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授權國學網站專用 |
|
|
第八章 有關精神文明建設其它幾個問題
前幾章對有關精神文明的幾個主要觀念從傳統(tǒng)的角度作了考察,但還有一些觀念沒有涉及。以下就想對小區(qū)建設、企業(yè)文化建設、職業(yè)道德、改革意識、法制建設、知識分子、社會風氣、社會公德等幾個問題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節(jié) 小區(qū)建設 社區(qū)服務對中國來說似乎是一件新鮮事,但它確實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人類自從進入社會以來,就一直過著群體生活,群體是人們生活所必須。只是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人們的群體樣式不同而已。我們今天從精神文明的角度來,既有現實意義又有深遠的意義。因為它既是企事業(yè)改制的必需,也是在社會轉型期改善人心之必需。且說后一點,在西方,走入現代化以后,人的異化,人情的冷漠,已成為新的社會危機。我們從馬爾庫塞《單面人》、丹尼爾·貝爾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等著作中,可以看到現代化到來后人性異化的情況。我們能否在現代化之初就先做一點預防工作,避免物質文明對人們精神生活產生的負面作用呢?如果能,搞好社區(qū)服務,可能是一個具體可行的途徑。正如《決議》第五節(jié)第20條所說∶"全國各地廣泛開展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是人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偉大創(chuàng)造,有助于兩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落實到基層。要深入持久地開展文明家庭、文明單位和軍民共建、警民共建等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開展群眾性文化、衛(wèi)生、體育和科學普及活動,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設社區(qū)文化、村鎮(zhèn)文化、企業(yè)文化、校園文化。" 中國長期處在以農業(yè)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社會當中,因而中國的社區(qū)就是自然形成的農村村落。在漢代,曾有過類似于西方中世紀的莊園經濟,這時的社區(qū)管理當然要聽命于莊園主。不過中國的莊園經濟存在時間不長。后來由于農民對地主依附關系的減弱,農民有了更多的自由。在這些村落中,人們按照一定的道德生活,是一種半自治的狀態(tài)。保長、里正之類只是負責村里和外界,主要是和官府的聯系,并不管理村里的內部事物。這就是中國古代留下來的,至今仍然可以看到的中國的社區(qū)。在這些"社區(qū)"中,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上互相幫助,在婚喪嫁娶等活動中互相往來,一家有事,全村皆知,很有些溫馨的氣味。人民公社以來,農村的組織得到空前的加強,當時叫做生產大隊、小隊,類似于軍隊的編制。集中勞動生產,統(tǒng)一分配,各家有事,不分大小,先找隊長,包括夫妻吵架,鄰里糾紛,都要由小隊或大隊裁決。大的互助活動,也是由隊里干部來組織。改革開放以來,生產隊取消了,組織上有所弱化。農村村社的建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搞好基層民主建設,防止魚肉鄉(xiāng)里的惡霸得勢;第二、加強組織,特別是組織農民從事專業(yè)化生產上,加強信息溝通,使生產走向市場;第三、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引進先進的科技知識;第四、植入先進的倫理規(guī)范,所謂"移風易俗";第五、豐富業(yè)余文化生活,美化居住環(huán)境,提高生活質量。 中國城市里的社區(qū)建設顯得更為復雜。在過去計劃經濟的時代,社區(qū)是按照古代的莊園制來設立的。一個企業(yè)或一個事業(yè)單位,蓋自己的房子,辦自己的醫(yī)院、學校、幼兒園、敬老院、老年活動中心、浴池、電影院……總之,一條龍的服務,一包到底。進入市場經濟以來,這種莊園式的服務,這種企事業(yè)辦社會的作法,已經成了企事業(yè)發(fā)展的嚴重障礙,社區(qū)服務與企事業(yè)脫鉤已勢在必行。脫了以后怎么辦呢?就是要由居民小區(qū)來搞。城市的社區(qū)服務,除了體制上亟待更新,制度亟待建立以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許多人對此事漠不關心。許多人認為,自己一家一戶過日子,用不著別人。這需要社區(qū)干部提高工作水平,使人們真正感到社區(qū)不可缺少。 古代的農村,在精神方面都有一些鄉(xiāng)紳來引導示范。人們有事習慣找一些有名望的鄉(xiāng)紳來解決,F在沒有鄉(xiāng)紳了,但社區(qū)的精神文明建設,也需要模范帶頭人物。這種模范人物不是那種高大的英雄,光彩照人,不可企及,而是能實實在在為大家服務的人。社區(qū)工作人員也好,干部也好,只要在道德上給人以可信感,生活上給人以關切感,就會收到實效。 第二節(jié) 企業(yè)文化建設 企業(yè)文化建設也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企業(yè)文化是企業(yè)之必需,越是成功的企業(yè)越是如此。因為它是企業(yè)經營的軟環(huán)境,這個軟環(huán)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企業(yè)的成敗。另外,企業(yè)文化建設,也是將整個民族文化建設落到實處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總是在說,要使民族文化得以振興如何如何,其實,文化的建設不是一般文人在報刊上寫幾篇文章就能能完全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具體的建設活動中。離開具體的建設活動,民族文化建設就會流于空談。 一個企業(yè)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文化,根據企業(yè)的性質而定。一個制售假冒偽劣的企業(yè)的文化,必定是一個視做假為榮的文化;一個蒸蒸日上企業(yè)的文化,必定是有進取精神文化。但不管什么樣的企業(yè),只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必然要提倡集體主義精神!