式的沿革也推動了火文化的發展,繼燧人氏鉆木取火后,人類對火的認識在不斷改革和發展,使用火的方式也在不斷變化,曾陸續出現了陽燧、火鐮和火鏡等比較方便取火的工具;進入近現代,隨著機械、化學、電子等科技的進步,又出現

  了火柴、打火機及自動點火裝置等先進的取火方式,方便了人們生活及工農業、軍事、科技等各領域的需求。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愈來愈離不開火,小到點燈燒飯,大到宇宙飛船上天,無不憑借火的力量。這些不同的取火方法,都是我們祖先的光輝創造,也都直接或間接地源于燧人氏的鉆木取火。

  火文化對現在商丘最顯著的影響在于火文化的傳承,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家和我省的一些重大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的慶典儀式很多時候把點火、采火啟動儀式或火炬傳遞點選在商丘燧皇陵火文化景區。

  商丘的火文化,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豐富的文化內涵,鮮明的民俗特色,彰顯出巨大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創造力,已成為商丘地方特色文化乃至全國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中比較突出的民俗經典。

  為了更好地發掘和保存火文化,從1987年起,商丘市睢陽區委就成立了商丘市睢陽區火文化研究會,由睢陽區文化界知名人士組成,從事火文化現象的研究。研究會從成立之日起,就從火文化的起源、民俗、內涵、現存建筑、年代考證、歷史沿革、民間故事傳說、社會影響、專家評價和商丘人對崇火、敬火、尊火、拜火、祭火的習俗與傳統等方面進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種旨在讓火文化更加豐富的火文化景區改造目前也正在實施,2005年6月已完成燧皇陵一、二期工程建設改造,2005年12月通過國家旅游局的驗收,被評定為4A級旅游景區。為了保護這一文化遺產,讓人更好地認識、宣傳、理解商丘的火文化,為籌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睢陽區委、區政府決定在原有基礎上加大三期工程的建設步伐。三期工程有“中華圣火壇(火文化博物館)”、“中華圣火文化園”等,從設計規劃看,中華圣火壇位于燧皇陵山門前向南延伸150米處,它是燧皇陵火文化景區三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燧皇陵火文化景區的主要標志和象征。中華圣火壇是一個結合地形、局部架空的山地建筑,高9米,3層臺,每層3米,三重圍欄,漢白玉鑲嵌。壇中央立一火炬形天柱,高3米,直徑1米,上有9條龍盤旋,共托一個圓,作為天盤,盤中起火,為天火、離火、圣火。整個建筑借鑒了中國傳統的庭院式布局,而在立面設計和內部空間設計上注重現代建筑與環境的結合設計,希望通過依托坡地,以及良好的綠化,能夠將較大體量的現代建筑融于整個景區,以滿足現代博物館的功能需求。

系列之七:火是經濟的一種推動力

  火文明的發展,促進了商丘社會、經濟、文化的全方位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火文明的發展使商丘成為商業文明的源初地。圖為商丘華商文化廣場上用古錢幣圖案鋪成的“富商大道”。

華商文化廣場上華商始祖王亥銅像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從來沒有一項發明能像火那樣對人類影響那么大,從夸父追日到普羅米修斯偷火,從“長明燈”到“拜火教”,從鉆木燧石到火柴的產生,在人類文明前進的每一步中,火都產生著巨大的作用和影響。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應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鉆木取火、立天北極、結繩記歷,命名山川百物、氏族圖騰徽銘,首立中華第一姓風姓,中華民族從此誕生。”商丘市文聯原主席尚起興先生說,“火的使用在人類發展史上,是極其光輝燦爛的一頁,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

  “掌握了火,人類就控制著一個強大的物質力量,控制著一個顯著的化學變化。自然界是一個生物,支配著自然界一股偉大力量,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英國學者柴爾德在《遠古文化中》如是說。

