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華
第一回 孤莊村 偕童常對句
明太祖朱元璋,乃濠州鐘離太平鄉孤莊村(今安徽省鳳陽縣二十郢鄉小李莊村)人氏。元天順帝天歷元年(公元一三二八年)陰歷九月丁丑日,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里。朱元璋弟兄三人,他是老三。元璋這個名字是后來起的,他的乳名叫重八(又名興宗)。朱元璋出生那年,他父母年齡合計八十八歲,故稱“重八”。
朱元璋長得不怎么樣,黑黑的臉盤,高高的顴骨,大鼻子,大耳朵,粗眉毛,大眼睛,下巴比上顴長出好幾分。整個臉型像一個橫擺著立體形的山字,腦蓋門上一塊骨頭突出,像個小山丘。別看他其貌不揚,從小卻很聰慧,善于思考,看事情比別人準,也來得快當。
朱元璋小時候貪玩撒野,因家里窮,沒有條件讀書,常常和本村同齡兒童周德興、湯和等在一起玩耍。朱元璋從小就想出人頭地,最會出主意鬧著玩,別的同年紀甚至大幾歲的孩子都聽他使喚。最常玩的游戲是裝皇帝。你看,雖然光著腳,一身藍布短衣褲全是窟窿補丁,破爛不堪,他卻會把棕櫚葉子撕成絲絲,扎在嘴上作胡須,找一塊破水車板頂在頭上算是平天冠;土堆上一坐,讓孩子們一行行,一排排,必恭必敬,整整齊齊三跪九叩頭,同聲喊萬歲。
有一年,朱元璋的家鄉遇大旱災,接著又是蝗災。那時的農民,把這些自然災害,理解為神與人們作對,于是到處求神賜福。一天,朱元璋和周德興、湯和等幾個兒童,同村里的大人們一起,在村附近的一個龍王廟祈神求雨。老年人穿著白麻布短衫,光著頭,跪在太陽地恭恭敬敬向龍王爺磕頭許愿,孩子們腦瓜上戴著枯柳枝圈在廟里竄出竄進,嗩吶、鑼鼓吹打得震天價響,和尚們個個眉開眼笑。才到晌午,忽然來了群蝗蟲,紛紛降落在龍王廟附近的莊稼田里。有的從粟穗上蹦到田里,有的從田埂上跳到粟桿上,還有的一拍翹膀飛上了天空。觀其蟲態,靠在龍王廟墻壁邊的周德興,順口說了一句:蹬足蹦下地;朱元璋才思敏捷,把眼珠兒一轉,馬上接著說:振翅飛上天。
朱元璋小時候替田主劉德家看牛放羊。有一天,肚子餓了,時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罵。同他一起看牛的周德興、徐達、湯和等許多孩子也都說餓,大家越說餓,肚子里咕嚕得越兇。這個說有一碗白面條吃才好,那個又說真想吃一塊白切肉,又有人說肉是財主們吃的,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說得大家嘴都流涎了。猛然間,元璋大聲說:“現成的肉放在面前不吃,真是呆鳥!”眾童只是眼瞪瞪地望著他,很不明白。元璋不作聲,牽過一條花白小牛娃,將放牛繩捆住牛娃的前后腿。這時大家才省悟過來,周德興趕緊抄著砍柴斧子。當頭就是一斧,湯和、徐達也幫著剝皮割肉,別的孩子揀些干柴枯樹枝,就地架上幾塊石頭,生起火來,一面烤,一面吃,不一會兒,一條小牛娃只剩一張皮一堆骨頭和一根尾巴了。這時太陽已經落山,該回家的時候了。驀地有個孩子說:“小牛娃我們吃了,回去如何見田主?”大家面面相覷,想不出主意,朱元璋拍著胸膛說:“我一個人認了,大家不要著急。”于是帶頭把小牛皮、骨埋了,拿土把血跡掩蓋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頭縫里,說是小牛鉆進山洞里去了,怎么拉也拉不出來。
辦完這一切,徐達風趣地說:
小牛鉆山洞,尾巴在外;
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丟”了小牛娃,是要挨田主打的,但依然裝著沒有事一樣,一邊拍打著手上的灰塵,一邊風趣地接著徐達說:
老爺打重八,腦殼當先。
欲知朱元璋回家如何向東家交待,請看下回。
第二回 皇覺寺 智對葉秀才
話說朱元璋和村里孩子們把東家的小牛娃烤得吃了,當晚,用編造的謊言稟告了田主劉德。劉德聽后,大發雷霆,對朱元璋的話有些懷疑,即派管家徐二上山看個究竟。徐二也是窮人,知道實情后,憐憫孩子們,將小牛尾巴拿回,以謊說謊。證實小牛娃確實鉆進了山洞,拉斷了尾巴也拉不出來。盡管如此,劉德還是狠狠地毒打了朱元璋一頓,并將朱元璋趕回了家。
朱元璋雖然吃了苦,丟了飯碗,卻由此深深得到伙伴們的信任和愛戴。
可是人常言:“屋破偏遭連夜雨,船漏又遇頂頭風。”朱元璋十七歲那年春天,他的家鄉又遭受了嚴重的災難。旱災、蝗災,加上瘟疫流行。不到半月時光,他一家便死了三口人——父母雙親和大哥。他在“天葬”了父母和兄長之后,家道惶惶,無處棲身。在鄰居汪大娘的點撥下,起了出家當和尚的念頭。
同年九月的一天,朱元璋在鄰居汪大娘的帶領下,來到離他的村莊不遠的皇覺寺,央告了高彬法師,剃成光葫蘆頭,披上一件師兄穿爛了的破衲衣,便成了皇覺寺的小行童。