稕Q議》中一再強調提倡集體主義精神,如第7條,在談到"思想道德的基本任務"時首先說到的就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第11條又說∶"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我想"集體主義教育"首先應該落實到企業(yè)當中。我們在生活中不見得無條件地提倡集體主義,但在企業(yè)中必須強調。這是由現代企業(yè)的特點決定的。現代企業(yè)所從事的是社會化大生產,需要嚴格的組織化管理,需要許多人的協作。一個企業(yè)在社會中有無競爭優(yōu)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企業(yè)的內在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就是一種集體主義精神。有人說,企業(yè)的員工要有一種和企業(yè)共患難的意識,這實際上也是集體主義精神。因而動用各種手段,強調職工的集體主義精神,應是企業(yè)文化建設的重點。其中可以采用使職工持股的辦法,使職工真切地感到與企業(yè)共存共榮的關系;也可以營造一種關系集體光榮,損害集體可恥的氛圍。 當然企業(yè)文化建設還有許多內容,如營造一種象家庭一樣的溫馨的氣氛,如發(fā)揚民主的作風,發(fā)揮更多人的積極性等等,這些有賴于企業(yè)的領導人的謀劃。中國古代的法家、儒家、道家,都可納入企業(yè)文化當中。如法家的制度神圣的精神對企業(yè)講求規(guī)章制度,儒家要求領導干部以身作則,重視和諧的精神與企業(yè)和睦的人際關系建立,道家無為的精神與充分信任群眾,以便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都是可以提倡落實的。有人還用孫子兵法來管理企業(yè),有的用《三國演義》當教科書,都可以嘗試。國外的企業(yè)文化建設也足資我們借鑒。如日本人力求在企業(yè)內部創(chuàng)造一種家庭的意識,而美國人則是強調權利和義務分明。總之,企業(yè)文化建設資源豐富,大有可為。但必須注意的是,企業(yè)文化建設必須以現代觀念為主,古代觀念為輔。近年來,許多人為了提倡儒學,大談亞洲四小龍和日本如何采用儒家文化管理企業(yè)取得了成功。我一直不敢完全同意這種說法。這些國家和地區(qū)企業(yè)的成功首先是采用了現代的管理觀念和辦法,在此基礎上又輔之以一些中國古代文化的觀念。這才是事實。若把儒家思想說成是企業(yè)文化之本,顯然是夸大其辭了。 因此,企業(yè)文化應該有自己的特點,但也要注意與外面接軌。原則是對內統(tǒng)一與對外開放。所謂對內統(tǒng)一是指在企業(yè)內部,健康的文化精神一定行之有效;所謂對外開放,就是指企業(yè)的文化建設不能違背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和一般公認的行為準則。如不能在強調集體主義的名義下搞家長制,不能搞人身依附關系,更不能建立封建幫會。企業(yè)不能以強調集體主義為名,損害職工的正當的權益。 第三節(jié) 職業(yè)道德建設 加強職業(yè)道德建設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見《決議》第三部分第7條)。 近年來,加強職業(yè)道德建設成了人們關心的一個話題。這說明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對從業(yè)人員素質的要求有了提高。同時也表明,許多窗口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缺少起碼的職業(yè)道德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不滿。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這些從業(yè)人員職業(yè)道德的缺乏呢?我想除了宣傳不夠,對"缺德"者缺少有力的制裁等因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傳統(tǒng)的作用。也就是說,中國長期存在的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和解放后實行的計劃經濟對職業(yè)道德建設存在著負面影響。 本來,先秦時期,士農工商,各有分途,且有較強的世襲性。《周禮·考工記》中說"國有六職"∶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和婦工。從人們以職業(yè)為姓氏(如司馬、屠、師、史、陶、巫、卜、漆雕等)的現象中可以看出,人們很重視自己的職業(yè)。因而各行業(yè)也漸次形成了自己的職業(yè)道德。如史家講"秉筆直書",師家講"誨人不倦",士人講"為知己者死",工匠們講"交相利",游俠們講"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然而秦漢以來,統(tǒng)治者推行"重農抑商"的的政策,遂使各業(yè)發(fā)展出現了不均衡的現象。工商業(yè)者政治上受到歧視,經濟上受到限制,歷代文學作品中凡涉及到商人之處,多有貶損。這顯然不利于工商業(yè)者敬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重農抑商的另一個結果就是農業(yè)道德加強,然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從事農業(yè),反而使人們沒有明確的職業(yè)感。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不需要市場,其勞動內部又缺少細致的分工,這些都不利于現代工商業(yè)所要求的集約意識、服務意識的培養(yǎng)。解放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導致行業(yè)壟斷,形成了極不正常的賣方市場或曰絕對壟斷市場。這是不利于職業(yè)道德建設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賣方成了上帝,對顧客當然只有恩賜,沒有服務了。目前廣大消費者意見較多的只要集中在那些壟斷行業(yè),如電信、鐵路、醫(yī)療、電力、部分國營商店等。 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對職業(yè)道德建設也有較大的負面作用。中國有著漫長的封建社會,而封建社會是以等級制度為特點的,而等級常常是以職業(yè)來劃分的,這極易造成從事服務就低人一等的觀念誤區(qū)。因此這種以職業(yè)來劃分等級的傳統(tǒng),也不利于現代工商業(yè)者服務意識和敬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而服務意識和敬業(yè)精神,一外一內,正是工商業(yè)者職業(yè)道德的兩個重要方面。 