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gx.gif (2967 bytes)
 

   作者授權國學網站專用

 
 

 

 

 

www.ffhyjd.com

inde1111.gif (188 bytes)



第二章
在吸收中西方哲學傳統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

  

    哲學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精粹部分。建設精神文明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決議》中一再強調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我們哲學的指導意義?,一再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的思想路線。我在這里主要要講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正確理解辯證唯物主義,一個是如何在吸收中西方傳統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

    我們需要怎樣的哲學,這似乎是不成問題的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早已是我們的哲學根本。其實問題就出在這個"不成問題"上。首先,我們是否能真正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特別是要有許多人能真正理解。只要不能,就需要人們不斷地探討,如何才能正確地理解它。否則為什么我們總是要講加強學習呢?可見實際上這是有了馬克思主義就萬事大吉的懶漢想法。其次,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都要有一個具體的環境。時代在變化,需要我們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種豐富和發展就是對真理的發展,就是創造,而豐富和發展的怎樣,要有一個批評的環境。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它是在批判中產生,也將在批判中得以發展。因而我們需要怎樣的哲學,實際上就是要解決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如何才能正確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如何在實踐中發展辯證唯物主義,也就是如何真正掌握辯證唯物主義。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某些人理解歪了的辯證唯物主義;我們需要的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古典式的"辯證唯物主義。

    這里必須首先指出這種選擇的出發點。我在這里不想建立一套什么哲學體系,因為憑空想出一套體系必然是虛妄的。我的出發點是現實,是中國社會實現轉形,實現現代化這一偉大的社會實踐。確確實實我們的許多現實問題出現在哲學上,在解決其他問題之前,應該首先對哲學上的問題進行一番檢討,澄清人們的觀念,改進人們的思維方法,以利我們更好地面對現實的挑戰。

    這里還必須說明一下應如何面對已有的哲學傳統。辯證唯物主義也是馬恩對前人哲學的繼承和發展。因而要想發展辯證唯物主義,學習馬恩對前人哲學遺產的正確態度和方法,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過去在學習辯證唯物主義時總是覺得除此以外的哲學一無是處,必須拋棄,辯證唯物主義是憑空產生的。因而如何發現其他哲學的合理性,以一種兼容的胸懷,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吸收更多的人類哲學遺產,為我們今天的現代化建設服務,是當務之急。

    下面我們就將辯證唯物主義分析開來,談中國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其中關于唯物主義談實事求是和實踐兩個問題,關于辯證法談否定之否定和對立統一兩個問題。談中國人在把握這些哲學問題的得失,而這種得失又與哪些哲學傳統有關。

    第一節  實事求是與中國人務實的哲學傳統

   
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是我們今天很平常的一句話。但這句話能夠成為人們的共識,卻經歷了無數的曲折,是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換來的。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一直伴隨著左和右的斗爭,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的斗爭,這種斗爭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和現實的斗爭。而革命本身就是理想轉化為現實的過程,不能沒有理想。過分的實用而導致的貧乏的理性,使一般的革命者不能很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不愿對馬列主義作更多的思考,常常是照搬馬列書本上的一些結論了事,結果是在現實中屢遭挫折。從而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等等,這些辯證唯物主義的常識,在中國都有著非常實在而深沉的的含義。可以說在現階段,實事求是,是中國領導人不可動搖的哲學原則。按說中國人是一個特別務實的民族,但在接受實事求是這條原則上費了那么多的周折。這還得從中國的從中國的哲學傳統講其起,談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問題。

    哲學的分類因標準不同而有許多,但其中最基本的劃分是"現實的""理性的(或云'理想的'"這兩種類型,因為這是哲學所面臨的最基本的問題。在西方人們早就指出了酒神與日神性格的不同。"審慎與熱誠的沖突是一場貫穿著全部歷史的沖突。"?謝林曾"把自然與精神的區別與關系看成現實的東西與理想的東西的區別與關系。"他認為"先驗哲學的問題是使現實的東西從屬于理想的東西,自然哲學的問題是從現實的東西解釋理想的東西。"? 羅素在講到柏格森的時候說∶"感情哲學中包含一切基本上是樂觀主義的或悲觀主義的哲學,一切提出拯救方案或企圖證明不可能有拯救的哲學;宗教哲學大都屬于這一類。理論哲學中包含大多數的大體系;因為雖然知識欲是罕見的,卻向來是哲學里大部分精華的源泉。另一方面實踐哲學就是那些哲學∶把行動看成最高的善、認為幸福是效果而知識僅僅是完成有效活動的手段。"? 羅素在談到邏輯分析哲學時又說∶"在哲學中,自從畢達哥拉斯時代以來,一向存在著兩派人的對立局面:一派人的思想主要是在數學的啟發下產生的,另一派受經驗科學的影響比較深。柏拉圖、托馬斯·阿奎那、斯賓諾莎和康德屬于不妨叫作數學派的那一派,德謨克里特、亞里士多德,以及洛克以降的近代經驗主義者們屬于相反一派。"" 羅素這里所說的"理論派""數學派"實際上屬于理性哲學,而其"實踐的""經驗的"則可以歸為現實哲學。他所說的"感情哲學"可以劃入這兩類當中。對于這兩類哲學,后來的美國實用主義創始人威廉·詹姆士的劃分更為明確。他根據人的氣質提出了一個"理想型""現實型"的著名劃分法。其中屬于柔性氣質有"理性主義的(根據原則而行)、理智主義的、唯心主義的、樂觀主義的、有宗教信仰的、意志自由論的、一元論的、武斷論的";而屬于剛性的有"經驗主義的(根據事實而行)、感覺主義的、唯物主義的、悲觀主義的、無宗教信仰的、宿命論的、多元論的、懷疑論的" 。這種劃分是粗線條的,未必完全合適,但他指出人們在哲學上的兩種傾向∶一是偏重于現實的,一是偏重于理想的。這兩種傾向在西方哲學史上則表現為德國的理性主義傳統和英美的經驗和實用主義傳統。