座落在孤莊村西南角山坡上的皇覺寺,規模相當大,一進山門,兩邊排列著四大金剛,橫眉怒目,中間坐著大肚子彌勒佛,一臉笑容。二進是大雄寶殿,坐著如來佛,兩旁是十八羅漢。三進是禪堂,左邊是伽藍殿,右邊是祖師殿。
皇覺寺外,古木參天,亂石嶙峋,綠樹成蔭,花紅草綠,薄霧繚繞,涼風習習,流水涓涓,好一個幽靜圣地。只因為這一切,常有善男信女進寺廟燒香還愿;同時,也招來些文人墨客游覽觀光。
一天,離皇覺寺不遠的鄉下,有個姓葉的秀才,穿林踏徑來到皇覺寺游玩,高彬法師便派得意徒弟——小行童朱元璋陪同他。二人過溪澗,穿幽林,踏苔道,爬窮崖,游玩了半日,來至寺廟門前。平生放蕩不羈,喜愛笑言謔語的葉秀才,見寺廟邊田中有幾個尼姑挑禾,心想戲謔小行童一番,便信口占出一聯句:
師姑田里擔禾上;
念完,即叫小和尚續對。朱元璋一想,這是個戲謔聯句。句中“禾上”是“和尚”的諧音。略一思索,對上一聯句:
美女堂前抱繡裁。
葉秀才聞語,驚嘆不已。品味小行童的下聯同樣是戲謔句。聯句中“繡裁”即“秀才”的諧音。連稱:“高才!高才!”
二人重新見禮,談論十分相契。回至寺中,葉秀才見池里荷花巳結蓮子,又出一對句:
蓮子已成荷長老;
朱元璋即對出:
梨花未放葉先生。
二人言來語去,又相談許久。葉秀才出寺廟門時,自言自語:“怪不得說‘僧中多才子'呀!”
大約過了兩個月,葉秀才再次上山,準備與小行童談個夠,可是朱元璋已離開了皇覺寺。
朱元璋離開皇覺寺到哪里去了?又有何聯語呢?欲知后事,請看下回。
第三回 云游中 妙對窮富客
朱元璋所在的皇覺寺,是靠收租子過日子的。由于災大、災多、民苦,收不到租米,存的糧食眼看著吃不了多少天,嘴多耗費大,師婆出主意,先打發掛單的和尚走路,接著師伯師叔師兄們也都出門云游去了。朱元璋當行童才滿五十天,不會念經,不會做佛事,沒奈何,也只好裝著個和尚的樣子,硬著頭皮外出“化緣”。
十八歲的朱元璋背著一頂破箬帽,一個木魚,一個瓦缽,一個小包袱,拜別了師父和住持,告別了皇覺寺,當起了“游方僧”。
朱元璋云游三年多,先后到過安徽、河南兩省十幾個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固始(今河南固始),信陽(今河南信陽),汝州(今河南臨汝),陳州(今河南淮陽),鹿邑(今河南鹿邑),毫州(今安徽亳縣),潁州(今安徽阜陽),行程五百多公里。“身如蓬逐風;心似湯滾沸”的云游生活,“軟化硬討,山棲野宿,受盡了風霜之苦”。但也見了世面,擴大了眼界,懂得、學會了許多事情,豐富了社會知識,也鍛煉了堅強的體力。
朱元璋在云游中妙對窮富客的軼聞趣事,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傳。
一天,朱元璋云游到了合肥某村,恰逢地方官在該村征糧納稅,弄得老百姓叫苦不迭。本來旱災、蝗災已使莊稼顆粒無收,再加上官吏們橫征暴斂,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征斂者如狼似虎,被征者怨聲載道。村頭一窮書生打扮的年輕人,此時此刻,欲言不能,欲罷不忍,只是小聲自個兒說:
唉!可嘆古今良吏少啊;
朱元璋正好從窮書生身邊走過,無意中接上了:
嗯!須知世上苦人多嘛。
這突然的答話,驚動了窮書生。窮書生審視了這位小和尚,二人便攀談了起來。午間,不知窮書生看中了小和尚的才華,還是念他怪可憐的,給了他半碗粟糊子。
又一次,朱元璋云游到了汝州(今河南臨汝)某莊,恰逢莊主辦壽,莊主屋內杯筷撞擊聲,眾人嘻戲聲,不斷傳出門外。已有兩餐未進食的朱元璋,肚中咕嚕得挺厲害,在門外把木魚敲得聲響,見無人問津,在門口轉了兩圈后,徑直沖進了屋,大大方方坐在下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喝酒半醉的胖莊主,瞧見這個其貌不揚、穿著破舊的陌生小和尚,覺得很掃興,于是帶著幾分醉意,咪著小眼睛,伸出右手,用二拇指指著朱元璋罵:
呔!爾小子骯骯臟臟,進門就吃,又挾菜,又扒飯,好似饞貓偷食;
朱元璋受辱后,也不示弱,邊吃邊答曰:
呸!你老瞎顛顛倒倒,開口便罵,不通情,不達理,猶如惡狗傷人。
胖莊主聽后,簡直氣暈了,火冒三丈地叫打手們把朱元璋哄出門外。
朱元璋被一群打手推的推,拉的拉,推倒在門外的石獅子上,撞得鼻青臉腫,木魚、布袋丟得老遠。當他蘇醒過來時,莊主的大門已經關得嚴嚴的。他勉強掙扎起來,清點了行李,向莊主大門上吐了口唾沫,邁著艱難的步子,離開了該莊。欲知后事,請看下回。
第四回 攻集慶 趣逗十歲童
在外云游了三年多的朱元璋,聽說家鄉一帶很不安靜,勾起了思鄉之念。元至正八年(公元一三四八年),依然和出來時一樣,一頂破箬帽,一個木魚,一個瓦缽,回到了皇覺寺,繼續當他的和尚。
