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嘉話│ |
"一絇絲,能得幾日絡?"昌儀見之,遽命筆書其下曰:"一日即足。"無何而禍及。
張昌宗之貴也,武三思謂之王子晉后身,為詩以贈之。詩至今猶傳。
補闕喬知之有寵婢,為武承嗣所奪。知之為《綠珠篇》以寄之,末句云: "百年離別在高樓,一旦紅顏為君盡。"寵者結于衣帶上,投井而死。承嗣驚惋,不知其故。既見詩,大恨。知之竟坐此見構陷亡。
沈佺期以工詩著名,燕公張說嘗謂之曰:"沈三兄詩,直須還他第一。"
武后游龍門,命群官賦詩,先成者賞錦袍。左史東方虬既拜賜,坐未安,宋之問詩復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就奪袍衣之。
狄內史仁杰,始為江南安撫使,以周赧王、楚王項羽、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吳夫概王、春申君、趙佗、馬援、吳桓王等神廟七百余所,有害于人,悉除之。惟夏禹、吳太伯、季札、伍胥四廟存焉。
魏仆射元忠每立朝,必得常處,人或記之,不差尺寸。魏仆射本名真宰,武后朝被羅織下獄,有命出之。小吏聞者以告,魏驚喜曰:"汝名何"曰:"元忠。"乃改從元忠焉。
硃正諫敬則,代著孝義,自宇文周至國家,并令旌表,門標六闕。
中宗反正后,有武當縣丞壽春周憬,慷慨有節操,乃與王駙馬同晈謀誅武三思。事發,同晈見害,憬遁于比干廟中自刎,臨死謂左右曰:"比干,忠臣也。儻神道有知,明我以忠見殺。"
神龍中,洛城東地若水影,纖微必照,就視則無所見,長史李承喜上表慶賀。
崔融司業作武《后哀策文》,因發疾而卒。時人以為三二百年來無此文。
朝儀:魚袋之飾,惟金銀二等。至武后乃改五品以銅。中宗反正,從舊。
景龍中,中宗游興慶池,侍宴者遞起歌舞,并唱《下兵詞》,方便以求官爵。給事中李景伯亦起唱曰:"回波爾時灑卮,兵兒志在箴規。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宜。"于是乃罷坐。
景龍中,多于側門降墨敕斜封,以授人官爵,時人號為"斜封官"。
景龍中,妃主家競為奢侈,駙馬楊慎交、武崇訓,至油灑地以筑球場。
兵部尚書韋嗣立,景龍中中宗與韋后幸其莊,封嗣立為逍遙公,又改其居鳳凰原為清虛原,鸚鵡谷為幽棲谷。吏部南院舊無選人坐,韋嗣立尚書之為吏部,始奏請有司供床褥,自后因為故事。
昆明池者,漢孝武所穿,有蒲魚利,京師賴之。中宗朝,安樂公主請焉,帝曰:"前代已來,不以與人。不可。"主不悅,因大役人徒,別掘一池,號曰 "定昆池"。既成,中宗往觀,令公卿賦詩。李黃門日知詩云:"但愿暫思居者逸,無使時傳作者勞。"及睿宗即位,謂之曰:"當時朕亦不敢言,非卿中正,何能若是!"無何而遷侍中。
李侍中日知,初為大理丞。武后方肆誅戮,大卿胡元禮承旨欲陷人死,令日知改斷,再三不從。元禮使謂李曰:"胡元禮在,此人莫覓活。"李起謂使者: "日知咨卿:李日知在,此人莫覓死。"竟免之。
中宗崩,既除喪,吐蕃來吊,深衣練冠待于廟,或曰:"今定陵自有寢廟,若擇宗室最長者,素服受禮于彼,其可乎"舉朝稱善而從之。
徐彥伯常侍,睿宗朝以相府之舊,拜羽林將軍。徐既文士,不悅武職,及遷,謂賀者曰:"不喜有遷,且喜出軍耳。"
崔司直琬,中宗朝為侍御史,彈宗楚客反,盛氣作色。帝優之不令問,因詔每彈人,必先進內狀,許乃可。自后以為故事。
代有《山東士大夫類例》三卷,其非士族及假冒者,不見錄,署云"相州僧曇剛撰"。后柳常侍沖亦明于族姓,中宗朝為相州刺史,詢問舊老,云:"自隋已來,不聞有僧曇剛。"蓋懼嫉于時,故隱名氏云。
李大夫杰之為河南尹,有婦人訴子不孝。其子涕泣不自辯明,但言:"得罪于母,死甘分。"察其狀非不孝子,再三喻其母,母固請殺之。李曰:"審然,可買棺來取兒尸。"因使人尾其后。婦既出,謂一道士曰:"事了矣。"俄而棺至,李尚冀其悔,喻之如初。婦執意彌堅。時道士方在門外,密令擒之,既出其不意,一問便曰:"某與彼婦人有私,常為兒所制,故欲除之。"乃杖母及道士殺,便以向棺載母喪以歸。