  人工取火的發明與應用,使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燧人氏鉆木取火催生了火耕、蒸煮飲食、燒制陶器、冶煉乃至生產工具的改進、交通工具的革新等一系列先進的生產及生活方式,催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火文明。

  實際上,人工取火的發明包括火文明的發達,促進了商丘社會、經濟、文化的全方位發展。歷朝歷代帝王因為對火的崇拜,多到這里拜祭,并因為這里是火都、是商星對應的地方還建都于此,促進了這方土地上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商業文明的源初地在商丘,也應該歸功于這里的火文明。

  華商始祖源于商丘

  閼伯臺的南面是華商文化廣場,它坐落在商丘古城西南一公里多,和閼伯臺、花戲樓在一條中軸線上,是現代商丘人建的廣場。

  華商文化廣場是為紀念華商始祖王亥所建,占地80余畝,由南大門、商海、商字廣場、拜臺、商祖殿五大部分組成。大門由三個甲骨文“商”字組成,因商丘是商族、商人、商都的發源地,故譽此門為“三商之門”。高達15米的“三商之門”不僅設計新穎,獨具匠心,而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三只3.5米~5米高的玄鳥騰空而起,預示著商人在騰飛,商業在騰飛,商丘在騰飛。三商之門兩側鑲嵌著八個金光閃閃的鎦金篆字“商祖圣地,三商之源”,同時還置放著一對紅石雕刻的臥牛。因為王亥最初經商是從牛開始的。

  走進三商大門,便踏上了“富商大道”。大道從三商之門直達拜臺,寬9米,長198米,中間5米寬的幣道由青石刻成的各種錢幣鋪成,從夏商周至元明清,數千年的錢幣組成的圖案共19組,有錢幣260余種、4600余枚,堪稱中華錢幣的一部通史。

  富商大道穿過的石橋,名曰“富商橋”。橋橫在商海之上,商海由兩個元寶形的水池聯結而成,長100米,寬30余米,深1.5米,面積3000多平方米。富商橋兩側各有一個馱元寶的石刻神龜,商海南岸的橋頭上有一對栩栩如生的石刻綠色“金蟾”。金蟾又名蟾蜍,是月宮中的神物,它身背一對天真調皮的小金蟾和串串金錢,口銜巨幣,憨態可掬。

  商海北岸有兩枚高達6.6米、厚0.5米、重4噸的特大錢幣,一枚是春秋時的布幣,一枚是北宋時期的錢幣。

  過富商橋便進入商字廣場。廣場呈正方形,邊長90米,面積達8100平方米,可容納萬人集會。廣場由天然紅沙石鋪成,紅沙石上刻有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名家書寫的“商”字1.977萬個,廣場兩側還有6個直徑5米多的大“商”字。

  商字廣場北側,有長27米、寬18米、高2.7米的拜臺。拜臺上有高10多米的華商始祖王亥銅像。王亥身材高大,英俊瀟灑,既有王者氣度,又有商祖風范。仰觀圣像,令人肅然起敬。圣像下有2.7米高的像座,像座陽面鐫刻著“華商始祖王亥”的名諱;陰面鐫刻著王亥生平事跡;左右兩側鐫刻著《王亥業績圖》浮雕,浮雕再現了數千年前王亥的業績。

  據《竹書紀年》記載:“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馬,遂遷于商丘。”相土是閼伯之孫,昭明之子。昭明曾遷于砥石(今河北境內),帝相十五年(前2019年),相土又從砥石遷回商丘,并在當年發明了馬車,開始馴馬,供人使役。