在朱元璋出生前后,已有不少地方的農民、鹽商等貧苦老百姓,揭竿而起,紛紛組織武裝隊伍,反對元朝的統治,這些隊伍,為了便于和敵人區別,友軍容易辨認,在起義時,頭上都包了一塊紅布。當時人叫他們作紅軍,也有叫紅巾軍、香軍的,但就文獻資料而論,紅軍的稱呼是比較普遍的。所以后人給他們定名為“紅軍”。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一三五二年)三月底,朱元璋在皇覺寺突然接到已參加了紅軍的湯和從濠州托人捎來的一封信,意思叫他別當和尚,去參加紅軍。朱元璋接信后,一時拿不定主意,以口問心,以心問口,反復計較,下不了決心。幾天后,他回到本村找著剛從外鄉回來的周德興,討了個主意,才于閏三月初,投郭子興部下當兵。
在紅軍中,朱元璋憑著機智勇敢和人緣關系好,加上與郭子興有裙帶關系(朱元璋的妻子是郭子興的養女),逐步走向軍官的階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一三五五年),居然當上了太平興國翼大元帥。
龍鳳二年(元至正十六年,公元一三五六年)三月初一,太平興國翼大元帥朱元璋,自太平(今安徽當涂)親率水陸大軍并進,三攻集慶(今江蘇南京)。中途經過某驛站(注:驛站是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見一小孩看守馬驛,感到很有趣,便問:“你幾歲?”那孩子答道:“十歲!”朱元璋見孩子很機靈,見生人也不害怕,就又問這問那,那孩子很有口才,所問之事凡知道的對答如流。最后,朱元璋笑著問小孩:“你會對對子嗎?”小孩子是初生牛犢不伯虎,頻頻點頭道:“能!”朱元璋望著手執馬鞭的孩子,信口笑道:
十歲兒童當馬驛;
那孩子口咬著手指頭,眨巴著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望著朱元璋,對答道:
萬年天子坐龍庭。
時年二十九歲的朱元璋大喜,一把抱起孩子,笑道:“好樣的,叫我干爹!”
后來,集慶城破,守將福壽戰死,水寨元帥康茂才和軍民五十余萬歸降。小明王得到報捷后,升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肖平章。欲知后事,請看下回。
第五回 破婺州 書聯明壯志
龍鳳二年(元至正十六年,公元一三五六年)三月,朱元璋攻克集慶之后,改集慶路為應天府。這時,他的地盤以應天作中心,西起滁州(今安徽滁縣),劃一直線到蕪湖(今安徽蕪湖市),東起句容(今江蘇句容)到溧陽(今江蘇溧陽)。西邊長,東線短,是一塊不等邊形,橫擺著恰像個米斗,西線是斗底,東線是斗口。在后二、三年間,朱元璋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地盤,不斷派遣大將出擊,掃除外圍敵軍駐點,勝利一個接一個,地盤一天天擴大,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隨著日益強大了。
龍鳳四年(元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十二月,朱元璋親自統率十萬大軍,軍旗上掛著金牌,刻著“奉天都統中華”字樣,浩浩蕩蕩向元軍重要駐點之一的婺州(今浙江金華)進發。圍城后,元軍守將石抹厚孫率領官兵奮力抵抗,后因城中部將各自為陣,矛盾重重,第二天便開城迎降了。
朱元璋一入城就下令禁止軍士剽掠。隔了幾天,又召集諸將開大會,申明軍紀說:“要平定天下必須講仁義,光靠軍事威力是不能取得人民支持的。打仗占城子要用兵,安定民心要用仁。前些時進集慶,做到秋毫無犯,百姓很喜歡。這回新占婺州,百姓安堵,要用心撫恤,使人民樂于歸附,這樣,其他郡縣就會聞風歸附了。我每回聽到諸將下一城,得一郡,不亂殺人,就喜歡得不得了。百姓是喜歡寬厚的政治的,作將帥的能夠做到不亂殺人,于國于已都有好處。能夠做到這一條,也就可以建功立業,平定天下了。”
婺州城破之后,朱元璋馬上在婺州置中書浙東行省。浙東行省建立那天,朱元璋親自派人趕做兩面大黃旗,由自己書寫一副對聯于旗上,掛于行省之門墻。這副對聯是:
山河奄有中華地;
日月重開大宋天。
接著,又找來木匠做成寬五尺,長丈余的木牌兩個,由自己書寫一對聯,分刻在木牌上,立于行省大門的兩邊。這副對聯的聯文是:
九天日月開黃道;
宋國江山復寶圖。
朱元璋書寫的這兩副對聯,內容基本一致,其意思是:表明要統一中華的壯志,同時動員全體人民群眾起來推翻元朝的統治,恢復宋代江山。
朱元璋破了婺州,繼續向四周出擊。所帶部隊攻關奪隘,所向披靡,轉眼間到了龍鳳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一三六五年)。這時,朱元璋的胃口更大了,他要打敗他所有的對手,統一全國。于是,從他的勁敵張士誠頭上開刀。不知他能否戰勝張士誠,并在攻擊張士誠之前有何聯語,請看下回。
第六回 取東吳 擬聯詢軍師