《決議》中一再強調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如第11條說∶"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罅μ岢珢蹗従礃I(yè)、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yè)道德。"明確要我們把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與職業(yè)道德建設聯系起來。為人民服務這句話人們已經說了幾十年,但給人的印象總是覺得是干部的事,要么是象雷鋒那樣的先進人物的事,與一般百姓無關。其實人們生活在社會當中,每個人都在為他人做事,也在接受他人的服務。服務是人們的義務,不是高不可攀的共產主義道德,而是職業(yè)所必須。我們不僅要為人民服務,也要為非人民服務;不僅要為中國人服務,也要為全人類服務。服務是每個人的社會職責,只有盡了義務,才有權利享受應有的權利?梢哉f,服務精神是職業(yè)所必需,是端飯碗的道德,對為人民服務要有一個新的解釋,使更多人能理解它的意義!稕Q議》中所說的∶"要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開展創(chuàng)建文明行業(yè)活動。各行各業(yè)特別是與群眾生活關系密切的'窗口行業(yè)',都要根據自身特點,對職工普遍進行職業(yè)責任、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紀律的教育,加強崗位培訓,規(guī)范行業(yè)行為,樹立行業(yè)新風",就有這種意義在里面。 在職業(yè)道德建設上,我們倒是要多借鑒國外的傳統(tǒng)。應該承認,市場經濟對我們來說是新事物,對某些國家來說,已經有了長期的實踐,有了深入的研究。如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曾詳細論述了"在構成近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近代文化精神的諸基本要素之中,以職業(yè)概念為基礎的理性行為這一要素,正是從基督教禁欲主義中產生出來的。"?而我們在職業(yè)道德研究上還很不夠。總之國外在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上的成功經驗足資我們借鑒。例如象李素麗那樣的職員,在國外只是一般公司的職員要求,我們卻把她當做別人難以企及的先進人物。我這樣說,不是在貶低李素麗,這只能說明其他人作的不好。李素麗是一個合格的乘務員,其他人是不合格的乘務員。如果把一個合格的乘務員當做先進,那就意味著其他人的作法無可指責。記得前些年,蕭乾曾經寫過一篇雜文,講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而我們常常把狗咬人當做新聞。如某干部不接受賄賂,不以權謀私等等。我的意思與蕭老是一致的。其實干部的職業(yè)道德就要求他不應該這樣,他不這樣,只能說明他是一個合格的公務員,不能說是有什么更先進的覺悟。而我們偏偏要把這一正常的事情當做不尋常的事情來講。然而宣傳的人是不是就錯了呢?我想,他們也沒有錯,因為當前社會各行業(yè)職業(yè)道德水準普遍差,能夠達到應有的水準是少數,相比之下,是有其先進的意義在里面,也應該受到表揚?傊覀冊诼殬I(yè)道德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上面所講包含了這樣一層意思,那就許多人不知道什么才是職業(yè)道德,屬于職業(yè)道德教育不夠。但我想更主要的還是屬于明知故"缺"。任何道德的建立都不是光靠教化宣傳所能奏效,還必須輔之以強制措施,職業(yè)道德的建設也必須如此。有德者得到了表揚,缺德者怎么辦?為什么職業(yè)道德講了這么多年,缺德者比比皆是,不是英雄人物表揚的太少,而是對缺德者懲罰的太少。"誰要缺德誰下崗!"職業(yè)道德的建設也許才會真的有了希望。 第四節(jié) 社會公德建設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基本任務(見《決議》第三部分,第7條)。 說起中國人的社會公德,都不不免要皺眉頭。一個世紀之前,美國人史密斯博士在《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就有一章題為"缺乏公共精神",對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的種種表現做了描述。魯迅深受此書的影響,他批判的國民劣根性,重要的一條就是缺少公共精神。許多事例,在今天也屢屢發(fā)生。如每年到夏收季節(jié),都有農民在國道上晾曬糧食的報道。按說人生活在社會當中,不是一個人一個天地,本應該講一點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規(guī)矩,否則社會就難以維持了?墒蔷瓦@樣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卻不是人人明白。凡是涉及到社會公德的地方,都不免令人氣短∶該站隊的地方不站隊,不該吸煙的地方吸煙,開會時BB機亂響,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破壞公物,汽車上的防盜器響個不停,戀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稠人廣眾之中,又摟又啃,旁若無人,……總之,凡是到公共場合,都會覺得臺灣作家柏楊所說的那句話是千真萬確的真理--"丑陋的中國人!" 何以中國人會如此丑陋呢?深層次的原因有兩條∶從哲學上說這是人性惡的展現。許多人不是不知道缺社會之德也是缺德,他們是出于一種極端自私自利心理,只求自己得利,不管他人怎樣,有時只是得蠅頭微利,也不惜給別人造成巨大的不便,甚至是損人而又不利己,只是為了滿足內心的破壞欲和傷害欲。從經濟上說,這是與中國人長期從事農業(yè)經濟分不開的。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不需要更多的社會交往,公德問題主要出在城市,而我們的城市人口的絕大部分都是來自農村(有些人雖然從小生活在城市,但向上追溯三代,也不免是農民)。由于固有的生活陋習一下子難以改變,就造成了的社會公德的破壞。 缺少社會公德意識,直接的原因是在這方面的教育嚴重不足。我們學校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是進行崇高的政治理想教育,而對起碼的一些行為規(guī)范,起碼的作人原則,卻重視不夠。筆者曾在大學里待了十幾年,讀過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我發(fā)現,公德意識的高低與我們現行的教育無關。有些上了博士研究生的人,甚至是得了博士學位的人,公德水平大概在幼兒園小班的水平上。如某君上廁所后從來不放水沖洗,某君放水倒是放了,但從來沒關過水龍頭。某位博士,身為大學教師,好吃辣椒,在筒子樓的樓道里天天炒辣椒,同樓道的人咳嗽不斷,鼻涕一把,眼淚一把,避之惟恐不及,而某博士神態(tài)自若。