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哲 博客-鴻泥爪跡
黃宗羲墓位于余姚市陸埠鎮十五岙化安山南麓,由南雷村進去,登化安山,山岙處即可見黃宗羲墓。墓地不大,墓體與龍山連成一體,墓葬前立面呈凸字形,青磚堆壘。墓平面呈方形,四面皆用塊石和條石錯縫砌成,墓葬正面用灰色塊石錯縫砌成,中間嵌墓碑,為淡豆沙色梅園石,上書“黃公梨洲先生碑”七字,以隸書陰刻。
此地清凈無塵,人跡少至。相傳為黃宗羲生前自營生壙,中置石床。康熙三十四年初秋,黃宗羲病重不起,寫了《梨洲末命》一文,文中囑咐“吾死后,即于次日之早,用棕棚抬至壙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棕棚抽出,安放石床。不可用紙錢,見世俗所行折齋、做七,一概掃除。來吊者所送銀錢紙燭盡行卻之。相厚之至,可在墳上植梅五株,則稽首謝之。”要求在其墓前樹立石條兩根作望柱,上刻:“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風節;沼鈔著述,同虞喜之傳文。”我在墓地邊未能看到這兩根原始望柱,想是歲月久遠,已不知去向。在墓道北側梅園邊,有一座石亭,石亭座北朝南,東西北三面圍以石凳,石柱上刻有黃宗羲先生上述自撰聯,想是近人營造。
墓葬正面為拜壇,正前方有一暗紅色梅園石石桌。拜壇兩側各有兩對稱青石凳,拜壇地面用小鵝卵石鋪設,兩旁植樟、柏、白玉蘭、梅各一棵共八棵。拜壇前為荷花池,呈不規則橢圓形,池壁下部用塊石,下部用大鵝卵石疊砌。拜壇左側為面積約有648平方的梅園,植梅約200棵,墓道從梅園中穿過,到達拜壇。黃宗羲墓的南面山坡有其父黃尊素墓,墓前原有“龍虎草堂”,是黃宗羲生前守護父墓及讀書、著述之處,后毀于火。現所在“龍虎草堂”為重建物。
黃宗羲出生在余姚縣通德鄉黃竹浦(今浦口村)一個書香之家,從小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黃尊素是東林黨名士,為人沉毅正直,明天啟二年(1622)由寧國推事升為御史。黃宗羲八歲隨父在任所讀書。當時,權閹魏忠賢把持朝政,戕害忠良,政治腐敗不堪。東林志士左光斗(安徽桐城人),楊連(湖廣應山人)等常到黃家議論朝政,評論人物。黃宗羲侍立在旁,對朝政黑暗情況、東林黨與閹黨的斗爭等,了然于懷。
黃尊素因幾次上疏,評擊閹宦,觸怒了魏忠賢,被魏羅織罪名,于天啟五年將他削職,遣回原籍。次年三月,魏忠賢又命提騎(宦官操縱的武裝特務)將黃尊素押解進京。縫騎經蘇州,正遇蘇州市民暴動,官船被擊沉,經騎只好返京。黃尊素得悉,自動去余姚縣衙投案,被押送京城。黃宗羲送父親到紹興。父親命他拜著名學者紹興劉宗周為師,并囑他:“學者不可不通知史事”。父親的教訓對他后來的求學道路發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三個月后,黃尊素被害于獄中,兇訊傳到余姚,全家悲恨。祖父為使黃宗羲牢記國恨家仇,在他進出門口處寫上“爾忘勾踐殺爾父乎”八字來激勵他。
天啟七年,熹宗死,思宗即位,想挽救垂危的明王朝,“勵精圖治”,先后處置魏忠賢及其黨羽。十九歲的黃宗羲袖藏利錐,懷帶訴狀,只身上京替父伸冤。到京時,魏忠賢已自殺,朝廷刑部正審訊閹黨余逆,黃宗羲奔入公堂對質。閹黨分子許顯純為自己詭辯說是皇后外甥,以免受死罪。黃宗羲說:“許顯純與閹黨構難,忠良盡死其手,當謀逆同罪。犯謀逆罪,即使親王宸濠也不能免死,何況皇后之外親乎?”當堂用所藏長錐猛刺許顯純,使之“流血蔽體”。另一閹黨分子李實暗送黃宗羲三千兩白銀,央求不要追究。黃宗羲拒收銀子,在公堂揭穿陰謀,并以錐錐之。懲治害死其父的兇手之后,他召集被害諸臣子弟在沼獄中門設祭,祭文讀到一半,哭聲振蕩禁城。思宗聞知,也為之動情,說:“忠臣孤子,甚惻朕懷!”黃宗羲也由“罪臣余孽”一變為“功臣遺孤”、“孝子”,而名聞天下。
崇禎二年(1629),黃宗羲尊父遺命到紹興正式拜劉宗周為師,攻讀于由劉宗周主講的紹興“證人書院”。劉宗周學問淵博,是“陽明心學”的后勁之秀,更是一位正氣凜然的骨鯁之臣,也是一位氣節崇高的愛國志士。黃宗羲不僅從老師處學到知識,更從老師處學到人品氣節。