從元至正十六年(公元一三五六年)起,朱元璋與張士誠接境,便開始兵戎相見,近十年間,大小數百戰,互有勝負。到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一三六五年),朱元璋的勢力壯大起來了。這年九月的一天,朱元璋如今文武官員,開軍事會議,商量進攻東吳張士誠一事。開會這天,軍師劉基(字伯溫)率先到殿,朱元璋立即站立了起來,把自己早已寫好的一副對聯上聯遞給了劉基。
朱元璋的對聯上聯是: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
劉基是朱元璋手下有名的軍師,很受朱元璋的器重。他聽出來朱元璋雖有進攻東吳的打算,但還拿不定主意。于是,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續了下聯,鼓勵朱元璋大膽出兵:
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朱元璋聽了劉基的答話,還再三審視了對聯下聯,于是下定了進攻東吳的決心,待文武官員到齊后,他拿出進攻東吳的一套設想,文武官員一致贊同。
朱元璋進攻東吳張士誠的三步攻勢很順利,只用約二年的時間,便全都完成了。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一三六七年)九月,四十七歲的張士誠被朱元璋部俘獲,后被朱元璋一頓亂棍打死,尸骨被燒成灰。至此,東吳亡。
朱元璋滅了東吳之后,又帶著部隊進行著新的戰斗。欲知后事,請看下回。
第七回 奉天殿 撰聯頌大臣
朱元璋滅了東吳之后,又經過幾個月的南征北伐,降了方國珍,平定了山東。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于鐘山之陽,設壇備儀,先告祀天地,即皇帝位于南郊,后在奉天殿受百官朝賀,成為合法的正統的皇帝了,定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今江蘇南京)為京師,在奉天殿辦公。
朱元璋深恨自己年輕時沒有機會上學,因而在中年以后,特別注重封建文化的學習。稱帝前,盡管戎馬生涯艱辛,但“一有功夫就和儒生們列坐賦詩”;做了皇帝后,雖然國事繁忙,依然喜歡舞文弄墨。提起朱元璋給陶安、徐達撰寫對聯,還有一段故事哩!
朱元璋在他稱帝的那年(公元一三六八年)的一天,他在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冒官的早朝之后,朱元璋決定給他們中的部分功臣分別撰寫一副對聯,對他們的功績予以肯定。于是鋪開宣紙,揮筆寫就一聯:
國朝謀略無雙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這是為文臣陶安書寫的。
接著,又給武官徐達題寫了一聯:
破敵平蠻,功貫古今第一;
出將入相,才兼文武無雙。
朱元璋全部題寫完后,派人及時分別送往各功臣官邸。許多接受了御聯的大臣,激動萬分,喜淚盈眶。
這是朱元璋給陶安和徐達等功臣撰寫對聯的故事。他與陶安口頭聯語故事也流傳在民間。欲知詳情,請看下回。
第八回 訪陶安 吟聯題詩文
朱元璋總結了歷代君王的經驗教訓,力圖做到知人善任,體恤臣民。在他稱帝之后,一有空就親臨文武官員府邸,同他的幕僚們交心談心,征求良策,討論對事學問。
陶安是朱元璋的老交往戶,他們之間交往甚多。一天,朱元璋起得很早,來到陶安的府第,也不通報,徑直步入書房,陶安是有名的儒臣,很有學問,盡管如此,仍不滿足,一有空就學習文化知識,創作詩詞曲賦,練習書法,有時夜深了,干脆在書房過夜。因朱元璋來得匆忙,在書房過夜的陶安,起床不久,來不及收拾房間,朱元璋見此情形,微笑著說:
枕耽典籍,與許多圣賢并頭;
陶安聽出,皇上的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話,還是一副精巧對聯的上聯,他一邊構思下聯一邊說:“皇上過獎了。”忽然瞧見朱元璋手中那把畫著山水畫的白折扇,靈機一動,即答曰:
扇寫江山,有一統乾坤在手。
君臣間對視之后,哈哈大笑。
過了一會,朱元璋踱步來至書桌前,見桌上宣紙已經鋪開,硯蓋敞著,意欲題詩弄筆。陶安非常敏捷,忙湊上前說:“請圣上賦詩一首,給開開眼界,并留作紀念。”陶安的湊說正合皇上之意,朱元璋點了點頭,拿起羊毫,精心構思起題詩來。這時,陶安急忙挽袖為之磨墨。書房外恰有雄雞啼鳴,朱元璋思路頓開,于是寫道“雞叫一聲蹶一蹶”,陶安見之,內心暗笑:“如此賦詩,豈不是獻丑!”朱元璋不慌不忙,又寫下第二句:“雞叫兩聲蹶兩蹶”,陶安內心嘆息:“這是什么詩?”正當陶安強裝笑臉時,朱元璋筆下躍出:“三聲喚出扶桑日,掃敗殘星與曉月。”至此,陶安不禁拍案叫絕:“萬歲真有力挽狂瀾之術!”