    而我國的哲學傳統是屬于那一種呢?從總體上說,中國的哲學傳統偏重于現實型,但中國古代也有理性主義哲學,也一直存在著理性和現實的斗爭。中國的實用哲學和理性哲學又有不同于西方的特點,而馬克思主義屬于理性主義哲學的體系,同時又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兩方面的因素使我們接受唯物主義時必然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

    在中國古代哲學很早就帶上了務實的色彩(參見下一章有關真理問題的討論)。在我國古代文化流變中,黃河流域的文化成為后來占據了主導地位。而黃河流域的文化是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農業文明造就了人們務實的心理。中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擺脫了對自然神的敬畏而相信自己的力量。從《尚書》中就可以看出,商人在政治上還強調"天命神授",而到了西周,則強調"敬天保民"了。《左傳》、《國語》寫作時,以民為本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已開始強調民為神之主。有似于西方古希臘奠定了整個西方哲學的基礎,先秦諸子奠定了中國哲學思想的基礎,而諸子除了莊子有些特別以外,幾乎都帶有強烈的實用色彩。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說的就是這種情形。而在諸子當中,又以法家思想最為務實,韓非在當時就明確地說∶"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力氣。"? 指出在當今的社會,任何不契合實際的教條都有可能導致覆亡。最終這種務實的法家思想取得了勝利,秦國靠法家思想統一了天下,從此法家思想成為我國政治學說的一大支柱。儒家在務實上比法家差了一籌,所以孔孟都曾帶著弟子周游列國,宣傳仁義之說,結果一無所獲。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取的只是其大一統學說(其實法家也主張大一統),而實現大一統的具體措施還得靠法家那一套。

    中國古代的實用主義哲學經常伴隨著經驗主義。章太炎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國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務在工商耕稼,志盡于有生,語絕于無驗。"? ,這是對中國人實用加經驗主義特點的概括。先秦諸子中陰陽學說被人稱為"迂怪""閎大不經",但鄒衍在提出這些學說時卻是"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可見也是經過嚴格的經驗方法得來。在漢代,王充提出了∶"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的名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歷史的傳統,在世界各國中,只有中國代代相續,保持一部完整的歷史寫作,這是中國人重視經驗的一個有力證據。

    可以說中國哲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經驗論為基礎的實用主義。這一點幾乎所有談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人都指出了這一點。 如錢穆在其《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就說∶"中國人一方面極重自然,但另一方面又極重實用,中國人的人生理想是把'實用''自然'調和起來,融成一片。"? 李澤厚將這種實用主義稱為"實用理性""所謂'實用理性'就是它關注于現實社會生活,不作純粹抽象的思辨,也不讓非理性的情欲橫行,事事強調'實用''實際''實行',滿足于解決問題的經驗論的水平,主張以理節情的行為模式,對人生世事采取一種既樂觀進取又清醒冷靜的生活態度。它由來久遠,而以理論形態呈現在先秦儒、道、法、墨諸主要學派中。"?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他又說∶"如果說,血緣基礎是中國傳統思想在根基方面的本源,那么,實用理性便是中國傳統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的特色。先秦各家為尋求當時社會大變動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說,從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來的理性,沒有走向閑暇從容的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臘),也沒有沉入厭棄人世的追求解脫之途(如印度),而是執著人間世道的實用探求。以氏族血緣為社會紐帶,使人際關系(社會倫理和人事實際)異常突出,占據了思想考慮的首要地位,而長期農業小生產的的經驗論則是促使這種實用理性能完全保存的重要原因。中國的實用理性是與中國文化、科學、藝術各個方面相聯系相滲透而形成、發展和長期延續的。"?我倒不太同意用"實用理性"一詞來概括中國哲學的最基本的特點。因為實用和理性在哲學流派上是大不一樣的。李澤厚的意思是在說明中國哲學重實用的特點,而"實用理性"一詞很容易使人把重點放在"理性"一詞上,把"實用"看作是修飾語。中國的理性有中國的特點,它雖在某種成度上與實用結合到一起,但必須分開來說。

    如何評價中國的這種以經驗論為基礎的實用主義哲學呢?這只能從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的需要來判斷。首先說它積極的一面。第一、這種重現實的哲學,有利于我們接受唯物主義。中國人接受唯物的觀念并不困難。李澤厚曾說過這樣的話∶"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實踐性格非常符合中國人民救國救民的需要……重行動而富于歷史意識,無宗教信仰卻有治平理想,有清醒理智有充滿人際熱情……,這種傳統精神和文化心理結構,是否在氣質性格,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上,使中國人比較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呢?"? 這種務實的觀念使我們易于從理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上來說,務實的精神使國人能更好地從事經濟活動,在現實生活中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而不是為了某種虛無飄渺的理念來舍棄現實。所以中國人走向現代化可能在其它方面比西方艱難,惟獨在一點上,我們比他們容易,那就是,我們沒有那么多的宗教束縛,沒有西方人走出中世紀時所經歷的痛苦。因為對實用而尚變的中國人來說,沒有什么堅不可破的理念。中國人對宗教都采取一種實用的態度,文人信某一宗教,是因為其理論可以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一種合理的解釋,老百姓燒香,是為了獲得某一位神靈的恩惠。第二、中國人這種實用哲學使中國人有天然的革命的傳統。在西方,實用主義哲學是一種更多的肯定現狀的哲學。而中國人的實用精神在它產生的時候起就伴隨著對變化精神的崇尚。"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實用的中國人深信不疑的信條。例如自從近代以來,中國人就一直致力于改變中國的現狀。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改革、深化改革,總之,在人們心目中有這樣一個信念,希望在變化當中,明天會比今天好。