黃宗羲發憤學習,“經史百家無所不窺”,尤精史學。家中藏書讀盡,就向余姚鈕氏“世學樓”,紹興祁氏“澹生堂”,南京黃氏“千頃齋”,常熟錢氏“絳云樓”等江南藏書大家借抄。康熙二年(1663),寧波天一閣競破族外人不準登樓的舊例,由范姓友人陪他上樓觀書,借抄。他常從早晨出發搜集古文書,連夜抄扎攻讀。冬夜天寒,也抄書至雞鳴;夏夜避蚊伏帳中抄讀,從不稍懈。攻率之余還尋師訪友,切磋學問,教導弟弟宗炎、宗會,以后兩弟都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當時,兄弟三人被稱為“浙東三黃”。
崇禎三年,黃宗羲在南京參加繼東林黨而起的政治集團“復社”,與復社中堅人物結識。此后十余年中,他自覺地以既有“經天緯地之略”,又有“禮樂兵農之才”的“豪杰”標準要求自己。為此,他除從劉宗周問學之外,還游學南北兩京,接觸社會,考察人生,并結交方以智等著名學者,論政議文,探求科學,視野大開。
崇禎十一年,魏閹余黨阮大鋮在南京翻案,黃宗羲與東林子弟、太學生等140余人憤然而起,貼出《南都防亂公揭》,揭露國賊丑行,阮大鋮對他痛恨入骨。
崇禎十七年三月,明亡。五月,清王朝建立。同時,南明弘光小朝廷在南京建立,阮大鋮竊據兵部侍郎,趁機大肆搜捕黃宗羲等人,由于清軍南下,弘光小朝廷潰散,黃宗羲得以脫身回余姚。清兵南下占領浙北,陳兵錢塘,準備橫渡東進。順治二年(1645)黃宗羲的老師劉宗周絕食殉國。明朝遺臣張國維(東陽人)與樹旗抗清的明遺臣余姚孫嘉績、熊汝霖等擁戴魯王朱以海于紹興監國(古代新君末正式立位,黃暫攝國政者為監國),各地人民紛紛建義旗擁魯王抗清。黃宗羲毀家紓難,集合家鄉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趕赴錢塘江參加防江戰役。
后因守防將領為保存實力,江防失守,抗清志士和人民遭清兵殘殺,魯王政權輾轉于浙閩沿海一帶。黃宗羲率領“世態營”退駐四明山杖錫寺,與抗清英雄王翊聯軍防守山寨。為了聯絡各路義軍,黃宗羲改裝四出奔波。不料留守杖錫寺的義軍,“不守軍紀,不受節制,取糧近地”,與山民造成磨擦,山民燒掉杖錫營寨,義軍受到重大損失,黃宗羲只得“走入剡中(余姚化安山)”。順治六年,黃宗羲知魯王在海上(舟山),即前往,被魯主封為左副都御史。此時,清朝下令,凡明朝遺臣有不順從者,登記全家名單,準備搜捕。黃宗羲也被列于通緝名單之中,他考慮到老母居家,將被清軍捕獲,放心不下,不得已向魯王說明回去探母情由。獲準后,就改姓換名,潛歸家中,護奉老母離家避難,或居友人家,或棲荒山野嶺,居無定所,家禍國難,苦不堪言。
黃宗羲雖然離開魯王,但心里仍惦記著抗清斗爭。清順治六年,他奉魯王沼旨與侍郎馮京第赴日本乞師求揮,沒有成功。回來后,一面奉老母率全家妻小過著流離生涯,一面仍繼續從事抗清活動。至康熙二年(1663)清政府已控制浙東,撤銷了對黃宗羲的追捕令,黃宗羲才得以帶領全家返歸故居。他見恢復明朝已無希望。就致力于學術研究和著述。由于黃宗羲崇高的聲望及淵博的學問,四方學子紛紛前來,拜黃宗羲為師。也在這一年,黃宗羲完成了著名的政治學術著作《明夷待訪錄)。他通過對歷代政治制度的深刻研究、反思,提出了“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這一振聾發聵的民主主義的口號。《明夷待訪錄》一書,閃耀著民主主義的光芒,,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專制皇帝,因此此書一直被列為禁書,不得公開印刷。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先生曾在日本將此書油印散發,作為推翻帝制,實行民主自治的動員令。
黃宗羲一邊著書,一邊往返于海昌(海寧)、石門(桐鄉)、紹興、寧波等地講學,培養出一批著名學者。
康熙十八年,朝廷設“明史局”編修《明史》,由于黃宗羲熟悉明代掌故,在學術界有崇高聲望,經朝臣推薦,康熙帝特聘黃宗羲入京主持史局。黃宗羲以母老己病為由拒絕。經多方周旋,黃宗羲才答應派出他最好的學生萬斯同、兒子黃百家進京參與史局。并訂立規矩,要萬斯同、黃百家以布衣參與史事,不署名銜,不受俸祿。編寫開始后,康熙降旨凡黃宗羲所論著及所見聞有關《明史》可資考查的,命地方官抄錄后送往北京,交付史館。修史過程中凡發生疑問,即派專使來余姚向黃宗羲求教訂正。
黃宗羲身材瘦小,但體格強健。在他82歲高齡時,尚且攀登黃山險峰,并為《黃山志續集》寫了序文。