朱元璋不僅為大臣們題寫對聯,有時還給貧民百姓題寫對聯。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明太祖題聯贈苗家。欲知詳情,請看下回。
第九回 除夕日 書聯贈苗家
朱元璋稱帝那年(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除夕,他傳旨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每家每戶門楹要張貼紅紙對聯。圣旨傳出之后,他又在京師(今南京市)便服察訪。當他走街串巷看到到處是“朱洪武坐天下風調雨順”等內容的對聯時,心中十分高興。
但是在他返回皇宮的時候,忽然瞧見一家鋪子的門楹上未貼對聯,心中好生納悶。便來到這家鋪店門前,打聽為什么不貼對聯。
店里走出一個胖老頭,面對眼前陌生人,滿面難色地說:“我全家沒有一個人識字,拿不動筆(無法提筆寫字)啊!”
“何不請人代寫?”朱元璋問。
“唉,皇帝老爺圣旨一下,忙得秀才難喘息——識字人不一定會寫對子;會寫對子的,哪有半點工夫。我們到處求人寫,無法求到。”
見胖老頭連連叫苦,朱元璋想:紅紙對聯滿京城,氣象萬千;唯獨這家空著,太煞風景了!于是說:“老板,我替你寫一副怎么樣?”
胖老板一聽,喜出望外,忙說:“有勞了,有勞了。”并急忙把朱元璋請進了店內,叫兒子拿出紙筆,自己親手磨墨。
朱元璋提筆蘸墨精心構思起來:對聯的內容應結合這戶人家的情況才好。便問:“你家是干什么行業的?”
胖老板一五一十地回答說:“我家姓苗,世代做屠戶,兼做閹豬的營生,個個男子都是這兩行的能手。”
朱元璋知道了,便迅速產生聯想,構成一副對聯,大筆一揮而就: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朱元璋寫好了對聯,放下卷起來的袖頭,也不給他們念念、解釋解釋,拍拍屁股就走了。
在旁圍觀的幾個人,見朱元璋匆匆離去,凝視對聯上龍飛風舞的墨跡,有點疑惑不解。其中一人發覺他的臉特別長,聯想到當今皇上是個馬臉,不禁猜測:難道會是皇帝秘密出來私訪?于是尾隨在朱元璋的后面,果然見他進皇城去了。
朱元璋進皇城后,很不放心,便派人到苗家查看。仆人見苗賓門楹仍未張貼對聯,便進屋責問。苗屠戶用手指指著墻壁回答說:“找們猜測書聯人是皇上,把他寫的對聯當作御書掛在正屋,焚香祝福啊!”
仆人回皇宮稟告朱元璋,朱元璋大喜,即令仆人賜給苗家白銀三十兩。
這是朱元璋題聯贈苗家的故事。他與一藕農互對對聯的故事也在社會流傳。欲知詳情,請看下回。
第十回 游集市 聯語試藕農
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微服漫步于京城的大街小巷,瀏覽市容。當看到京城到處是一派國泰民安的氣氛時,心中無比歡快,走著走著,來至集市街中,見一賣藕農民守在筐邊賣藕,即湊上前去,從筐中拿起一支潔白、粗壯的藕著了看后,自言自語地說:
一彎西子臂;
買藕的農民聽后,品味這句話,覺得是一副對聯上聯,即抬頭看了看陌生人,不知道他是皇上,望著斷藕上的一節藕眼,笑接:
七竅比干心。
他們倆一吟一接,剛好合成一副對聯。朱元璋真沒想到這位藕農有如此才華,因欣慕他的文才,久久不愿離去,還要藕農與他聯句,藕農也不推辭,只說:“請便吧!”