在此我真的能夠體會到小平同志所說的"教育失誤"的含義。 明白了缺少社會公德的原因,就知道怎樣提高社會公德水平了。首先是把有關公德的教育落到實處。我們要教育學生不僅要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也要是一個講社會公德的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在先秦時期,儒家特別強調"君子"、"小人"之分,這種劃分不完全取決于一個人的經濟地位,而是根據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君子有君子的行為規(guī)范,是值得羨慕的。但君子不是不可企及的,只要肯于修德,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我們要大張旗鼓地張揚一種現代的君子風范,一種文明人的風范。在這里,我們還可以借鑒西方人傳統(tǒng),西方人,特別是英國人,很崇尚一種紳士風范,人們自覺地以當紳士為榮,我們也要造就一批中國現代的"紳士"。為什么要在"君子"和"紳士"前面加上一個"現代的"定語呢?目的在于不引起人們的誤解。在這里,我們要清理一下我們頭腦中左的觀念。有人一聽要當君子,要當紳士,就立即繃起了階級斗爭這根弦,認為那是封建主義和資產主義崇尚的東西,是與人民大眾格格不入的。曾幾何時,在毛澤東"手上是牛屎,心里卻是干凈的"理論指導下,穿破衣服,說話帶贓字,被視為革命的本色。在許多人的眼里,所謂君子就是封建社會的士大夫,所謂紳士就是手拿文明棍,剝削工人,出入舞廳的人,中國的紳士就是解放前從國外留學歸來的人。其實這多是人們從電影上得來的印象,那是具體的君子和紳士,我們應該取其文明的含義。實際上生活當中確實是有些人高雅,有的人低俗,不承認這種差別,就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提倡向高雅的人看齊,沒有什么錯。不能處處以階級斗爭的觀點來一切問題。我們不是常說要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嗎?人人爭取做君子,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就值得發(fā)揚。到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都對那些國家的人們所表現出來的高水平的社會公德深有感觸,我們能說那也是資產階級虛偽性的表現嗎? 社會公德不是光靠教育所能奏效,還必需輔之以強制措施。有些人明知故犯,惡性不改,施行教育就顯得迂腐了,得靠強制措施使之就范。1996年夏天,我所住的首都師大7號樓有一對年輕的男女,買了一輛捷達轎車,安了個防盜器,停在學生的過道上。學生一過,防盜器就響。樓上的人提出了抗議,這對鳥男女還破口罵街。對這種根本就不知道道德為何物的人,就應該繩之以法,依據有關法律對其進行懲治;疖嚿蠈ξ鼰熣,公園里對隨地吐痰者的處罰,都是必須之舉。有人提出要加大處罰力度,也許是個辦法。 物質決定精神。改善環(huán)境也是提高社會公德水平的一條途徑。如隨著生產的發(fā)展,人們無需排隊,自然也就不需要排隊的道德了。在一個優(yōu)美整潔的環(huán)境中,人們可能會文明一些。反之在一個臟、亂、差的環(huán)境里,要人們不吐痰,不吸煙,也難。 第五節(jié) 社會風氣的好轉 說到社會風氣,人們都感到喪氣。不錯,我們的經濟是發(fā)展了,但我們的社會風氣卻不能令人滿意。在這方面,我們能深切地體會到小平同志"一手硬,一手軟"的批評。社會風氣是一個非常概括的說法。風氣不好表現在多方面,如干部腐敗成風,犯罪率居高不下,經濟活動中不講信義,假冒偽劣屢禁不止,吸毒販毒,賣淫嫖娼,……總之,社會風氣不好是主要體現在對真理和正義的蔑視,對正常行為規(guī)范的破壞,有德者被視為迂腐無能,缺德者自鳴得意。 黨中央對社會風氣狀況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如《決議》中寫到∶"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工作中,忽視思想教育,忽視精神文明,'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在社會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有的還相當嚴重。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封建迷信活動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假冒偽劣、欺詐活動成為社會公害;文化事業(yè)受到消極因素的嚴重沖擊,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東西屢禁不止;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蔓延,黨風、政風受到很大損害;一部分人國家觀念淡薄,對社會主義前途發(fā)生動搖。"《十五大報告》中也說∶"我們清醒地看到,……黨風、政風、社會風氣和社會治安的狀況人民群眾還不滿意,貪污腐化、奢侈浪費等現象仍在蔓延滋長,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的問題較為嚴重"。因而實現社會風氣的好轉,是"今后十五年,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1月7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就說∶"現在黨中央的路線政策都好,改革開放的方針必須堅持。但是管理工作和其他工作中的漏洞也不少,有些黨員干部和社會風氣實在太壞了,在整頓風氣中確實有些人要開除黨籍,要清理一下。抓黨風和社會風氣,沒有十年的努力不行。"? 如何扭轉社會風氣呢?關鍵在黨風、政風的扭轉。正如《決議》第28條所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從嚴治黨,搞好黨風。"《決議》第6條在談到當前精神文明建設中"干部和群眾普遍關心的"五個重要問題,其中第一個就是"堅決制止黨政機關和干部隊伍中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進一步樹立密切聯系群眾、勤政務實、廉潔奉公的優(yōu)良黨風政風。"江澤民同志一再號召干部"講正氣",其用意也在于此。 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社會風化的好壞主要在"士"風的好壞。所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只要君子能行正氣,其他人就會隨之變好。古人為政,特別重視社會風氣,當時把這稱為"教化"。人們認為,教化就是政治的全部。士大夫的職責是教化一方,而天子的職責就是教化整個天下。儒家在這方面還有一整套辦法。