    從事實上看,實用而尚變的哲學有利于中國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每一個進步都是伴隨著思想的解放,即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沖破左的教條的束縛。改革開放的設計者和領導者小平同志在一系列講話? 中一再強調實事求是的重要性。他在一次會見外國人時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點經驗的話,那就是這幾年來重申了毛澤東同志提倡的實事求是的原則。……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吃了苦頭總結出來的經驗。"" 可以說沖破左的束縛,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實事求是,而這個武器之所以能迅速發生作用,是因為中國人有務實的傳統。

    其次說以經驗論為基礎的實用主義哲學傳統對我們的生活的負面影響。第一、過分的實用主義必然導致功利主義,而事事從功利出發,必然導致短期行為。人們在談到中國人的智慧時總是要說中國人過分實用而導致目光短淺的特點,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它的危害仍然難以估量。即以科學不發達為例。過分的實用正是中國科學不發達的重要原因。實用哲學是目的論,目的論在很多時候是妨害科學發現的。羅素說∶"當我們問到一件事'為什么'的時候,我們指的可以是下列兩種事情中的一種,我們可以指∶'這一件事是為什么目的而服務的?'或者我們可以指∶'是怎樣的事前情況造成的這一事件的?'對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目的論的解釋,或者說是用最終因來解釋的;對于后一問題的答案就是一種機械論的解釋。我看不出預先怎么能夠知道科學應該問的是這兩個問題中的哪一個?或者是不是兩個都應該問?但是經驗表明機械論的問題引到了科學的知識,而目的論的問題卻是沒有。原子論者問的機械論的問題而且做出了機械論的答案。可是他們的后人,直到文藝復興時代為止,都是對目的論的問題感興趣,于是把科學引進了死胡同。"?中國的實用哲學以經驗論為根基,但科學的發現不光要有實驗,還要靠理論上的推導,有時還要靠假說。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只發明了許多技術,沒有系統的科學。就是在科技思想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認真檢討起來,我們的科學思想仍然是不完整的(詳見下一章關于科學問題的討論)。第二、過分的實用導致中國理性哲學發展的不健全。人類的哲學需要不可能完全由關注現實的一面組成,必須有理性的一面。而中國的哲學由于過于注重現實,使理性哲學的發展不健全。中國的理性哲學在發展中來自現實哲學的批判顯然力量不夠。理性哲學不健全不是一件好事。由于缺少必要的理性哲學素養,人們猝然遇到了理性哲學的光芒,就會顯得手足無措,結果只有輕信某種理性。例如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一向務實的幾億中國人會為""的理念所迷惑,而幾乎進入顛狂的狀態。

    下面再說說中國的理性哲學傳統。中國的哲學傳統也不是一種色彩,它從一開始就有理性的一面,并與實用的一面作斗爭。遠古的神話就有為理想而奮斗的故事。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鯀禹治水、夸父逐日等講的都是人們為美好的信念而犧牲眼前一切的故事。這種理性的精神并沒有因社會進入理智的時代而徹底消失。例如孔子仁、義、禮、智、信的信條,孟子的性善說和以此為基礎的王道說,墨子兼相愛的主張,老子、莊子有關道的學說,名家的思辨學等等,都具有很強的理性和理想色彩。這里有先驗的假設,也有從經驗中抽象出的信條,有關于名實辨析,也有樸素的辯證法,其中也不乏對宇宙本體探索。這種理性哲學傳統在秦漢以后又得以延續。漢武帝表彰六經,使儒家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儒家的充滿理想化的社會構想使后代許多儒生深信不疑,人們不時可以看到儒生們捻出儒家信條批評社會,指導生活。直到近代康有為的《大同書》中仍然可以看到這種來自儒家的理性空想。當然中國的理性哲學還有佛家、道家。佛學本身的理性程度并不亞于西方的理性主義哲學。佛家哲學雖然來自印度,但那也是中國哲學傳統的一部分。以道家學說為主體的魏晉玄學也有很強的理性色彩。宋明理學就是綜合了佛道二家思想而成的一套理性哲學。

    如同中國的實用哲學有自己的特點一樣,中國的理性哲學也不同于西方的理性哲學。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它的影響也分兩個方面。其積極的一面是,理性的傳統對實用的傳統是一個綜合。我們中國人也不是完全實用的民族,我們又能時時超越現實,追求美好的理想。中國古代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理念,激勵人們奔向理想的目標。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有許多信念都是來源于古老的訓示。