朱元璋沉思了一會兒,又出一聯: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那藕農一邊應酬賣藕的營生,一邊接出下聯:
荷出水面,朱筆點天文。
朱元璋大喜,即命賣藕農民隨行,親封他為“祭酒”的官職。
朱元璋好游覽,不僅常常觀光京都市容,還不時去一些名勝古跡地游玩。他在一次游覽莫愁湖時,欣然吟誦了一集句,至今傳為美談。欲知詳情,請看下回。
第十一回 莫愁湖 感慨吟集句
與揚州一江之隔的南京,古時候稱作石頭城,是我國五大古都之一,名勝古跡很多,著名的有玄武湖、莫愁湖、雨花臺、秦淮河等。
朱元璋稱帝建都南京之后,常常游覽京都名勝古跡。一天,他來至莫愁湖,只見湖水平如鏡,水色碧綠。太陽照在湖面上,銀光如錦。幾縷輕霧飄拂,夾映著點點白帆。四周的景物異常秀麗,綠樹、紅花、白墻、青瓦,顯得格外明朗。離湖近的山全像是站在湖邊,近山背后可以隱隱約約望到遠遠的一帶群山。面對這一切,朱元璋感慨萬千,佇立湖邊,獨自吟出一聯集句: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云想衣裳花想容。
這副對聯,對莫愁湖的山、水、云、花作了恰到好處的描述。
莫愁湖是朱元璋常去的地方,他除了觀光風景之外,還喜歡在湖邊與大臣們對弈圍棋,尤其喜歡與徐達對弈。欲知朱元璋與徐達弈棋對對聯之樂事,請看下回。
第十二回 君臣間 弈棋并對句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
王侯事業,卻如一局棋枰。
這是掛在南京莫愁湖邊“勝棋樓”外的一副對聯。
莫愁湖邊的“勝棋樓”,是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與他的開國元勛徐達下圍棋的地方,樓是以此而得名的。
“勝棋樓”是后來建的。朱元璋與徐達下圍棋的時候并沒有樓,當時只有一個簡陋的涼亭。
明朝開國以后,徐達被朱元璋晉封為中山王,又稱為魏國公。徐不但長于馬上用兵,運籌惟幄,而且棋藝十分巧絕。朱元璋與徐達同是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從小就一起從戎反元,十分要好;加上徐達棋藝高超,所以朱元璋常常邀約他到莫愁湖邊的涼亭對弈,同時還一邊弈棋一邊對句。但他每與朱元璋對弈,總要敗陣。朱元璋下了決心,要讓徐達亮出真本事來。
在一個初春的日子,朱元璋又邀約徐達去莫愁湖下棋,徐達欣然前往。
他們來到莫愁湖邊涼亭,開局之前,朱元璋說:“今天下棋,立個規距:一、要一邊弈棋一邊對句;二、你若勝了我,我就把莫愁湖送給你。”徐達點頭應允。
開局后,君臣間你沖我殺,互不相讓。中途,當徐達沉思一著子如何下法時,朱元璋眼觀亭外湖邊柳絮紛飛,想起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與黃山谷下棋時所作的對聯,信口吟出蘇東坡所吟句:
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
徐達把手中的棋子下到要緊部位時,接上了黃山谷的一句:
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
君臣間對視一笑后,繼續圍殺。
這一天,他們從旭日東升開始布陣,直到紅日西沉,還不分勝負。
朱元璋棋興未減,叫人掌燈,挑燈夜戰。
這時,寒風瑟瑟,水波粼粼。朱元璋探頭仰面觀賞天上的星月,即興構思一上聯,要徐達接對:
天為棋盤,星為子,何人能下?
徐達瀏覽了一下夜景,見地下縱橫交錯的人行道,頓生靈感,迅速構思出了下聯:
地作琵琶,路作弦,那個敢彈?
過了一會,朱元璋又將上聯略作改動,吟出:
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
徐達略一沉思,迅速對出下聯:
雷為戰鼓,電為旗,風云聚會。
夜深了,二人殺得依然難解難分,這時,干脆不對對聯了,各自專心致志地調遣棋子。
一局總算圍成了,朱元璋大笑了起來,吩咐侍人備酒,并向徐達說道。“這一回,我是真的勝了!”
徐達謙和地對朱元璋說:“這盤棋,還得請主公仔細看來,方知勝負!”
朱元璋聽出徐達話中有音,又見他端坐著不露聲色,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便親自舉燈照棋,細心觀察,發現徐達的百多顆閃亮的棋子,分明排出“萬歲”(萬歲的繁寫體)兩個字。
朱元璋驚嘆不已,親自斟了滿滿的一杯酒,雙手捧著送到徐達的面前。徐達連忙跪下,接過酒杯,一欽而盡。從此后,徐達也就成了莫愁湖的湖主了。
朱元璋稱帝后,不僅喜歡觀光京都,還常常微服出訪各州、縣,所經之處,常有聯語流傳。欲知詳情,請看下回。
第十三回 多寶寺 吟聯遇知音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便頻頻出訪各府、州、縣,一次,微服私訪重慶府時,他來到多寶寺游玩,面對彌勒佛,脫口說出一上聯: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游客中重慶府秀才余文聽了朱元璋的聯語后,即在旁接口道: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之何所不容。
朱元璋聞語,掉頭觀見是一書生,主動邀請余文同去一家鄉村酒店飲酒敘話,余文也不推辭。
來到鄉村酒店,由于店小客多,佳肴已被游客買吃一空,朱元璋面對此情,信口又占出—聯:
小村店三杯五盞,沒有東西;
余文把朱元璋過細地打量了一番后,觀其貌,猜想可能是當今皇上,便隨聲應道:
大明君一統萬方,不分南北。
朱元璋大喜。雖無佳肴,二人還是從簡用了餐。明太祖與之把盞說:
君子之交淡如水;
余文雙手接過酒盞對曰: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人言來語去,太祖愈覺余文有才華,在談論許久之后,意欲授官余文。余不愿為官,托詞推諉。臨別時,明太祖贈余一聯句曰:
酒能成事,酒能敗事;
余文接對:
水可載舟,水可覆舟。
朱元璋贊嘆道:“真賢才也!”