  相土時,商部落的畜牧業已相當發達,武力也比較強盛。所以,相土當部落首領時,乘夏王太康失位對東方無力控制之機,迅速擴展了自己的勢力。相土以商丘為中心,把勢力伸展到黃河下游的廣大地區,又在泰山附近建立了“東都”。其后裔在追頌相土的功績時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商頌·長發》)可見當時相土的活動范圍已相當大,并同海外有了聯系。相土的三世孫冥,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國語·魯語》記載:“冥勤其官而水死。”《竹書紀年》也記載:“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冥是像大禹一樣的治水英雄,并為治水而獻身,后來受到隆重的祭祀。冥子王亥是一位比冥更有作為的偉大人物,他不僅幫助冥治水屢立功勛,而且還發明了牛車,馴牛為人使役。這便是《管子·輕重戊》中“立皂牢,服牛馬,以為民利”的記載。“皂”是喂牛馬用的槽,“牢”是養牛羊的圈。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就是馴養牛馬,作為運載的工具,這說明他們很早就過渡到定居放牧的生活。由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于是王亥就率隊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商人”這一名詞便源于此,一直沿襲至今。王亥最遠的一次交易是到黃河以北的有易氏。據《竹書紀年》記載:“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賓于有易……”王亥最后一次經商,是到黃河以北的有易氏。有易氏的首領綿臣見財起意,殺害了王亥。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商丘,向王亥的兒子上甲微訴說了此事。上甲微悲憤交加,興兵討伐有易氏,奪回了被搶去的貨物牛羊,殺掉了綿臣,為父王亥報了仇。

  據史書記載,從相土自砥石遷回商丘,至相土四世孫王亥,他們一直定居在商丘,所以,商丘是商人、商品、商業的發源地。

  火文化史貫穿商業史

  公元前1600年,商湯十一戰而滅夏,定都亳(今商丘古城東南一帶)。從商湯定都亳,至商湯五世孫中丁遷?(今鄭州),在商丘建都160年。商湯九世孫盤庚自盤庚十四年(前1306年)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往北蒙,即今商丘,直至商湯十三世孫武乙于武乙三年遷往安陽小屯,又在商丘建都145年。殷商先后兩次在商丘建都長達305年。

  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中寫道:“商朝同它屬下的方國,并通過這些方國同更遠的地區都有經濟和文化的交往聯系。商代遺址出土的龜甲、鯨魚骨、鱘魚骨、海貝、玉石等,有的產于東海和南海,有的產于西北。這些都是商朝通過交換或納貢方式得來的,說明商朝的影響遠遠超出其統治區域。”因此,《詩經·商頌·殷武》中曾歌頌道:“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由此可見商朝國勢之強大。《中國史稿》中還寫道:“商朝具有相當發達的文明。奴隸制擴大了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之間的勞動分工,促進了商品交換……”“隨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之間的分工,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日趨鞏固和加強,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在商代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商王和貴族經常以貝賞賜給臣下僚屬,貝在當時起著貨幣的作用。商代的貝以‘朋'為單位,原意為項飾,每朋是串起來的十個貝。到商代后期出現了銅貝,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

  “出土的大量文物證明,商代的青銅工藝技術已達到相當純熟的地步。青銅器的種類有20余種。在商代,鐵的使用已經開始,制陶也有專門作坊。商代的骨器業,包括骨、角、牙、蚌器,都很發達,玉石工藝具有很高水平。漆器在商代已經出現,皮革、紡織、竹木、舟車、建筑等手工業無不具備,見于文獻記載的,如陶工、推工、旗工、繩工、酒器工、馬纓工等,應有盡有,充分說明手工業之發達。”尚起興先生說。

  公元前1039年,紂王之兄微子啟被封于宋,建都商丘。商丘居于東方,按八卦來說東方屬木。商丘又主火,木生火。之所以名為“宋”,意思是說殷商后繼有人,殷商的事業像火炬一樣會愈燃愈旺。

  微子啟是一位賢明圣君,曾被孔子譽為“殷之三仁”之首。微子啟回到祖居地商丘任國公,惠愛黎民,深得百姓的愛戴。當時,宋國為一等封國,并有“八水出宋”,交通十分便利,宋國人又有祖傳的經商之道,所以,當時宋國的商業很發達。據史書記載,中國最早的海關稅就是源于春秋時的宋國。宋國人深深懂得無商不富的道理,因此,對手工業者和商人一直是尊重和保護的。