    但中國的理性哲學又有致命的缺陷,首先,中國的理性哲學傳統往往帶有強烈的空想色彩,坐而論道,空談誤國者,代不乏人。例如漢武帝"表彰六經"以后,便造就出一批又一批迂腐的儒生。他們從儒家典籍中拈出一些信條,力圖用來指導整個社會生活。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漢武帝死后的有關鹽鐵的一場大辯論中看得清清楚楚。當時的儒生與田千秋、桑弘羊為代表的官吏就國計民生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儒生們根本不顧現實,完全從儒家的信條出發,對朝廷的一系列政策展開攻擊。這場爭論在方法上完全是理性和現實的斗爭。晉朝王衍等人清談誤國,南宋朱熹等理學家置國家淪亡于不顧,"低眉拱手只顧談性命",明末、清末的迂腐不堪的大臣,都是這種理性傳統的堅持者。在今天的生活中,一些人靠夸夸其談,講原則,背教條吃飯,也都屬于這一傳統。他們表面上關心國家,關心集體,大公無私,其實百無一用,甚至是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幾十年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程中,教條主義象冬天的感冒病毒一樣不時流行,"左禍"接連不斷,也不能不說與中國人的理性傳統無關。

    中國理性哲學的再一個缺點是缺少邏輯分析。先秦的名家和墨家是有這一傳統的,在后代沒有得以延續,使得中國的理性哲學缺少思辨的光輝。由于人們過于關注現實,以至于重整體而又缺少系統,直觀而又缺少分析。如李澤厚曾說∶"中國的思維傳統和各種科學(甚至包括數學)長久滿足和停步于經驗論的理性水平。……不是中國人缺乏抽象思辨的能力和興趣,先秦的名家和墨家證實了相反的情況;而是思維被這種經驗束縛住了。"?他又說∶"與講究分析、注重普遍、偏于抽象的思維方式不同,中國思維更著重于在特殊、具體的直觀領悟中去把握真理。"? 這種缺少邏輯分析的哲學無助于科學的發展。馮友蘭把中國人這種思維特點叫做"審美連續體",然后說∶"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在中國哲學里,知識論從沒有發展起來。我看見我面前的桌子,他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它是僅僅在我心中的一個觀念還是占有客觀的空間,中國哲學家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這樣的知識論問題在中國哲學(除開佛學,它來自印度)里是找不到的,因為知識論問題的提出,只有在強調區別主觀與客觀的時候。而在審美連續體中沒有這樣的區別。在審美連續體中認識者與被認識者是一個整體。"? 由于缺乏邏輯分析理性使我們的古代空有許多發明而沒有產生類似西方的系統知識,這是眾所周知的事。近代的中國人給西方人突出的印象之一就是不求精確" 。這種傳統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仍然起著很壞的作用。例如我們生產和建設的許多方面都是以一種無序的狀態在運行,該管的事沒人管,不該管的事有很多人過問,馬路修好了又豁開,下煤氣管道和電話線,企業的許多項目都是在沒有市場調查的情況下盲目上馬的,等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前些年有一句流行的話,叫"跟著感覺走",以至于社會上"感覺"一詞使用頻率極高,就是理性貧乏的突出表現。什么東西都用這個詞來代替,說明說話的人對所要表達的意思并不清楚。有的人把這和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相提并論,是大不然。小平的意思是說改革的沒有一個現成的路,需要我們大膽去闖,絕不是讓人們稀里糊涂地做事。再如國人缺少一種系統的思想,近代以來,往往只強調向西方學習科技,而不知道科技后面是生產方式,社會制度。至到我們今天許多人還認為我們的社會道德是最好的,我們缺少的只是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

第二節  實踐哲學是開放的哲學

   
以上考察了中國哲學的傳統,明白了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原則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仍然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下面想繼續談談如何將實事求是的原則貫徹到實踐當中。如果說前面談的是怎樣面對中國的哲學傳統,那么這里談的是怎樣面對西方的哲學傳統;前面探討的是實事求是的重要性,這里說的是怎樣去實事求是。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鍵在于實踐,這是它不同與以往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十一段中幾乎每一段都著重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尤其是末尾一段那兩句話,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宣言∶"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根據馬克思關于實踐的定義,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是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產物。從這一定義出發,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實踐的哲學是開放的哲學,迄今為止的一切有關主客觀的論述都有可能為實踐提供一些合理的環節或因素。說到底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最偉大的哲學的一項重要原因。以前人們在這一方面大大地誤解了馬克思的意思,以一種極左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馬克思主義既然同舊的世界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那么它就應該是全新的。不錯,馬克思主義是最革命的哲學,但馬克思主義決不是憑空產生的。馬克思在建立革命哲學的時候是要說清它不同于以往的哲學之處,而革命的實踐活動也是要不同于其它實踐。但單純就實踐這一概念來講,它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哲學,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革命任務的變化,各國的具體環境的不同,實踐的內容都會發生改變。因而單純就實踐哲學來看,它不應該排斥其他哲學,相反應該有意識地吸收其他哲學的合理因素,為實踐服務。實踐是人的當下活動,有具體的時空條件,對其起指導作用的可能是某一理論的一個環節,這一活動并不意味著支持某一理論,與某一主義在方向就完全一致。例如市場經濟本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特點,我們借用了難道就社會的性質就改變了嗎?唯物主義并不是包攬一切的哲學,實用主義、經驗主義、理性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語言分析哲學等各家哲學,盡管在根本上與辯證唯物主義不同,但在某一環節上都可以納入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哲學當中。應該取其合理的部分以豐富我們的實踐哲學,而不是把它們當做實踐哲學的敵人。下面就分析一下目前幾種主要的哲學流派與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關系。