余文向朱元璋拜謝而去。
欲知朱元璋還微服出訪了某州,有何聯語,請看下回。
第十四回 某客店 出聯考監生
又有一次,朱元璋微服出訪某州。時值中秋佳節,投宿一家客店。小店客滿,店家讓出兒子的新房給他住。在他之前,已有一書生模樣的青年人住進了。二人見面后便攀談了起來,朱元璋問明了青年人的身世,青年人原來是個監生,乃重慶府人氏,正赴京去國子監(最高學府)讀書,路過此州,投宿客店。朱元璋有意考考監生的學問,便以窗外明月為題,口占一上聯:
秋月如盤,人在冰壺影里;
監生聞語,沉思片刻,猛見新床帳里掛有一副《春山飛鳥圖》,即景生情,對曰:
春山似畫,鳥飛錦帳圍中。
朱元璋大喜,即向店家要來酒菜,二人飲酒閑談,臨窗賞月,談論時事學問,談得很投機,毫無睡意,于是攜手出店,散步于星月之下。
二人披星戴月行至店房不遠的小池塘邊,見池內水面如鏡,星月倒影在水中,朱元璋口占—聯:
小沼沉星,似仙人投下金棋子;
監生抬頭遠眺,恰見池塘后邊的山頂上,一輪明月猶如掛在古松梢上。觸景生情,即應下聯:
古松掛月,如老龍擎出夜明珠。
夜深了,他們回至店房,又談論了一時,臨睡前,朱元璋以監生的故里——重慶府為題,出—合字聯:
千里為重,重山、重水、重慶府;
監生通過幾個小時的接觸,見客人前額與下巴都很突出,八成懷疑他是當今皇上,于是恭敬地答曰:
一人是大,大邦、大國、大明君。
朱元璋聽罷大喜,第二天,將監生帶回京城,欽賜他為太學士,后官至編修郎。
朱元璋稱帝后,不僅出訪各府、州、縣,還曾衣錦回鄉省視過,至手省視故里那些地方,有何聯語,請看下回。
第十五回 回故里 省視題佳聯
洪武十七年(公元一三八四年),五十七歲的明太祖朱元璋,帶著皇族和心腹侍從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回故里省視。
朱元璋回到孤莊村,首先做的一件事是,到村西南角山坡的父親朱五四,母親陳二娘的墳前,焚香燒紙,叩頭作揖,肅立默哀,祭告天靈。辦完這一切,便匆匆奔往皇覺寺。
朱元璋年青時,由于父母、兄長早逝,家道惶惶,無處棲身,曾在皇覺寺生活了四年,先當了一段時間的“行童”,然后化緣于今合肥、六安、信陽、亳縣、淮陽等千里途中。在外云游了三年多后,又回到了皇覺寺,繼續當和尚。再往后,離開了皇覺寺,參加了紅軍,跟隨郭子興起兵反元,建立了明朝。
離開皇覺寺三十二年后的朱元璋,舊地重游,百感交集。昔日宏偉壯觀的皇覺寺,由于戰亂和災荒,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眼前只是一片瓦礫荊棘。這一切更勾起了他往日心頭的凄楚,于是下令重建皇覺寺。
朱元璋返回京都不久,便給他家鄉的父母官寫了一封長信,精心布置寺廟的建造,并降旨:因原寺離其父母墳地太近,有礙祭祀,擇地濠州鐘離盛家山日精峰下重建。
三年之后,一座比原皇覺寺更加宏偉壯觀的寺廟聳立在日精峰下,朱元璋親自將寺廟更名為龍興寺,又根據自己的身世和心情,將那年與重慶府秀才余文合成的一副對聯,稍作改動,寫在宣紙上,派人送往家鄉,這副對聯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督建寺廟的官員令工匠將朱元璋題寫的對聯,放大雕刻在兩塊大理石上,嵌在寺廟的大門兩旁。
由于經過數百年風雨蝕淋,加上歷代戰爭的摧毀,“龍興寺”早已寺毀僧奔,但這副對聯卻流傳至今,同時已被許多寺廟所引用。
朱元璋稱帝后,將全部精力、時間,管理他所手創的朱家皇朝。下一回將對他處理政務,聯語批奏章一事作詳盡記述。請看下回。
第十六回 處政務 聯語批奏章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全國大大小小的政務,他都要親自處理。他的想法是:第一,不放心,怕別人不如他盡心;第二,更重要的是怕慢慢把大權旁落。因此大權獨攬,小權也不分散。每天天不亮就起來辦公,批閱公文,一直到深夜,沒有休息,沒有假期,也從不講究調劑精神的文化娛樂.他成天成月成年看文件,有時也難免感覺厭倦。
洪武九年(公元一三七六年)有一天,刑部主事茹太素給朱元璋送來了一份有一萬七千字的奏章,朱元璋命中書郎王敏站著讀他聽,王讀了六千三百七十字后,元璋還沒有聽到具體意見,說的全是空話,于是大發脾氣,把茹太素叫來,打了一頓。第二天晚上,朱元璋躺在床上,又叫人接著往下讀,讀至一萬六千五百字以后,才涉及正文,建議五件事情,其中有四件事是可取的,可行的。于是,朱元璋拿過奏章,在首頁批寫了兩句話,也是一副對聯:
