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擢
語言的規范化,關系到國民教育、科技發展、國家的現代化。20世紀初,國語運動的倡導者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他們一手抓國語──也就是今天的普通話的語音標準研究,一手抓《國音字典》、《國語詞典》的編纂。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語言的規范化,1953年出版了《新華字典》,1955年召開了現代漢語規范化學術會議,在通過的決議中有一項是要求編纂一部現代漢語詞典,國務院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國最高的語言機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這就是今日享譽海內外的《現代漢語詞典》。時代在前進,語言在發展,作為國家語委委員的李行健同志敏銳感到應該編一部新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他的想法得到呂叔湘先生的支持,得到國家語委的支持。
經過整整十年的不懈努力,今年《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外研社)以嶄新的面貌出版了。
這部詞典的特色是什么?答:兩個字──規范。規范就是標準,包括兩個方面:具體的和原則的,前者屬于規定的,后者屬于提倡的。具體的指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語言文字的標準,如《簡化字總表》、《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等;原則的指一種總體的要求。普通話是我們民族共同語,是一種標準語,其標準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兩個方面的標準都要貫徹到詞典編纂中去。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整合過程。重點談談前一種。國家頒布的語言文字標準有好幾種,時間跨度大,內部有不統一的地方,這就需要整合使其一致。例如“粘”、“黏”二字,1955年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取“粘”廢“黏”,1986年《普通話異讀詞整理表》給“粘”注zhān音,暗含著讀nián當用“黏”,1988年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正式確定“黏”為非淘汰字。詞典的整合工作就是消除其矛盾性和不確定性。
整合工作的另一面是與語言文字的應用相結合。例如1964年公布的《簡化字總表》,用同音替代的辦法以“象”包“像”,1986年重新公布《簡化字總表》恢復“像”字,使這兩個字各司其職,但是在有些地方使用上混淆難辨,詞典要幫助讀者正確分辨!冬F代漢語規范詞典》專門做了辨析,現摘其要:“像指以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如畫像、神像等;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象,如氣象、旱象等。”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有很大的難度。周汝昌先生說:“像、象二字有虛實之別。像實而象虛。遠古時中土華夏氣候不與今同,故大象不罕見,其后氣象巨變,熱帶動物南移,于是再提到巨象時只能‘看圖識字',‘象'字由‘實'演變為‘虛'義了!保ā缎熘輲煼洞髮W學報》2003年1月)周先生的論述與兩千年前韓非子所言,若合符契。《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薄冬F代漢語規范詞典》的辨析深得要領。這些看來似乎平常的分析,其學術含量是不低的,其工作量是大的。整合工作是多方面的,是一個大而復雜的工程?傊~典不僅說明什么是規范的,還要有針對性地說明哪些是不規范的,用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一種方便讀者的精神,去貫徹規范標準。
這部詞典的編纂,歷經十個寒暑,加工和修改累計有八輪之多。編詞典不斷修改,也就是不斷地錘煉。這部詞典在精益求精上的確是盡了最大的努力。當然,它也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求完美是一個不斷追求的目標。
原載《北京晚報》2004年2月14日
發布日期:200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