  《商丘縣志》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楚國士尹池出使宋國,宋國太宰子罕設家宴招待他。士尹池見南面鄰居的墻彎彎曲曲,深入到子罕的院子里,西面鄰居家

  的水從他房前流過,問其故。子罕說:“南家工人也,業鞔,使徙之,恐人不知其處,不獲食其業;西家高,而利吾宮之卑,故不禁也。”也就是說:“南邊這家是制鞋幫的,如讓他遷走,怕客戶找不到他,他就會失業沒飯吃。西邊這家地勢高,我家地勢低,這樣便于他家排水,所以我不能禁止。”士尹池回到楚國,楚王正想出兵伐宋,士尹池說:“宋不可攻也,其主賢而相仁。”楚王遂罷兵。

  宋國還曾出現過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商人范蠡。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越國大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到齊國經商,不久“財致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后棄官定居到宋國的陶(今山東定陶西北),自稱“朱公”,人稱“陶朱公”。他將用兵之道用于商戰,成為富翁,人稱“陶朱之富”。他還把經商之道總結成了經商理財十八法。范蠡為什么不在越國和齊國經商,而偏偏定居到宋國的陶來經商,應該說與宋國尊商、重商和寬松的政策有很大關系。

  到了漢代,商丘稱睢陽,是梁國國都。特別是梁孝王劉武時,梁國“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四十余城,皆多大縣”,“居天下膏腴地”。梁孝王是竇太后最寵愛的兒子,在“平定七王”之亂時梁孝王立了大功,戰利品與其皇兄景帝劉啟平分,賞賜不可勝數。“于是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自宮為覆蓋,連屬于平臺三十余里。”東苑又稱梁園,其規模比其皇兄的上林苑還大三分之一,居天下之冠。所以,睢陽便成了商人和文人墨客無比向往的大都市。

  兩漢之后,歷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商丘一直是名城大邑,其商業之發達雖不及兩漢鼎盛,但在全國也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北宋時的商丘稱應天府、南京,居陪都地位。因趙匡胤發跡于商丘,所以北宋趙氏王朝祖殿——三圣殿建于商丘。三圣殿中的圣像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和他們的父親趙宏殷。由于商丘的特殊地位,當時商丘的繁華和商業活動不亞于東京開封。據宋人《王文正筆錄》云:“駙馬都尉高懷德,以節制領睢陽歲久,性頗奢靡,而洞曉音律。故聲技之妙,冠于當時……宋城南抵汴渠五里,有東西二橋,舟車交會,民居繁伙,娼(倡)優雜戶,厥類亦眾。”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高宗趙構建都于商丘,商丘由陪都變為首都,其經濟之發達,商業之繁榮,居全國之首。

  “從王亥經商開始至今已3800余年,言商、尊商、重商一直是商丘人的傳統美德。商業在商丘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多次出現鼎盛,影響海內外。所有這一切,都與火文明在這里的源頭地位密切相關,火文化史貫穿了商業史。”尚起興先生說。

原刊《大河報》2008年7月11~18日

發布日期:2008-07-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泸溪县| 宜宾县| 宿迁市| 奎屯市| 泸水县| 肇庆市| 自治县| 山阴县| 策勒县| 赤城县| 绥德县| 宜兴市| 萨迦县| 岗巴县| 西城区| 涟水县| 莒南县| 崇明县| 枣庄市| 舒城县| 会昌县| 嵊州市| 烟台市| 铜陵市| 那坡县| 即墨市| 蚌埠市| 庆安县| 扎囊县| 醴陵市| 隆尧县| 沈丘县| 太原市| 桑植县| 札达县| 隆林| 施甸县| 高碑店市| 微山县|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