冗文贅句即乏味;
直言快語斯有為。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當著文武官員的面說:“茹太素有繁文之過,一份建議五件事的奏章,有五百多字就可以講清楚,卻羅羅嗦嗦寫了一萬七千字。朕厭聽繁文,打了人,承認這是過失。對于茹太素敢于直言提意見應予表揚。盡管如此,茹太素還是忠臣。”
后來,朱元璋把這件事情的經過親自寫成文章公布,并規定了諫言的格式。經過這番整頓之后,奏章只陳實事,從此朱元璋讀文件就省了不少的精力和時間。
朱元璋為了延續他的封建王朝,特別要求其子孫從小就學習文化知識,學會掌握治國的本領。欲知詳情,請看下回。
第十七回 大本堂 啟發皇太孫
多妻是封建統治階級特權之一,朱元璋的妃嬪很多,一共生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
朱元璋深恨自己年輕時沒有機會上學,因此對兒孫的教育特別重視,特在宮中建造大本堂,貯藏古今書籍,征聘四方名儒為之教育太子和諸王,輪流講課,挑選才華出眾的青年侍讀。時常賜宴賦詩,談古說今,計論文字。為了了解其子孫的才能,他常常到大本堂抽查考試。
有一次,朱元璋來到大本堂,特地試探皇太孫朱允炆的才思和學問,令其賦詩一首。朱允炆的詩后兩句是:“雖然隱落汪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元璋喜歡豪放、粗獷的詩風,看了詩后,覺得缺乏氣度,很不中意。
為了進一步試探和啟發皇太孫,朱元璋即興出一對聯上聯,要他續對下聯:
風吹馬尾千條線;
允炆沉思一陣后,對曰:
雨打羊毛一片氈。
朱元璋緊鎖雙眉,搖著頭說:“對是對上了,調子仍是低沉,毫無氣魄。”
善于逢迎父皇的四子朱棣在旁,見此情景,即上前奏對道:
日照龍鱗萬點金。
對句很合朱元璋的口味,他轉憂為樂,連聲叫絕:“對得好,對得好!”
在離開大堂之前,朱元璋再三囑咐皇太孫朱允炆,無論作文章寫詩,還是做對聯,都要有氣度,豈能軟綿綿的?
俗話說: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朱元璋的妻子通過跟隨他幾十年的學習和鍛煉,也粗通文墨,欲知詳情,請看下回。
第十八回 后宮內 續對皇后聯
朱元璋的妻子馬氏,是紅軍元帥郭子興的養女,原是子興的老友馬公托付給郭元帥的第二夫人張氏撫養的一個孤女。馬氏的名字無人知道,在歷史文獻上記載她嫁人后的稱呼是馬夫人,丈夫稱帝后的名號是馬皇后,死后被謚為孝慈高皇后。
馬皇后長得不很好看,小時候沒有上過學,后在隨夫軍中見有文書就求人教認字,暗地里照樣子描寫。作了皇后以后,要女官每天教她讀書,記得許多歷史上有名婦女的故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馬皇后不僅能讀,還能寫文章、寫詩、作對聯等。有時還幫皇帝整理資料。
一天晚上,朱元璋退朝同到內宮,在宮中拿著把白折扇,來回踱著方步,在思考當朝時還沒有處理的一些事情。馬皇后為了照顧皇上的身體,讓皇上從倦意中解脫出來,便以朱元璋扇子上的畫為題,出一對聯上聯:
扇描墨龍,呼風不能喚雨;
朱元璋頓從倦意中清醒過來,掉頭望著妻子,莞然一笑,品味著皇后的上聯,忽見皇后穿著一雙繡有金鳳的綠色緞面鞋,即續對曰:
鞋繡金鳳,著地那堪登天?
夫妻二人爽朗大笑了起來。
馬皇后出身貧賤,很體恤下情,常常規勸丈夫要多與大臣們交好,有事要商量商量。她常對丈夫說:陛下不忘和我貧賤時的日子,也愿不忘和群臣過的艱難日子,常常這樣想,有始有終,才是好事呢。
有一次,朱元璋一意孤行,要殺開國元勛劉基,也就是他當大元帥時的軍師劉伯溫。后在許多大臣的保舉下,才讓劉基告老還鄉。他把這事跟皇后說了,馬皇后聽后,連忙以對聯形式作答:
君君臣臣,商商量量,對對對;
朱元璋聽出皇后作答的話是一副對聯的上聯,于是,以內宮中妃嬪每天朝拜自己的情形續接了下聯:
姐姐妹妹,整整齊齊,排排排。
洪武十五年(公元一三八二年)八月,馬皇后病死,時年五十一歲。朱元璋悲痛不已,朱元璋特地為她題寫了一副挽聯:
寶瑟無聲弦柱絕;
瑤臺有月鏡妝空。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一三九八年),七十一歲的明太祖朱元璋,病倒在床上約—個月,于閏五月,離開了他手創的皇朝。
轉自惡人谷珠樓 發布日期: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