如詩教,認為詩可以起到"經夫婦,致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作用?傊鐣L氣的好壞主要在黨風和政風的好壞。黨風和政風好,可以糾正其它方面不好的風氣;黨風、政風不好,不可能糾正其它歪風。此如孔子對季康子所說的在位者"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也說∶"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而黨風和政風的扭轉有賴于民主和法制實施。有了健全的民主和法制,不給為政者以腐敗的機會。有人膽敢腐敗,就會立即受到制裁。這才是徹底扭轉政風的根本。長期以來,給人的印象,天天反腐敗,腐敗天天有。這說明反腐敗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也說明我們的決心不夠大,力度不夠強。如果真的要反腐敗的話,可以借鑒過去搞政治歧視的作法,具體地說就是要帶帽,這個帽子名為"腐敗分子"。可以將腐敗分子分為十個等級,將腐敗行為量化打分,如貪污受賄、灰色收入、黷職失職、害人致殘致死、賭博嫖娼、包養(yǎng)姬妾、大吃大喝、奢侈浪費等等,都可以作為量化的指標。積分到多少,就定為幾級。然后再分級處理,該槍斃的槍斃,該判刑的判刑,特別是要追回贓款贓物,不要使那些人一人受罪,全家得益,一時受罪,終生得意。要之,要形成一個全社會痛恨腐敗分子的風氣,不給那些腐敗分子以重新腐敗的機會,規(guī)定凡屬腐敗分子,不論幾級,一律不得擔任國家公職人員,一律不得到國營企業(yè)任職,一律不得擔任企業(yè)的高級管理人員?傊螽斈甑"黑五類"一樣,受到全社會的歧視,一律不得重用,使腐敗分子有一種自絕于人民感覺,要使他們感到畏懼。而象現在這樣,渾然自得于人民之中,當然不害怕了。過去抓"黑五類",可能是一個歷史的錯誤;現在抓"腐敗分子",將是一項歷史功績。小平同志所說的"一手軟",一個重要的含義就是指我們對犯罪分子打擊不力,他的原話是∶"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丑惡現象,手軟不得。""因而如何使這手也硬起來,值得下功夫琢磨。 第六節(jié) 法制建設 法治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培養(yǎng)全民族的法制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1986年6月28日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話時指出要"在全民中樹立法制觀念"。… 法是人類社會所必需,但具體到一個國家,一個時期,人們對法的應用程度,對法的認識水平卻有很大的差距。必須承認,我們的國家在法制方面還有許多缺陷。這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中國人法的精神似乎一直重在制民上,而不是一種民與民之間的約法。只具有自上而下的單向性,不具有自下而上雙向性。在先秦的法家思想中,嚴刑峻法,被看作是治理天下的法寶。儒家的作法是"導之以禮,齊之以刑"。禮是一種軟性的法,靠人們自覺遵守,但也不允許有人破壞,又有剛性在里面。所以有所謂"禮法"一詞。儒家的禮包括的范圍比法要寬泛,但這種禮也是意在制約人們的行動,不帶有民間約法的性質。中國歷代也都有法典,如《唐律》、《大清律》等等,但都是重在刑法,對其他方面的事物,不見有從法的角度來規(guī)定。所謂法,就是刑法,制度歸制度,政治制度則是另外一回事。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所謂法,就是"王法",就是約束百姓的?傊,中國古代并不缺少自上而下的刑法,所缺的是民與民之間的約法。因而在老百姓看來,一旦出現與法有關的事,就是不光彩的。而官員們一直以無人告狀最佳政績,國家的政治也一直以"刑措不用"為最高境界?鬃釉硎尽"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道家甚至主張取消法律。老子就曾說∶"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這種法的精神的缺乏,與中國政治中缺少民治的傳統(tǒng)是密切相關的。而在現代社會,隨著民主政治的到來,民間約法的精神必須加以建立。在約法方面,我們可以大量借鑒西方的傳統(tǒng)。西方的法的精神從很早的時候起就與中國不同,尤其是在民間約法的精神方面,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足資我們借鑒。 建國以來,我們在法律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總的說來,我們的法制建設還不夠。解放以來,我們一方面制訂了一系列的法律,但在把政治法律化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許多本來應該是以法律、法令的形式出現的東西,卻常常是以中央文件和國務院通知的形式出現。這些文件有其好處,那就是不必經過人大的立法程序,來的快。弊處是前后變化的快,缺少連續(xù)性,權威性也就自然要大打折扣。特別是在社會的轉型期,出現了許多新的事物,而我們相關法律還沒有建立起來,使人們無所適從。特別是看到那些鉆國家法律空子的人得不到制裁,不免令人灰心。 我們在立法方面的欠缺還有一種潛在的心理原因,那就是我們的政府覺得什么事自己都能做好,F在遇到了政府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打假,如反腐敗,才想起了法律。其實好的法律可以解決許多政府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且不用化政府的一分錢。再以打假為例。政府出面打假,一遇到地方保護,就執(zhí)行不下去了。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事。只要國家立法規(guī)定,凡是買到假貨,商店以十倍賠償。目前消協規(guī)定是一倍,這樣如果有人象王海那樣專門打假,就很艱難。他需要找人鑒定,需要時間,總之,他會有許多費用,一倍的賠償不足以支付,這樣就會降低打假的積極性。如果規(guī)定賠償十倍,打假公司就會應運而生,假貨指日可滅。 但我要說的還不是上面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我要說的是要想加強法制建設,必須維護法律的尊嚴!妒宕髨蟾妗吩诩訌姺ㄖ平ㄔO方面明確表示∶"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是黨和國家順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這也九屆人代會說的最多的問題,我們固然是立法工作做的不夠,那么有了法律以后又怎樣呢?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保證法律的尊嚴。怎樣保證執(zhí)法必嚴呢?一方面是要在法律本身上下功夫。