裴知古自中宗、武后朝以知音直太常。路逢乘馬者,聞其聲,竊曰:"此人即當墮馬。"好事者隨而觀之,行未半坊,馬驚墮殆死。嘗觀人迎婦,聞婦佩玉聲,曰:"此婦不利姑。"是日姑有疾,竟死云。其知音皆此類也。又善于攝衛,開元十二年終,年且百歲。
近代言樂,衛道弼為最,天下莫能以聲欺者。曹紹夔與道弼皆為太樂令,享北郊,監享御史有怒于夔,欲以樂不和為之罪,雜扣鐘磬,使夔暗名之,無誤者,由是反嘆服。洛陽有僧,房中磬子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曹紹夔素與僧善,適來問疾,僧具以告。俄頃,輕擊齋鐘,磬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盛設饌,余當為除之。"僧雖不信其言,冀其或效,乃力置饌以待。紹夔食訖,出懷中錯,鑢磬數處而去,其聲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曰:"此磬與鐘律合,故擊彼應此。"僧大喜,其疾便愈。
元行沖賓客為太常少卿,有人于古墓中得銅物,似琵琶而身正圓,莫有識者。元視之曰:"此阮咸所造樂具。"乃令匠人改以木,為聲甚清雅,今呼為阮咸者是也。
太平公主于京西市掘池,贖水族之生者置其中,謂之"放生池"。墓銘云: "龜言水,蓍言市。"
今上之為潞州別駕,將入朝,有軍人韓凝禮,自謂知兆,上因以食箸試之。既布卦,一箸無故自起,凡三偃三起,觀者以為大吉征。既而誅韋氏,定天位,因此行也。凝禮起家五品,至今猶存。
今上既誅韋氏,擢用賢俊,改中宗之政,依貞觀故事,有志者莫不想望太平。中書令元之、侍中璟、御史大夫構、河南尹杰,皆一時之選,時人稱姚、宋、畢、李焉。
張同州沛之在州也,任正名為錄事,劉幽求為朝邑尉。沛奴下諸官,而獨呼二公為劉大、任大,若平常之交。
今上之誅韋氏,沛兄涉為殿中監,見殺,并令誅沛。沛將出就州,正名時假在家,聞之遽出,曰:"朝廷初有大難,同州京之佐輔,奈何單使一至,便害州將,請以死守之。"于是勸令復奏,因送沛于獄曰:"正名若死,使君可憂,不然無慮也。"時方立元勛,用事于中,竟脫沛于難,二公之力。
蕭至忠自晉州之入也,蔣大理欽緒即其妹婿,送之曰:"以足下之才,不憂不見用,無為非分妄求。"至忠不答。蔣退而曰:"九代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至忠既至中書令,歲余以誅死。
開元始年,上悉出金銀珠玉錦繡之物于朝堂,若山積而焚之,示不復御用也。
姚開府凡三為相,而必兼兵部,至于軍鎮道里與騎卒之數,皆暗能計之矣。
郭尚書元振,始為梓州射洪令,征求無厭,至掠部人賣為奴婢者甚眾。武后聞之,使籍其家,惟有書數百卷。后令問資財所在,知皆以濟人,于是奇而免之。后為涼州都督,路不拾遺。籓國聞其風,多請朝獻。自國家善為涼州者,郭居其最。
今上之初,吐蕃傾國作寇,某官薛訥為元帥以御之,大捷而還,時有賀者退曰:"薛公謙而有禮,宜有凱旋。"
故事:每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賜王公以下射,中鹿賜為第一,院賜綾,其余布帛有差。至開元八年秋,舍人許景先以為徒耗國賦而無益于事,罷之,其禮至今遂絕。
京城諸州邸,貞觀初所造。至開元初李尚書入,悉賣與居人,以錢入官。
崔湜之為中書令,河東公張嘉貞為舍人,湜輕之,常呼為"張底"。后曾商量數事,意皆出人右,湜驚美久之,謂同官曰:"知無張底乃我輩一般人,此終是其坐處。"湜死十余載,河東公竟為中書焉。
東封之歲,洛陽平御路,北市東南隅得銘漢丞相長史硃買臣墓云:"蓍言市,千載之后阿誰是?"