    經驗主義哲學  從客觀方面說比較接近唯物主義的哲學流派有經驗主義、實用主義。 經驗主義是最接近唯物主義實踐哲學的。它主張以人的經驗作為可信的哲學根本。如羅素在談到經驗主義的始祖洛克時就曾說∶"所謂經驗主義就是這樣一種哲學∶我們的全部知識(邏輯和數學或許除外)都是由經驗來的。"? 在兩種情況下經驗主義是最可取的∶一是在沖破抽象的教條時,它是最有力量的。黑格爾在概括經驗主義的特點時說∶"經驗主義力求從經驗中,從外在和內心的當前經驗中去把握真理,以代替純從思想本身去尋求真理。"? 可見它從根本上和教條主義是對立的。剛剛改革開放時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對沖破左的教條起了很大作用,所說的實踐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歷史經驗。無論多么完美的理論,只要不合于經驗,人們就會對其立即失去興趣。這一點正如洛克主張的那樣∶"一條原理可以十分近乎正確,在理論方面值得尊重然而仍可能產生我們感覺荒謬的實際結論。……只要我們的理論原則的結論,依據我們感覺無可爭辯的常識來判斷是不合的,這些原則便不會十分正確。"" 可見從沖破教條這一點來說,它是富于革命性的哲學。二是經驗主義是富于建設性的哲學,尤其在科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經驗主義是比較理智的哲學,在建設活動中,它扎扎實實,可以少犯些因空想帶來的錯誤。可以說,經驗主義在中國當今改革的實踐中是不應該作過多排斥的哲學。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事業,許多設想必須建立在現實經驗的基礎上,不能象革命那樣更多地依賴主觀能動性。事實上我們的各項政策往往是在總結或借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即使這樣,在出臺之前,都要經過試點,在充分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

    但經驗主義作為一種哲學,它是有明顯缺陷的。有的經驗主義者認為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經驗構成的,推其究竟,極易走向唯心主義。況且,人的經驗有限,它受人自身條件、外在工具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經驗不到的東西有很多,因而在把握整體上顯得無能為力。即科學而言,也不能全靠實驗了結,還必須有假說和推理。所以經驗主義曾受到理性主義的批評。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曾指出經驗主義的兩個缺點∶"一、經驗主義徹底發揮下去,就必然否認超感官的事物,至少也必然會否認超感官事物的可能,也就是說必然導致不可知論。……二、舊形而上學抓住一些知性概念,把它們當做無限,這固然不行;經驗主義抓住此時、此地、此物,把它們當做無限,這同樣也不行,因為具體的此時、此地、此物之中固然蘊藏著無限,但個別的東西終不足以表現真理的真實面目。"?黑格爾說∶"經驗主義一般以外在的世界為真實,雖然也承認有超感官的世界,但又認為那一世界的知識必須完全限于知覺的范圍。"? 可見它的認識范圍是極其有限的。知覺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盲人摸象,每個人的感覺都是千正萬確的,但他們對大象的認識又是不準確的。正如黑格爾所說的∶"經驗中誠然呈現出很多甚或不可勝數的相同的知覺,但普遍性與一大堆事實卻完全是兩回事。"? 而經驗主義者特別是中國人往往在這個當口上犯錯誤。許多人全憑經驗做事,常常造成對科學的拒斥,上至不懂科學管理的干部,下到不懂科學種田的農民,所犯的是同樣一種哲學錯誤。在中國過分的經驗主義往往導致直接經驗論,從而把實踐等同于直接經驗。他們忘記了毛澤東《實踐論》中對"庸俗的事物主義"的批評,只記住了其中"你要知道梨子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一句話。從這句名言出發,連間接知識也都否定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千百萬人的心目中間接知識是妖孽,知識越多越反動,直接知識才是至為寶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農學院必須搬到農村去辦,知識分子必須親自參加勞動等等,莫不與這貌似強調實踐而不真正懂得實踐的理論有關。過分強調經驗必然導致對先驗知識的否定。人類的知識不全來自于實踐,例如有些數學知識,就是推導出來的,但這樣的知識對實踐也有指導作用。有些知識雖然就其終極本源來說,是來自于實踐,但由于知識的累積,與實踐相去已很遙遠,這樣的知識對實踐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這樣的知識所占比例會越來越大。而我們強調實踐的人往往不能理解這一點。真理是多種多樣的,馬克思主義從來不否認"邏輯真理"的存在,而邏輯真理的產生并不依賴實踐,或云不完全依賴于實踐。先驗的東西可以用來指導實踐,馬克思主義反對的是將世界的本體都建立在先驗的基礎之上的唯心主義,而不是所有先驗的知識。恩格斯《反杜林論》就明確地說∶"純數學具有任何脫離個人的特殊經驗而獨立的意義,這當然是正確的,而且也適用于一切科學的已經確立的事實,甚至適用于所有的事實。" 有些知識沒有經過實驗,就已被人發現,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些知識一時難以實驗,但可以指導實踐,如氣功等特異功能,這些對實踐者來說都不應該加以排斥。

    總之,經驗主義有很大的局限,它需要理性的補充。所以西方曾出現過一個影響巨大的邏輯實證主義,意在去掉兩家之偏,兼得兩家之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強調主客觀的統一,也是意在避免單純經驗和抽象理性的弊端。