我們的某些法律,包括黨和國家的某些政令,只規(guī)定了應該怎樣做,沒說不這樣做該怎么樣。這就是法律本身的不完善。另方面要在法律之外下功夫,那就是要把法律的運行置于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之下。公檢法的行動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向輿論公開。如1998年7月份在北京公開審理的由九家電影公司聯合起訴的侵權案,就是好例證。 《決議》第13條對法制建設已有了較為全面的闡述,值得我們認真領會∶"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形成、鞏固和發(fā)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會主義法規(guī)體現人民的意志。要在全體人民中進行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教育,普及法律常識,增強民主法制觀念,使人們懂得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懂得與自己工作和生活有關的法律,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善于運用法律武器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要建立健全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依法加強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管理,制裁和打擊危害社會的不法行為,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規(guī)范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約束和制止不文明行為,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 第七節(jié) 樹立改革的觀念 改革是我們民族振興的希望,是一個民族健康的心態(tài)。我們正處在一個改革的時代,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一個從農業(yè)經濟向工業(yè)經濟,從農村到城市,從中國到世界全方位變革的時代。如何使社會全員樹立一種改革的觀念,有一種改革的心態(tài),直接關系到這場變革的成敗。因此,樹立改革的觀念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這個問題上,常聽到人們有這樣一種說法,即社會文明越進步,人的道德越墮落。這種說法可以分幾種情形∶一是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道德來批評工業(yè)道德,以田園牧歌的眼光來看市場倫理,從而發(fā)出今不如昔的感慨;一個是新的經濟生活已經出現,而相應的倫理規(guī)范尚未建立;一個是新的經濟生活確實給人們精神帶來了負面影響。但是不管出于哪一種原因,怨天尤人,慨嘆世風日下是沒用的。唯一的正確做法就是樹立改革的觀念,建設新的道德。 中國人本來并不缺乏變革的傳統(tǒng)。在第七章中曾談到了中國人在哲學特點。中國人自從很早時候起就崇尚變化,特別是士大夫階層,總是認為新的東西是好的;仡欀袊臍v史,不乏革新者。當然中國的普通百姓中也有一種求穩(wěn)的心態(tài),也有不利于改革的一面。中國人是一個以農業(yè)為基礎的國家,農業(yè)經濟是一種靠天吃飯的經濟,一年四季,春種,夏鏟,秋收,冬藏,秩序井然,所以人們不習慣冒險的精神。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冒險家,如漢代的張騫、甘英,明代的鄭和,但大部分人還是從事農業(yè),有一種求穩(wěn)的心態(tài)。不象那些商業(yè)民族和游牧民族,富于冒險精神。而改革不僅是求新,而且求變,在變化中就會有動蕩,這與中國人求穩(wěn)的心態(tài)相矛盾。 在我們今天的改革浪潮中,必須讓人們樹立改革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樹立現代化的觀念。如競爭意識,時間觀念,效率觀念,服務觀念,職業(yè)觀念,權利觀念,等等,莫不是現代人所需要的觀念。當年深圳人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時,足令中國人震驚了一陣子。這在中國人的觀念史無疑是重要的一筆。他說明我們過去對時間和效率觀念是多么淡薄。一個世紀之前,美國人史密斯在《中國人的氣質》中就有一章專門談中國人"時間觀念淡薄"的特點。這些年身在工薪階層的人一見面,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單位效益怎樣?"說明人們已經切實感受到了"效益(比效率一詞更精確)就是生命"的意義。再如競爭意識。過去一提到"競爭"二字,人們就會立即意識到資本主義國家的那種"人吃人"的競爭關系。而今在打破大鍋飯以后,人們也對此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在下崗非常普遍的今天,人們對這一詞匯的含義的認識會更加豐富,更加深刻。如這種競爭是否是在同一水平線上,是否是在有序的狀態(tài)下進行,也就是說是否公平,人們的正當權力是否受到損害?這都是競爭以后,人們所認識到的。正如《決議》中所說的∶"我國的實踐已經證明,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解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總和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從新精神,使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進一步發(fā)揮出來。" 上面說的是時代的變化對人們觀念的作用,我要說的是人們不應該被動地受時代的驅使,而應該主動地適應時代的變化,以一種積極的改革的心態(tài)去適應時代的挑戰(zhàn)。我們目前的學校里,開設了各種各樣的政治課,大學里的政治課已經超過百分之三十,但到目前為止,還很少有人把現代化的教育列入到政治課當中,哪怕是選修課也沒有,盡管改革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主題。 改革觀念的樹立不僅要和現代化聯系起來,而且要和愛國主義聯系起來。近日來,常聽人說這樣一句話∶"改革說到底是利益的調整。"這句話在一定場合下是對的,特別是在改革要涉及到一部分人要犧牲利益時,這樣說是有道理的。但這句話還是有很大問題。改革說到底不是利益的調整,而是總體利益的增加。利益調整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增加總體的利益。