十七年,丞相源乾曜、張說以八月初五今上生之日,請為千秋節,百姓祭皆就此日,名為"賽白帝"。群臣上萬歲壽,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士庶結絲承露囊,更相遺問。
十九年春,詔州縣社及奠并不得用牲牢,薦脯醢而已。十九年夏,詔京都置太公廟于孔子廟之西,以秋春仲月上戊日致祭,漢留侯張良配享,置令丞、錄事各一員。
洛陽畫工解奉先為嗣江王家畫壁像,未畢而逃。及見擒,乃妄云:"功直已相當。"因于像前誓曰:"若負心者,愿死為汝家牛。"歲余,奉先卒。后歲余,王牜字產一騎犢,有白文于背曰:"解奉先",觀者日如市。時今上二十年也。
后土祠,隔河與梁山相望,舊立山神像以配,座如妃匹焉。至開元中年,始別建室而遷出之,或云張燕公之為也。
懷州北有丹水,其源出長平山下。傳云:"秦殺趙卒,其水變赤,因以為名。今上始幸太原,知其故,詔改為懷水,潼津關為周密。
開元初,司農卿姜師度引洛水灌朝邑澤,盡發以修堤堰,墓為水所湍擊,今浸頹削焉。
崔潞府日知,歷職中外,恨不居八座。及為太常,于都寺事后起一樓,正與尚書省相望,人謂之"崔公望省樓"。
俗五月五日為競渡戲,自襄州已南,所向相傳云:屈原初沉江之時,其鄉人乘舟求之,意急而爭前,后因為此戲。
晉謝靈運須美,臨刑,施為南海祗洹寺維摩詰須。寺人寶惜,初不虧損。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斗百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驛取之。又恐為他人所得,因剪棄其余,遂絕。
云陽縣界多漢離宮故地,有樹似槐而葉細,土人謂之"玉樹"。楊子云《甘泉賦》云"玉樹青蔥",后左思以雄為假稱珍怪,蓋不詳也。
江寧縣寺有晉長明燈,歲久,火色變青而不熱。隋文帝平陳,已訝其古,至今猶存。
舊人皆服袞巾,至周武始為四腳,國初又加巾子焉。
高齊蘭陵王長恭白類美婦人,乃著假面以對敵,與周師戰于金墉下,勇冠三軍,齊人莊之,乃為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曰"代面舞"也。
靈州鳴沙縣有沙,人馬踐之,輒槍然有聲。持至他處,信宿之后,而無復聲矣。
今"開通元寶錢",武德四年鑄,其文歐陽詢率更所書也。
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獻之宣帝。隋平陳日,或以獻晉王,王不之寶。后僧果從帝借拓。及登極,竟未從索。果師死后,弟子僧辯得之。太宗為秦王日,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師處,使蕭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晉平南將軍侍中王廙,右軍之叔父,工草隸飛白,祖述張衛法。后得索靖書 "七月二十六日"一紙,每寶玩之。遭永嘉喪亂,乃四疊綴于衣中以過江,今蒲州桑泉令豆盧器得之,疊跡猶存。
王右軍《告誓文》,今之所傳,即其稿草,不具年月日朔。其真本云:"維永和十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而書亦真小。開元初年,潤州江寧縣瓦官寺修講堂,匠人于鴟吻內竹筒中得之,與一沙門。至八年,縣丞李延業求得,上岐王,岐王以獻帝,便留不出。或云:后卻借岐王。十二年王家失火,圖書悉為煨燼,此書亦見焚云。
盧黃門思道仕高齊,久不得進,時和士開方貴寵用事,或謂盧曰:"何不一見和王"思道素自高,欲往,恐為人所見,乃未明而行。比至其門,立者眾矣,盧駐轡望之,彼何人斯,森然而與槐柳齊列。因鞭馬疾去。有過盧黃門思道者,見一胡人在座,問此何等,答曰:"從兄浩。"反語盧浩尚為老胡。
梁常侍徐陵聘于齊,時魏收文學北朝之秀,收錄其文集以遺陵,令傳之江左。陵還,濟江而沉之,從者以問,陵曰:"吾為魏公藏拙。"
