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貞觀之治與河汾之學
一、論貞觀之治的文化品質
二、河汾之學考論
1.王通與《中說》的真實性問題
2.根據隋唐之際原始文獻考查王通與《中說》的真實性
3.從思想史角度證實王通與《中說》的真實性
4.王通的精神品質
5.王通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主要貢獻
(1)王通哲學思想(上):人性本善思想
(2)王通哲學思想(中):自作天命的歷史觀
(3)王通哲學思想(下):道統(tǒng)思想
(4)王通的政治思想
三、河汾之學與貞觀之治的關系
四、《隋書》不載王通考
第二章 初唐詩:唐詩精神的躍動
第三章
盛唐詩(上):以自然意象優(yōu)勢表現剛健的時代精神
一、剛健的時代精神
二、自然意象優(yōu)勢
三、自然意象優(yōu)勢與剛健的時代精神有機融合
第四章 盛唐詩(下):人的再發(fā)現與自然的再發(fā)現
一、人的再發(fā)現
1.人普遍存在的詩歌才能的發(fā)現
2.詩歌的人文意義的再發(fā)現
二、自然的再發(fā)現
第五章 李白詩歌的自由精神
一、李白的出生地與生卒年
二、李白的自由精神
三、人性人道精神與藝術獨創(chuàng)
四、以行健不息的自然意象表現自由奔放的精神情感
──李白自由精神的藝術體現
第六章 杜甫詩歌:仁的境界
一、杜甫與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
1.杜甫與儒家的人性思想
2.杜甫與儒家的政治思想
3.我對儒家思想的看法
二、杜甫:全幅人生是仁的境界
1.“惻隱仁者心”的意義
2.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情懷
3.親人之情與朋友之情的深度
4.仁者愛及自然萬物的情懷
三、杜甫在政治上的道德主體精神
1.致君堯舜與格君之非
2.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
3.君無道則不赴召
4.期待君王改過政治自新
四、杜甫詩史精神
1.詩人國身通一精神
2.良史精神
3.庶人議政、貶天子之精神
4.民本精神
5.平等精神
五、杜甫:儒學復興運動的先聲
六、從大自然汲取生機──杜甫與自然
七、以氣韻為美
第七章 韓愈與古文暨儒學復興運動
一、唐代的中國文化宣言──韓愈《原道》論考
1.《原道》作年考
2.《原道》箋證
3.道統(tǒng)學說是儒家君權有限合法性思想的重大發(fā)展
4.攘斥佛教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與文化智慧
二、新儒學本體一人性論的建立──韓愈人性思想論究
三、韓愈在政治上的道德主體精神
1.韓愈愛護人民始終如一
2.韓愈對王叔文集團的態(tài)度最終是公正的
3.韓愈對專制君主始終堅持了道尊於君
4.韓愈對權貴宦官藩鎮(zhèn)惡勢力進行了大無畏的斗爭
四、韓愈散文的藝術境界
1.新古文與新儒學之關系
2.由學養(yǎng)變化氣質而來的浩乎沛然之氣勢
3.於渾灝流轉之中呈現的寬裕從容之風姿
4.以龍淵之利議於割斷之美
5.以微言側筆蘊含大義之美
6.從細節(jié)刻劃個性從而提示行為的根源
第八章 柳宗元與古文暨儒學復興運動
一、柳宗元生平經歷與思想發(fā)展的分期
二、德最終決定勢──柳宗元的歷史觀
三、人與自然的分離與和諧──柳宗元天人關系思想的發(fā)展
四、從中道作用深入到中道本體──柳宗元中道思想的發(fā)展
五、從性惡論到性善論的轉變──柳宗元人性思想的發(fā)展
六、包容異質文化與堅持本位文化──柳宗元對佛教的態(tài)度
七、柳宗元散文的藝術境界
1.史傅傳統(tǒng)的重大突破:為普通平民百姓立傳
2.山水散文的創(chuàng)新局面:創(chuàng)造天人合一的意境
第九章 中唐詩:人性人道與淑世情懷的高揚
第十章 晚唐詩:從幽情的追尋到風骨的挺立
第十一章 唐代士人對佛教的根本態(tài)度
一、唐代佛教的根本性質
二、維護中國的中國文化品格
三、保持個人的中國文化品格
四、包容作為異質文化的佛教
1.對佛家淡泊精神的欣賞
2.對僧人艱苦生活的同情
3.對禪宗自主精神的欣賞
4.對僧人藝術才能的欣賞
5.士人與僧人的交往人間化
第十二章 唐代的教育與文學
一、唐代官學私學的興衰
二、唐代士子的自學風氣
三、唐代學校衰微和士子自覺風氣的共同原因,是進士制度崇尚文學
四、豪杰之士學有本源,是唐代文化的中堅
第十三章 唐代文化精神是人性人道精神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