黃宗羲一生著述不斷,而且愈到老年愈勤奮,年逾八十,著書不掇。據統計,黃宗羲著作共計有一百十二種,達一千三百卷,二千萬字。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哲學、歷史、天文、地理、數學、文學、藝術、宗教、文字學等等多方面學術領域,因此后世稱他是我國歷史上博學多才、成就卓越的大學問家。他留下的宏豐著作,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在文學方面,他所開創的“浙東史學”一直影響到近現代。
“浙東史學”是明末清初民族矛盾激化情況下的時代產物。由于明朝的滅亡,清兵的南下,抗清斗爭的失敗,民族志士的死節,促使黃宗羲對歷史進行沉痛的反思,結合自身不尋常的經歷,經過對國家興亡的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形成了他的有劃時代意義的史學思想。黃宗羲提倡“尊史”,注重史學,求證于史;黃宗羲認為,尤其在國破家亡的重要時期,“尊史”可以使國人激起強烈的民族意識。“浙東史學”的特點就是以治史為基點,以治“明史”入手,極力表彰愛國仁人與氣節志士;征集鄉邦文獻,著力于史籍的撰寫。黃宗羲史著豐富,在史學上有較大的影響。他還教育培養了萬斯同等著名的明史專家。開了浙東史學研究的風氣。在他的影響之下,浙東史學的傳人有全祖望、邵廷采、章學誠、邵晉涵等,直至近代的黃云眉。他們都是史學界的著名學者。
由于黃宗羲在學術上和思想上的重大貢獻,與孫奇逢(河北容城人,明亡隱居不仕)、李頤(陜西周至人,講學江都,門徒甚眾),并稱為清初三大儒;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家。
人們多注重于黃宗羲在史學上的貢獻,其實黃宗羲在經濟領域也有非常突出的成就。他的“積累莫返之害”之論說被清華大學的秦暉教授在一篇論文中概括為“黃宗羲定律”。黃宗羲指出,封建賦稅制度有“三害”:“田土無等第之害,所稅非所出之害,積重難返之害。”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不分土地好壞都統一征稅;農民種糧食卻要等生產的產品賣了之后用貨幣交稅,中間受商人的一層剝削;歷代稅賦改革,每改革一次,稅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縱觀歷史上多次稅費改革,出發點也是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像唐朝時的‘兩稅法'、明朝時的‘一條鞭法'、清代時的‘攤丁入畝'等等,但每次稅費改革后,由于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局限性,農民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后會漲到一個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黃宗羲稱之為‘積累莫返之害'。現中央領導溫家寶等同志了解到這一研究成果,把它看作一面歷史的鏡子,要求作為稅制改革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的借鑒。這是史為今鑒的最好栓釋,也是黃宗羲留給后人的一個命題,一筆思想財富。
天哲云:黃宗羲以治史而凝重,因思想而深邃,維著述而垂世,守名節而不朽。經世致用學說,啟浙東文化,民主共和思想,開一代先河。其學明世遺蹤,澤被流長。
黃宗羲精言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事,不論一生。(《宋元學案》)
▲言貴有物;無物,非言也。(《宋元學案》)
▲學則智,不學則愚;學則治,不學則亂。
▲小人好惡以已,君子好惡以道。(《宋元學案》)
▲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明儒學案》)
2004.7.17寫于歸園
發布日期:200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