●補遺
隋末有河間人,齄鼻使酒,自號郎中,每醉必毆擊其妻。妻美而善歌,每為悲怨之聲,輒搖頓其身。好事者乃為假面以寫其狀,呼為"踏搖娘",今謂之 "談容娘"。
煬帝宴群臣,以唐高祖面皺,呼為"阿婆"。高祖歸,不悅,以語竇后,后曰:"此吉兆。公封于唐,唐者堂也,阿婆即是堂主。"高祖大悅。
隋煬帝鑿汴河,自制《水調歌》。
隋楊素破突厥,文帝賜以萬釘寶帶。
吳郡獻松江鱸,煬帝曰:"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
鄭公嘗出行,以正月七日謁見太宗,太宗勞之曰:"卿今日至,可謂人日矣。"
左史東方虬,每云:"二百年后,乞與西門豹作對。"
唐太宗問高州首領馮盎云:"卿宅去沉香遠近"對曰:"宅左右即出香樹,然其生者無香,惟朽者始香矣。"
李淳風奏:"北斗七星官化為人,明日至西市飲酒。"使人候之,有僧七人共飲二石,太宗遣人召之,七人笑曰:"此必李淳風小兒言我也。"忽不見。
齊吳均為文多慷慨軍旅之意,梁武帝被圍臺城,朝廷問均外御之計,怯怛不知所答,啟云:"愚計速降為上計。"
齊宜都王鏗,三歲喪母。及有識,問母所在,左右告以早亡,便思慕蔬食,祈請幽冥,求一夢見。至六歲,夢見一婦人,謂之曰:"我是汝之母。"鏗悲泣。旦說之,容貌衣服,事事如平生也。
人妄告東宮。
牛弘,煬帝之在東宮也,數有詩書遺弘,弘亦有答。及嗣位之后,嘗賜弘詩曰:"晉家山吏部,魏世盧尚書。莫言先哲異,奇才亦佐余。學行敦時俗,道素乃沖虛。納言云閣上,禮儀皇運初。彝倫欣有敘,垂拱事端居。"
元萬頃初為契苾何力征高麗管記,作檄書云:"不知守鴨綠之險。"莫離支報云:"謹聞命矣。"遂移兵固守,官軍不得入,萬頃坐流嶺南。
郭正一為李英公征遼管記,勣還曰:"此段行,我錄郭正一可笑事,雖滿十卷,猶未能盡。"
漢明帝時,劉晨、阮肇同入天臺,見二女,出胡麻飯、山羊脯,設桃及酒甚美。逾年乃歸,鄉里皆變,推尋其家,已經七代孫也。
后魏末,周齊交爭,周人貧甚,嘗獲一齊卒,喜曰:"得一將。""何以知之?"曰"著繒禪。"
李龜年善羯鼓,玄宗問卿打多少枚,對曰:"臣打五十杖訖。"上曰:"汝殊未,我打卻三豎柜也。"后數年,又聞打一豎柜,因錫一拂枚羯鼓棬。
蘇州洞庭、杭州興德寺,房太尉琯云:"不游興德、洞庭,未見佳處。"壽安縣有噴玉泉、石溪,皆山水之勝絕者也。貞元中,琯以賓客辭為縣令,乃刬翳薈,開徑隧,人聞而異焉。太和初,博陵崔蒙為主簿,標準于道周,人方造而游焉。又顏太師真卿刻姓名于石,或置之高山之上,或沈之大洲之底,而云:"安知不有陵谷之變耶?"
盧中丞邁有寶瑟四,各值數十萬。有寒玉、石磬、響泉、和至之號。
漢中王瑀為太卿,早起朝,聞永興里人吹笛,問是太常樂人否。曰:"然。"已后因閱樂而喚之,問曰:"何得某日臥吹笛耶?"
漢中王瑀見康昆侖彈琵琶,云:"琵聲多,琶聲少,亦未可彈五十四弦大弦也。"自下而上謂之琵,自上而下謂之琶。
|
|
|

網站簡介 | 網站導航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招聘專才 | 幫助信息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hyc@guoxue.com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神池县|
涿鹿县|
崇阳县|
余姚市|
元氏县|
河池市|
马山县|
都江堰市|
博乐市|
乡宁县|
康平县|
西青区|
大悟县|
镶黄旗|
郯城县|
璧山县|
开封县|
资阳市|
呼图壁县|
虞城县|
淮阳县|
松潘县|
钟祥市|
浦北县|
全椒县|
九龙县|
砀山县|
合肥市|
柳林县|
阜康市|
九江县|
宁海县|
白沙|
江津市|
南城县|
灌阳县|
阿合奇县|
衡阳县|
铜山县|
漳浦县|