改革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在改革的過程中出力的人是在做貢獻,犧牲的人也是在做貢獻。因此,不能歧視那些犧牲的人,相反,應該給人們以應有的照顧。如一個工人下崗,為企業(yè)增效提供了條件,國家就應該拿出財政補貼,資助他的生活,幫助他再就業(yè)。因為他們?yōu)榱嗣褡宓恼衽d做出了犧牲。所以說,樹立改革的觀念應該與民族振興相聯系。再以競爭為例,現代社會的競爭不僅僅是企業(yè)內部的競爭,也不僅僅是企業(yè)間的競爭,而是國際間的競爭,是民族間的競爭。因為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生產效率的競爭。發(fā)達國家一個人一天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幾倍或幾十倍。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經濟秩序,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本民族成員的勞動生產率,增強競爭能力?梢娫诂F階段,競爭的意識,以及所有現代的意識,都是可以和愛國的精神統(tǒng)一起來。因為所有的現代的意識,改革的意識,都是民族的振興的需要。正如《決議》第8條所說的那樣∶"愛國主義歷來是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同社會主義有機地統(tǒng)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鼓舞全國人民實現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 第八節(jié) 知識分子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知識分子的參與。這是由精神文明的任務、目標決定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是發(fā)展科學文化事業(yè),"科教興國"是我們的既定國策。而科教興國,離開知識分子的參與是不可想象的。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5月19日就說∶"我們多次說過,我國的經濟,到建國一百周年時,可能接近發(fā)達國家的水平。我們這樣說,根據之一,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國的科學教育水平,培養(yǎng)出數以億計的各級各類人才。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fā)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十五大報告》也說∶"發(fā)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培養(yǎng)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fā)揮我國巨大的人力資源的優(yōu)勢,關系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全局。"此正應古人所說的一句話∶"士者,國之寶也。" 在古代,士是社會教化的執(zhí)行者,是歷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建設者。因為所謂精神文明,就是一個社會優(yōu)良的精神,離不開文化和理想,而士是文化知識的擁有者,同時又大都具有理想,所以,歷代的精神文明建設,都離不開知識分子的參與。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也不能例外,要想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就必須充分發(fā)揮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中國歷來有重"士"的傳統(tǒng)。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深切認識到"士"在國家興亡上的決定作用。當時有所謂"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話。士農工商,統(tǒng)稱四民,士排在首位。因為士,說到底,是掌握那各時代最高知識和技能的人,上至運籌帷幄的謀士,下至雞鳴狗盜之徒,盡管出身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知識和技能超出一般的人。他們是一個階層,但不是一個階級,他們沒有統(tǒng)一的政治信念,靠輸出自己的才能,以博得生活資料。他們有一套行為規(guī)范,如"為知己者死",但要求雇用者能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所謂"待士以禮"。他們愿意以一種客人的身份出現,而不愿以臣仆的身份出現。如果雇傭者不能待士以禮,合作關系隨時可能解除。筆者是搞古典文學研究的,發(fā)現古人詩中所寫,大都離不開懷才不遇這個主題。"士"本來是指出自世襲貴族,春秋戰(zhàn)國以來,隨著生產的發(fā)展,世襲的身份性貴族逐漸衰落,代之而起,進行管理國家事物的是那些庶族出身的才德之"士",以至后來雞鳴狗盜之徒也都成了"士"。他們也要求與世襲貴族有平等的地位!稇(zhàn)國策·齊策》中曾記顏斶見齊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馮諼客孟嘗君,三次向孟嘗君索要更高的待遇,等滿足后才為孟嘗君謀劃,《魏策》所講的信陵君曾非常恭敬地拜訪看門人侯嬴,這些都是著名的士人要求平交王侯的故事。這種位卑之人因才德而位尊或雖沒有尊位而自我認為尊貴的傳統(tǒng),對后世影響深遠。士人雖然必須依附統(tǒng)治者才能獲取生活資料,但我們可以經?吹绞咳艘笈c統(tǒng)治者分庭抗禮意識。他們奉行"為知己者死"的信條,使統(tǒng)治者不得不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tài)。他們雖不在其位,往往心系整個天下,即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士人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的表現。在我們今天的知識分子身上仍然可以看到這一傳統(tǒng)。 我黨所制定的知識分子政策,就充分考慮了這一傳統(tǒng)∶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又是統(tǒng)戰(zhàn)的對象。統(tǒng)戰(zhàn)的意義就是要求黨組織要與知識分子"肝膽相照",建立一種知己式的關系?