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民
對聯常被用來烘染環境氣氛,寓托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趣,因此,在我國文學作品中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藝術手段。
我國古典小說《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可說是全書集中筆墨描述題額作對的重要章節了。其中,不少“恰極工極、綺靡秀媚”的館院堂榭的題額,精當中景自不待言,單是那許多切合居停主人氣質和反映寶玉不泥古人、不同流俗的對聯,就美煥遠致,夠引人贊嘆的了。
再看曹雪芹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情 凹晶館聯詩悲寂寞》里所寫的史湘云、林黛玉聯詩作對的情景。當史湘云見到凹晶池水中“嘎”的一聲飛起一只白鶴,直往藕香榭去了,觸景生情吟出上聯:“寒塘渡鶴影”,而黛玉對的下聯卻是“冷月葬詩魂”。上下聯情景相生,這就或明或暗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悲劇結局。
熟悉長篇小說《紅巖》的讀者,總忘不掉那些囚禁在渣滓洞的革命者,在牢室門扉上貼的對聯:
洞中方數月;
世上已千年。
這副對聯僅對古詩略加改動,便賦以全新的深邃內涵。
“詩言志”,文學作品中的對聯可褒可貶,宜莊宜諧,同樣是作者思想情愫的反映。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是為人物出場描寫的最精彩篇章,當寫到劉玄德三顧茅廬時,作者特別點出了諸葛草堂門上大書的一副對聯:
澹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一副五言短句,不僅使茅廬生輝,平添了一層高雅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烘托出草堂主人“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治學經世的操守,幾乎是諸葛亮一生立身行事的光輝寫照。
在我國民間文學中也不乏以對聯意諷的趣例。據諷刺文學《笑笑錄》載,明末洪承疇降清前,官至薊遼總督,常以“忠”、“節”不二自詡。曾親撰一聯懸于庭堂:
君恩深似海;
臣節重如山。
待洪投清后,有人只在其聯尾各續一個虛字,變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節重如山乎?
一慨嘆,一反詰,鄙夷譏嘲之意,力透紙背。
《笑笑錄》另載:著名畫家唐伯虎代市人書寫一副對聯:
生意如春意;
財源似水源。
含意蘊藉,聯想雋永。市人看了,覺得雖然搔著心中癢處,仍嫌欠具體,也不痛快,請再改得顯而易見些。唐伯虎甚為慍怒,乃振筆直書云:
門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蟲,隊進隊出;
柜里銅錢,有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市人大喜,覺得如解渴充饑一般,刻木鎦金懸于肆內。行人客商望之,無不噴飯。唐伯虎寫改對聯的故事,辛辣嘲諷了追名逐利的市儈心理,妙筆生花,俗則俗矣,而揶揄之情,痛快淋漓。
轉自惡人谷珠樓 發布日期: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