    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在目的論上與實踐哲學是一致的。實踐的目的就是要有所得,因而舉凡行之有效的東西都可以拿來一試。中國自來有實用的傳統,所以從目的論上接受實踐的哲學不成問題。西方人的實用主義傳統不象中國這樣強,所以有了這一主張就被冠以"主義"之名。西方的實用主義也是與經驗主義在一起的。經驗主義主偏重于認識論這一環節,而實用主義在經驗主義的基礎上強調了經驗的目的,所以實用主義又叫"徹底的經驗主義"。中國雖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的傳統,但不大有人愿意公開擁護實用主義。實用主義在中國人看來,很容易陷入功利主義,有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嫌疑,有更多的貶義在里面。作為哲學,許多人分不清實踐和實用有什么區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某些人那里就變成了"實用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這一情況出發,還必須指出實用與實踐之間的差別。

    理性主義  與實踐主觀方面有聯系的主要是理性主義哲學。近代西方,尤其是德國的古典哲學,有很強的理性主義傳統。康德、黑格爾都是理性主義哲學大師。從體系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屬于理性哲學。在目前看來,理性主義哲學對我們的實踐有三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實踐離不開理論的指導,離不開人的活動。因為對事物的本質有所認識才有可能避免盲目的實踐,理性主義就是力求把握世界的本質。黑格爾說∶"或者用我們的說法,理性在世界中,我們所了解的意思是說,理性是世界的靈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構成世界內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說理性是世界的共性。"?理性主義能否掌握世界的本質是一回事,但作為實踐者應該有一種力圖把握世界本質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理性是實踐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否則實踐就會是單個的實踐,就會受到很大的局限,其意義也將大為降低。實踐又是人的活動,唯心主義哲學關于人的活動的認識有許多深入之處,其中包含大量的真理的因素,值得我們在實踐中加以合理的吸收,而決不應該一概排斥。排斥者貌似堅持了唯物主義,實際上又陷入了機械唯物論。對此,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段中就作了批判∶"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的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 而我們過去總是習慣于把唯心主義說的一無是處,其實馬克思的辯證法就是來自黑格爾邏輯學。理性主義者也不是一概不管實踐,黑格爾就一再表示理念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它不離開現實,是現實中的真理,強調主客觀的統一。

    第二、理性主義哲學的思維特點可以補足中國人思維習慣上缺陷,從而更好地進行實踐。許多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人都曾指出中國人重直觀印象,不善作細致分析的特點,而目前中國人的主要實踐活動如經濟、科技等,莫不需要細致的精神。因而我們應該大力吸收理性主義哲學的細密的思維特點,以提高實踐的質量。中、西方的理性主義有很大差別,在西方,理性和理智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而對中國人來說,多一些西方哲學中的理性思維,就等于多一些理智? 。再如理性主義哲學熱衷于建構體系,這一點與系統論的思想有一致之處。而系統的思想是目前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較為先進的思想方法。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習慣于抓主要矛盾的作法,干什么事都喜歡搞運動,如反腐敗,抓治安,這都是長期的工作,我們也搞運動。再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目前許多人都把二者當成兩個目標,而很少有人考慮二者之間的關系。其實一個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是密切相關的,建設精神文明是為了更好地建設物質文明,反過來,而物質文明建設的成功又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基礎。如果精神文明的建設損害了物質文明建設,那么這一目標就損害了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任務。將兩個文明割裂開來,不能不說是缺少系統思想的表現。

     第三、理性主義有助與于人們在實踐中對理想的追求。理性主義哲學往往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如人們所熟知的黑格爾的一句話∶"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可見在理性主義者看來,只有那些合理的才具有現實的可能性,這一判斷就帶有理想的成分。人類實踐的方向就是現實可能性。我們目前的改革實踐,也是為了一個美好的理想。我們不但要過日子,而且要過得好日子。這就決定我們的實踐在按客觀規律進行的同時要有對理想的追求,要有堅定而明確的信念。我們制訂發展目標,我們相信這個目標會給中華民族帶來幸福。信念來自于理性的認識,理想要靠理性的設計和推導。

     但是話又說回來,理性主義盡管對實踐有諸益處,但作為中國所需的哲學來看,切不可走向理性主義。前面說過,理性主義憑幾條大可商量的前提就推導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與我們實事求是的精神大相背離。再一個問題是怎樣把握否定的環節。實踐者和哲學家對哲學采取不同的態度。哲學家追求全面,為了完成他的體系,許多環節都是設定的,而實踐家則不允許忽略任何一個環節。重在考察每一個環節。例如黑格爾就特別贊賞康德對理性和知性的區別∶"康德是最早明確地指出知性與理性的區別的人。他明確地指出∶知性以有限的和有條件的事物為對象,而理性則以無限的和無條件的事物為對象。"?指導具體實踐正是以這種"知性",因為它也正是以"有限的和有條件的事物為對象"

    特別是理性主義哲學往往帶有極端的道德主義色彩,其理論基礎就是建立在整個宇宙有一個完美的秩序這一假設。而實際上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充滿非理性,遠非理性所能把握。就連科學活動也并不是象人們想象的那樣理性。例如美國當代科學哲學家費耶阿本德大力倡導科學中的非理性主義,提出"無政府主義知識論""多元方法論",認為科學方法論的原理只有一條∶"怎樣都行"? 。而作為一個實踐者,若是頑強地將這些理性付諸實踐,就會出現悲劇。推行者的影響力越大,悲劇也就越大。因為它已經背離了唯物主義的精神,遠離現實。我講是在實踐中要有理性的思維,而不是提倡理性主義。在現階段的中國,我們如果能夠在實踐中吸收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長處,那最好不過,如果不能揚長避短,得其利而避其害,那么寧要經驗主義者,不要理性主義者。