晌覀兊脑S多干部由于不懂這一傳統(tǒng),以致于不能正確理解這一政策的深刻含義,嚴重地影響了廣大知識分子積極性的發(fā)揮。在1990年前后,中央曾特意為錢學森舉行過一次表彰會,錢老深有感慨地說,以前的表彰都是和其他勞模在一起,這次終于為知識分子單獨舉行了表彰會。1998年春天,周光召在緬懷鄧小平逝世一周年時只講了一點內容(可能還有其它內容,僅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所播),那就是小平關心知識分子,愿做知識分子知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方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西方知識分子也有自己的傳統(tǒng)。特別及近代以來,知識分子提倡作社會的良知,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提倡。建設精神文明就要高揚社會的良知,對假惡丑的進行批評,而這樣的任務,只能由知識分子來實現。因為知識分子有關心他們身外之事的傳統(tǒng),他們有敏銳的目光,有堅持正義的理想。目前在社會當中,經常是是非不清,這與知識分子沒有負起應有的批判之責有直接關系。如有人認為,當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是正確的,否則我們今天欣賞不到這么好的園林。孫殿英盜挖東陵是革命之舉,與馮玉祥攆溥儀出宮有同等意義。趙瑜以一種俗人的是非觀點,對馬家軍橫加指責。錯誤百出的電視劇,如《水滸傳》,竟然也有人為之叫好!羞@些,都說明社會批評不力到了何種程度。所以應該鼓勵知識分子對社會的廣泛批評,使真理和正義行于世上,使假惡丑無容身之地。知識分子要做精神產品的質量監(jiān)督員。 中國共產黨對待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是由先進的知識分子發(fā)起的。在整個的革命活動中,先進的知識分子一直處于領導地位。毛澤東在《五四運動》一文中說∶"在中國的民主革命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部分。"?在《大量吸收知識分子》一文中也說∶"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但毛澤東又把知識分子劃為小資產階級。這在1925年12月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就已經確定,以后一直沒有改變。在革命的過程中,知識分子也受到深刻的改造。因為革命是群眾性的武裝斗爭,發(fā)動群眾是必然的選擇,這就要求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起來,而要想結合,就必須適應工農的某些特點,于是就有了對知識分子的改造。這種改造從革命初期就已經開始,延安時最為集中。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改造是革命的需要,是必要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在革命成功以后,我們在從事經濟建設中,仍然沿襲戰(zhàn)爭年代的作法,先是反右,后是文化大革命,知識分子一直在接受改造,一時之間,"知識越多越反動",成了許多人的"共識"。這是十分荒唐的。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局面才開始逐漸扭轉。小平同志說∶"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使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獲得的解放,他又針對人們對知識種種誤解,號召人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這才逐漸得以確立。我們可以從《十五大報告》中看到已經一改過去那種改造知識分子的口氣,把知識分子看作是"先進思想的傳播者、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四有'的培育者和優(yōu)秀精神產品的生產者"。這是一個不小的變化。 小平同志在1988年9月5日就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目前中央又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要發(fā)展知識經濟,知識分子的重要地位顯得更加突出?梢赃@樣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知識分子是第一生產力的第一代表。要使全民重新認識知識分子的價值,正確評價知識分子的勞動,重新認識"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深遠意義。同時在政策上給知識分子提供創(chuàng)新的條件。各級領導要努力作知識分子的知己,使知識分子超水平發(fā)揮他們的潛能,為民族的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前面說過,中國的知識分子一直有"為自己者死"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所為是一種潛能的發(fā)揮,要求人們能待之以禮,給他們以發(fā)揮潛能的條件。這就好象黑格爾在《小邏輯》第136節(jié)"附釋一"中講的磁鐵和鐵之間的力與力的發(fā)揮的關系,這種力的發(fā)揮是互相的…。漢武帝在《求茂材異等詔》中說∶"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們現在所從事的正是改革的"非常之功",所以一定要善待"非常之人"。小平同志在談到對知識分子的領導時說∶"什么叫領導?領導就是服務。幾年前,我曾說過,愿意給教育、科技部門的同志當后勤部長。今天,我還是這個態(tài)度。"小平同志了解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真正知道怎樣領導知識分子。我們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認真學習小平同志甘當知識分子的"后勤部長"的精神。
教育是改革開放以后最先解放的部門,但現在,教育體制是最傳統(tǒng)的。改善高校的管理體制,分流學校的多余人,完善評價機制激勵機制,都是保證知識分子更好地從事科學文化事業(yè)必要條件。好在《十五大報告》已經表示∶"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最重要的資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和使用的激勵機制。"
|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