    分析哲學  分析哲學的起源雖然可以追述到古希臘,但作為一個哲學流派,還是近代以來的事情。分析哲學雖然風糜一時,但究竟格局不大,它與經驗主義,理性主義都有淵源關系。它從語言這一工具入手,將人的語言活動分析的更加細致,對于提高人的實踐能力無疑是大有裨益的。除此以外,二十世紀的許多哲學流派如物理主義、存在主義等等,都對實踐有一定的益處。

第三節  否定與揚棄

    中國人哲學的再一個大問題是如何把握辯證法。我們理解的辯證法與西方的辯證法有很大出入,究其原因,有的是缺少對辯證法的基本了解,有的則是受中國固有的辯證法的影響,有的則是根據現實的需要對辯證法的諸多含義作了取舍。例如李澤厚就曾說過∶"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的哲學明顯地近似或符合這個中國古老的兵家辯證法,而與西方的辯證法根本不同。這個辯證法是與主體實踐行動密不可分的辯證法,從而它也是認識論、實踐論。"?一個民族吸收外來的文化時總要染上自己的特點,無可厚非。我要說的是因這些"特點"給我們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

    這里首先談談對否定之否定的認識。我們一向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毛澤東在《矛盾論》中一開頭就說∶"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 但我考察黑格爾辯證法發現,否定之否定實在是辯證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正確把握否定之否定規律,對我們的各項工作有很多好處。這里主要講主要相關的兩點,一個是準確把握"揚棄"的觀念,一個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否定之否定中最主要的概念是揚棄,這一點黑格爾曾頗為自負,認為只有德國人才能準確把握這個既有摒棄又有保留的"揚棄"觀念。他說∶"說道到這里,我們順便須記取德文中Aufheben(揚棄)一字的雙層意義。揚棄一詞有時含有取消或舍棄之意,依此意義,譬如我們說,一條法律或一種制度被揚棄了。其次,揚棄又含有保持或保存之意。在這意義下,我們常說,某種東西是好好地被揚棄(保存起來)了。這個字的兩種用法,使得這個字具有積極的和消極的雙重意義,實不可視為偶然之事,也不能因此便斥責語言產生出混亂。反之,在這里我們必須承認德國語言富有思辨的精神,它超出了單純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 而我們許多國人果然不幸而被言中,對否定和揚棄多不能正確理解,常常是非此即彼。這突出地表現在對待傳統的問題上。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無產階級什么都是全新的,與過去的世界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因而拒絕過去任何好的傳統。恨不得資本主義的汽車輪子是圓的,我們弄出個方的才好。殊不知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也是社會主義賴以存在的條件。但問題主要還不是出在理論上,而是在實踐這一環節。指導行動的口號必須是簡單明了的,如"打倒封建主義!""打倒資本主義!"毛澤東甚至說"矯枉必須過正"。而理論上要求有所打倒,也有所保留。因而如何在實踐中正確把握揚棄的精神,對中國人來說,永遠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順便指出,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探討真理的,他認為,從存在到理念,中間有許多環節,而每一個環節上升到另一個環節,都是靠否定完成的,最終直到理念,達到真理的自在自為。在到達理念之前,每一個環節都包含著真理的因素,而這些真理又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我們從中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把握它處在哪個環節,都要注意其具體存在的條件。也就是說,我們從此也可以引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從這里引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比從矛盾的特殊性中引出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使我們特別注意事物發展的階段性。因為任何真理都處在某一特定的階段,都是有條件的,切不可作超越階段的事。如在社會化生產程度很低的情況下就提出進入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就是哲學上無視真理存在條件的錯誤。相比之下,小平同志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就真正體現了否定之否定規律。

第四節  正確掌握對立統一規律     

    下面再說說對立統一規律。黑格爾的辯證法中確實包含矛盾對立統一的觀念。但我黨在接受馬克思主義時的主要任務是階級斗爭,因而很自然地把這種又講對立又講統一的哲學理解成斗爭哲學。對立統一規律包含斗爭哲學,但對立統一規律決不能等同于斗爭哲學。在階級斗爭的年代,人們關注更多的是矛盾雙方的轉化,而不是注意矛盾的相容相存。這一點姚伯茂《對立統一學說新論》?中曾有較詳細的辨析,茲不贅述。矛盾在很多時候是相反向成的。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這一點中國的辯證法也是強調的。如《老子》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資產階級被消滅,無產階級就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無產階級。而我們的作法是硬要弄出一個資產階級來,去和它斗爭,這不能不說與我們長期信奉的斗爭哲學有關。再比如,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就是典型的一對矛盾,誰的資本主義吸收了社會主義誰就是成功的資本主義,誰的社會主義成功地吸收了資本主義的因素,誰就是成功的社會主義。目前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在某種程度上吸收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因素,而中國的社會主義則因吸收了市場經濟的因素而產生了新的活力。如果不懂得相反相成的道理,就不會理解這一點。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以一分為二作為對立統一規律的代名詞,其實二者相去甚遠。"一分為二"的說法來自朱熹。他在《易傳·系辭》中說∶"此只是'一分為二',節節如此,以至于無窮,皆是一生兩爾。"一分為二有其歷史合理性。因為中國古代人們習慣于這種二分法,如陰陽,天地,治亂等等。其好處在于能迅速地把握事物的兩個方面,以利采取行動? 。一分為二還有否認絕對東西的意義。不管自然還是社會,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都要傳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沒有絕對的東西而言,即都是一分為二的。尤其是在革命的戰爭年代,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必須轉弱小為強大,必須要在失敗的時候看到勝利。馮友蘭就曾說∶"這個理論對于中華民族影響極大,對于中華民族在其悠久歷史中勝利地克服所遭受的許多困難,貢獻很大。由于相信這個理論,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 但必須指出一分為二與對立統一規律相比,它的的內含要少多了,不能全面反映對立統一規律。首先它經不起質量互變規律的檢驗。五十比五十是一分為二,九十九比一也是一分為二,而人們往往看不到其間的差別。而作為一個實踐者,就必須重視其間的。例如經濟交易中的利潤差一個百分點都會影響整個交易的成敗。其次,它極易以抽象代替具體事實。例如當你說了某一件具有確定性的常識時,某人可以不拿出任何具體的根據來反駁你,只需說∶"你說的太絕對了,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貌似全面,其實是真正的形而上學。因而以抽象來代替事實的一個結果,就是否定了事物的確定性。使人們真理不敢堅持,謬誤不敢批評;是不敢說是,非不敢說非。筆者曾參加過1987年高考語文試卷的評分工作,上面的作文題是讓學生講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學生在講完這一道理后,總是不放心,總是覺得話沒說完,或在前,或在后,都要加上一段長長的實踐對理論的決定作用,大概覺得這樣才全面。高中畢業生如此,學者們又何償不是如此?在論文中左面說完了右面說,恨怕落下一個不全面的罪名,以致于讓人不知道他到底要說些什么。在前些年黃子平寫了一篇《深刻的片面》的小文章,一時引起轟動,可從反面見出一斑。

    其實黑格爾在《小邏輯》第81節的"說明"中早就明確指出了人們對辯證法的錯誤理解∶"1)當辯證法原則被知性孤立地、單獨地應用時,特別是當它這樣地被應用來處理科學的概念時,就形成懷疑主義。懷疑主義,作為運用辯證法的結果,包含單純的否定。(2)辯證法通常被看作一種外在的技術,通過主觀的任性使確定的概念發生混亂,并給這些概念帶來矛盾的假象。從而不以這些規定為真實,反而以這種虛妄的假象和知性的抽象概念為真實。"其實前面所舉的一分為二正是黑格爾在同一節"附釋一"中批評的詭辯∶"詭辯的本質在與孤立起來看事物,把本身片面的、抽象的規定,認為是可靠的,只要這樣的規定能夠帶來個人當時特殊情形下的利益。"?在中國,講一分為二的人自認為是自己最全面,是最反形而上學的,其實是最大的形而上學。

    這種以抽象規定來代替具體規定的所謂中國人的辯證法,在實踐中帶來了很多害處,某人犯了錯誤或犯了罪,為其開脫的人就會拿出這一法寶,以"雖然-但是"的句式說話。仔細追究,一分為二的"",指的往往不是一件事中兩面,兩面在時空上也構不成""。如某領導人物犯了錯誤,但人們卻習慣于將錯誤與其過去的功勞聯系起來,本來,錯誤就是錯誤,一就是一,現在卻成了功過參半,成了二。不是一件事情的功過本不可以抵消,但由于套上了這一神圣的哲學原則,錯誤便大可原諒。再也沒有一個哲學觀念能象一分為二這樣為中國人如此掛在嘴邊的,但再也沒有象一分為二這樣一個哲學觀念需要我們及早清理的了。

    下面再談談一個與辯證法有關的中國的哲學觀念,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來自人們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那就是物極不反,過猶不及。為了防止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所以要講究中庸之道。這一點儒家講,道家也講。儒家說"極高明而道中庸",道家講"毋太過""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它是一門實踐的哲學,講究在實踐中掌握分寸,避免出現與動機相反的結果。這一點中、西方的中庸之道是一致的。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曾表示∶"每種德行都是兩個極端的中道,而每個極端都是一種罪惡",他認為這種"中庸之道的學說本來只是準備用于實踐的德行,而不是用之于理智的德行的"? 中庸之道容易被一般人所接受,容易獲得多數人的擁護,這也是它作為實踐哲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庸之道對中國來說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以來,中國人由于受毛澤東斗爭哲學的影響,一直對中庸之采取批判的態度,認為它是保守哲學,落后哲學。反過來,中庸之道的積極意義也正在于它對斗爭哲學的否定。斗爭哲學看重的對立面的轉化,而中庸之道看重的是對立面的相反相成。其實事物的發展有相反相成,也有轉化,一味守中庸之道會失去重大機遇,一味強調斗爭哲學會破壞發展進程。有些人極力提倡中庸之道,認為這是絕對真理,顯然是沒有多少道理的,只是事物發展對立雙方相反相成的時候多,轉化的時候少,因而它顯得比斗爭哲學的適用性廣泛一些。

   

返  回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黄县| 大荔县| 钦州市| 南郑县| 深圳市| 潮安县| 承德县| 广德县| 昌平区| 民权县| 武冈市| 华阴市| 白银市| 岱山县| 江山市| 赞皇县| 丰顺县| 越西县| 平潭县| 富源县| 潮安县| 博客| 松阳县| 三都| 五台县| 通辽市| 丘北县| 温州市| 昌黎县| 读书| 滦南县| 成都市| 双城市| 库车县| 邵阳市| 焦作市| 二手房| 清水县| 无为县| 芮城县|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